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無聲告白讀後感

無聲告白讀後感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聲告白讀後感1

在我開始的現在,我並不知道我會說什麼,而只是練習去表達一些什麼。

無聲告白讀後感

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是因爲我在看書時特意要求了我的速度。爲了提高速度,我用手指划動文字,雖然看得眼睛疼,不過卻在提高了注意力的時刻也加快了閱讀速度。

莉迪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整本書的迷之所在。從開頭寫她的失蹤、死亡,一直到最後的真相大白,中間從她的父母的結合開始寫起,寫他們認識之前的身份、寫他們相遇的經歷,也寫他們結合的美好,當然更多的還有他們婚後生活的慣性,這是一種迪莉婭的父母帶自他們各自家庭的思維慣性。當這種慣性在現實的現實生活中經受考驗時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也由於他們的不自知,又將這種狀態呈現給了自己的孩子。

有句話是,這世界上最愛你的,是你的孩子。父母對莉迪亞的期待成了莉迪亞對這對可憐父母最大的愛,她不斷地滿足父母的要求,卻也在不斷地消耗着自己,用一種父母期待的樣子活着,而不是真正莉迪亞的樣子活着。

重壓之下的迪莉婭叛逆了,她坐上了淘氣小子傑克的車,卻沒想到從這個別人眼中最不堪的人身上得到了做真正自己的力量。當她面對一個那樣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的時候,終於輕鬆了,她要做自己,因此她回到那個失落自己的地方,想要重新開始,卻沒想到,那裏既是她的開始,也是她的結束

莉迪亞的死對這個家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對她寄予厚望的父母。她的死徹底摧毀了父母熾烈的期望,但他們不能再依靠莉迪亞來實現他們心中的願望時,他們都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爸爸和年輕的助教有關係,藉此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和苦悶;媽媽則是藉着憤怒來發泄內心對無法實現生活夢想的痛苦。

哥哥則是因爲妹妹的死開始留心最後和妹妹在一起的傑克,才瞭解了傑克心中的祕密……唯有一直不受重視也不受“迫害”的小妹漢娜保持着孩子的天性,感覺到了人們內心的苦痛與掙扎,用默默守候、陪伴、傾聽來安撫這些受傷的大人和這個支離破碎的家。

故事在最後的揭曉謎底和父母的和好、哥哥的平靜中結束。

掩卷長思,書最一開始的那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擺脫別人對我們的期待,成爲我們自己”,一句看似如此簡單的話,往往卻需要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才能換來。是別人給與我們的太過沉重,還是我們太過軟弱,因爲愛而軟弱,因爲怕而軟弱?

週六晚上那期的奇葩說討論的話題是“我們該不該向父母出櫃”,也就是向我們的父母承認,要做我們自己。高曉鬆在最後的陳詞時說,這個社會存在着各種各樣的歧視:同性戀,甚至是臉大、腿粗都是,但這個社會也是因爲如此也激發出人們的不斷進步和改善。不要因爲不同而自卑,那些相同的人裏也有很多王八蛋。

在那個現場,最不同、最勇敢的就是蔡康永和金星了,他們一個是同性戀,一個是變性人。他們都是同行業的精英,他們都非常堅強……他們都做了自己。

說到這裏就又想到蔣勳裏不斷提到的“自我的完成”,最常提到的就是竹林七賢,相同的是都在掙脫那個時代對“不同”人的束縛,說重些就是別人眼中的“異類”。

通過那些成功的完成了自己,讓自己從沉默的螺旋底端轉動到上面來的那些人,都有一些共同點,即他們的力量源泉,書籍!

這段日子的讀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原來書籍真的會鑄就人的血肉和靈魂,改變一個人,給人以力量,導向人走向屬於自己的人生路途。這就是我今天想要表達的。

無聲告白讀後感2

買了電子版後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着激動和恐懼,激動在於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爲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後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着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爲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爲了不讓大家以他爲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羣,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於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裏都感覺周圍充斥着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爲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爲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後最後也許是因爲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於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嚮往合羣和普通。

同時由於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麼合羣、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爲內心的自己多麼嚮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莉迪亞由於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雖然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着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裏,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於讓媽媽認爲她就是想要與衆不同、就是想要當醫生。爲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業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爲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後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基地的銷售崗位,後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闆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有了培養孩子的根本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脫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他屬於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麼你可以事無鉅細的關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你什麼都不需要做,無爲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生命無法回溯,現在的一切終究會連點成線,在你年老時刻,回憶起來,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愧。

無聲告白讀後感3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看完之後,總覺得想寫點兒什麼。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知道是不是華裔的骨子裏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別渴望“成功”或者藉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讚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內容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小說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爲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齣戲”。我甚至我覺得,如果忽略書中的美國背景,把種族差異換成城鄉差異,整個情節放到中國,也十分合適。舉個例子,家長們是不是都很喜歡送書給孩子作爲禮物?

中國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寄託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複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應該讓他自我發現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集體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經坐在少年宮的大廳裏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爲現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應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從今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無聲告白讀後感4

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一個意料之中的悲劇。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愛的女兒的離世爲開場,採用倒敘的手法,一點一點爲讀者撥開謎團。

作爲最像母親的女兒,她從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於母親年輕時的特立獨行,嫁給了中國血統的老師,放棄了當醫生的夢想,所以母親的遺憾與抱負託付給了女兒。父親是一名中國人,從小飽受當地人的歧視和諷刺,特別盼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融入社會,被當地人喜愛。於是女兒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在一個夜晚被一個“意外”帶走了生命。也許死亡是女兒最好的歸宿,在那裏她不用爲沒有朋友被父親擔憂,不會因爲功課不好被母親失望。但這樣的結束方式卻是令人遺憾的。

文章篇幅不長,以家庭中的種種瑣事給我們展現了華人異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頭地,但沒有機會;想融入社會,但飽受歧視;想成績優越,但沒有天賦。但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毫無疑問女兒是被父母“逼”死的。爲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兒女健康無憂的成長,而不是成爲誰誰誰。文中的父母卻將自己無法實現的希望強壓給女兒,希望女兒代爲實現,這種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書中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願每個苦苦掙扎的我們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