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甲午殤思》讀後感

《甲午殤思》讀後感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甲午殤思》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甲午殤思》讀後感

《甲午殤思》讀後感1

現代戰爭不是單純軍事力量的博弈,而是國家整體實力的較量,只有通過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推動國家整體實力的躍升。洋務運動由地主階級自身發起。在他們看來,中國的文武制度”事事遠出於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因此不想也不敢觸動封建舊根基,不能進行全局的改革。儘管購得部分”堅船利器”,發展製造及重工業,但政治腐朽和體制落後以及形成的腐敗最終阻礙了軍事變革,導致單一領域的改革最終失敗。

甲午戰爭的歷史告誡中國,腐朽與落後是貌似強大的北洋艦隊慘敗的總根源。只有通過全面改革,實現強國夢強軍夢,才能真正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甲午戰爭的失敗中斷了中國近代化和工業化的勢頭,中國國運衰敗從此加速,民族災難從此加深。然而,正是在這場巨大的災難後,中華民族的覺醒有了新的轉折,從而揭開中國近代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新篇章。

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中國最深刻的教訓就是缺乏應戰準備。總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於國際調停,使失敗成爲必然。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憲法,就是最危險的戰爭信號,中國唯一的選擇就是常備不懈,做好防止戰爭的準備。

今天,我們不僅要從武器裝備、戰術技術、軍事思想、人才素質結構及軍隊編制體制等進行全面建設與改造,還要塑造敢打必勝的戰鬥精神和堅韌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設一支能打勝仗的人民軍隊,平時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產生震懾,戰時確保能打必勝。

最後,我們還應團結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堅持走共同發展的和平道路。回顧人類文明史特別是甲午戰爭來的歷史發展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進步大多是在和平的變革中實現的,戰爭和暴力不能帶來真正的進步。戰後,日本正是因選擇了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才迅速發展爲高度現代化的經濟強國,日本正是和平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日本右翼當局妄圖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這種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行徑必然引發地區不穩定。我們要團結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團體,共同向日本人民和國際社會廣泛揭露日本安倍政府的真實企圖,讓世界認清日本右翼勢力的野心,阻斷日本右翼分子綁架日本人民走向戰爭的通道,防止日本再度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日本當政者應該清醒認識到,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趨勢下,如妄圖再走侵略擴張的老路,與亞洲鄰國和世界爲敵,必將重蹈失敗覆轍。同時,個別大國也不能忘記當年因”縱虎爲患”的綏靖主義而導致的慘痛教訓。日本右翼極端分子的本質沒有變,若個別大國再爲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極端主義分子離間利用,縱容日本,養虎爲患,必將重蹈歷史覆轍的悲劇,給包括自己在內的亞太各國帶來災難。

《甲午殤思》讀後感2

在學校的推薦下,讀了這本《甲午的殤思》,一開始我以爲它是本歷史書,關於甲午戰爭的歷史故事書,翻閱之後才知道這是本由三十多位軍事名家從自己的角度,涉及不同領域,從外交、民族、法律、軍事等角度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合集。看每篇文章時總會看到一個“120週年”字樣,我査了下資料,2014年就是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120週年,這本書也是爲了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而寫的。可今年是2015年,我在想爲何在今年給我們推薦一本去年的書呢?或許是時值中日關係緊急交迫的時刻,需要我們再次重新回顧歷史作出抉擇,或許是今年國慶大閱兵我國展現給全世界無上的風采,讓我們與1894年的中國對比,又或許是因爲“一校一書,經世一精讀”的主題,也許我們文理學院也正處在這個時刻,需要回顧過去,反思歷史由此走向更好的未來!

對於甲午中日戰爭,我相信很多學了中學歷史的人都不會陌生,甲午戰爭雖然只持續短短一年,卻給中華民族一記沉重的打擊,給中華民族無盡的恥辱與傷痛。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不斷加深,還有之後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加快了國家衰亡的速度,也加重了無辜百姓肩上的負擔。到如今,國家和人民都還沒有忘記這段慘烈的過往,甲午殤思,爲的是讓國民不再沉湎過去的痛苦,而是從過去獲得重生,鳳凰涅槃,吸取教訓,強國強軍,不讓歷史重演!走進甲午,是爲了走出甲午,如果我們不去碰觸這段歷史,不去直面這段令人扼腕的國殤,也許,我們永遠學不會反思,學不會教訓,永遠只把它當做一個禁忌,如果這樣,那中國人的腳步或許也就這麼停滯了。甲午中日戰爭是我們中國由盛轉衰最醒目的轉折點,是沉睡的中國終於睜開眼審視自己的開始,也是中國不斷失敗吸取教訓以致獲得今天如此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國民堅定的意志的起點!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直到現在我們都仍要反思我們爲何會敗,因爲這些失敗的因素對於我們來說是讓中國人腳步繼續前進的動力。看了這麼多文章,其實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有好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政體,其二貪腐,其三軟實力。

甲午之殤,殤在政體。腐朽的封建皇權專制制度讓國民看不到思想開化的曙光,只能讓奴化思想不斷侵蝕一代又一代,當外敵人侵,只能乖乖投降。“中體西用”的政策讓國人雖開眼向西方學習,然而只是流於表面,止於器物,洋務運動搞了30年,仍舊得不到什麼支持,說到底,洋務運動做得再火熱,也只不過是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和注重長遠的眼光並無干係。制度的腐敗讓想強國的人們連連敗退,被稱爲“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是如此,白白犧牲的譚嗣同也無法用他熾熱的愛國鮮血喚醒國人,明明是被侵略,仍舊傻傻地被他人利用國際法套上一個又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我想當時的上位者都是如此,士兵在前線上陣殺敵,自己卻在華麗宮殿裏享樂人生,若是戰敗,逃跑的路線早就制定好了,統治者尚且如此,整個政治風氣又怎麼會好?反觀日本,原本是對天朝大國俯首稱臣的小國,自從“黑船事件”日本被迫開國成爲殖民地,到後面的明治維新,或許日本的幕府統治也像清廷一樣腐朽黑暗,但明治天皇還是勇而絕地大力推行維新改革,改變落後的體制制度,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團結國民意識,積極脫亞人歐,不得不說,日本在同樣面臨國家滅亡的時刻走了一步好棋。

甲午之殤,又殤在貪腐。政治風氣紊亂,只知道“窩裏鬥”,當戰爭來臨時,仍舊因爲己方的利益打壓對方支持“主戰”而“主和”,派系黨伐明爭暗鬥,朝堂上你爭我鬥半點利益不讓,而前線士兵厭戰,軍紀廢弛,各層官員剋扣糧餉以致軍備空虛。我還記得洋務運動的某一年,軍隊大部分的軍費物資都用來爲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如此貪腐,國民的心怎會不散,甲午怎會不敗?

甲午之殤,還殤在文化。顯而易見,甲午中日戰爭不僅是“武力之戰”,也是“文化力之戰”。“中體西用”不敢捨棄那麼多年的皇權制度,死守東方舊習,安於現狀,不懂再進一步;重視新式教育,但仍舊站在封建的角度上進行打壓;明治維新注重文明開化,富國強兵,而清廷只注重表面上的富國強兵,缺乏長遠的眼光,缺乏創新和人才,所以戰略目標不夠清晰,戰略上的決策也是一直持有消極的守勢。其實很直接地講,這場仗,在一開始就敗了,北洋軍閥全軍覆沒,帶走了洋務運動,也破滅了統治者的美夢。當年中日兵力比爲41,結果顯而易見,然而誰又想到,小小的日本不斷髮展自身以“國運相搏”,而仍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清廷最終像只井底之蛙一樣愚蠢可憐又可笑。

其實說那麼多戰敗的原因不是讓我們懊惱過去,而是爲了深刻反思過去,審視自己。或許有人也會感激1894年的甲午戰爭吧,是民族之不幸也是民族之大幸,是它警醒了沉睡中的國人,破滅了統治者“天朝上國”的美夢,激發了國人潛意識中無限的愛國熱情和鬥志,激勵着一批有志之士走上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梁啓超先生說過,“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從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建立新中國到改革開放再到如今的“中國夢”“強軍夢”,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苦難輝煌式的艱難探索,置之死地而後生,新中國終究跨過了無盡黑暗的深淵,迎向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未來!歷史告誡日本,得逞一時必自取滅亡,就如現在的日本;歷史告誡中國,腐敗落後必然會捱打,就如過去的中國。

而作爲一名文理學院的學子,我也會時刻謹記,銘記歷史,展望未來,爲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爲中國之強大而讀書,爲心中的信仰而讀書。未來我會怎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把握住每次來之不易的機會,努力去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或許明日我也能交出一份無愧於心無愧於他人的最完美的答卷!甲午殤思,使我這次有了一個不錯的閱讀體驗,不知道是誰說的一句話,我記得特別清楚:我們不是爲了延續仇恨,而是爲了記住仇恨,不是爲了展示傷口,而是爲了不再有傷口!而我們走進甲午,也是爲了不再受到傷害,爲了徹底走出那段甲午之殤。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