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史部 > 

戰國策

 > 列表
《戰國策》卷二十七·韓策二

《戰國策》卷二十七·韓策二

一楚圍雍氏五月章楚圍雍氏五月。韓令使者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秦師不下殽。韓又令尚靳使秦,謂秦王曰:“韓之於秦也,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殽。臣聞之,脣揭者其齒寒,願大王之熟計之。”宣太后曰:“使者來者眾矣......
09-29
《戰國策》卷一·東周策

《戰國策》卷一·東周策

週考王(前440年~前426年)封其弟揭於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西)是為河南桓公,桓公之孫惠公又自封其少子班於鞏(今河南省鞏縣),因在王城之東,號東周。而河南惠公本在王城,號西周。當時周王仍都於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戰國策》所......
07-16
《戰國策》卷八·齊策一

《戰國策》卷八·齊策一

齊:媯姓,侯爵,春秋時齊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陳公子完奔齊,《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索隱》:“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世世相齊.周安王十四年(齊康公十七年,前388年)齊相田和遷康公於海上。周安王十六年許田和立為諸......
07-23
《戰國策》卷二十四·魏策三

《戰國策》卷二十四·魏策三

一秦趙約而伐魏章秦、趙約而伐魏,魏王患之。芒卯曰:“王勿憂也。臣請發張倚使謂趙王曰:‘夫鄴,寡人固刑弗有也。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請以鄴事大王。’”趙王喜,召相國而命之曰:“魏王請以鄴事寡人,使寡人絕秦。”相國曰:“收......
09-29
《戰國策》卷九·齊策二

《戰國策》卷九·齊策二

一韓齊為與國章韓齊為與國。張儀以秦、魏伐韓。齊王曰:“韓,吾與國也;秦伐之,吾將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賜我也。。”王曰:“善。”乃許韓......
07-23
《戰國策》卷二十五·魏策四

《戰國策》卷二十五·魏策四

一獻書秦王章(闕文)獻書秦王曰:“(昔)[臣]竊聞大王之謀出事於樑,謀恐不出於計矣,願大王之熟計之也。樑者,山東之要也。有虵於此,擊其尾其首救,擊其首其尾救,擊其中身首尾皆救。今樑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樑者,是示天下要斷山東......
09-29
《戰國策》卷二十八·韓策三

《戰國策》卷二十八·韓策三

一或謂韓公仲章或謂韓公仲曰:“夫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今公國,其利害之相似,正如孿子之相似也。得以其道為之,則主尊而身安;不得其道,則主卑而身危。今秦、魏之和成,而非公適束之,則韓必謀......
09-29
《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魏:姬姓,文王之子畢公高之後。傳至畢萬事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以魏封畢萬,為大夫,世為晉卿。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文侯四十四年,前403年)始命魏桓子之子魏文侯斯為諸侯。其疆域甚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
07-23
《戰國策》卷六·秦策四

《戰國策》卷六·秦策四

一秦取楚漢中章秦取楚漢中,再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至鄧,楚王引歸。後三國謀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說薛公:“可發使告楚曰:‘今三國之兵且去楚,楚能應而公攻秦,雖藍田豈難得哉!況於楚之故地?’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
07-23
《戰國策》卷十·齊策三

《戰國策》卷十·齊策三

一楚王死章楚王死,太子在齊質。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
07-23
《戰國策》卷十三·齊策六

《戰國策》卷十三·齊策六

一齊負郭之民有(孤)狐咺者章齊負郭之民有(孤)狐咺者,正議,閔王斮之檀衢,百姓不附;齊孫室者陳舉直言,殺之東閭,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以故燕舉兵,使昌國君將而擊之。齊使(向)[觸]子將而應之。齊軍破,(向)[觸]......
07-23
《戰國策》卷十八·趙策一

《戰國策》卷十八·趙策一

趙:嬴姓,其先造父為周穆王養馬,後賜父以趙城(今山西省趙城縣西南),由此為趙氏。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其孫趙衰事普獻公之子晉公子重耳。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前636年—前610年),趙......
07-23
《戰國策》前·言

《戰國策》前·言

一春秋後期,社會經濟和階級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動。周天子勢力漸衰,各諸侯國都要求獨立,想脫離周天子的“領導”,同時也為了抵禦其它諸侯的侵襲,都想加強本國的勢力。當時,士(知識分子)這一階層的人也各自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和學派......
07-16
《戰國策》卷十二·齊策五

《戰國策》卷十二·齊策五

一蘇秦說齊閔王章蘇秦說齊閔王曰:“臣聞用兵而喜先天下者憂,約結而喜主怨者孤。夫後起者藉也,而遠怨者時也。是以聖人從事,必藉於權而務興於時。夫權藉者萬物之率也,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故無權籍,倍時勢,而能事成者寡矣。今......
07-23
《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

《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

一蘇秦從燕之趙始章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說趙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皆願奉教陳忠於前之日久矣。雖然,奉陽君妒,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賓客,遊談之士無敢盡忠於前者。今奉陽君捐館舍,大王乃今然......
07-23
《戰國策》卷三十一·燕策三

《戰國策》卷三十一·燕策三

一齊韓魏共攻燕章齊、韓、魏共攻燕,燕使太子請救於楚。楚王使景陽將而救之。暮舍,使左右司馬各營壁地,已,植表。景陽怒,曰:“所營者,水皆至滅表。此焉可以舍!”乃令徙。明日大雨,山水大出,所營者,水皆滅表。軍吏乃服。於是遂不救......
09-29
《戰國策》卷七·秦策五

《戰國策》卷七·秦策五

一謂秦王曰章謂秦王曰:“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臣聞:王,兵勝而不驕,伯,主約而不忿。勝而不驕,故能服世;約而不忿,故能從鄰。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驕忿非伯(主)[王]之業也。臣竊為大王慮......
07-23
《戰國策》序

《戰國策》序

《戰國策》一書,記載了戰國時代各國的歷史事實和故事傳說,有史料價值,也有文學價值。至西漢末年,書中篇簡有零亂缺失情況,劉向遂加以整理,定為三十三篇。爾後,歷代傳抄傳刻,又多有訛誤。雖然經過學者多次校注、輯補或改編,但存......
07-16
《戰國策》卷二·西周策

《戰國策》卷二·西周策

一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章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藉兵乞食於西周。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厚]而益重,齊必......
07-16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中山:春秋時鮮虞國,為白狄之別種,戰國時稱中山。其疆域有今河北省西部高邑、寧晉、元氏、趙縣、石家莊、靈壽、平山、行唐、曲陽、唐縣、定縣一帶(據楊寬《戰國史》)。初都顧(今河北省定縣),後都靈壽(今河北省靈壽縣)。周威烈王......
09-29
《戰國策》卷三·秦策一

《戰國策》卷三·秦策一

秦:相傳伯翳為舜養鳥獸,因有功,賜姓嬴。至周孝王時,封為附庸,而邑秦(今甘肅省天水縣即故秦城),號曰“秦嬴”。傳至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時,因討西戎(古代西方的少數民族)有功,周平王(前770年~前720年)賜以岐(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豐(今......
07-23
《戰國策》卷三十二·宋衛策

《戰國策》卷三十二·宋衛策

宋:微子啟(微,國號;子,爵號。;在避漢景帝諱,又稱微子開)姓子名啟,是殷代帝乙的長子,紂的庶兄。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代殷後,封國於宋。其疆域有今河南省東南部和今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之間一部分地。......
09-29
《戰國策》卷十五·楚策二

《戰國策》卷十五·楚策二

一魏相翟強死章魏相翟強死。為甘茂謂楚王曰:“魏之幾相者,公子勁也。勁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秦、魏之交完,則楚輕矣。故王不如與齊約,相甘茂於魏。齊王好高人以名,今其七行人,請魏之相,齊必喜。魏氏不聽,交惡於齊;齊、魏之交......
07-23
《戰國策》卷三十·燕策二

《戰國策》卷三十·燕策二

一秦召燕王章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
09-29
《戰國策》歷代戰國策序跋

《戰國策》歷代戰國策序跋

劉向戰國策序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向言:所校中《戰國策》書,中書餘卷,錯亂相糅莒。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補,除復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誤脫為半字,以“趙”為“肖”,以“齊”為“......
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