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勵志 > 勵志故事 > 奮鬥青春的經典勵志故事

奮鬥青春的經典勵志故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9.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喜歡找一些關於奮鬥青春的經典勵志故事來看,那麼奮鬥青春的經典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奮鬥青春的經典勵志故事

奮鬥青春的經典勵志故事:深圳阿甘,讓夢想開花

作者:王玉龍

他,曾擁有千萬身家,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他,八年級時IQ指數只有75,被人稱為“傻帽”。當家人為了爭奪家產而勾心鬥角苦心算計時,他毅然選擇淨身出戶。憑藉著自己的一股“傻勁”,他從一名快遞員不斷成長為一名月薪2萬元的電腦工程師,演繹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勵志大片。

1982年,他出生於安徽淮北的一個普通家庭。8個月大時,因感染風寒,高燒引發腦積水壓迫神經,從而導致腦癱。為了給兒子治病,他的父親毅然選擇辭職下海。而事業的成功,卻導致了婚姻的破裂,他被判給了父親。

兩年後,父親再婚,他在繼母的照料下慢慢長大,雖然生活可以自理,與人交流也沒有問題,但是到了八年級,他的IQ指數才只有75,最後不得不退學待在家裡。

為了能讓兒子有個穩定的工作,20xx年父親在下海創業的深圳成立了一家服裝公司,他出任公司的物流部經理,佔有公司10%的股份。20xx年,他通過網戀認識了女友,併成功牽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原本,繼母對於胸無城府的他並沒有戒備之心,但是,看他娶了一個聰明能幹的老婆,就開始對這份龐大家業的未來,生髮出了巨大的擔憂。20xx年,繼母把自己與前夫所生的兒子安排到公司出任總經理。對於這種天壤之別的待遇,他的老婆氣憤難平,帶著孩子回了孃家,並提出了離婚。

他去岳母家幾次,老婆都把他直接趕出門外。無奈之下的他,將自己的感情經歷爆料給了一家電視臺的情感調解節目,想用這種方式讓老婆回心轉意。讓他意想不到的是,調解不僅沒有挽回老婆的心,反而被繼母利用,繼母以影響公司聲譽為由,強迫他從公司辭職。20xx年,早已厭倦了公司爾虞我詐的他,一氣之下把自己所有的股權無償轉讓給了自己的姑媽。

褪掉了“富二代”的光環,他才發現自己舉步維艱。雖然,他的頭上一直頂著“傻帽”的名號,但是,他對於公司裡的人情世故,其實都心知肚明。他覺得自己是不聰明,但是也沒有傻到無法自立的程度。

為了證明自己,他先是在一家快遞公司做快遞員,雖然辛苦,但是一個月的薪水對於維持生活已是綽綽有餘。

當然,這種生活根本不是他的夢想,他又花了4000元學費,到一家電腦維修公司學習電腦維修。起初,老師感覺傻里傻氣的他不適合學這個頗有技術含量的活兒。但是,他既不聲辯,也不放棄,還主動申請看守店面,通宵達旦地研究電腦的各項構造和執行原理,桌子上總是散落著一堆拆卸下來的電腦零件。有的時候,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3個月後,他的技術突飛猛進,連店裡最權威的師傅也對他刮目相看。

與此同時,他利用晚上的時間,在自己居住的樓下,擺了一個維修攤位,用自己的技術幫人維修電腦。由於收費低廉,人又實在,他的生意越來越好。

已經略有盈餘的他依然不滿足,又報名參加了雅思商務英語培訓。

基本上沒有什麼英語基礎的他,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同樣受到了來自老師和同學的譏笑。但是,此時的他,早已對這些冷嘲熱諷習以為常。他知道,越是被人嘲笑的夢想,才越有實現的價值。

每天擠公交車上學時,他都在口裡唸唸有詞地背英語。無論是走路吃飯時,還是睡覺前,只要有空閒的時間,他都用在了學習英語上。就這樣,他不知道付出了超出別人多少倍的努力,終於學完了培訓班的所有課程。課程結束時,他已經可以跟外國人自如地交流。

20xx年,他在通過英語四級考試之後,去福田區深圳人才市場求職。貌不驚人的他,憑藉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最終被一家保險公司錄用為業務員。

作為一名業務員,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他憨厚的形象,不僅沒有為他減分,反而讓客戶有一種安全感,樂意與他交流。他也從來不忌諱談自己的過去,還常常略帶自嘲地說:“我並不聰明,但我知道追逐夢想的時候最幸福。”很快,他的憨笑成了公司的一張勵志名片,為公司贏得了更多的客戶。

因為業績出色,他成了公司的重點培養物件。20xx年,他被公司聘任為培訓師,月薪兩萬。20xx年的春天,他用自己的積蓄按揭了一套140多平米的房子,妻子也終於被他感動,重歸於好。

他,就是被稱作“深圳阿甘”的勵志典型——王路路。

也許你不夠聰明,但是,如果你能擯棄心底的得失算計,忘記輸與贏的糾葛,簡單而又執著地向著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同樣可以抵達成功的彼岸。

奮鬥青春的經典勵志故事:當年,我們的理想很偉大

作者:善觀雪

在人才市場招聘,遇到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在照片展架前徘徊猶豫,我偶爾會走上去主動詢問。

學什麼專業?

新聞。

想找什麼樣的工作?

和新聞有關的工作。

那隻能進報社、雜誌社或者電視臺。

可是……

他們欲言又止。

是不是找不到合適的,沒有對口的崗位?

對,找了好久的工作,沒有合適的,很多公司都要求有經驗。

他們稚嫩的臉上寫滿了委屈與無奈。

那,要不要來我們家看一看?

可是你們家做攝影的,我根本就不懂。

沒關係,有培訓老師會教你。

工資多少?

開始可能有點低,只有基本工資1800元,因為是底薪加提成的方式。如果你適應能力強,學得快,轉正之後,工資基本上可以達到3000元。

他們猶豫著,徘徊著,嘆息著,說了聲:和我的專業不對口,悠悠然走到下一家招聘單位。

不僅是學新聞的畢業生,還有學英語的、生物科技的、會計的、機械的、物理的……他們的臉上寫著同樣的迷茫,偶爾會填幾份簡歷。他們的青春才剛剛開始,世界等待著他們去奮鬥,精彩等待著他們去書寫,然後恐懼和彷徨開始阻礙他們前行的步伐。

當年,我們的理想很偉大。學新聞就想當“京城名記”,在電視裡拋頭露面,走在事件發生的最前沿;學會計當然想成為首席財務師,或者亞洲地區財務總管;學外語自然就想當翻譯官,最後能夠跟隨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學中文最好能夠到大學當老師,或者成為作家,在文風上獨樹一幟;學生物科技,最好能夠成為某個科研專案的主要負責人,為國家的發展奉獻一生……

念高中,老師讓我們把自己夢想的大學寫在紙條上,簽上自己名字,貼在教室的黑板上,每日看著,激勵自己。念大學後,班主任讓我們把自己的未來寫在紙條上,以此來樹立自己人生的方向。那時候,我寫的是成為像楊瀾一樣的主持人。我的同學每個人都寫了自己的理想,都很遠大。那時,年少輕狂,以為世界就在自己腳下,只要努力就能實現。我們牽著手,相互鼓勵,沒有誰嘲笑誰。

如今,我畢業已經整整6年,與很多大學同學都失去了聯絡。有人問起:“你的同學都在學新聞嗎?”我搖搖頭,“沒有。”“那他們都在什麼行業。”我繼續搖搖頭。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大部分女同學都回家相夫教子了。大部分男同學在做銷售,或者市場策劃,或者混跡於某高檔酒店,和專業毫不相干。我們曾經寫在紙上的理想被風吹散,早就沒有人記得那時候我們寫了什麼,我們曾怎樣描繪過自己的未來,我們信誓旦旦,信心滿滿。

濤是最有理想、最富激情的一個。有一天,他出差到我所在的城市,給我打電話。6年沒見,他依然是小平頭,白色T恤,乾淨的牛仔褲,精神抖擻,笑起來的時候有好看的小虎牙。我們在一家小咖啡店坐著聊天,說起畢業之後的生活。他從一名銷售努力到部門主管,而後創業,成立自己小小的公司,堅持了一年。再次奔波,因為朋友說,醫療行業賺錢多,他就去了某美容機構,從一名小策劃做起,到現在的市場總監,月入上萬。我記得那時候,他的理想是去電視臺當一名有良知的記者,如今說起理想,他搖搖頭,笑了笑,活著也許比理想更重要,或者真正的理想在實踐當中才能完成。雖然沒有在新聞圈打拼,但是做市場的樂趣也蠻大的。

他告訴我在打拼過程中的快樂,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的興奮,唯將辛苦輕描淡寫,我細細聽著,覺得真好。而我自己也從一名策劃到報社記者,轉戰雜誌社記者,再到如今的攝影師,在不斷地挑戰和磨礪中,我逐漸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更加明媚的自己。

歲月終究是現實而殘酷的,它不是烏托邦,是一塊又一塊貧瘠的土壤。但是,只要你在這些土壤上播種,努力耕耘,就能開出璀璨的花。你的人生從一朵花開始,一朵一朵擁有一座小花園,它不是你曾經想象過的樣子,但是也許比你想象的還要美麗。這就是你的烏托邦,是我們曾經書寫的偉大理想的另一個模樣。

奮鬥青春的經典勵志故事:不應放棄的烏托邦

作者:葉克飛

世間所有的選擇,到最後其實都是五個字——你想要什麼?

在大城市打拼還是回小城市過相對安逸的生活,這是一個近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可是,它真的是一個大問題嗎?

20世紀60年代,劉大任從中國臺灣去美國求學,恰在柏克萊遭遇了自由言論運動風潮。最終,他與許多同齡人一樣,成為“烏托邦的尋找者”。

儘管劉大任的左翼思維與我並不相投,但不妨礙我被其文章《柏克萊那幾年》打動。這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小說家寫道:“也正是直接參與運動的親身體驗,因‘柏克萊人’而感染的‘尋找烏托邦’旅程,接受了殘酷考驗,所有事業夢想全部報廢,學位自動拋棄,人生大轉彎,甚至對人性的本質產生了難以解決的懷疑,然而,直到今天,捫心自問,沒有一絲一毫後悔。”

他還寫道:“對於今天十八九歲的大孩子,我還是可以問心無愧地說這句話,任何機緣,當烏托邦出現在你的人生軌道上時,即使玉石俱焚,也千萬不要放棄。因為,人活著,不為這個,為了什麼?”

他還提到了有名的《休倫港宣言》,開篇是那個著名的句子:“我們這一代的人,孕育於至少是相當舒服的環境,被安置在各地的大學殿堂裡,不安地看著我們繼承的世界……”

這多像個預言,如今的中國年輕人,不也是身處一個至少相當舒服的環境,但又不安地看著這個世界嗎?只是,比起那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如今的中國更加物質化,甚至使得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屈從於生活的壓力。但反過來說,如今這種瑣碎的物質化生活所遭遇的種種問題,在舊日的風起雲湧面前也註定是小兒科。換言之,如果你是一個能為“尋找烏托邦”放棄一切的人,那麼“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式的問題根本不值得一提。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顯而易見的優缺點:大城市生活豐富,工作機會多,如果是非體制內領域,相對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創意產業、科技產業等新興領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業務重於人際的氛圍,缺點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對安逸,但工作機會少,又普遍是人情社會,辦任何事都得靠關係,又因人際關係複雜,隱私空間常被侵犯。

這些優缺點並非絕對,往往會隨著個體的特點而轉化。比如在家辦公的自由職業者,工作主要依靠網路傳遞,那麼小城市的低房價就顯得有誘惑力;但如果他又特別喜歡豐富的生活和多元化的資訊,那麼大城市的高房價也不會阻撓他前行的腳步。

正如有人所說,世間所有的選擇,到最後其實都是五個字——你想要什麼?

許多過來人看到這句話,會不屑地說一句“tooyoungtoosimple(很傻很天真)”,告訴你這種想法實在太不成熟了,因為許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他們會擺出各種大道理,列出一連串的“反面教材”,告訴你若不循規蹈矩,人生將會如何悲慘……可是,如果你連想想的勇氣都沒有,你又能實現什麼?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問題上,我的感情一直傾向於前者。當然,我並不是認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更不是說年輕人必須選擇大城市,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必須承認的是,在這個選擇中,天平從一開始就是傾斜的,前者的生存壓力更大,也因此更需要勇氣。而遵循內心的勇氣,不但是我自己缺少的,也是我喜歡並尊重的。

對於逃離大城市的年輕人,我同樣尊重,因為他們嘗試過。對於選擇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輕人,我也並不反感,因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內心的選擇。我唯一不能認同的,是某些人對打拼者的嘲笑和他們庸俗化的論調。

我見過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敗者,他們無一例外地遭遇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從北上廣回到家鄉,就有一些這輩子未曾離開家鄉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當然還少不了“早說過這條路走不通”之類的論調。還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裡打拼,可逢年過節回到家鄉,就會成為七大姑八大姨的談資以及被訓導的物件,告誡你生活應該安守本分,結婚生子再去考個公務員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標準。

我甚至認為,正是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許多年輕人背井離鄉,寧願在大城市孤獨打拼,也絕不回去。

沒錯,大城市裡有許多平凡的打拼者,終其一生也無法躋身於這個城市的上游,他們甚至買不起一套小房子,終日為溫飽奔波。但誰有資格嘲笑他們呢?沒有人。正如毛利在《普通女孩,就該滾出大城市?》中所寫:“為什麼一定非要成功、出色,才能留在大城市?為什麼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樣自由選擇去留,她永遠都該仰仗別人的意見生活嗎?”

在中國人的人生選擇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間更為狹窄,沒在30歲前把自己嫁出去彷彿是一條死罪,結婚後沒生出孩子來同樣是死罪。

一個社會對女性的苛求與偏見,意味著整體價值觀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樣不會好過。認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於現狀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樣也是逼婚、逼考公務員的主力,她們的逼迫物件其實不分男女,這也許是小城市最讓人窒息的一面。

我有一個朋友,不諳世事、不善交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中等收入。與許多獨生子女一樣,她在父母的支援下買房買車,一個人住著140平方米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開車上下班,不知不覺已經年過三十。也是在30歲這一年,她放棄了這一切,選擇北漂,租房、擠地鐵……

當然有人會說她傻,可她比以前開心多了。她離開這個小城市的唯一理由是孤獨,同時,她又不願像長輩們所說的那樣,隨便找個人結婚生子,告別孤獨——那樣的話,也許會更孤獨。

在某些人看來,這種孤獨似乎有點矯情。他們還會搬出“適應社會”這一萬能法則,告訴你這是你自身的問題,你要改變自己、釋放自己,接觸社會,就能有更廣闊的圈子。可是,這個說法從根本上抹殺了人與人之間原本就具有的差異,忽略了人的個性。

價值觀的差異也與身份、地位無關,即使都是高學歷,即使都有體面的工作,但一個讀哈耶克、薩義德和《古拉格群島》的人,怎麼可能和一個除了課本再沒讀過其他書的人有心靈上的契合呢?因為價值觀而造成的孤獨,無法因為自身的改變而緩解。而且,即使改變,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說,你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去適應別人的高度,但無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遷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在男權社會裡,有較高文化素養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裡感受到這種孤獨。工作沒有挑戰性,缺少有共同話題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還要因為沒物件、不結婚和沒生孩子這樣的事情被當成異端,這已經不僅僅是孤獨的問題,更關乎尊嚴的喪失。

所以,一個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別說那些內地封閉小城了,即使是東南沿海的富庶地區,即使距離港澳僅僅一兩個小時的距離,小城市仍然只是小城市,你依然要忍受以下這些事情:同樣的雜誌和電影,比廣州深圳遲一個多星期上市和上線;你還是得自己開著車跑去大城市看話劇和演唱會;如果你沒考公務員,某些人更是會替你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輕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來就跟你談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經,見到育兒和養生講座就像打了雞血;許多你的同齡人,有著高學歷和體面的工作,可家裡沒有一本書,你們永遠找不到共同的話題;在事業上,你不能靠創意打動客戶,跟人摟著肩膀,忍著滿口酒氣,稱兄道弟幹上幾杯也許更管用……

有時,我甚至會有這樣的錯覺:能忍受這些,簡直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還要多萬倍的勇氣。當然,後來我明白了,這不是勇氣,而是妥協和懦弱。大城市當然也存在這些問題,但你起碼有躲開的機會,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還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故鄉在一個內陸不發達省份的小城市,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死也不會回去的,因為我不想在20多歲時看到自己60歲的樣子。”因為,在那樣的小城市裡,除了公務員、國企、學校、醫院之外,你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的選擇。他用可以在老家買別墅的錢,供了一套北京的小房子,然後告訴我:“房子再小,也是我買的;路再難,也是我自己選的,這樣的話,誰也沒有藉口來干涉我的生活。”

我知道,這就是勇氣。它似乎可以迴應某些人的另一種荒謬論調——年輕人選擇大城市是一種逃避,比如逃避生活的責任和傳宗接代的重任等。且不說年輕人選擇大城市大多有理想和追求的因素,即使真的是逃避,我也建議持此論調的人先檢討一下自己:為什麼人家甘願放棄安逸,以孤身去大城市打拼的代價去逃避你和你所期盼的那些東西,是什麼讓你和你的期望比巨大的生活壓力和激烈競爭更恐怖?

很多時候,我們都過早老去,然後定義生活。比如認為房子、車子和金錢就代表生活的全部,認為別人也應該這樣想,否則就是不成熟、不知足,或是以過來人的姿態強調平庸的可貴,把“平庸”等同於“平淡”。可是,許多人未曾想過,你認為好的未必是別人想要的,我們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人,未必是關懷,而是侵犯。這樣的事,在這個國家隨處可見,小城市似乎更明顯一些,同時讓人無處可躲,也無從辯駁。越是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生活的人,越是庸碌無知的人,越喜歡嘲笑那些有勇氣去承受壓力的人。

不夠現實的烏托邦,總會引來嘲笑。但是,如果你現在20多歲,你是希望看到一個烏托邦,還是看到自己60歲時的樣子?

勵志文章
勵志故事
勵志簽名
勵志口號
勵志英語
勵志書籍
勵志詩歌
勵志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