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 > 集部 > 文心雕龍 > 關於《文心雕龍》的心得體會

關於《文心雕龍》的心得體會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在炎炎夏日裡,與書交往,暢遊書海,有左右逢源之樂,無橫逆加身之憂,何嘗不是一件樂事。捧起《每週一讀》,細細品味《文心雕龍-神思》篇,真是受益匪淺。

關於《文心雕龍》的心得體會

《神思》篇,是講文意怎麼樣醞釀成熟,到用語言文辭來表達,接觸到文思的快慢,直到寫成後的修改,可說是創作總論。

“神思”的內涵是很豐富的,說“神思”就是藝術想象並無大錯,因為這種想象畢竟是藝術思維、藝術構思的主要方式。但“神思”顯然有著更廣的包孕,劉勰把這種悠遠的文思,這種可以突破時空限制的文思稱之為“思理之致”,他是透過“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想象活動去探討藝術構思的規律,而且把藝術構思、藝術思維和藝術表達的關係問題提了出來。《神思》贊雲:“神用象通,情變所厚。物以貌求,心以理應。刻……勝。”這段話內容豐富,涉及到包含藝術構思(想象、感應、靈感)和藝術表現在內的創作全過程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構成整體創作活動各種要素的基本概念,並對它們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和認定。

劉勰對於藝術構思提出了“神與物遊”。黃侃《札記》說:“此言內心與外境相接也。內心與外境,非能一往相符會,當其窒塞,則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懌,則八極之外,理無不浹。然則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難於照鏡。必令心境相得,見相交融,斯則成連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滿志也。”這裡指出內心與外境的三種關係:一、以心求境,心和境和文思三者,在文思不來時,用心從外境中去找,可能找不到;二、取境赴心,讓外境來觸發心情,引起文思,然而可能引不起激-情來。三、心境相得,見相交融,見是內心有所見,相是外境的形象,內心所見和外境形象結合在一起,這才構成文思。有所見而不與外境結合,有外境而沒有所見,都不易構成文思。正如《物色》篇中所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沿耳目,引起情以物遷,再由辭以情發。就是用內心的靈智之光來燭照世界,並能融入其中,達到物我兩化的境界,這就構成神與物遊,用文藝理論上的詞說就意味著一種神祕的、極樂的“高峰體驗”。換言之,內心和外境相接觸,引起內心的理融情暢,再用巧言切狀的文辭來表達。

對於劉勰這一思想,不禁讓人想到,同樣一個西湖,古代的大詩人面對湖光山色,懷著暢快的心情遊玩,不禁抒懷到:“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可見,作者遊湖時的愉快心情與美妙的西子湖山水美景相投合,賞玩的愉悅隨著陽光照射下的水波而盪漾,山水風光,因遊人的寄情而更顯舞媚動人。那時西湖在作者眼中簡直不遜於美人西施。相反,當你孤獨地一個人走在西湖邊,心裡還因某件事而悶悶不樂:時至佳節,卻漂流異鄉,單身在西湖邊,而且又遇暴風驟雨,狂風大作。這時你眼中的西湖就不會是美人一般的嬌羞淑女了,你會看到西湖的另一面,雖然沒有大江的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卻也有她的小浪擊堤,讓人敬而遠之。這時的西湖,在你看來,似乎也有一種因孤寂而引起的憤怒,拋開她羞澀的外衣,放縱自己內心深處的野性,這時,你將感到西湖與你一樣,有許多憤怒要發洩,可能,這就是劉勰所要說的:“神與物遊”,“情以物遷”吧。

劉勰提出要構成文思,貴在虛靜。《神思》中:“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淪萬藏,澡雪精神。”《札記》說:“為文之術,首在治心,遲速縱殊,而心未嘗不靜;大小或異,而氣未嘗不虛。”《札記》講虛靜,就心氣說,要心靜氣虛,這個心氣指精神作用,也是虛則能納、靜則能照的意思。但這裡的虛靜,不是指空無一物,寂然不動,是指不主觀,不躁動說。有了主觀成見,就不能虛心地觀察外物;心情躁動,就不能細緻地觀察外物,就不能神與物遊。其實,世界上並不缺少美麗的風景,而是缺少發現美景的眼睛,缺少發現美景的心靈。現在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在物慾橫流的現代,人們的心情不免浮躁,人們爭分奪秒,為創造財富而拼搏,很少有人能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去觀察周圍的美景,去欣賞世界的變化,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這怎麼可能對自然風景有所感悟並抒寫心中之情呢?可能現代人越來越缺少劉勰所說的“虛靜”了。

全唐詩
全宋詞
李太白全集
樂府詩集
文心雕龍
文選
王右丞集箋註
楚辭

每日精選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