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漢語集 > 對子 > 黨同伐異的對對子

黨同伐異的對對子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黨同伐異的意思是指社會上成幫結派相互鬥爭。大家瞭解黨同伐異的對對子是什麼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黨同伐異的對對子,供大家閱讀!

黨同伐異的對對子

黨同伐異的對對子

黨同伐異 趕盡殺絕

其他成語對對子

先公後私 捨己為人 朝令夕改 名存實亡 德高望重 罪大惡極 忍辱負重 啼飢號寒

空無一人 各有千秋 搜尋枯腸 挖空心思 有隙可乘 無懈可擊 沁人心脾 感人肺腑

如虎添翼 如魚得水 有言在先 無動於衷 可想而知 量力而行 席地而坐 拍案而起

不歡而散 不告而辭 乘虛而入 滿載而歸 艱苦創業 慷慨解囊 匹夫之勇 赤子之心

不期而遇 不謀而合 見微知著 守口如瓶 見危受命 將功贖罪 見利忘義 為富不仁

好高務遠 見異思遷 聽而不聞 避而不談 暗無天日 荒無人煙 漫不經心 蠻不講理

風雲突變 形勢逼人 新舊交替 本末倒置 招架不住 揮灑自如 人地生疏 神態自若

絢麗多姿 完美無缺 肝腦塗地 面目全非 反覆無常 進退維谷 剛柔相濟 對答如流

分文不取 分秒必爭 言行不一 步履維艱 步調一致 人財兩旺 青黃不接 涇渭分明

黨同伐異的解析

[釋義] 黨:原同“儻”;指偏袒;現在也指結夥;伐:攻擊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排斥、攻擊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泛指社會上成幫結派相互鬥爭。

[語出] 《後漢書·黨錮列傳序》:“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

[近義] 結黨營私 誅除異己 狼狽為奸

[反義] 無偏無袒 公正無私 不偏不倚

[用法] 多用在書面語裡;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黨同伐異的造句

1. 政黨雖有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但若是人人黨同伐異,不問是非,反而是開民主倒車。

2. 如果想要幹一番大事業,就不應該黨同伐異,而要多方相容幷蓄。

3. 黨同伐異,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寫的文字裡是讀不到的。

4. 從導致巴基斯坦黨同伐異和暴力的錯綜複雜的因素中,至少可以找出四個主要原因。

5. 正人君子應該講求公理正義,不可黨同伐異。

6. 可到頭來,他的政府卻玩起了黨同伐異,而不是樹立共識。

7. 黨同伐異和自我修養是很遺憾在日本很普遍。

8. 明朝士人黨同伐異,互相鬥爭,無心國計民生,終於導致國家走上衰亡之途。

9. 他們欺上瞞下,黨同伐異,迫害忠良,導致官場腐敗,民不聊生。

10. 君主們的生活驕奢淫逸,黨同伐異,政權的更迭異常迅速。

11. 中國的文人精英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黨同伐異,放在所謂的清名,放在了內鬥上了。

12. 明朝末年天啟帝醉心木工,東林閹黨黨同伐異,地方天災人禍流民將起,邊關後金蒙古虎視眈眈,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13. 異族入侵、農民起義、醉生夢死、黨同伐異,炎黃子孫何去何從,待山人慢慢道來。

14. 雖說黨同伐異,打擊異己比較嚴重,但是於朝政方面,確實比之前好上太多。

15. 在利害交關、黨同伐異、人慾橫流的江湖中,一個人選擇為俠,反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人之道”。

16. 奸計頻出,黨同伐異,自此九天不再是當初的那個九天。

17. 時突厥屢犯中原,籠絡江湖人氏,黨同伐異。

18. 不可想象,一個任人惟親、黨同伐異的領導人,會制定充滿人情味、人文關懷和開放性的政策來。

19. 學術上有不同見解,應當允許百家爭鳴。不能唯我獨尊,更不能黨同伐異。

20. 一個開放的學術空間,應當容許不同的見解存在,而不能黨同伐異,排斥不同學派。

21.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量幕後非正式政治論戰中,惡意中傷和黨同伐異非常嚴重。

22. 眼下各種意見相左的經濟問題評論文章和網上部落格呈氾濫之勢,這讓人們更加認為,經濟學家更像是黨同伐異的政治人物,而不是在充分掌握證據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共識的社會科學工作者。

23. 民主黨想盡快的展示,他們能夠組建高效廉潔,有責任心的政府,與草率腐敗,黨同伐異的共和黨完全不同。

24. 宋代文人好發牢騷,好議論天下大事、道德人心,甚至還好聚眾示威,就連當朝大臣也好結朋黨、鬧意氣,黨同伐異。

25. 耐色瑞爾第二帝國和它的盟友強盛了幾個世紀,便慢慢滑向了衰敗,國家體制亂成了一團糨糊,政局陷入了無休止的黨同伐異和相互拆臺。

26. “意見領袖”的勇氣和責任感,在彼此呼應和駁難中,有時會與剛愎自用、黨同伐異聯絡在一起。

27. 誰都知道,當年的妖書案、挺擊案本來不算什麼大事,卻被有心人利用,黨同伐異,最後搞的連浙黨黨魁首輔沈一貫都被迫下臺。

28. 外戚專權,所以皇帝寵內侍宦官;宦官跋扈貪財,所以文臣士子鄙視;大臣們不擅於打理朝政,卻會黨同伐異,相互攀附爭鬥,又引用外戚勢力和武裝力量。

29. 施明德為年輕議員無知不用功且有意無意扣帽子而勃然震怒,這是求好心切,也在規範政治風氣不能因為黨同伐異而下流下作。

30. 朕十分奇怪,為何大唐前期大家都同一條心為國,可是中期就為了各自而黨同伐異呢?各位愛卿,誰能夠給朕一個解答。

漢語常識
語音文字
短語詞句
修辭標點
咬文嚼字
語言運用
對子
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