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生物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精選生物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生物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 1

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國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 2

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見教材)

1、在一個繁殖季節裡,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包括激素調節的發現、激素調節的例項、激素調節的特點.二課時,本節為第一課時主要對激素的發現和激素調節的例項(一)進行說課。神經-體液-免疫是維持人體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而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即相對對立又與神經調節、免疫調節相互聯絡,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通過神經的調節”,知道動物和人體的生命活動會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三、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概述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描述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2、能力目標

運用構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3、情感目標

討論在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通過閱讀科學史實,讓學生了解有關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接受科學的薰陶

(2)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

激素調節的例項分析,通過構建模型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血糖平衡的調節是一種反饋調節的激素之間抗作用的結果

五、教法與學法

1.小組討論:由學生閱讀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瞭解科學知識. 2.模型構建:通過構建血糖平衡調節的模擬後,認識激素調節的過程及特點

3.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倫敦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場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探討”,匯入本節內容。

【設計意圖】利用奧運熱點匯入,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藉助教材問題探討,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學討論,重溫經典

給學生預留時間閱讀“資料分析——促胰液素的發現”,由學生分析出“假說—演繹”的四大環節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演繹驗證、得出結論。

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麼?激素的作用並沒有形成概念,所以現在通過引入科學發展史,學生閱讀不僅知道激素是什麼,怎麼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體其他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學的知識的薰陶,體會了科學發現中的不迷信權威,大膽探索的精神。 3、構建模型,化解難點

(1)血糖調節的引入

閱讀易解答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從而將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線條化,在解答中學生更易抓住人體正常血糖濃度的.平衡點.引入胰島細胞,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猜測胰高血糖素的作用,進一步得出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調節機理.

由學生識圖直接解決問題,引入血糖的來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機理,銜接自然,能夠鍛鍊學生的識圖能力,圖文並茂,對兩種激素的作用機理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2)構建血糖平衡模型:學生四人一組,其中三人分擔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擔小組內的彙報工作,這樣四人之間必須協調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動。

小組活動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更意在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探究活動,更好地理解人體內血糖含量的調節和初步瞭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義,同時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關於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學生掌握過多的有關腎臟形態結構方面的生理名詞和概念,主要是通過觀察與思考和資料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並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基本觀點。由此可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2、通過資料分析、觀察與思考、討論等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尿的形成過程。

二、重點的突出與難點的突破: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由“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這一學生不難回答的問題開始,引導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對這些廢物進行分類,自然匯出“排洩”與 “排遺”的概念及區別。由一句話:人體的“排遺”過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統中已詳細瞭解,本課來了解人體的排洩過程切入課題。以提問:人體排洩的廢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來完成,泌尿系統有哪些組成?

進入“泌尿系統組成”的教學:

學生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同時觀察老師提供的泌尿系統模型,能比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組成結構的功能。再小組合作學習81頁討論題,對泌尿系統進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與血液迴圈有密切關係的結論。提問: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腎中是怎樣形成的呢?

開始“尿的形成過程”教學:

尿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腎單位是個非常微觀的結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對這一結構不可能有任何瞭解,而且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的理解也需要學生髮揮想象,教材中有“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此圖的作用是幫助理解以上難點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這張圖。

設計[看:說“發現”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相關文字,結合觀察圖片,仔細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習觀察方法。學生將明確:1、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2、沒有過濾的血經過腎單位後變化為尿和已過濾的血。3、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腎小管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接著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為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腎單位的結構特點,決定了腎單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設計[問:說“疑問”的話]這一環節,學生觀察:“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其他小組學生回答。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互問互答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合作與交流中理解腎小球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觀看“尿的形成”動態課件,豐富學生的感觀。

然後通過[想:說“理解”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整合前面的學習結果、進行語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過程。接著插入資料分析,加深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的理解。通過資料資料分析,解決問題,學生的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接下來的“幫我釋疑”環節,通過學生對生活問題的剖析,實現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更準確把握。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體驗到生物學知識的作用,有利於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更大的學習興趣。腎單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樣排出體外呢?

進入“尿液的排出”教學:

再次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能很準確描述“尿液排出途徑”,閱讀教材83頁,概述尿液排出過程,人體排出尿液對自身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設計中體現的課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設計上,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手段。如:“尿的形成過程”教學中將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重組, [看:說“發現”的話]、[問:說“疑問”的話]、[想:說“理解”的話]等環節的設計,體現觀察→質疑→探究→釋疑的完整探究過程,層層遞進,由簡單到複雜,學習內容、學習要求有梯度,不同層次學生都有能夠完成的任務,適應了不同學生的發展,也為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能力發展的空間,有利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動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本節內容圖片資料豐富,教學中充分利用圖解,“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每幅圖片都兩次呈現,每次呈現的學習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導學生由點到面,由區域性到整體地觀察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通過“泌尿系統組成”模型直觀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等圖片觀察、“資料分析”中資料資料分析,“幫我釋疑”中生活問題剖析,讓學生對“尿的形成、排出廢物”由關注到理解,到對全過程準確把握。學生通過學習,養成科學的分析方法,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引導學生回憶並總結前面學過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 內容,開始學習,到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為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這都是引導學生由已知來探究未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將以前所學知識與新課教學相聯絡,也使學生更好地確立“人體的各系統之間是互相關聯,共同協作完成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的觀念。在教學活動組織上,特別是“尿的形成過程”教學設計,教師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巧設問題,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內容,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慾望,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新知識,能力得到提升,也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迴圈、排洩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絡,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於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瞭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裡的氣體

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裡、血液裡、組織細胞裡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絡,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後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於記憶。

四、教學程式

下面通過教學程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節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1、 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絡自己的身體,聯絡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係。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絡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緻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麼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彙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麼?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瞭解不同植物型別之間的親緣關係,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並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慾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週通知學生利用週末採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後山採集樣本,回到學校後,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採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採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牆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採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二)、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採用提問式、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徵: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係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徵、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

(四)、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於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五)、作業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後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定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絡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於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絡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並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生物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選自人教版國中語文義務教育課程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9課。這次說課我主要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程式、板書設計、教後反思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生物入侵者》被選錄人教版國中語文義務教育課程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9課。這個單元的課文共五篇,《生物入侵者》排在第四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說明文。本單元的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

《生物入侵者》介紹了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它屬於自讀課文。學習本文,可以在培養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滲透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本文是按照邏輯順序來寫的,說明事理層次分明,步步深入。本文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學生對外敵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的概念。學生對說明文要素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反覆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2.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一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①知識目標:

通過閱讀課文,瞭解“生物入侵者”的相關知識。

②能力目標: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深入研究身邊事物的興趣,增強防範“生物入侵者”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生物入侵者”的含義,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瞭解生物“汙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二、 說教法與學法

(一)說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本節課的教學必須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加以適當的點撥。以突出教學重點。

2.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延伸拓展法。對是否贊成干預生物入侵這個觀點的辯論有利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二)說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 美國的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早就預言:“21世紀的'文盲不是那些沒有知識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後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

1. 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我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激發探究慾望 (1分鐘)

孔子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在湖南長沙,面對“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一枝黃花——雲南滇池擾亂一池春水的水葫蘆,人們卻痛下殺手,欲趕盡滅絕,為什麼?請走進《生物入侵者》。

設計說明:這一匯入簡潔、精練,可築起學生的情感之堤,引發求知慾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慾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二)自主釋題,引發閱讀興趣 (5分鐘)

讀課題,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入侵”和“生物入侵”的含義,再談讀題後你最想了解什麼內容?

設計說明: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學生的這種心理比成人更強烈。應讓學生自由發言,對其解釋由學生自主評價,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並能通過讀題明白文體,瞭解文章重點,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閱讀文字——構建探究平臺 (20分鐘)

自主閱讀,並探究討論。

1.在文中勾畫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2.文章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還講了哪些內容?

3.你認為學習本文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試擬出本文學習目標。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明確:(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及時板書)

……

設計說明:探究性學習仍需以文字為支點,通過學生自主閱讀,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的減少教師多餘的講授和不著邊際的指導,從時間上確保學生的自主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並突出教學重點 。

(四)合作交流——暢談探究收穫 (5分鐘)

文章標題為《生物入侵者》,全文都起筆於生物入侵,落筆於啟示,在平實、準確的說明中詮釋了一種特殊的生態現象,使人讀後可產生理性思考,那麼,學完本文後,你有何收穫呢?

提示:收穫可以是寫作技法上的,還可以是思想上的,用“學完此文,我明白了……收穫了……”的句式理性地敘述自己的提升、認識和思想的昇華。設計說明: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觀察生活,留心生活,聯絡自我,勤于思索,八年級學生進入思想,性格,生理髮育期,求知慾,表現欲都很強,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從關注書本到聯絡生活,樹立大語文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體驗學習語文之樂。

(五)脣槍舌劍——實踐中高瞻遠矚 (12分鐘)

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為干預”為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

(1)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

(2)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設計說明:辯論問題本身並沒有是與非的定論,但在辯論、求證的過程中,讓學生能跳出文章本身,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使學生處於亢奮的學習狀態,使語文課堂充滿著智慧的交融,表現出個性的張揚,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精神的棲息地。這樣可以在思維的自由與活躍中突破教學難點。

(六)作業佈置(2分鐘)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並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2.查閱資料,瞭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的理論。

設計說明:第一題是為了明確詞語積累的重要性,因為語言是思想的外衣。第二題是為了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生活,關注人生。

四、說板書設計:《生物入侵者》

引出話題: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及危害:毀滅物種、經濟損失(2-4段)

生物人侵者增多的原因及途徑:跨國貿易(5段)

揭示態度:不同(6-7段)

採取措施:(8段)

設計說明:此板書可以把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主要內容與寫法簡明清晰展示在學生面前,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形式,便於學習、模仿和提高。並且具有藝術的美感。

五、 說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字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迪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學生也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謝謝大家!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種群數量的變化”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種群數量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介入數學知識,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建立數學模型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數量特徵和數量變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能力方面)。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從知識方面來說初步具備了與數學模型相關的數學知識儲備,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足以理解種群數量變化。所以,這堂課的學習,學生自己將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學問題歸結成為數學問題,進而嘗試應用建模成果去解決身邊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我對課標的理解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

知識目標: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血球計數器對酵母計數;嘗試利用數學模型解釋當地的'環境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並據此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難點: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法與學法

教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課模式來完成所定的三維目標,同時採用多媒體教學為輔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法:自學、合作、探究

(二)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

首先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前以預習題案為依據進行預習,總結自探提綱,教師歸納、總結自探提綱,並給有貢獻的小組加分並鼓勵,此節歸納自探提綱4點:

1.說明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驟?

2.種群的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3.什麼是環境容納量?

4.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設疑自探的基礎上,各小組學生圍繞自探提綱,進行解疑合探,在學科組長的安排下有序盡心,對難點進行探討整理,達成共識並進行展示,展示結束後,按分工逐題進行評價,教師強調補充,歸納,教師利用評分榜計分,尤其對提出不同見解的其他學生要雙倍加分。經過此過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幹知識(完成“J”、 “S”型曲線及相關知識)

質疑再探:

給予學生反思時間。啟發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我採用了學生直接質疑,全班學生爭相解答,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直接解答,或引導學生課下帶著興趣探究。

運用拓展:

為了檢驗教學效果,鞏固知識,我結合本節重點、難點和易混點等知識內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遍題,在此環節中對及時編題,搶答者加分鼓勵。

四、全課總結:

學科組長對此節課進行評價,評價出本節課的展示之星,評價之星,質疑之星及諾貝爾小組。

五、教學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盡最大努力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識遷移,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生物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冀少版第三章多種多樣的動物第三節常見的動物二、家禽,說課流程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屬於生物課程標準下“生物的多樣性”主題,重點描述的是鳥類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上節課學生剛剛學習了魚類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所以本節課是繼上節課之後的又一延續,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基本生物學觀點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此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也為以後的動物分類打下基礎。而且通過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鳥類適於飛翔生活的特點”,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與思考的能力,小組內交流合作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內容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夠“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的生活關係”,對知識內容達到理解水平。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標準,針對本節知識結構體系,結合學生特點,我將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說出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

2、概述鳥類的基本特徵

3、說出常見動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及其資源價值

技能性目標:

1、嘗試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家鴿的形態結構與其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2、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家鴿的骨骼及其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情感性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3、認同鳥是我們的朋友,確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探究和觀察“鳥類適於飛行的特點”,使學生能闡明鳥類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2、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探究鳥類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特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家鴿的骨骼、家雞的正羽和絨羽、飽和食鹽水

學生準備:雞和豬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塊

二、學情分析

鳥類是學生比較喜歡、也是日常生活接觸比較多的一種動物,因此,對鳥類的探究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對於鳥的飛行都有許多感性認識和理解,也有不少相關的生活經驗做鋪墊,但是對於鳥類為什麼能夠飛翔缺少探究,特別是對家禽的養殖沒有感性認識和實踐,也缺乏保護鳥類及其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理論基礎:

前概念補充、糾正、完善重要概念

教學方法:觀察法、探究實驗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說課稿:

本節課我要重點說的生物學概念是“鳥類適合飛翔的特徵”,以下內容和活動都是圍繞此概念開展的。共包括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重要概念

人們自古以來就夢想著能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我們裝上翅膀以後,也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嗎?鳥類為什麼會飛呢?引入本節課要探究的重要概念:鳥類適合飛翔的特點。

(二)暢所欲言暴露相異構想

這時候請學生暢所欲言,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一談,同時教師把學生提到的內容進行板書,如:鳥類有翅膀、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型、肌肉發達等等,這些就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一些前概念,他有可能是正確的、錯誤的或者是片面的,總之是使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原有知識先暴露出來,為建構本節課的重要概念做好鋪墊。

(三)自主合作建構重要概念

此環節是在第二個環節的基礎上進行的,關於鳥類的體形、翅膀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一些正確的概念,給予肯定並且不再展開,對於羽毛的認識是片面的,此時請學生同桌兩個人對比觀察家雞的正羽和絨羽並結合課本上的小辭典補充完善自己的前概念,此時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ppt出示)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不僅僅知道鳥有羽毛適合飛,而且給學生補充了羽毛的結構、功能和種類,以及它為什麼利於飛翔。又由於絨羽的保溫功能,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羽絨服的製作,體現了生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

對於肌肉的特點,它屬於內部生理結構,學生可能想不到(這是教師就可以直接提問鳥類的肌肉何處最發達?),也可能會提到鳥類的腿部肌肉是最發達的。這就是學生頭腦中的一些錯誤的概念,所以通過以下的學習要幫助學生進行糾正,形成科學的概念。因為課上沒有辦法讓學生親手摸一摸家鴿胸部和其他部位的肌肉,採取的方法是:請全班同學在原地模擬鳥類的飛行,這是會看到大部分人是與身體縱軸平行的扇動翅膀,也有的人是與身體縱軸垂直的扇動(這樣的學生較少只是個別人,這是就可以請這部分學生說一說為什麼他要這樣模仿),如果沒有發現這樣模仿的學生,就請學生再回憶鳥類的飛行姿勢,並播放家鴿飛行的錄影,再請學生模仿,這時候有一部分學生就會想到,應該是前後扇動,而不是上下扇動。這是再提醒大家這樣的動作就相當於我們再做擴胸運動,所以鳥類何處的肌肉最發達呢?這樣通過學生模擬鳥類的飛行方式,暴露了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用科學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錯誤觀,實現了錯誤前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而且這個活動是全班參與性的一個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獲得了四基中的:基本活動經驗。

骨骼的特點對於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可能會提到,骨是空心的,又或者想不出有什麼特點?這時就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完善他們的前概念。我是採取以下方法:課前給學生準備了家鴿的骨骼、飽和食鹽水,學生自己準備了雞和豬的肋骨或脊椎骨各一塊,請學生觀察和實驗,並參照老師給出的一些提示,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然後請學生談一談本組的收穫。如果學生回答的'不夠完善,可以用以下問題進行引導:1、觀察家鴿骨骼和分析小資料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說出家鴿的骨薄且輕。以此得出骨骼的第一個特點。2、對比觀察了家鴿的胸骨和人的胸骨圖片,請你有什麼感受?學生會說到家鴿的胸骨是所有骨中最大的一塊,而人的胸骨卻不是,以此說明鳥類的胸骨很發達,接著引入龍骨突。如果人要是想像鳥那樣飛行的話,那麼必須至少擁有兩米長的龍骨突才行。這麼發達的胸骨有什麼作用呢?回扣剛剛提到的發達的胸肌。3、用飽和食鹽水浸泡家雞和豬的骨,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可以請一名同學到前面來演示實驗,觀察現象,並解釋原因。總結出長骨中空。

所以對於骨骼的特點這一難點,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資料等方法幫助學生逐一突破,完善了學生對於鳥類骨骼的認識,也是學生獲得了生物的基本的實驗技能以及分析資料的能力。

此環節是課堂中的關鍵環節,教師通過此環節對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正確的前概念如:鳥類有翅膀、羽毛、身體呈流線型等等幫助他們進行了補充完善並加深理解;對於學生已有的錯誤的概念,如:鳥類的飛行方式、鳥類的腿部肌肉發達等等進行了糾正,用科學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錯誤觀。對於、學生的一些片面的、不完整的前概念,如關於鳥類骨骼的特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幫助進行了學生完善。而且在此環節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到此,使學生獲得了一個基本的生物學思想: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是相適應。這是迴歸知識,請學生在學案上進行書面總結:鳥類適合飛翔的特點,對本節課的基本知識進行紮實、鞏固。

(四)知識應用提升四基四能

此時再提出上課是引入的情境,請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非常注重學生的前概念,是基於學生的認識來設計,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幫助他們建構了重要概念。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