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說課稿 > 陳情表說課稿範文彙總六篇

陳情表說課稿範文彙總六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陳情表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情表說課稿範文彙總六篇

陳情表說課稿 篇1

《陳情表》說課稿

一、說教材

《陳情表》來自人教版第四冊的第五單元,第五單元主要講中國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賞重點是語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敘述中兼以議論或抒情的手法。就《陳情表》來講,在語言上駢散結合,自然純粹,在構思上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來看,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設定如下:

1、 教學目標

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和文體的有關文學常識

積累文言文詞語,背誦。

賞析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以及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2、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把握行文層次,體悟以其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特點

3、 教學難點

理解諸多實詞和虛詞,並進行分類歸納。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分為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採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學生採取的學法是誦讀法和討論法。

本文擬定兩個課時。

(一)說教學過程

1、 導語設計

以後人的評價匯入課文。“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2、 整體感知

1.首先多媒體投影作者及寫作背景及文體常識

2.聽讀,放錄音,讓學生跟隨錄音讀課文,體會的語言的節奏感以及感情。

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學生提出字詞方面的疑難,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後學生自己小結。自由朗讀課文中,理清思路。

3.歸納每一段的大意

3、研讀賞析:

問題:作者如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裡打動晉武帝的心?

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

討論後明確:因為自古忠孝兩難全,他為了達到奉養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情辭懇切,字字發自肺腑來打動晉武帝,贏得了後世的讚譽。其次行文時先說後說、輕說重說處理巧妙。

討論:祖母情深似海,聖上恩重如山在這個兩難的處境中,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就會惹來殺身之禍,李密是怎樣化解這個矛盾的?(換位思考、列數字)

孝:身世悽苦——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報養劉之日短也(情) 解決 先盡孝

忠:沐浴清化——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盡節於陛下之日長(理) 矛盾 後盡忠

語言的個性鑑賞(四字句、對偶句、排比句)

4、拓展閱讀:

讓學生討論一下《出師表》和《陳情表》的異同。

不同:《出師表》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

《陳情表》則通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

讓學生討論一下對“孝”的看法。

四、說板書設計(略)

陳情表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

首先,我們來進行教材分析。

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屬於古代抒情散文。由晉初散文家李密寫成。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語文新課標文言文閱讀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本文在中國古代散文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蘇軾曾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可見,學習本文對於我們體會散文真諦和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積澱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的語言藝術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兩個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作者是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達到願乞終養的目的的。

其次,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來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呢?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

1、範例、結合引導探索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3、採用類比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自主學習,從而體驗到獨立獲取知識的喜悅感。

學法:

1.高二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引導學生利用自主學習法與合作學習法。

2.立足文字,從具體資訊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誘導,引導學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最後,來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本節課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所需教具是教師機---學生機、投影儀、黑板等。

我將本課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用約5分鐘時間進行匯入部分,主要是複習和引入新課。

給學生講述孝行故事(成語、俗語、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為先""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用以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作者以及寫作背景的介紹,為理解文章作鋪墊。作者:李密,晉初散文家。寫作背景: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蜀漢念念於懷,目前的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晉武帝為人陰險多疑。李密不得不暫存觀望之心。藉以祖母生病要人照顧為由,陳孝情,陳忠情,讓晉武帝答應他的請求。

第二部分,用5分鐘時間帶領學生朗讀新課,主要是感知整體文章。

安排學生用五分鐘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自創情景,與文字言語碰撞、交流過程中,以達到加深對課文理解和縮短與作者心靈的差距的效果。

第三部分,用20分鐘理解文章具體內容,探討重難點。

通過兩個問題(為何"陳"?"陳"什麼?)的設計,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且,深入探討文章的重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因此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達到願乞終養的目的是學習重難點。

第四部分,與學生探討寫作技巧和特色,主要用於後續的學習和寫作。

好的構思,還要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導學生從文字中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語句進行賞析,說說這些語句有什麼特點,好在哪裡?還有那些語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請找出來體會一下。該環節主要培養學生對語句的篩選、概括、整合的能力。以及學習李密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寓情於理的寫作技巧和特色,運用到自己的'日常寫作和學習中來,達到作者與讀者情感共鳴的良好效果。

最後,用約8分鐘的時間進行尾聲部分,主要是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用以總結課文字文構思縝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覆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藉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麼?  (2)討論:晉武帝為什麼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作業佈置: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臣以險釁(xìn) ,夙(sù)遭閔(mǐn)凶,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寵命優渥(wò),責臣逋(bū)慢,煢煢(qióng)孑立,五尺之僮(tóng)。

2背誦全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背誦,提高記憶效率)

3熟讀全文,理解文意。(加強課後的複習和課前的預習,提高課堂效率,紮實文言知識)

第六部分,用2分鐘用於教學反思。

通過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確的本文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寓情於理的特點;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藝術效果。這一點,上得較成功。

但感到遺憾的是分析得不夠具體。

陳情表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於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為大學聯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全文。

2、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3、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4、鑑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為主,加以點播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為《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2、解題,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為什麼要些表,寫給什麼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書上有註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4、範讀正音

為何要在範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註釋的時間呢?因為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範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註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範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由於課本註釋比較詳盡,也為了培養學生重視課本註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後,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後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為沒有學生,這個環節也沒有進行。

6、學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並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範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7、課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啟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

8、作業佈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

我向來認為語文板書以簡潔為要,實用為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隻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機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

沒有一節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執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於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才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

謝謝大家!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方法。

4、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

三教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背景介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前學習提示1、2節,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經節選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說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說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敘述因為李陵事件下獄的經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選了後三段。

(三)課文分析

學習第一段

1、教師範讀第一段

2、字音

3、主要詞句

4、思路分析:這一段司馬遷重點寫了自己受刑後對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敘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曆的記載的小官,“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本來就被人看不起。現在子承父業,更是微不足道。

(2)接著寫卑策的地位帶來的結果:假如我伏法被誅的話,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隻螻蟻一樣渺小,我的死是無足重輕的。命如螻蟻草芥,生命有什麼價值可言?

(3)引出第二個問題,人的'生命價值:“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注意,這是作者議論的核心。生命的價值是輕是重,要靠自己來選擇!

然後,擺出士人對待羞辱與生死的態度:士人,一方面潔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當羞辱加於已身的時候,決計自殺,以死保持自己純潔的名聲。但是作者筆鋒一轉,卻列舉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韓信、彭越、張敖、周勃、竇嬰、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將相受辱的事例,說明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為奇。那麼,對待羞辱就一定要死節,才算保持了高尚純潔的名聲嗎?否!作者從這個角度繼續深入地論述下去。

(4)作者提出這樣的認識:人在受辱時,不一定非要為高尚純潔名聲的這種所謂“節義”而死;為了崇高的事業,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負重。

最後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深知節義的含義,也敢於為節義去死,但是我現在所以忍辱屈生,是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業,實現我最大的理想。這才是生命的真正價值。

第二課時

學習第二段

1、教師範讀第二段

2、學生齊讀第二段

3、字音

4、詞句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記》,實現了我人生的最大價值。

(1)作者進一步列舉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夠忍辱負重,完成流傳後世的不朽之作的業績,說明他們體現了最大的人生價值。

(2)作者說他是學習先賢,當時《史記》草創未成,就遭此災,他痛惜全書沒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無慍色,遭戮笑卻能忍耐,最後終於完成了《史記》,償還了前面受辱的債。

5、熟讀並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本段

2、主要詞句①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②雖累百世,垢彌甚耳!③重為鄉黨所戮笑④身為閨之臣,寧得自引深藏巖穴邢?

⑤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2、再讀本段,體會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發了更加難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可見,忍辱負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馬遷敢於選擇這條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

文章的最後,作者陳述了自己不能為皇帝“推賢進士”的想法。

(二)總結全文

總結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與計多高尚士人一樣,能正確對待受辱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價值的高度,敢於正視現實,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並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鉅著《史記》,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作者字字血聲聲淚,也控訴了那個社會的不公和皇權的黑暗。

(三)寫作技巧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理至情切”的表現方法?

[解析]1、“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作者議論的基本路徑是:①受辱——引決(士人應持);②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為了完成鉅著《史記》。

這說明,對待受辱,引決不是唯一的處理方法,那要從生命的價值來認識,從“義”的深層意義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說要學習前賢,有忍辱負重的精神;一方面說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話,則不能完成著述《史記》的任務,一個人死的窩窩囊囊,無所作為,就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也就“輕於鴻毛”了。這個道理講得清楚明白,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當然,這並不是說,人不應該為“義”去死,而是從長遠的意義上理解這個“義”的含義。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全文情感真切,有時奔放激盪,豪情滿懷;有時又迴腸蕩氣,如泣如訴。第一段寫受辱的痛苦時,說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這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情;寫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裡表現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鬱悶之情,溢於言表。第二段寫出他為了完成偉大的鉅著《史記》,“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則又表現他豪邁激盪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絕,如泣如訴的表情。

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達十分流暢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壯,忽而又痛不欲生。這正如後人評價這篇散文時說,它“如山之出雲,如水之奔壑,千態萬狀,變化於自然,由其氣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業

1、背誦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譯

陳情表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新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課程中要落實核心素養,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內容,將核心素養滲透到各個環節中。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二單元的最後一課。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的抒情散文。前面學的三篇分別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王勃的《滕王閣序》、莊子的《逍遙遊》,這三篇都是作者有感而發,借人、事、景、物抒發自己的情懷,而《陳情表》是晉朝的社會名士李密向晉朝的新任皇帝司馬炎抒發自己因祖母生命垂危而不能就職的先盡孝後盡忠的情懷,抒情的物件是皇帝,措辭上就要更加委婉含蓄。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習文言文首先要過語言關,積累文言知識,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再深入一層,把握文中抒發的情感及抒情的方式。

本文用三課時來學習,第一、二課時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疏通文意,指導學生背誦,第三課時小結全文,分析文中蘊含的多種情感,領會精彩的論辯藝術,賞析寫作手法。本教學設計是第三課時的。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的普通中學,大多數學生學習習慣比較差,學習意識淡漠。教學中,不能急於求成,不能要求過高,要低起點小步子。這是本單元的最後一課,學生有了前面所學知識的積累,加上老師的指導點撥,可以完成教學任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分析理解文中蘊含的多種情感。

2、領會本文精彩的論辯藝術。

2、賞析本文陳情於事、寓理於事的構思藝術

過程與方法:

疏通文意,分析理解作者的複雜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對祖母至真至誠的孝心,並轉化為自己的一種情懷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作者的孝情和忠情,學習作者的孝心

教學難點:

領會作者從感化入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示人以弱的論辯藝術

二、說教法: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與備課組老師多次討論修訂而成。

1、講解法:對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老師要作必 要的講解,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

2、點撥法:學生在思維過程中遇到障礙的地方,老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文字,撥開雲霧,深入領會文章的內涵。

3、探究法:對於文中的難點,讓學生討論探究,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本文是本單元最後一篇文章,前面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生按老師的要求自主學習,對問題形成自己初步的觀點,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要求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把難點下放給學生,讓學生討論,積極參與,在思維的碰撞中有所收穫。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自古忠孝難兩全。晉朝的社會名流李密很小的時候父死母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祖孫兩人相依為命。可李密遭遇到了一件煩心事,一方面是官府催促他就任太子洗馬一職,一方面是九十六歲高齡的祖母劉氏危在旦夕。辭官就是不忠,就職就是不孝。在忠與孝之間該如何抉擇?我們在文章中去尋找答案吧。

以李密遇到的兩難問題匯入,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檢查語句翻譯:

活動一:檢查翻譯:

1、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譯: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弟弟哥哥,家門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

2、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譯:我出身卑微身份低賤,擔任侍奉太子一職,不是我犧牲生命就可以報答的。

3、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譯:如今我是亡了國的低賤的俘虜,卑微到了極點,受到過分地提拔,恩命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企圖呢。

4、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譯:我希望懷著烏鴉反哺般的私情,乞求奉養祖母到終年。

5、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譯:我沒有祖母,就後不到今天;祖母沒有我,就無法頤養天年。我們祖孫兩人,相依為命,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感情我不能停止奉養祖母而遠離。

通過檢測,瞭解學生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幫助學生精準翻譯文言語句。

(三)整體感知,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活動二:本文是臣子李密呈給晉武帝司馬炎的傾訴衷情的一篇表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李密寫這篇表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文中到底傾訴了哪些衷情呢?

明確:

陳情目的:盡孝,侍奉祖母,不去做官

傾訴衷情:

苦情:父死母嫁,孤苦多病,內外無人,相依為命

兩難之情:進退兩難,就職與祖母供養無主矛盾

孝情:以孝治國 供養祖母

忠情:忠誠 兩全辦法:先孝後忠

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作者所陳的情是本文的重點,指導學生疏通文意,理解所有的情中孝情和忠情是關鍵,為下文的分析做好鋪墊。

(四)合作探究,研討論辯藝術

理解本文精彩的論辯藝術是本文的一個難點,通過討論探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降低難度,也是重視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一種方式。

活動三:晉武帝讀完奏章後,彷彿看到李密泣涕零落地站在自己面前,便喟然長嘆:“密不空有名者也!”並“嘉其誠款,賜奴婢兩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特批了他的請求。那麼,李密是怎樣通過“陳情表”說服晉武帝讓自己為祖母盡孝的?

明確:(1)動之以情:孝情、忠情

(2)曉之以理:法理:以孝治天下

事理:理性節制,先孝後忠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孝治國,李密身體力行,符合時代的主旋律

(4)示弱法:李密敢在強大的晉武帝面前坦露自己的家庭悲苦,坦露自己的一片忠誠之心,卑己敬人,把自己弱的一面展示出來,以此博得別人的同情與理解,達到終養祖母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本文李密說話的`方式值得我們深思,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怎樣交際呢?學以致用,探討交流的方式方法,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四:本文語言極其委婉謙恭,比如“慈父見背”“猥以微賤”“犬馬怖懼”等等。有人認為在個性張揚的今天,這種說話的方式太過保守是不可取的,你認為呢?

明確:李密陳情的物件是晉武帝這樣一個很特殊的人物,他採用這樣的語言方式博得晉武帝的同情,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樣說話,對人格沒有任何的損害。生活在今天的我們,要清楚交際的目的,為達到這個目的,只有不損害人格、國格,採用一些委婉的說法,外圓內方,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六)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孝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今天的我們怎樣做算是盡到了孝心?當忠孝二者衝突時,你會怎麼做?

通過背誦,加深印象,深入體會文章的魅力。

學習本文,學生零距離觸控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的“孝”道,設定情景,讓學生身體力行,讓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植於學生心中,傳承併發揚,很好地落實了新課標提出的關於“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標。

(七)課堂小結:

自古忠孝難兩全。李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地解決了了這一問題,跨越千年的時空,成為千古傳頌的經典。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作為華夏子孫,要傳承併發揚這種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爭做尊老愛幼的典範。

小結再次強調孝道,突出了主題。

五、說板書設計:

陳情表 李密

人:李密(臣)晉武帝(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事:供養祖母,辭不就職 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情:孝情---忠情 辯 示弱法

理:以孝治國,先孝後忠 語言委婉

板書突出了主題,體現了本文的重難點,對學生理解本文有指導意義。

六、說教學評價

本節教學設計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引下,以“孝”貫穿始終,結構完整,重點突出,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將語文課的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中,比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的目標。在研討論辯藝術這一環節,學生預習不充分,認識有限,氣氛不夠熱烈,還需要老師的啟發引導。教學中,作為教師自己在評價方面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

陳情表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一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於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如下:

1 《考試說明》中有關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可以說在大學聯考中佔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遠流長,中國堪稱世界散文大國。學習古代散文,不僅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略其藝術魅力,感悟語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 本篇敘事,論理,始終貫穿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古人云:“讀《出師》不哭者不忠,讀《陳情》不哭者不孝”可見,本文在中國古代散文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學習本文對於我們體會散文真諦和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背誦全文。

2 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3 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4 鑑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說教法

一 教法

司馬集團建立晉政權後,為鞏固政權,提出以“孝”治天下。李密從小賴祖母撫養,對其十分的孝順,李密寫此奏章,就是想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要求。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授課時要講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陳以往之情);兩難的處境(陳現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陳日後之情)”。同時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達方式即:李密在封建政權賴以鞏固和延續的最高倫理準則“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盡孝後盡忠”的觀點,使晉武帝不得不認同。

二 學法

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設計

由中國封建社會“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 解題

一)本篇作者不需要過多的介紹,主要應讓學生明白李密不願為仕的政治原因,這需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二)文體介紹

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為什麼要些表,寫給什麼人。

三 重 難點解決過程

1)掌握一些字的讀音及意義,積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詞語,像“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2)朗讀正音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於記憶,朗讀有利於理解,朗讀有利於體會文章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師範讀,學生也要讀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學生明白李密為何要“陳”?“陳”的內容是什麼?用什麼方式?其實也是本文的一個重點,難點。明白這個問題,文章理解可以說已經到位。

4)討論本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以情動人;用駢文寫成

四 延伸討論“孝”

明確:1中華傳統美德。2以“孝”治天下,維護封建統治。3不利於依法治國

說板書

情 理

陳以往之情 不幸的家世 以孝治天下

陳現今之情 兩難的處境 忠孝難全

陳日後之情 不仕的原因 先盡孝後盡忠

層層深入,感人至深

陳情表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請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本單元四篇文章都是情酣意濃的千古抒情妙文,魯迅先生說過:“能憎能愛才能文。”文章不是無情物,劉勰也說:“情為文之經。”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得以流傳。同樣,讀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與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穫,才能感受到優秀作品帶給人們的震魂攝魄的力量,引發人們跨越時空去思考人生與社會。《陳情表》亦如此。

二、說學情

文言文的教學常常被師生們視為畏途,主要是教學效果很難呈現出來。其實,縱觀學生的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礙:1.字面上,文言字詞的理解是一道障礙;2.誦讀上,章法與句法是一道障礙,這其中也包含了對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礙;3.內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異也帶來了一定的理解障礙,比如對文中一些歷史典故的理解等;4.鑑賞方面,對於文言課文中傳遞出來的思想性無法把握,不能對文章做更深廣義上的解讀。不過,前三道障礙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相對容易解決,最後一道障礙則需要老師適當的引導,師生配合解決。

鑑於以上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結合《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這一原則,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指導學生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文言實詞與文言虛詞及常見的古漢語句式。

採用多種方法反覆誦讀,通過發揮學生自主性作用,幫助學生體悟主旨,掌握課文結構及文章章法句法。

引導學生體會當時李密地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中華傳統美德。

三、說教學方法

主要指導學生用“四讀法”(速讀、誦讀、品讀、研讀)並結合適度的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用幻燈片打出以下內容:①“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

②“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

問學生中有沒有人知道這是評價哪一篇文章的,最後明確是《陳情表》,接著介紹蘇軾所言: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墮淚者必不孝。之後,出示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此內容匯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好奇心,好奇心也會成為學習知識的一種內在動力。)

2.解題

結合課文註釋,認識“表”這種文體。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閱讀古代散文,要“知人論世”,聯絡作者的相關情況和時代背景,只有瞭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處境,才能感受他們偉岸的人格,才能理解他們複雜的思想感情。)

(三)速讀課文

速讀要求:1.用筆標記出讀不準的字音。

2.儘可能地理出文章的結構思路,大致弄清文章所寫的內容。

(這一過程看似粗略,其實正是從古人所言“讀書不求甚解”這一方法出發,主要目的是要學生整體感知文意,避免學生一接觸文字就著眼於區域性,“肢解”了文章。)

(四)誦讀課文

為喚起晉武帝的憐憫之心,作者圍繞“情”“孝”二字,悽切婉轉的表明心意,反覆陳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衷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誦讀時,要求:

注意文章層次,做到情發於心地誦讀。

本文以四字句為主的.同時,又雜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構成了駢散結合的句式特點,誦讀時要讀出節奏感。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正音,並比較此前自己的閱讀處理與錄音有何異同。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必經之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覆誦讀,逐漸培養語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古代散文的語言風格多樣,有沉鬱頓挫,有高亢鏗鏘,有緩慢迂迴,有急促奔放……只有在反覆誦讀中才能更好地領會這些特點。)

(五)品讀課文

藉助註釋,積累詞義,疏通課文。

從文中找出後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體味,並嘗試寫一段話,陳述自己的某種無奈之情。(課後練習三)

輕聲朗讀課文,把自己認為好的語句勾畫出來,並說說它們有什麼特點。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鑑賞》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道橋樑,讀者才會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切合”。可見,好的構思,還要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才能發揮文章感人的力量。鑑於此,對於文章語言的賞析應該是非常必要的。)

(六)研讀課文

讓學生思考:中國古代統治者注重以孝治國,忠孝兩全往往被看作一種傳統美德,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此題沒有標準答案,意在讓學生討論一下對“孝”的看法,只要學生適當聯絡實際,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這是一個探究性的題目,在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今天,我在教學中設計這一環節,也是本著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應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來設計的。探究的終極指向也是要學生聯絡當前社會實際,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際體驗。當然,思維起於文字也要歸於文字,所以這樣的拓展延伸也是必須緊密聯絡文字的。)

(七)總結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情,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抓住了幾個“適當”,既表達了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最終才深深地打動了晉武帝。

(八)佈置作業

鞏固本文所學內容。

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