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

今天我教學第四單元中的《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這節課教學重點是鞏固百以內數的認識,明白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減法的算理,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減法,提升學生對百以內數的感知,應用百以內陣列成學習簡單的加法,也以今後進一步學習百以內數加減法打下基礎。

這節課教材要求運用百以內數的組成去學習,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感覺不到它和今後要學習的百以內數的加減法有什麼差異,因此也沒有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是在教學時才領悟到的。

在《百以內數的認識》中的〈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和《百以內數的加減法》中〈整十數加減一位數〉,我認為它們的差異是,前者與實際聯絡更密切,後者更抽象些。

所以在教學上,前者要更多地聯絡實際,即數與形要緊密結合,要將抽象的數還原於形。

如32-2= ,要求學生用小棒解釋,3捆零2根減去2根,剩下3捆,即3個十2個一減去2個一,等於3個十。並能脫離小棒解釋,讓學生對百以內數的認識慢慢清晰起來。這樣教學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效。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2

每個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課程教學新理念指出,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何把握這一理念的指導,向學生提供的是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而不再是定論式的客觀數學知識結構?反思“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數學課堂上要達到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要具備一下幾點:

1、注重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讓孩子們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徵,採取適合於他們的表現形式,培養他們一種願意甚至喜愛的積極情感。例如:鞏固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由易到難,針對性強。特別是改錯,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學生當成小醫生,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在鞏固練習時,還設計了開放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做到課雖結束興趣還存在。

2、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絡與綜合,數學是一個整體,其不同的分支之間存在著實質性的聯絡。例如,在教30+4=?時,我是讓學生先自己摸索解題方法,感悟今天所學內容與以往的異同——數的組成,這樣,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通過練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3、教學內容要生活化。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這節課我的教學內容是口算,但我並沒有直接出示口算題,而是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小猴愛吃桃的情景,力圖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吸引學生。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產生學習和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4、提供探索與交流時間和空間。在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4等於多少”這個問題後,讓學生討論,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傾聽他人的發言,學會賞識和學習同伴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見解。

總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教學學習方式。注重將數學與學生聯絡起來,將所學知識應用的生活去,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課上教師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給學生提供人人蔘與的機會,使每位同學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3

讓“預設”和“生成”激情共舞。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預設”的非常好的教學設計在實施過程中也常常會“卡殼”。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過分的拘泥於靜態教案的“預設”而忽視動態學案的“生成”,使學生深陷在“預設”的巢臼裡。教師能否準確把握教材,全面瞭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也是動態“生成”的邏輯起點。評價“預設”的效能高低,應當分析“預設”是否促進了課堂的有效“生成”,這就要求我們應當為“生成”去謀劃好“預設”。使“預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質量。

一、“預設”教學目標——準確定位,源於全面瞭解學生

在一節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尤為重要。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即教學應達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學上的盲目性,是順利進行教育活動的基本保證和首要環節。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教學目標,堅持面向未來,立足課堂,確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學習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是國小階段整數大小比較的基礎和重點。為以後的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多位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教材提供了情境,讓學生自己解決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最後由教師給出比較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比較100以內兩個數的大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1、使學生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並體會比較兩數大小的方法。

2、利用輕鬆愉快的遊戲和現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習數學的興趣。

3、培養知識遷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預設”新知教學——準確把握,源於學生的需要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我們也必須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既不能過高地估計學生,也不能過低地估計學生,新知的學習應源於學生的需要,讓他們能夠自由而主動的學習。

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並能用符號表示大小,但對100以內數只是初步認識,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較為困難。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

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具體、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從中感知兩個數的大小,再逐步過渡到藉助計數器的比較,最終能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

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要貼近學生,俯下身子來備課,多和學生交流,不失為備課的有效途徑,課前短短的交流和調查,勝過教師長時間的“閉門造車”。

三、要在“生成”中即時準確“預設”

教師要了解學生,上課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情況,關注學生有什麼創意?有什麼困難?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做適當的調整,把學生的情況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來利用,而不是作為負擔。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作出“生成”的教學策略。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真正做學習的小主人。

四、要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

本節課上完以後還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新授部分過程太快。應從數的組成的角度去比較數的大小,使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也為後繼教學做鋪墊。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2、習題的設計要細化,要充分理解編者的意圖。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認真的吃透教材,精心的設計每一個數學活動,使我的每一位學生有所得。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4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是人教版新課標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6單元,本單元是在學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內的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以及整十數加減一位數的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用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完成《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任務後,整體感覺是:本單元教學比較輕鬆,大部分學生能熟練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最大的收穫是學生能根據操作活動口述所學口算題的口算方法,使本單元的兩個教學難點: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是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難點得以很好突破。同時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解決問題方面,本單元解決的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這一問題我已在上學期提前教學了,一半的.學生已經過關。這一次教學一方面是使另一半學生過關,另外重點放在對此類問題的分析上。通過教學,學生不僅會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還能對此類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知道兩個數相比,一個數多,一個數少,較大的那個數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那個較小的數同樣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較小的數多的,所以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要用減法計算。在引導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由於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個單元單元感覺輕鬆,所以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增加了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感覺學生掌握較好,這又為二年級的解決問題教學減輕了負擔。借鑑前一輪執教課改教材的經驗,把一些難點問題提前教學,這樣能使一部分學生提前掌握,另一部分學雖然當時理解不是很透,但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等到再次教學的時候,基本就能達到教學目標,這種方法對於那些接受能力稍慢的學生是很有好處的。本單元還增加了與日常生活聯絡緊密的簡單的“年齡問題”、“鋸木頭問題”、“植樹問題”、“上樓梯問題”的教學。這些問題沒有對全班學生作出統一要求,學生能掌握多少算多少,真正體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5

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已學20以內數的基礎之上所學的,並且對於100以內的數,學生也已在生活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知。因此我非常關注學生的原有經驗,在學生充分展示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如在課一開始我就請學生先說說20以內數的組成,讓他們回憶以前所學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著又從學生感興趣的數小棒入手,先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學著數100根小棒,通過觀察發現部分學生有自己數數的好方法時,其他學生認真觀察。在展示數數的過程中,我不時的相機指導,肯定了他們10根10根數的方法後,要求他們每10根紮成一捆,最後10捆再紮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現了10個一是一十,10個百是一百。於是全班同學學著數小棒,再一次展現10捆小棒時,引導觀察數好的小棒,說說看懂了什麼?比較順暢地理解了10個一是一十,10個十是一百。

整堂課雖然氣氛活躍,但課堂中還是存在許多的問題。在學生第一次數100根小棒時,由於事先沒有提示過學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數,導致數數時費時較多,造成後面的學習過程較緊張。學習數的組成時,雖然學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能有時間讓學生自己來擺擺小棒,而不是簡單地看課件,也許更能照顧到後進學生。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6

在教學《數鉛筆》之前我瞭解到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100以內的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這節課我沒有使用教具,用的都是教室裡的素材,如有多少個同學,多少隻手,多少個手指頭等。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學生也很感興趣,也許是剛開學的原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過完年後,好像也懂事了。看到這幫小傢伙一個個精神飽滿端正地坐在教室配合著我上課,此時的我也被小朋友的精神面貌感染了。藉著這一良好的狀態,我採用了多種教學形式組織學生進行了100以內的數數。

(一個一個數、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等)

整個教學過程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用不同數數的方法數出100內的數。此時,我感覺這節課的`效果應該不錯,學生掌握得也應該差不多了。於是就進行練習鞏固,在練習過程中,我卻發現了學生並不像預期的那樣,出現了諸多的問題。

如“圈一圈,數一數”中一堆雜亂無序的圓點,數數一共有幾個?許多學生為了更快地數出結果,用五個五個數,三個三個數,十個十個數等方法數數,數著數著就亂了手腳,結果出現很多漏數或多數的錯誤答案。

(這種情況應該選擇邊圈邊數的方法)

再如一個整齊有序的佇列(10人一行),數數一共有多少人?學生為突顯自己的方法多而且獨特,用三個三個數,六個六個數等方法去數,結果不單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錯。

(這種情況應該選擇十個十個數或五個五個數)

學生雖然學會了數數,但在很多實際情況中,很多學生不知如何選擇哪一種數數方法去數數。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7

本節課的教學是一節期末總複習的教學,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情景創設。

因為複習很可能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沒什麼興趣,如果學生沒什麼學習的興趣,那課堂教學很可能就會成為無效的教學,更別提什麼優效的教學了,所以我覺得複習課更應該關注學習情景的創設。教學中我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告訴他們我給他們帶來了精美的“數學智慧大門”的圖片,可要看到它就要獲取5把金鑰匙。這樣學生一下子投入到了課堂學習中來。

2、落實雙基,關注發展。

落實雙基,就是在課堂中使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鞏固和提高,使複習有“深度”即:複習橫向要全面,縱向要透徹。教學中複習了加、減法各部分名稱和各部分間的關係;口算和筆算的方法,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幾何圖形的認識等知識。教學中也採用不同練習題型別如填空題、口算題、筆算題、分析改錯題、加減法應用題、提問題並解答問題、文字題等。教學中採用了“算一算”,“猜一猜”、等手段,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複習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遷移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落實雙基的同時切實關注學生的發展。

3、習題設計具有靈活性、整體性和開放性。

如“猜數”一題的設計就使學生思維靈活,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拓寬解題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使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到了學習數學獲得成功的體驗。“數形結合”一題的設計是在基本練習題基礎上稍作變化的習題,是具有綜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習題,做到有層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彈性,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髮展的需要。學生在認識、區分幾種圖形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使學生思維辨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個碰撞的過程,引領學會學生數學思索,滲透了數學思想,達到“一題多用”的效果,使習題的設計具有整體性和開放性。

總之本節複習課的教學基本實現了:抓住雙基串成線,溝通聯絡連成片,溫故知新補缺漏,做到了融會貫通。

課後也發現了自己以後在教學中要改進的.地方,就是在辨析改正錯題時,學生自我歸納總結錯點後老師應該歸納,要用既簡練又符合學生記憶的數學語言如:進位不加,退位沒減,數位不對齊,加減不分等來進行歸納,這樣既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又加強了學生記憶。

思索探討的問題是:

1、複習課中如何處理知識回顧和課堂歸納總結?

2、怎樣使知識回顧具有實效性?

3、怎樣的知識回顧才能利於構建學生自我知識系統中的“知識鏈”,而不是短期的知識“獨立體”?

4、有時可不可以不進行知識回顧,就如這節課“100以內加減法的複習,如果讓學生回顧,能回顧什麼呢?假如回顧出口算和筆算的幾種情況,是不是不如讓學生能靈活進行口算和筆算呢?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8

4.1認識圖形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針對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設計各種形式的活動。第一個活動:認圖形,對平面圖形有一個基本瞭解;第二個活動:找圖形,比較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第三個活動:擺圖形,挖掘平面圖形之間的本質區別;第四個活動:說圖形,進一步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中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4.2 動手做(一)

我在設計本課時,按照遞進的層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說一說”“猜一猜”“疊一疊”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圖形的分解與組合過程、從設想到實際創作的過程、由個人創作到觀賞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過程、由拼組平面圖形到摺疊立體圖形的過程,使他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教學過程中的各環節過渡,我採用激發興趣、啟發誘導、懸念引領等方式,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創新思維。

問題:本節課中有些地方給學生的思維空間不足。如:“拼一拼”這一環節,為了便於展示和欣賞,我事先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張16開白紙,並且在教室裡拉上線繩,要求學生先拼好一幅圖,再粘到白紙上,最後用彩筆裝扮好,掛在繩子上。可是在課堂中我發現這“粘——畫——掛”的過程縮小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因為把拼好的圖案粘在白紙上掛起來,使還想拼一拼的學生沒有拼圖材料了,這等於告訴學生:“你只能創作一幅圖”。如果不是這樣,學生利用這些材料還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圖案。所以,在課後,我想:如果這裡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作品,既能使學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充分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

4.2 動手做(二)

1.如何寓教於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司空見慣的玩具中發現、探索新的知識,從而使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活動活而不亂,是我在上課之前一直思考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給七巧板——這個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朋友“說話”的機會,大大激發學生探究、創新的興趣,使得他們重新認識七巧板,發現七巧板與所學圖形的`關係,並通過獨立思考及與人合作,完成各種圖形的拼、擺,教師只是在其中起了協調、引導的作用。當學生個人的拼、擺活動無法獨立完成時,他們自然會主動去與人合作,自然能體會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獨立完成的,從而自動放棄或改掉封閉、固執、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點。2.注重學科間的滲透,關注學生的發展。新的學科理念是:學科本身並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髮展的媒介。本節課中學生對於七巧板組成的敘述、問題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說故事拼圖形,以及對於個人或小組作品意義的闡述講解等等,都是在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這已經完全突破了數學學科的範疇。3.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把教材上簡單的模仿拼圖:魚、蠟燭、小船,設計為“出題拼圖”,因為這些東西對學生來說太熟悉了,學生完全可以獨立拼出來。結果正是如此,學生所拼出的圖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還要形象、生動,並且種類很多。在最後的自由拼圖活動中,學生的思路完全打開了,各種各樣的設計令人驚歎。於是,這節課便像學生想像的翅膀,無限地伸展……

4.3 動手做(三)

本節課我聯絡“美麗的圖案”這一生活中的例項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通過開展欣賞、找圖形、擺圖形、設計圖案等多種活動形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興趣最濃的是最後一個環節,用所學的圖形拼出美麗的圖案,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自主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出許多用幾何圖形組成的美麗圖案,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我覺得不足之處是面向全體做得不夠好,由於時間的原因,沒能給每一位學生都提供展示的機會,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注意每一位學生,給他們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間。

整理與複習:

通過創設去世紀歡樂園放風箏的情境,將所學知識的整理與複習有機地串聯起來。課堂上學生參與的熱情比較高,積極主動地幫助(1)班的同學,創造性地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在解決購票的問題中,有學生想到比一比的方法,找一個身高1米10釐米的同學,比他低的就不用買票;再找一個身高1米40釐米的同學,比他高的就得買全票;身高在他們中間的就買半票。這些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況。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整理和回顧。從學生的回顧中發現,學生印象最深的一堂課有:數豆子、觀察物體、七巧板、猜數遊戲、測量等,稍一分析不難發現,學生喜歡的是那種動手、動口,寓教於樂、於活動的數學課,這樣的課也應是自己今後教學的設計方向、努力方向。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9

《跳繩》是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減法(二)第63頁——64頁的內容。本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以學生有所體驗的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家知識的含義,主動構築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

課前我設計一道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一道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豎式的練習,讓學生回顧兩位數減法的計算和豎式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提醒學生在列豎式計算的注意點,也是為這節課後面的學習做好輔墊。使學生能從舊知順利遷移到新知。所以在本節課的新知識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用豎式計算時,大多數同學都能夠正確的用豎式計算。

我在展示完課本情境中的跳繩產生的資料後,讓學生找完數學資訊並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時,有強調學生能提出完整的數學問題,這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教材第一次向學生明確提出了估算的要求,在本節課中,學生的估計意識較差,讓他們估計時很多學生直接就把得數算出來了,或者只會說出等於十幾或二十幾,讓他說是怎麼想的,根本就說不來。這時教師沒有放任不管,而是將估算方法和策略教給了他們,讓學生明白了什麼是估計,提高了學生估算意識。

但本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一是在複習時,時間用了比較多,影響了後面的教學進度;二是在讓學生討論演算法時,沒有充分發揮好引導的作用,討論效果不理想,流於形式;三是學生彙報豎式的計算過程時,為了趕時間講解得不是很透徹,沒有突出本課的'重點。四是我們的估算就是為了檢驗我們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而本節課在計算完62-48的準確得數後沒有回到估算驗證計算的結果,這樣學生對估算的作用不了解,認為估算是可有可無的了。五是對本課的難點100-48這種連續退位的減法的豎式計算方法介紹的也不是很透徹,可能還有很多學生做不來。六是課堂語言不夠精練,評價激勵性的語言太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高,整個課堂學習效率不高。

我在今後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到一些細節的東西,避免出現類似錯誤。要加強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0

最新文章 在學習“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前,我們已經初步瞭解加、減法的含義,已經會解決求和、求剩餘以及求一個加數的簡單實際問題。“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它是求剩餘實際問題的逆思考,實質上是以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的.求和問題。

本節課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求原來有多少”這類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列式計算,標註單位,口頭作答。

例題是以猴子採桃的情境出現的。通過一隻小猴的自述,給出了“已經採了23個桃,樹上還剩5個”的資訊;並提出了“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的問題。如何來求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悟出:樹上原來的桃已經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已被採下來的23個,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樹上的5個,把這兩部分合起來,就能求出樹上原來有的桃。從而列出算式,算出得數。算出得數後,再強調要在得數後面寫上單位名稱“個”,並用括號括起來。並提醒學生要口答:“樹上原來有28個桃。”

想想做做的第1、2、3題,都是有一個條件隱藏在圖中,要學生自己把它找出來的。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有用資訊,然後再解決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一下這幾題的答案,讓學生從算式,答,為什麼這樣做三個方面來交流,以真正達到吃透題意,理解題目數量關係的用意。

想想做做第4題是對比題,在教學時,我也主要讓學生說說為什麼第一小題用加法計算,而第二小題用減法計算,讓學生理解到:解決實際問題一定要根據題目的意思來進行解答。

在學生作業中碰到了一些問題:即學生不會口答,單位名稱找不到等。等以後學生多接觸題目,相信也能找得到。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1

有趣的圖形拼組這一教學內容,我們主要從認識圖形的特點,從對圖形的鞏固認知到練習,每個環節層層深入,從認知連洗到動手操作練習,每一個環節深深地吸引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也很享受參與活動的樂趣,教學過程中利用孩子們感興趣的多媒體課件,讓生加強對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讓同學們在遊戲的過程中探索圖形的特徵,通過魔術袋讓生通過摸一摸,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充分感知圖形的特點,進一步鞏固了學習內容,通過幾個環節的遊戲設計,A生能夠很快的掌握學習內容,對於該組學生的教學目標設計過低,應該在知識內容方面在增加一下訓練的強度和難度,B生的目標內容正適合該組同學的認知特點,所以在最後鞏固練習環節,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圖形,並A生剪一剪,BC生動手貼一貼的形式,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得到鍛鍊,並鞏固了對圖形的認知,初步感受有趣的圖形帶給同學們的驚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孩子們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課堂教學效果較為明顯。

通過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活動我也發現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對學生兼顧不過來,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讓A生帶動BC生,這樣A組的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了,其他孩子的學習也能夠提高,今後應該在課堂中加強小組合作意識的培養,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的到不斷的提高。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2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針對教學目標,應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1、著力於學生的語言發展,能用完整的語言,準確地描述“多些、少些”,來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

2、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充分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利用身邊的例子引入。上課開始,我就問學生: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我們班有多少人?學生興趣挺高,一起在數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人,然後再數我們班有多少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數100以內的數,也讓學生學習的勁頭高漲。數出:老師7人,學生51人(板書)。然後由這兩個資料讓學生明白:“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然後還是用身邊的例子:男生和女生的人數(人數差不多),來引入本課的另一個知識:多一些和少一些。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效果挺好。

3、採用歡快輕鬆的.教學方式,避免單調的模仿和說教。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含義後,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加熟練理解。讓孩子們互相舉例子,更加鞏固含義。然後全班交流:孩子們舉的例子挺好:比如說:我又10支鉛筆,小紅又50支,小紅的比我的多得多等例子,加深學生多兩個數之間大小關係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3

在進行“小括號”的教學時,我設計具有濃厚生活氣息、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情景——買圖書,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找錢的問題時,引發了矛盾衝突:50-17+28必須先算17+28,可是怎麼才能看出先算17+28?這時我打破傳統的數學教學,沒有馬上出示小括號來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創造一個符號來表明先算17+28。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學生們結合自己內心的感受與體驗設計出各種符號來解決問題,有橫線、波浪線、圓圈、小括號、小人、兔子、門等等,顯示出自我才能,體現自我個性。教師對學生創造的符號給與充分的尊重,同時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差異資源,讓學生引出了小括號,把握了小括號出現的時機,突出了小括號的作用。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4

從教學過程看,首先注意通過直觀方法引導學生感悟整十數的意義,認識數的組成,具體認識幾個十是幾十,以求形成整十數的概念。其中認識“一百”做得比較具體,讓學生看到“(9個十)再添1個十”是10個十,捆成一大捆是“一百”,清晰地感受10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個十。其次注意藉助直觀體會寫數的方法,用計數器撥珠瞭解幾十怎樣寫出來。這些都是好的做法。

就本課而言,我覺得一問一答式的方式多了。課堂需要互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但簡單問答式對學生來說並沒有促進思維的作用,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思維的發展,因為它不需要學生主動尋求、思考知識間的聯絡,學生就沒有機會利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相關成份去認識所學數學知識的屬性、本質,去感受知識是怎樣生成和發展的。有效的互動是需要提供思維空間的,要特別注意所提的問題要有思維性。要從層次目標出發、圍繞知識本質設計問題,使學生需要通過思考和探究、討論和交流來理解所學內容。這既用於學生學習新知,也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除此以外,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1、加強數數,幫助學生體會和認識數的實際意義。在認識三十、六十時,可以讓學生藉助直觀十個十個地數十、二十、三十……,分別認識3個十是三十、6個十是六十;學生數數時,不能僅拿出五十、七十,“舉起來看一看”,應該要求數出五十、七十放在桌面上,每次都讓學生數一數十、二十、三十……,並追問為什麼是五十、七十,並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幾個十是幾十”。

2、認識數位的活動再適當加強一些。應該說通過數數生成“百位”的方式是好的.。但可以加強一些。在十位上數滿10顆(即數到一百)時,不要採用直接說明的方法揭示數位,可以讓學生思考:十位上滿10顆是一百,要怎麼撥?前一位就是什麼數位?再根據學生的思考撥珠、揭示“百位”。這樣學生不僅瞭解右邊起第三位為什麼是百位,還可以體會十進位制計數法,體會由於數數的需要產生了新的數位。

3、寫數、讀數應主要讓學生自己完成。對於整十數,學生已經有了寫、讀10、20的經驗,不必用問答式的方式由老師自己板書寫數。究竟怎樣做呢?我認為:一是可以在計數器上分別撥出四十、八十、一百,讓學生自己嘗試寫出來,再交流怎樣寫的,獲得整十數的寫法。二是寫數後應該讓學生讀數,認數不讀數是不行的。可以在寫數後,要求學生把寫出的數讀一讀,說說為什麼這樣讀。三是適當歸納整十數的寫法和讀法,使學生明確:幾十就在十位上寫幾,個位上沒有單位直接寫0;十位是幾就讀幾十,個位上0不讀。這是以後千以內數、萬以內數和多位數讀寫的直接基礎。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15

新課標將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分成了三個大塊,從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簡單的收集和統計的知識,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初步瞭解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瞭解生活中事物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節課是三年一期的統計,因為學生已幾次接觸了統計知識,對於看統計圖表、填統計表,看圖表瞭解資訊等都不難了,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上。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操作如下:

一、重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創設了學生喜歡、熟悉的足球賽拋硬幣情境,以 這樣拋硬幣公平嗎?這句話為切入點,整節課圍繞著這樣設計公平嗎?抓住教學重心,利用學生的感興趣的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學生學得快樂,參與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讓學生體驗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發生的概率,向學生滲透隨機的思想。通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變成平均線,最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說明規則是公平的。

在練習的全過程中,我都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說一說、玩一玩、議一議、猜一猜,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養成了從數學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學好數學的願望。

三、重視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別出心裁的遊戲,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資訊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視思維拓展,讓學生在應用中體會數學作用

在練習的設計上,我有意識設計具有梯度的練習,在議一議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當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時候,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碼的環節讓學生體會到隨著猜的次數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猜到最後一個的時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說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這一的過程中,學生運用了知識,鞏固了知識,而且通過活動,從而發現規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促進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