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集合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2

“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來到這個世界的十五年來,我接受了這個世界的獨特法則,接受了這個世界的思想改造,一直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努力生活著,並期望著自己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使天下大同。

但是反常的情況還是有的。每每有一些平常的時刻,一些不平常的念頭滑過我的腦海:我為什麼要讓一切都變得一模一樣、盡善盡美?這一切完成以後呢?後來的人們會不會無所事事呢?為什麼要奔向一個蒼白的目的地呢?……但我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念頭的可怕之處,因為如果我與“別人的”“正常的”“正確的”想法背道而馳的.話,老師同學們會認為我自私,家長會打我,我被孤立,最終我將一事無成,成為了這個社會的局外人。多麼可怕!所以看來,建成大同社會是噱頭,實現個人所謂的價值是真了。但我在讀《我與地壇》之前,我不敢思考這個可怕的問題,更不敢和別人討論——我怕別人以為我是一個自私的、自作聰明的傢伙。這會讓我痛苦……

“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史鐵生用這樣一句話猛地戳中了我的心臟。我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但是它又讓我強烈地感受到:我得把這個“不能想”的問題清清楚楚地想下去。

是的,我們心目中的大同社會真的就是極樂嗎?還是會讓人們陷入極度的無聊和恐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總讓我覺得實在俗世凡人心之所向的桃花源中的人們,在平淡得發黴的快樂中為了尋求刺激與新鮮,讓一個外人來此絕境帶來不一樣的經歷的故事罷。

在桃花源,“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也沒有肥力的沙漠。”

舉一些不很恰當的例子:如果路上沒有垃圾,清潔工將會下崗;如果沒有市場競爭,資本主義將會失去活力;如果沒有壞人,戰鬥英雄將會消失殆盡……

潘多拉魔盒或許並不是個錯處吧。《西遊記》中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修得正果,但吳承恩沒法描述那之後的詳盡情景;如果《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沒有丟失,這本書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炙手可熱;有情人,比如王子公主,在相思輾轉,克服一切困難後幸福地在一起了,往往是故事的終結;如果沒有可惡醜陋的怪獸,也不需要奧特曼來維護宇宙正義了……這些挫折、磨難,才是真正的“可愛而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啊!沒有矛盾衝突就沒有戲劇。天將黑未黑時最美。

“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3

當徐斌老師發下《我與地壇》這本書時,我並不知道這是史鐵生的散文集。喜歡上他,僅僅因為書籤上史鐵生淡定的樣子,兩眼微眯,在潔白的書籤上,靜靜地望著什麼東西。那種目光,彷彿穿越一切,就那樣直直的望著你,躲不開,逃不掉。

史鐵生是北京人,是我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_年12月31日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我與地壇》講述的是史鐵生在雙腿殘廢後,在地壇中見到那些充滿活力的人後,發出的內心感慨。作者把地壇當做了自己不愉快時發洩的地點,地壇也是史鐵生思考自己前途命運最好的地方。

拜讀《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老師說要我寫讀後感。可是,讀著讀著,不禁被作者母親偉大的母愛感動了。

在《秋天的懷念》這一篇文章中。作者雙腿殘疾後脾氣變得十分暴躁,喜怒無常,悲觀厭世。作者的母親雖然身患重病,但她依然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讓孩子開心,讓一個雙腿癱瘓的兒子重新振作起來,不再頹廢下去。當兒子答應她第二天去北海看菊花時,她欣喜若狂。但是幾分鐘過後,她卻無法支撐自己患有重病的身體,舊病復發,倒在了血泊之中。她臨終前那句沒有說完的話,仍是擔心他那雙腿癱瘓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讀到這兒,我不忍再讀下去,我深深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讀到這裡,我想到了我在三年級時骨折的.情景:記得那一天,晚飯後,媽媽帶我逛超市,我高興極了,飛快地衝向超市門口,卻被一根鐵絲絆倒,把左手摔骨折了。從此,我的噩夢開始了。夾上了夾板,休息了一會兒,我們便回了家。因為左手手夾了夾板,再加上疼痛,回家後我幾乎什麼事都做不了了,全都得依靠媽媽來照顧。一到晚上,媽媽簡直不能睡覺。因為媽媽怕我睡覺時翻來覆去把手壓著了,一夜之中每隔1小時就醒來一次,看看我有沒有翻來覆去而碰到夾子。而且每當我半夜要上衛生間時,媽媽總是拖著疲憊的身子扶著我到衛生間。就這樣媽媽陪我度過了兩個月的夜晚,一直到我手臂完全康復了為止。每天早上起來看見媽媽眼睛佈滿了血絲,不斷地打哈欠的樣子,心裡總不是個滋味······

偉大的母愛讓史鐵生身殘志堅,成就了著名作家,也演繹了精彩人生!也讓我再一次懂得了母愛所激發的創造活力。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4

今天,我懷著對石鐵生的深深敬佩,讀了他的散文名著《我與地壇》。石鐵生經歷了截肢和疾病,站在風雨中,但他有一把巨大的傘-他的母親。

對他來說,地壇是他的第二個家,他的精神家園,他的幸福之源。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一句話,感覺自己像個母親。

史鐵生面對挫折,心臟,惱怒不已,傷心不已,但神遇見了他的祭壇。此生,是個寶,給他一個安靜的世界,讓他明白了,還有一些優秀的`謊言。

但這一切,都抵不過他的母親,母親進行面對各種病痛與兒子需要截肢的打擊,卻依然沒有堅強地在狂風暴雨中不斷跋涉,為兒子可以撐起自己一把傘,為他綻放,為他璀璨……她是中國最美的母親!

寫著寫著,我的眼睛模糊的世界,但在我心裡清楚,我認為我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的身影,當她的精心烹飪的身影,洗衣身影彎腰她,她在寒風中站在圖.....我從小就這樣,我的母親為我付出太多了,但我只懂得享受,沒有慾望的回報。現在,我的母親是未來銀褪色,他的臉上不再光滑,而且我已經成熟了。過去曾經,惟妙惟肖。事實上,我長大了每走一步都是在她的足跡印。我已經踏上了新的征程,接下來的路,我會努力前衝,用我的腳強,在他自己的腳印印。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5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它等待我活到最傲慢的年齡,突然使我的腿殘廢。” 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體會到了他不尋常的生活和他頑強的意志。

x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齡。如果說生命是一個開花的過程,那麼花朵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會盛開。史鐵生此時雙腿癱瘓。他丟了工作,找不到出路,生活一片模糊。他很生氣,他很迷茫,他似乎覺得活著沒有意義。他每天都去地壇打發時間,有時候整天都呆在那裡。

史鐵生看到荒蕪的院子裡,但沒有下降,逐漸看到光明的一面世界,終於走出陰影,開始了寫作生涯,勇敢,堅強地活下去......

看完後,我很感慨。沒有人能夠倖免尷尬,困惑的時候,越是困難,越要勇敢面對。

三年級時,我面對這樣一個具有巨大的轉變:轉學。從老家轉學到了中國北京。入學教育考試是少不了的。老家學英語是比較晚的,這裡的同學我們已經發展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語進行自由地選擇表達設計出來,而我認為只是企業僅僅通過認識存在幾個方面單詞罷了。入學學生考試的成績作為自然高不了,這讓我一度悲傷與焦慮。上英語課如同聽天書,完成家庭作業也十分複雜艱難,我簡直失落影響到了極點。我默默地問自己:“李子萌,這還是以前的你嗎?難道你的英語教學成績要一直差下去嗎?”“不,絕對不是不行!”我一面不斷學習著課本的內容,一面借來以前的課本,聽著,讀著,強記著。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後給我一些耐心輔導,給予我巨大的幫助。漸漸地,我成了我國英語專業課上老師發言最積極的`那一個,在第一次使用英語水平考試的時候他們居然拿到了滿分。這對於需要一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孩子一般來說都是可能算不了什麼,但對於我個人來說,其中一種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樂誰又能夠更加懂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起起落落,難免會有失落和迷茫。 跌倒不怕,站起來繼續勇敢地走,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顛簸才能被打敗! 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6

散文記敘了作者從青年到中年時自己以往經歷過的一些事。他先講了那座令自己畢生難忘的“伴侶”——地壇。這是座被棄廢的古園,作者的家就在旁邊。作者總是認為這是一種緣分——地壇等著自己出生,又等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猛地殘廢了雙腿。

殘廢對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在那段陰暗的日子裡,地壇成了作者第二個家。作者經常在地壇裡苦思冥想,自己為什麼要出生已頹廢到極點的作者甚至想過死。之後,作者又想通了關於出生的問題,他安心下來,不再為生和死煩惱。

接下來就是怎樣活的生存問題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壇,在老樹下或荒草或頹牆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窺看自己的靈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個時辰。那段時間,作者的母親變得十分痛苦。她明白把作者悶在家裡結果會更糟,可又擔心作者獨自一人在地壇裡想些什麼。有一次,作者發現忘帶了什麼東西,又回到到家。作者發現母親依舊是一副送自己走得動作。只是,那時作者並沒有發現母親的痛苦與煎熬。等到母親逝世後,作者才從母親的.一句話中體會到:“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作者最終明白,這句話其實是母親的自己安慰,是暗自的禱告。可惜,這時母親已永遠離開了作者。

在後面的時間裡,作者又先先後後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個人,作者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在這漫長的期間裡,作者又想到了生存問題。於是,他開始動手寫作。在他正寫得熱火朝天時,他卻又想到死的問題。一個朋友對作者說:“你不能死,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著你去寫呢。”因為這句話,作者又想通了問題。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鐵生這場經歷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絕望中自暴自棄,之後又醒悟過來。看似簡單的過程卻給作者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7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一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麼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麼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於是便有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歡樹》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複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一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著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著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誇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蛻。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寫字的作家。作者常說:這古國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愛著地壇他更深愛著自己的母親。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几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就默默的忍受著。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於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於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並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麼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鬱的心中重新閃現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麼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我想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幾件讓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個人對於“不幸”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失業了,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卻完全覺得這不算什麼。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命運把他逼上了絕境,雙腿落下了殘疾,以後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來了,可能每個人遇到這樣的境遇都會感到悲觀絕望吧!特別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顧和養活的時候,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反倒還要家人照顧自己,這時的心裡想必會很不是滋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著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沒有必要活著?我想作者曾經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常出現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為她可嘆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著,在她得身上才體現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為了活著,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麼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怎樣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比什麼都重要,就這麼直接,就這麼現實,所有寫作便是為了活著。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著人應該怎樣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8

初讀這作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作文文章時,我發現,這作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為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作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著殘垣斷壁、破瓦。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9

《我與地壇》集中思考和表達了“生命”的困難與意義,這是史鐵生在漫長的艱難歲月裡對生命再三再四迴圈反覆的思考咀嚼和叩問所得。這樣的主題致思方向,對於當代散文來說,或許並不是重大的創舉,此前的散文寫作,一般也都會觸及到這類主題。可是能夠以一種平實、冷靜、溫情而透徹的態度娓娓道來,昇天入地,絲絲入扣、體貼入微,毫不勉強造作,並抵達一種能為平常人所理解又難以企及的境界,卻僅有史鐵生做到了。這篇長達萬言的作品,無論是在表達主旨上,還是在寫法、語言各個方面,都堪稱是史鐵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獨一無二的貢獻,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與地壇》的影響遠遠超越於文體範圍。

每個人境遇的不一樣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但在史鐵生的答案面前,世界顯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這將促使人類不再濫用或者儘可能少地濫用自己那個“狂妄的年齡”;這個答案雖然並不必然保證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鐵生以自己漫長的煎熬而獲得的領悟那裡,這些“失魂落魄的人”將得到寧靜和終生的撫慰。“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溫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他可能為草的凋零或者樹葉的飄落而傷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識的弱智小女孩而擔憂,他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說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鉅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從史鐵生的文字裡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對母親的刻畫以及對母親的愛,是《我與地壇》最為感人的部分。這些平靜如水無法複製的文字,蘊含著充沛飽滿、風雷激盪的高貴的情感。母愛是文學描述最能熠熠生輝的主題,散文這一體裁因其自由活潑不受拘束,又尤能盡情婉轉隨意收放。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往所以感動過無數讀者。而《我與地壇》在敘寫“我”與母親的點點滴滴時,遠離了熱烈、哭號、哀勵、宣洩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達方式,也沒有做人們最常見的赤裸抒情—儘管他這樣做很可能也會被讀者理解和理解。史鐵生將那人間至愛的種種偉大意義都懸置隱藏起來,只是用一種內斂到近乎壓抑的語調,講述著母親看似平常的幾件小事以及母親過早離世帶給他無法挽回的損失與至痛。史鐵生之所以這樣處理,實在是不得不如此,因為這濃厚的偉大的母愛與前面那“生與死”的答案一樣透徹、融通和豁達,絕容不得絲毫的張揚與誇飾。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0

正如愛默生說過:“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中國當代著名散文家史鐵生,完美地契合了這個要求。

命運對人向來是不公平的,對一個普普通通的插隊青年來說,也許平平淡淡過完一生就是他的願望。然而21歲的史鐵生卻遭遇了無限的痛苦。在他風華正茂、欲展巨集圖大志之際,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因“上帝直接在那條嬌嫩的脊髓上做了手腳”,他的後半生將在輪椅上度過!對於一個熱愛田徑與足球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飛來橫禍!

雙腿截癱後的史鐵生,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然而他的母親——一位平凡卻偉大的婦女,一直默默守護在他的身旁,就算“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也無限容忍著兒子的壞脾氣。日後史鐵生回憶起這段往事,無不嘆息痛恨於自己沒能善待母親,沒能讓母親“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他因此“甚至對世界對上帝充滿了仇恨和厭惡” 。這份母親對兒子的擔憂與深情、兒子對母親的回憶與追思,讓人為之動容。

而整本書中最讓人動情的,還屬史鐵生對待生命,堅忍不拔的態度。史鐵生一生生過的病大大小小、不計其數,故他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這份調侃自我的娛樂精神,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他曾寫道:“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久在病中,能豁達地寫下這些文字,且字裡行間還透露出作者的輕鬆與樂觀,這不能不叫人敬佩。

活在世上,失意與痛苦總是相伴相隨,沒有人能完完全全地擺脫它們,所以對待它們的態度,就決定了你的一生是否完滿與幸福。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它也是如此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史鐵生在近二十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也更加清晰,他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溫和,終成一代大家。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如地壇般的淨地,讓人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1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作者給讀者呈現的中心思想是其五年來坐著輪椅在地壇上思索的人生結果,領悟到了不同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著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著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樸實的情感、真誠的人生感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的心。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

在書中,我能感受到地壇是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因此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裡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對地壇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著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著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著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於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裡的這個人,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說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彷彿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為,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援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讀完《我與地壇》後,深刻地瞭解到作者的堅強不屈和母親的愛,作者的事蹟使我感動不已,才知道了什麼是愛的力量。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2

我雖然是一位不怎麼喜歡看書的人,但《我與地壇》這本書卻深深的打動了我,令我感觸萬分。

這本書的作者是史鐵生先生所寫的一本書。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是史鐵生先生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之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的情況下,走進了地壇,從此之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我與地壇》的這本書裡,史鐵生先生將地壇作為他的第二個家,他靈魂的歸宿,但無論怎麼說,在他的心底裡,最重要的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會是——他的母親。

其實,站在父母的這一方的角度來看,自己孩子的痛苦才會是自己真正的、最大的痛苦。

史鐵生先生的母親,面對病痛與兒子截肢的打擊,在她心底裡是無法消除的痛苦,這一定是她內心最為難受、最為崩潰的地方,但即使如此,她卻依然頑強堅強的生活著,並不斷的為自己的兒子加油打氣,不斷的給兒子以鼓勵,即使在她內心深處是那麼的痛苦與傷心,但在兒子面前,卻從來沒有表現有任何的傷心與難過,完全沒有任何一點要放棄的念頭,這就是為了能給予兒子以生的希望,用積極的態度與言行而不是消極沉淪的表現去給予兒子鼓勵,母親只會把這種痛苦放在自己的心底一個人默默的去承受著,而不會是使兒子更加絕望,這就是母親最為感人也是最為偉大的地方,母親的一舉一動,正是兒子得以繼續頑強生活下去的最大的源泉和動力。

因此,史鐵生先生並沒有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心裡面也明白,在母親的一句句撕心竭力的鼓勵的.話語之中,內心是如此的痛苦,因此史鐵生先生頑強的艱難的一步步走了過來,不放棄,既是為了自己的人生,也是為了不辜負自己的親愛的母親,不要讓自己的母親繼續更加的痛苦難受下去。俗話說,皇天不負有心人,史鐵生先生的努力最終也成功的得到了回報,他成為了文壇上的一名新秀,一顆璀璨的、耀眼的星光,但是,當他希望能與母親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就與快樂的時候,卻已經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這是多麼令人痛苦與難受的事情啊!

而母親這一生裡,並沒有給兒子留下什麼偉大的誓言亦或是恪守的教誨,母親所做的一切與最大的希望就是為了能讓那個兒子堅強的活下去,簡單快樂的活下去,不要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兒子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母親一直的堅韌和毫不張揚的愛。

其實,不僅僅只是史鐵生先生的母親是如此,天底下所有的母親的亦是如此,天底下沒有一位母親是不愛的自己的孩子,沒有一位母親是不為自己的孩子而辛勤付出,無私付出,沒有一位母親不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擔心而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的,無論是多麼沉重的痛苦!而反觀我們自己,又為自己的母親做過什麼,報答過什麼呢,我們是幸運的,是幸福的,因為我們並沒有像史鐵生先生一樣經歷如此悲慘的命運和經歷,但我們是否能做到和史鐵生先生一樣,去感激自己的母親,去報答自己的母親呢?

或許是因為我們先如今所處條件的優越,使我們覺得這只是作為一位母親應盡的責任甚至是忽視了母親對自己的愛,特別當我們深處叛逆期的時候,更是做出過多麼出格的傻事讓自己的母親擔心與傷心,這難道應是我們對自己的親愛的母親所做的事嗎?不,肯定不是的!

在我難過傷心的時候,我就會拿出我與地壇讀一讀。因為我能在它身上讀到的不僅僅只是一位殘疾人的堅強歷史,更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母親的感恩。它無時不刻都提醒著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對自己的母親好,或許在如今緊張的學習之中,我們更多的是對自己學習成績的關心,卻忘記了在自己背後默默給予無限幫助與關愛的母親;或許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學會珍惜與自己的母親,自己的父親在一起的時光,不要當他們兩鬢霜白時,才回首過去,遺恨萬分。從此刻起,丟掉自己的叛逆,好好關愛自己的父母,好好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吧!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3

在最紛繁嘈雜的都市之中,史鐵生覓得了地壇,從此便有了份寧靜;

在最輕薄浮躁的當今社會,我邂逅了《我與地壇》,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史鐵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擾人類千年已久的問題!幸好,他用殘缺的身體給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使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裡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在住宅裡響起了沉悶的槍聲;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值得我們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餘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可他們並沒有告訴後人應當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鐵生也知道其問之難,“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於是他仍然到地壇中去,希望這位靜邃淵沉的老人能夠指點一二,使其最終醍醐灌頂。然而在這一點上,地壇沒有明確回答,只是在以處變不驚的態度暗喻著一切,她安排了眾多的人出現在史鐵生那時的生命之中,雖然都是過客,卻隱含著問題的答案。一對十五年後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侶,他們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不知是否在後來交上了好運;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態隨意放浪不羈;一位捕鳥的漢子,痴等著一種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飛鳥;還有素樸優雅的女工程師,被埋沒了的長跑健將,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靜或跌宕,或有激動的際遇,或有遺憾的嘆息,但他們都坦然地應對,過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壇裡享受一時半刻的寧靜清幽,最後就像雪泥鴻雁一般杳無蹤影,只為史鐵生增添了一份記憶的盛筵。 他們雖然消失在無涯的時間荒野之中,但終究還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他們活的方式,他們活出了他們的滋味,更引領著史鐵生找到了救贖的道路,即“該怎樣活”的答案:“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是的,自覺生活與己無關,當然無法進入生活;而過於進入生活之中,則像佛語所說的“住色生心”一般,難以逃脫心中的罣礙。與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姿勢,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愛有多偉大?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裡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裡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著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裡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說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裡消失了。

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而這種愛鼓勵著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著。

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讓我們都好好活著。相信,我們一直都在路上!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4

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在二十歲,本是最狂妄的年齡,卻忽的殘廢了雙腿,這飛來橫禍,使得他變得暴戾,抑鬱。

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地壇,地壇成為了作者的傾訴物件,成為了一個能給史鐵生心靈慰藉的地方。於是,史鐵生愛上了這裡,愛了整整十五年,他靜靜的坐在這裡,發呆,看書或思考。書中史鐵生有一段對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活著,展現了小蟲的生命力之頑強。史鐵生的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像。也許,這也是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吧!

史鐵生在這裡終日思考著生與死,他說:“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格是為什麼活?”那時的他暴躁,厭生,曾無數次的要去死,但隨著時間的沉澱,他終於領悟透了。他開始熱愛生命。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寶貴的一次,我們應該去珍惜愛護它。人生之路難免會有坎坷挫折,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該去辯證的看待挫折,難道它不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機遇嗎?法布林說過:“讓生命最後一刻提前到來的人都是懦夫,蠢貨,傻瓜。我們有權憑著自己的意願決定墜入死亡之淵的方式,但不意味著我們有權輕生遁世。”

在史鐵生從黑暗中逃出來的`過程中,他的母親也起著重大作用,書中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翻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母親在想什麼?安慰?禱告?擔憂?史鐵生還寫到,這園中不單單有我的車轍,有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更可以看出母親在史鐵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說:“史鐵生的母親偉大的超過了許多母親。”而我,卻認為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母愛不分大小,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母親對我們的愛都是加倍存在的,我們應在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母愛。不要像作者那樣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5

初次讀了《我與地壇》這部書,我被史鐵生那樸實無華的文筆和如此崎嶇坎坷的命運驚呆了,他年輕時的倔強,衝動完完全全與現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我似乎也正活到了一個很狂妄的時期,時不時還會頂撞父母。仔細想起來,我是多麼的無知與幸運。

他在二十歲時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與自己現在如此的不幸,看著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看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將陪伴自己終身的輪椅,心中的憤怒與宣洩世界對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來看看我,我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家庭環境,負責的父母……我有什麼理由宣洩自己的不滿呢對於史鐵生來講,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史鐵生的命運仔細想想也是一種幸運:他有著一個“活生生”的地壇朋友,時時都與他談心,還像書中所說“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他還有一個辛勤的母親,往往在他絕望之際把他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總是默默的承受著史鐵生的暴怒無常與倔強,她強人自己的病痛,為了自己兒女的美好未來生活含辛茹苦。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為我準備好早餐,送我去學校,她是多麼辛勞啊!難道母親來到這世上就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為,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援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