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成語故事 > 經典成語講故事

經典成語講故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8.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諺語作為特殊的詞彙分類,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體驗中形成的,是一種能簡單、生動的表現出經驗和思想變化的語言形式,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經典成語講故事。

經典成語講故事

經典成語講故事1:紀昌學射

一天,有個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衞為師,想跟着飛衞學射箭。飛衞收下紀昌作徒弟後,對紀昌學習射箭管得可真叫一個嚴啊!

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衞對紀昌説:“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功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説:“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願聽老師指教。”於是,飛衞對紀昌説:“你要先學會注視目標不眨眼,做到不眨眼後,才能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裏,仰面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着梭(suō)子穿來穿去。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後,即使有人用錐子的尖端刺到他的眼皮,他的雙眼也不會眨一下。紀昌於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衞那裏報告去了。

飛衞聽完紀昌的學習成績後,卻對紀昌説:“還沒有學到家呢。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能把很微小的東西看得很大,把隱約模糊的東西看得很清楚。等你練到那個時候,再來找我吧。”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裏,從犛(máo)牛尾巴上選了一根最細的毛,在毛的一端繫上一個小蝨子,毛的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窗口上,每天目不轉睛地注視着這個小蝨(shī)子。過了一百天,就把蝨子看得漸漸大了起來;三年後,看那個系在犛牛毛下端的小蝨子竟像車輪一樣大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居然像是一座小山了。

於是,紀昌就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箭桿,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彷彿車輪大小的蝨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蝨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蝨子的犛牛毛卻完好無缺。

紀昌高興地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衞。飛衞高興地手舞足蹈,拍着胸脯説:“射箭的奧妙,你已經學到手了啊!”

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經典成語講故事2:百步穿楊

秦國的白起,是一位非常善於打仗的將軍。由他指揮的戰爭沒有失敗的時候,所以人們稱他為“常勝將軍”。有一年,秦王派白起率兵前去攻打魏國。如果魏國被秦國攻下,會在多個諸侯國之間引起連鎖反應,為此很多人都非常擔憂。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奉命前去遊説白起不要攻打魏國。蘇厲設法拜見白起,向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着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養由基從小就練成一手好箭法,能在百步之外準確地射中楊樹葉。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箭術也非常高超。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前來圍觀。

比賽的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裏撐起一塊木板,木板上畫出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靶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説:“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太近、太大了。咱們還是比賽射百步以外的楊樹葉吧。”

説罷,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楊樹,叫人在樹上選了一片葉子,塗成紅色作為靶子。接着,他拉開弓,“嗖”的一聲,人們放眼望去,箭頭正好貫穿那片紅楊樹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全部目瞪口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樹葉,便走到那棵楊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樹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到樹下,看清楊樹葉上的編號後,便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連發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樹葉。這樣一來,圍觀的人羣大聲喝采,潘虎雖然輸了,卻輸得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不料有個站在養由基身旁的人冷冷地説:“嗯,有了百步穿楊的本領,才配受我的指教。”

養由基聽這個人説話的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地説:“我並不是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或者稍稍出一點兒偏差,只要射不中,你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蘇厲對白起説:“你號稱常勝將軍,但魏國並不是一個非常容易打敗的國家,如果你不能馬上取勝,便破壞了自己的名聲。”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藉口身體狀況不佳,取消了進攻魏國的計劃。

經典成語講故事3:當務之急

有次,孟子的弟子問,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先幹些什麼。

孟子回答説:“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孟子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急需要乾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要先愛親人和賢者。

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於瞭解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

接着,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嚥,咕咚咕咚地喝湯,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乾肉等,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乾的是什麼。”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説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