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詩詞 > 散文 > 寫景散文 > 久聞陽羨溪山好

久聞陽羨溪山好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賈田陽羨説東坡,想見溪山勝概多。

曾是中營誇繡帽,尚傳遺廟鎖雕戈。

斬蛟義概人猶記,化蝠仙蹤事易訛。

我欲問津先訪古,古靈題跡試摩挲。

——宋·岳珂:“問道宜興二首”

宜興古稱荊邑,舊名陽羨,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地方。荊邑是西晉建威將軍周處的故里,至今城中還有紀念他的祠宇周王廟。“一門五候”的顯赫固然世所罕有,但更令後人欽敬的還是《世説新語》中記述的周處除“三害”那一段動人傳説。少年時的周處“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與荊溪惡蛟,南山猛虎,並稱暴犯百姓“三橫”,而“三橫”之中,尤以周處為劇。周處得知自己的過失後,自慚千夫所指,立志改過自新,於是入山射虎,下山搏蛟,並拜文學家陸機、陸雲為師,從此發憤讀書,於是才兼文武,終於為國建威,成了忠臣孝子。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江山好移,本性難改”,周處能從一個荼毒鄉里的社會無賴,幡然悔悟而成為為民除害,報效家國的鄉賢,箇中的原因千百年來讓無數的中國人陷入推測和思考,風水地氣的解釋使人們對於荊溪山川的鐘靈毓秀抑制不住心中的嚮往。

宜興是我國享有盛名的茶葉主產區。早在漢朝,便有“陽羨買茶”和漢王到宜興茗嶺“課堂藝茶”的記載。到了三國孫吳時代,宜興所產“國山舛茶”便已名傳江南。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品定陽羨茶“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並提出了“陽崖陰林,紫者上,芽者次”的品評標準,陽羨茶迅速名揚全國身價百倍,被納為皇家貢品。唐時詩人李郢有詩描寫進貢的盛況:“凌煙觸露不停採,官價赤印連貼催,驛路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而宋人徐榮叟的《茶》詩則寫出了陽羨貢茶的持久不衰:“官焙春綠入貢時,擔頭獵獵小黃旗。甘香不數嘗陽羨,密侍天顏喜可知。”

詩、酒、茶,從來不分家,“陽羨紫筍茶”深得詩人的喜愛,“成都貰酒,陽羨烹茶”遂成為歷代文人雅士追慕的時尚。唐代詩人盧仝留下了“聞道薪年入山裏,蜇蟲驚動春風起。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詩句,宋代蘇東坡則有“柳絮飛時筍籜斑,風流二老對開關。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竹簟水風眠晝永,玉堂制草落人間。應容緩急煩閭里,桑柘聊同十畝閒”的歌詠。蘇東坡曾卜居陽羨,欣然坦吐露“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的心聲,還把陽羨紫筍茶、陶都紫砂壺和玉女潭金沙泉水並稱為“三絕”大事張揚。

宜興山青水秀,旅遊風光得天獨厚,連綿的羣山、蒼鬱的森林、縱橫的河流、奇異的溪潭,獨特的景觀贏得了“陽羨山水甲江南”的美譽。溪山尋幽則曠如也,洞穴探奇則奧如也,深得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提出的“遊之適“的意趣。宜興的林木山花,清新宜人;宜興的山石巖洞更獨得天工之妙,除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宜興的山石更具一種靈動和神異的天性,其來歷也大是不凡。史載,三國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天璽元年(公元276年),陽羨(今宜興)發生強烈地震,離墨山有大石自立,陽羨山忽裂十餘丈,天開石室(即善卷洞),孫皓以為天降祥瑞,於是改“天冊”年號為“天璽”,特封離墨山為國山,並派遣大司空董朝到宜興,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樹起了號稱“江南第一碑”的國山碑。但迭經內亂的東吳王朝已經氣息奄奄,末代皇帝孫皓更是個剛愎自用的昏庸暴君,臣僚百姓恨之入骨,勞民傷財的封禪大典豈能苟延殘喘?不過5年,“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蘇東坡為此寫了著名的念奴嬌《陽羨國山碑懷古》詞感慨系之:“離墨山上,望煙寺茫茫,悄然神物。僧指孫吳封禪處,漫説銀象玉璧……”

國山碑成了天下興亡的見證,而作為瑞兆之一的善卷洞卻因其景色瑰麗,奇巽天成,靈秀無比而蜚聲中外,成為國內最大、最古、最奇的“洞天世界”,“江南第一古蹟”、“海內奇觀”之譽不期而至。齊樑以來,高官顯宦紛至沓來,名人雅士,絡繹不斷。南齊王晏詩曰:“龍巖洞前雲木幽,善權寺裏夏如秋。鬆高鶴眠啼鳥靜,地勝僧閒來客留。收經月下煮林茗,觀瀑雲邊開石樓。塵埃六月世途熱,吾語扁舟尋一遊。”明人楊一清《遊善卷洞》詩有“停杯遲山月,躡屐破林苔,歌吹綠雲上,茶煙引鶴來”等句,把楊相國在善卷洞置酒設撰,舉杯邀月,引來白鶴舞翩躚的場面抒寫得神韻並致。

善卷洞,座落在宜興善卷鄉螺巖山中,距縣城25公里。相傳周幽王二十四年,善卷山區發生了多次地震,洞忽自開。《三國志吳書》載:“陽羨山有空石,長十餘丈,名曰石室。”至樑代乃稱“鬥龍洞”。唐代大司空、節度使李蠙因為有神龍出於洞中的傳説,留下了“萬古靈蹟”的題刻,並以洞形捲曲稱之為善卷。但當地人卻傳説善卷之名源於舜帝時的賢人善卷。《莊子 雜篇 讓王第二十八》也曾紀其事:“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縘。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餘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從此躲進了螺巖山中的石洞中,人們仰慕善卷的品格德行,就將此洞取名為“善卷”。南齊廢帝蕭寶卷時因避諱,曾改“卷”為“權”,遂有善權洞之別稱。

善卷洞全洞面積5000平方米,遊程800米,有上、中、下、水四洞。上洞名“雲洞”,中洞名“旱洞”,下洞名“瀑洞”,水洞名“龍洞”。洞分三層,層層相連,可謂山中有洞,洞中有樓,洞中有河,河可通舟,洞洞相通而洞洞不同。前人有詞細數善卷之妙:“移此山來,是當日愚公夸父。還疑倩五丁力士,鑿成紫府。曲磴崎嶇猶可人,懸崖逼側真難渡。只洞中蝙蝠共飛攀,羊腸路。石窟者,形如釜。石突者,形如鼓。更左拿右攫,猙龍獰虎。仙去已無黃鶴到,人來尚憶青鳥舞。漸雲迷丹灶日西斜,催歸步。”


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洞口兀立着高達七米的鐘乳石筍,如中流砥柱,昂然挺立,因名“砥柱峯”。石鐘乳是溶洞的必然產物,因為水的溶蝕,山體的石灰巖被溶出了空洞,而流淌在山表從洞頂巖層滴下的水中也就含有了豐富的碳酸鈣,滴在石上又慢慢地沉積堆聚,象樹木一樣地長高變粗、參天成峯。滴水穿石和滴水成石就這樣奇妙地同時在溶洞裏較量着,二個相反的過程造就了洞奇石美的曠世奇觀。當然這個過程十分漫長,“砥柱峯”的形成至今已走過了3 萬多個春秋。“砥柱峯”在古時稱“玉樹靈根”,上面有一尊接引佛,因此又叫“小須彌山”,是善卷洞的當家寶貝。繞過巨石,進入洞中,宛若神仙洞府。中洞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長602至70米、寬14至45米、高11至12米,足可容納二、三千人。穹頂,異石高懸,奇峯倒掛,有青、白、黃、絳諸色,好象是用寶石、翡翠、琥珀鑲砌而成,瑰麗多彩。石廳兩旁,屹立着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腦袋都朝着洞口,像是守衞善卷洞的兩名衞士。巖壁隱約可見遠自南北朝以來的文人題刻,內鐫有一聯雲:“伏虎鬚彌當洞口;青獅白象擁蓮台”,故有獅象大場的別稱。。

跨上台階,就到了冬暖夏涼的上洞。上洞,形如螺殼,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比中洞大一倍。上洞僅有一個出口,高處封閉。由於該洞正處在螺巖山的中心部位,洞中不見曦日,常年氣温保持在23攝氏度—27攝氏度,冬暖夏涼。洞內霞霧迷漫,煙雲繚繞,故又稱“雲霧大場”。洞中景物也因此增添了一種朦朧美。洞中的石鐘乳、石柱、石幔,或懸或掛,或聳或卧,琳琅滿目。似形狀物,發人遐思。洞中央有兩株五、六人才能合抱的石柱,連綿到洞頂,虯根蟠屈,枝葉紛披,其間小枝分披,或孤削似筆,或密聚成簇,酷似凌寒勁放的紅梅,故有“萬古雙梅”之稱。洞頂有一隻展翅飛翔的碩大蝙蝠,身後還緊跟着幾隻小蝙蝠,萬福來朝、五福臨門、福壽雙全自是人們心中的吉祥如意。環壁更見五彩斑爛,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有的鐘乳形態多變,在不同的角度看,一會兒像猿猴,一會兒像蛤蟆,一會兒又像狐狸、像海豹……濕泳漉的石鐘乳不斷滲出涓涓細流,曲曲折折彙集成大小各異的池潭,彷彿一顆顆晶瑩透亮的明珠輝映着洞中的瑰麗和光彩。最大的池是“媧皇池”和“盤古池”。傳説是這兩位“煉石補天”、“開天劈地”的歷史神話人物洗澡的地方,現今成為映照洞中美景的耀眼明鏡。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更見奇異天成,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烏龍噴水、金雞獨立、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越發栩栩如生。

善卷之奇,奇在下洞和水洞。下洞洞身狹長,長約180 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 米多高的石陡坎。每當大雨過後,急流飛瀑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聲若雷動,“千濤萬浪上邊來,倒掛銀河笑口開,收入先生腸腑裏,蕩為湖海鬱為雷”。自上洞梯口至下洞,105級石階盤旋而下,途中的“波濤門、風雷門、金鼓門、萬馬門”四道門卻是聽瀑的好地方:先是輕波細濤的柔媚,漸若風雷隱作之激越,繼則金鼓齊鳴的鏗鏘,終如萬馬奔騰之雄壯。山路雖崎嶇,但大自然創作的天籟神韻卻給人以樂趣和力量。恰似牧笛悠揚,奔突喧虺的瀑聲引人進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眼前展現的是一派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如果説上洞像一座天然的動物園,下洞則完全是走進了植物世界,空氣中也彷彿充滿了綠色的芬芳。

與後洞相連的水洞,又名龍洞,原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120米,最寬處6米,最深處4.5米,水面距頂只有2米左右。其中水關”是水洞巖層最低處,船行到此,遊人需俯首側身才能通過。從“壑心”乘船,須經“水關”、“地鰲門”、“三灣”三個接近九十度的大灣才能出洞。輕舟一葉,盪漾其間,船行洞中,時暗時明,奇妙之處盡在“壁堵疑無路,水迥別有天”。洞頂不時有水滴下,似一首永不停息的 “滴水協奏曲”,偶爾有幾顆冰涼的“仙水”滴落在遊人的頸項,引起一聲驚叫,幾多歡笑。善卷洞中划船也與眾不同,船工手中的木槳,不是在水中划行,卻總是向巖石上撐,“船在水中行,漿朝天上撐”,“朝天撐船”果然自成特色。導遊唸叨着清人謝方連的《善卷小水洞》詩:“石晴聞雨滴,竇冷欲生風,只恐彈琴久,潭深起白龍”,天光也漸漸漏入了幽暗的峽谷,直至崖壁上出現了樑代書法家陶宏景所題“豁然開朗”四個蒼勁大字,天地也終於豁然開朗。

舍舟登岸,適逢陽春三月,桃花盛開,青松翠柏,沿綠蔭小溪行,如入桃花源。後洞西南,有一座古老的碑亭,中立一碑,高二米,上刻“碧鮮庵”三字,系唐代司空李蠙所書。碧鮮庵為東晉上虞女子祝英台讀書處,庵旁有“晉祝英台琴劍冢”,西南有“英台閣”、“三生堂”、“碧蘚園”“蝴蝶軒”等古蹟。明萬曆《宜興縣誌》載:“祝英台讀書處,號碧蘚庵。俗傳英台本女子,幼與梁山伯共學,後化為蝶。”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即傳説中梁祝化蝶的那一天),千百對蝴蝶在青山花叢中比翼雙飛,其間有一對碩大的蝴蝶於中午時分出現,據傳是梁祝的精靈所化,雙雙飛舞,最後繞亭三匝,飛向碧鮮庵後隱去。古人有詩紀之:“清陰寂寞雲鬆路,蝴蝶雙飛芳草間。”“蝴蝶凝山魄,花開想玉顏。”“蝴蝶滿園飛不見,碧蘚空有讀書壇”。許有轂①詩:故宅荒雲感廢興,祝英台去鎖空陵。年年洞口碧桃發,蝴蝶滿園歸未曾”。

梁山伯、祝英台悽婉哀絕的愛情故事,留下了千古未泯的哀怨,後人憐之,灑下一掬掬的同情和歎惜,因此而形成了歷久不衰的“梁祝文化”。與傳統的《梁祝》不同,雖然上虞祝英台、會稽梁山伯的原籍未變,宜興版的“梁祝”把讀書之處卻從杭州移到了陽羨山中的祝陵村,實在蹊巧得令人摸不着頭腦。宜興“梁祝熱”的興起當然不是現代人的心血來潮:明朝萬曆《宜興縣誌》古蹟志説:“祝陵在善權山,其巖有巨石刻,雲:祝英台讀書處,號碧蘚庵。”清·邵金彪《祝英台小傳》雲:“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無兄弟,才貌雙絕,父母欲為擇偶,英台曰,兒當出外遊學,得賢士事之耳。因易男裝改稱九官。遇會稽梁山伯亦遊學,遂與偕至義興善權山之碧鮮巖,築庵讀書同居同宿三年,而樑不知為女子。”史書上其實並沒有肯定的記載,但“俗傳”二字讓多少事墜入了似是而非的模稜兩可之中,後來的人信以為真,於是以訛傳論。但世間總不乏尋根究源之人,清人吳騫就對此提出過異議:“俗傳英台本女子,幼與梁山伯共學,後化為蝶,事類於誕。然考《寺志》,齊武帝以英台故宅創建,又似有其人,特恐非女子耳。騫嘗疑祝英台當亦爾時一重臣,死即葬宅旁,而墓或逾制,故稱曰陵。碧鮮庵乃其平日讀書之地,世以與粧化蝶者,名氏偶符,遂相牽合,所謂俗語不實,流為丹青者歟。”但不管怎麼説,傳説總是傳説,那用意也無非是喚起人們對對梁祝的同情。鄧拓在1960年遊覽善卷洞時,也為祝英台琴劍冢寫下了讚揚的詩篇:“普天兒女哭英台,淚盡相思百代哀。琴劍沉埋心不死,千年封建化塵埃”。宜興興起的這股“梁祝文化”熱,多少也為宜興這一片美麗的山川添彩加秀。


  

久聞陽羨溪山好
賈田陽羨説東坡,想見溪山勝概多。

曾是中營誇繡帽,尚傳遺廟鎖雕戈。

斬蛟義概人猶記,化蝠仙蹤事易訛。

我欲問津先訪古,古靈題跡試摩挲。

——宋·岳珂:“問道宜興二首”

宜興古稱荊邑,舊名陽羨,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地方。荊邑是西晉建威將軍周處的故里,至今城中還有紀念他的祠宇周王廟。“一門五候”的顯赫固然世所罕有,但更令後人欽敬的還是《世説新語》中記述的周處除“三害”那一段動人傳説。少年時的周處“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與荊溪惡蛟,南山猛虎,並稱暴犯百姓“三橫”,而“三橫”之中,尤以周處為劇。周處得知自己的過失後,自慚千夫所指,立志改過自新,於是入山射虎,下山搏蛟,並拜文學家陸機、陸雲為師,從此發憤讀書,於是才兼文武,終於為國建威,成了忠臣孝子。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江山好移,本性難改”,周處能從一個荼毒鄉里的社會無賴,幡然悔悟而成為為民除害,報效家國的鄉賢,箇中的原因千百年來讓無數的中國人陷入推測和思考,風水地氣的解釋使人們對於荊溪山川的鐘靈毓秀抑制不住心中的嚮往。

宜興是我國享有盛名的茶葉主產區。早在漢朝,便有“陽羨買茶”和漢王到宜興茗嶺“課堂藝茶”的記載。到了三國孫吳時代,宜興所產“國山舛茶”便已名傳江南。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品定陽羨茶“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並提出了“陽崖陰林,紫者上,芽者次”的品評標準,陽羨茶迅速名揚全國身價百倍,被納為皇家貢品。唐時詩人李郢有詩描寫進貢的盛況:“凌煙觸露不停採,官價赤印連貼催,驛路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而宋人徐榮叟的《茶》詩則寫出了陽羨貢茶的持久不衰:“官焙春綠入貢時,擔頭獵獵小黃旗。甘香不數嘗陽羨,密侍天顏喜可知。”

詩、酒、茶,從來不分家,“陽羨紫筍茶”深得詩人的喜愛,“成都貰酒,陽羨烹茶”遂成為歷代文人雅士追慕的時尚。唐代詩人盧仝留下了“聞道薪年入山裏,蜇蟲驚動春風起。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詩句,宋代蘇東坡則有“柳絮飛時筍籜斑,風流二老對開關。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竹簟水風眠晝永,玉堂制草落人間。應容緩急煩閭里,桑柘聊同十畝閒”的歌詠。蘇東坡曾卜居陽羨,欣然坦吐露“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的心聲,還把陽羨紫筍茶、陶都紫砂壺和玉女潭金沙泉水並稱為“三絕”大事張揚。

宜興山青水秀,旅遊風光得天獨厚,連綿的羣山、蒼鬱的森林、縱橫的河流、奇異的溪潭,獨特的景觀贏得了“陽羨山水甲江南”的美譽。溪山尋幽則曠如也,洞穴探奇則奧如也,深得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提出的“遊之適“的意趣。宜興的林木山花,清新宜人;宜興的山石巖洞更獨得天工之妙,除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宜興的山石更具一種靈動和神異的天性,其來歷也大是不凡。史載,三國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天璽元年(公元276年),陽羨(今宜興)發生強烈地震,離墨山有大石自立,陽羨山忽裂十餘丈,天開石室(即善卷洞),孫皓以為天降祥瑞,於是改“天冊”年號為“天璽”,特封離墨山為國山,並派遣大司空董朝到宜興,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樹起了號稱“江南第一碑”的國山碑。但迭經內亂的東吳王朝已經氣息奄奄,末代皇帝孫皓更是個剛愎自用的昏庸暴君,臣僚百姓恨之入骨,勞民傷財的封禪大典豈能苟延殘喘?不過5年,“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蘇東坡為此寫了著名的念奴嬌《陽羨國山碑懷古》詞感慨系之:“離墨山上,望煙寺茫茫,悄然神物。僧指孫吳封禪處,漫説銀象玉璧……”

優美文章
短篇散文
愛情散文
抒情散文
經典散文
心情散文
哲理散文
英語散文

每日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