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勵志 > 勵志故事 > 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6個

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6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考是進入大學必須要過的一道門檻,當然啦!任何事都是有好與不好的,高考大軍中有的人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有的人在高考中脱穎而出。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也許可以給我們的讀者許多有益的啟示。

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6個

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篇1:成功從一杯清水開始

20xx年前我高考落榜後進了一家廣告公司,那年夏天因為大學夢的破滅,我情緒低落到了極點,我害怕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骨子裏有那麼一絲自卑。

7月的夏天,太陽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蟬從早到晚無休無止地鳴叫,把人的心都叫亂了。一天中午老闆吩咐我把一份急件交給王先生。王先生是一位有身份的商人,我見過他一次。老闆叮囑我,王先生在開酒會,讓我快去快回。

我拿着急件就出發了,連水也沒顧上喝一口。在如火的驕陽下我一路奔波,找到那家酒店時我又累又渴,嗓子冒煙,還出了一身臭汗。在酒店二樓豪華宴會廳的門口,我看見賓客們手拿美酒香檳,頻頻舉杯,王先生風度翩翩地徜徉在人羣間,顯然他是今天的主角。

我小心翼翼地走進宴會廳,因為自己身上有股難聞的汗臭,人們避讓着我,眼神裏充滿了鄙夷。我的臉紅了,低下頭走到王先生面前,把急件交給了他,知趣地準備離開會場。酒會上每張桌子都擺着酒水,這對於極度乾渴的我來説充滿了誘惑,可我只是一個局外人,這些酒水與我無關。

我本能地用舌頭舔了舔乾裂的嘴脣,徑直往外走。“請等等!”王先生忽然叫住了我。我回過頭不安地問:“是不是我送的急件有什麼問題?”“不是的,我看你渾身都是汗,喝一杯水再走吧。”他微笑着對我説。“這怎麼能行?我只是一個跑腿的。”我羞澀地搖搖頭説。“卑微不是退縮的藉口,如果在這裏你連一杯清水都沒有勇氣喝下去,你永遠也不會成功。”王先生目光炯炯地看着我。

我鼓足勇氣接過王先生遞來的那杯清水,仰起脖子一飲而盡。參加酒會的先生女士們彼此高談闊論,誰也沒注意到這個小小的細節。

幾年後我通過不懈奮鬥有了自己的事業,參加過名目繁多的豪華酒會,喝過價格不菲的各種酒水,然而都不及那年夏天那杯清水甘甜爽口,它如同涓涓細流,淌過一個高考落榜生的心田,它讓我明白高考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可以從高考後正式起航,成功也可以從一杯清水開始。

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篇2:我的18歲,我的高考

1986年,世界盃足球賽在墨西哥進行。比賽時間在6月初到7月初。

我從1978年第十一屆世界盃開始,跟着爺爺和父親守着一台九寸黑白電視機看阿根廷世界盃,1982年在14寸彩色電視機裏看西班牙世界盃,到1986年時,已經是第三次看世界盃了。

可是,世界盃這一個月,就是高考前最後衝刺的關鍵時刻,到底是看,還是不看?

父親在世界盃開幕那天,跟我鄭重地談了一次。他説:“知道你很想看世界盃,我也相信看幾場球並不會影響你的高考,甚至覺得到這個時候,該下的功夫已經下足,沒必要整天想着高考高考,搞得心理壓力過大。看看球,調劑一下,説不定會有更好的狀態。所以,你可以自己選擇看球的時間場次,合理安排起居時間和學習時間。你已經18歲,可以為自己負責了。萬一你高考不理想,也不要後悔,更不要跟世界盃聯繫上,大不了重考一次。”

當時,我簡直覺得我父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

我表示看球絕不會影響高考複習,並和父親一起選了一些小組賽,等進入淘汰賽階段再選擇自己想看的重要對陣。

1982年的世界盃使我成為巴西隊的擁躉,我甚至認為意大利隊的快速反擊式打法像個小偷。那場世界盃歷史上最經典的3:2的複賽,保羅·羅西的帽子戲法令我至今耿耿於懷。

1/4決賽,我崇拜的普拉蒂尼帶領的法國隊通過點球大戰淘汰了我喜愛的巴西隊,兩隊聯袂奉獻了世界盃歷史上最具觀賞價值的一場比賽。巴西隊在我的眼淚中留下一片模糊的身影,遠去了。

另一場1/4決賽中,一個影響我終生的人,用一種震驚世界的方式出現。在他連過五人踢進那個球的時刻,爺爺和父親完全忘記了鄰居們都在凌晨的睡夢中,爆發出我從沒聽到過的嚇人的持續的呼喊,把母親和妹妹都吵醒了,以為家裏闖進竊賊,發生了激烈搏鬥。

馬拉多納,一個終生的偶像,一個類似於信仰和準則的人,就這樣在那個夏日的凌晨,遠隔萬里,素昧平生,卻結實地、頑固地、永久佔據了我心靈的一角。

每次熬夜看球后,父親都幫我撒謊欺騙班主任,説我在家熬夜用功,白天會起得晚一點,早自習就不要強求我準時到校了。我每天到學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球友們繪聲繪色地描述比賽,那架勢頗有一點説評書的意思。後來回想,這也許是我陰差陽錯的“體育解説前傳”吧。

7月初,世界盃決賽來了,高考隨後就到。

7月5日,高三年級考前動員。三百多名學生和幾十名老師集合在學校最大的階梯教室裏,黑壓壓一片。大黑板上,紅色楷書大號的粉筆字寫着:“一顆紅心,兩種準備!”氣氛之肅殺,令人想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詩句。

就在教導主任講話結束、校長的“戰前”動員開始時,一個男生出現在門口。他遲到了,有點不好意思,卻又無處躲藏,只能硬着頭皮走進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他,現場鴉雀無聲,靜得連每個人的呼吸聲都可以聽到。

這個男生分明感覺到各種輕重火力在自己臉上來回掃射,幾乎要把他吞噬。來自教導主任和年級主任老師的火力簡直就是火焰噴射器,温度高得可以立即熔化任何金屬。估計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他們不僅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恐怕連想也沒想過,會有一名高三學生,以這樣的態度面對高考動員這樣神聖莊嚴的時刻。

這個男生快步走到台階處,迅速向高處的最後一排座位走去。那裏有死黨們預留給他的位置,他們都在等候他帶來的“早間體育新聞”之《世界盃快報》。

藉着上台階的機會,他巧妙地略略低頭,躲過四面八方射來的交叉火網。走到最後一排,弟兄們的目光如同接應突圍的救援火力一樣,一個個滿眼的企盼和興奮。

“快説快説,誰贏了?誰是冠軍?”聲音小得根本不是聽見的,而是看口脣動作看見的。

“阿根廷3:2勝,馬拉多納沒有進球。比賽很精彩。”男生用最簡潔的新聞語言發佈了核心要點。一堆湊過來的腦袋迅速恢復正常狀態和位置。

多年以後,這個男生幹起了體育解説。當年湊過來的那些腦袋都説,這一點也不奇怪,他不幹這個,幹不好這個,才叫奇怪。後來,這個男生又不幹了,那些腦袋又説,他不幹了也不奇怪,一定是不快樂了。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從小就是這樣。

這個男生就是我。那一年,我18歲。

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篇3:無腳青年跪行高考路

第一次看到李衞的人都會詫異,一個沒有雙腳的人,不論是打乒乓球,還是上樓梯都很自如,甚至有人懷疑他不是沒有腳,只是腿短。

20xx年6月7日上午8時30分,漢陰縣中學考點門口聚集了千餘名高考生,監考老師一聲哨響,校門打開,考生陸續踏上學校特意鋪設的紅地毯。在他們當中,一個只有1.2米高的考生引人注目,他叫李衞,穿着鞋子卻沒有腳,憑着我們難以想象的毅力,跪行走入考場。

爬行一個多小時上學

20xx年前,李衞出生在漢陰縣蒲溪鎮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他的降臨為家庭帶來歡樂。然而,快樂被一場車禍無情地打碎了,母親説她至死也忘不了1994年4月2日那一天。3歲多的李衞和夥伴在村口的公路邊玩耍,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一輛疾馳的卡車將李衞捲入車輪下,稚嫩的雙腿被壓得血肉模糊,當場昏死過去,在醫院治療近一年的時間後,他的人生從此拐入另一個軌道,一段沒有雙腳的人生,大部分時間在地上爬着度過。到了7歲,別的孩子都揹着書包上學了,李衞哭着鬧着也要上學,母親揹着他到村裏的小學跑了好幾趟,學校都不願意接收。

母親只得向上一級的教育部門反映,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從家到縣城天天往返幾十公里,四處找人給孩子一個上學的機會。她的執著打動了對方,在縣教育局和殘聯的協調下,李衞終於坐進了教室,只是比別的孩子遲了近兩個月。

頭三年裏,都是父母輪流揹着李衞上下學,有一次逢農忙搶收,父母實在沒時間接送他,就讓他呆在家裏看書。當時10歲的李衞很倔強,硬是從家裏爬到了學校,近千米的路途,他爬了一個多小時,老師看到教室門口的李衞很吃驚,為他拍掉渾身的泥土後説:“明天我來接你上學。”第二天,還未等老師來接,李衞再一次爬到了學校。這樣幾趟爬行後,他嘗試用膝蓋當腳,跪在地上向前走,父親看到後高興卻又心痛地説:“李衞終於可以自己走路了!”只是這樣代價很大,幾天下來褲子磨破了,雙膝磨爛了。父親就找了塊汽車內胎,裹在李衞的膝蓋上,但沒幾天就被磨破了,李衞看到母親的膠鞋結實,試着將僅剩的一截小腿塞進去,用鞋帶綁在大腿上,沒想到還行,就這樣開始跪行求學之路。

李衞一家4口住在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裏,睡覺的地方都很緊張,父母傾其所有支持李衞上學,一直到後來兒子學畫畫,接連兩年在西安進行考前培訓,每次3個多月的時間要花4千多元,這幾乎是全家一年的收入。這對樸實的夫妻説,為了孩子能走出大山,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他們即使賒賬、賣血都值得!

夢想能真正地站起來

第一次看到李衞的人都會詫異,一個沒有雙腳的人,不論是打乒乓球,還是上樓梯都很自如,甚至有人懷疑他不是沒有腳,只是腿短。李衞講,自己為了練習跪着走路,兩個膝蓋上的皮不知磨掉了多少層,十多年來小傷口不斷,無論寒暑冬夏,兩個膝蓋還有小腿都是紅腫的。

前些年,有人説不能讓孩子跪着走一輩子吧,建議趁早裝個假肢讓他站起來,家人就花了兩千塊錢,在安康市訂做了一對假肢。由於長時間跪地行走,李衞兩個殘缺的小腿已經僵硬,很難伸直,裝上假肢的他剛站立起來還未邁出一步,便狠狠地摔在地上。當時雖然疼痛難忍,但總算有了一次站立起來的機會,李衞很開心,他説站起來比母親還要高,站起來的感覺真好。心情好的時候,他會裝上假肢扶着門框站一會兒,哪怕只有一分鐘,因為小腿被拉伸和擠壓的疼痛令他支撐不住。

小學畢業後,李衞到距家3公里的蒲溪中學上初中、高中,家裏就準備了一輛手搖三輪車,李衞就這樣一步步艱難地“走”來。雖然很艱難,李衞卻很自信、很樂觀,這種精神令同學們佩服,都樂於與他交往。

到了高一,學校的美術班選拔學生,李衞問美術輔導老師張帆:“我也想畫畫,你看行不行?”張老師在李衞上初中時曾注意過他,認為他有一些天賦,但不突出。為了給他鼓勵,張帆當場收下了這個徒弟,並對他説:“學好畫畫,即使不上大學,你在工地上打工搬不動磚頭,還可以寫個標語畫個版畫。”隨後,李衞更刻苦地學畫,張老師常常帶着他在校園裏找地方畫畫,冬天在沒有窗户的禮堂裏畫,夏天就坐在草地上畫,沒有石膏像,就臨時借用朋友的讓他臨摹,顏料、畫筆都是最低價批發來的。

去年高考,李衞因7分之差而落榜,他毅然決定復讀,他説美術雖然是貧窮學生的奢侈夢想,但他願意為之努力。令家人和老師欣慰的是,李衞通過全省美術聯考,在重慶師範大學美術單招考試中名列第19名。“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動……”6月2日晚,漢陰縣蒲溪中學高考補習班上完最後一節課後,為了給自己減壓,學生們在教室裏安排了一場party。李衞站在舞台中間,微閉雙眼忘我地大聲唱着《我的未來不是夢》。

李衞計劃大學畢業找份工作,攢錢做對好假肢,和正常人一樣站起來行走。帶着這個夢想,李衞踏着紅地毯步入考場。

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篇4:高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恢復高考轉眼過去了30年。其間,多少人憂傷,多少人流淚,多少人為伊消得人憔悴,而我衣帶漸寬永不悔。

1956年,帶着對人生的美好憧憬和夢想,我降臨到這個世界。對一個人來説,充滿記憶的童年應該是天真爛漫、幸福歡樂的。然而,在我剛剛記事的大腦裏,卻是不堪回首的三年自然災害。許多家庭沒有糧食吃野菜,沒有野菜吃樹葉,甚至連樹皮都扒下來當飯吃。因生活艱辛,走投無路,我親眼目睹本家的一位叔叔砍頭自戕,前鄰一位姓張的四奶奶去跳水自盡。在我剛剛懂事正上小學的時候,又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們曾經琅琅讀書的校園,霎時成了階級鬥爭的戰場,鋪天蓋地的大字報,貼滿了牆內牆外。院子裏專門搭起台子,批判那些所謂的地富反壞右和叛徒、特務、走資派。爾後則是兩派長矛大刀的廝殺,再後就是荷槍實彈的戰鬥。在“復課鬧革命”的號召下,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環境中,我度過了寶貴的中學時光。

1973年初,頂着凜冽的北風,我高中畢業回到家鄉。那時,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我所在的生產隊不怕“割資本主義尾巴”,在全村帶頭搞起了工副業,人工生產標準件,銷往吉林和哈爾濱。回家一個多月後,父母動員我去那裏幹活,每月可以掙到300個工分,另加18元的補貼。説實在的,我雖然沒有離開過農村,假期也曾挖過河打過堤,但時間都不長。像打鐵、擰(套)螺絲這種重體力活,平生還是第一次。早晨天剛亮就起牀,下午太陽落地才收工,每天要幹十二三個小時。工棚是個東屋,三面不通風。圍着通紅的火爐,盯着火紅的鍛件,掄着五磅的大錘,汗水、淚水和着磨破的血水一顆顆掉在地上,頃刻間凝結成一粒粒鮮紅的鐵砂。那沉重的大錘,打向堅硬的鍛件,震撼着我年輕稚嫩的心。當時極“左”橫行,“撤掉老頭換姑娘,拔掉玉米種高粱”,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高粱粥,連大便都拉不下來。晚上歸來,瘦小枯弱的我,像散架的風箏泄氣的囊,渾身痠痛,筋疲力盡。而且,就這種工作還要託隊長的人情。因完不成指標,我每月要被扣工分、罰款。母親罵我不爭氣,別人看我沒出息。半年之後,我實在體力難支,一連三天不去上班。這天中午,母親拿着一根約兩分粗一米半長的小棍,厲聲喝罵着讓父親打我。父親接過棍子,嚴肅詰問我原因,我哇地一聲嚎啕大哭,悲憤、委屈、痛苦、絕望的淚水奪眶而出。沒有愛,沒有温暖,沒有理想,沒有出路,宛如籠中的老虎折翅的鷹,我流乾了淚水淌幹了血。漫漫長夜中,望着鑲在天邊的寒星,掛在疏桐的冷月,我哀傷天堂的美麗,悲歎嫦娥的空寂!我曾想到過出走,可是身無分文,舉目無親,茫茫人海,哪裏是我的棲身之地?我曾想到過輕生,站在井邊問閻君,人生的苦難有多深?立在河沿問洛神,前面的災難有多長?我恨蒼天無眼,為何讓人痛不欲生?我恨大地無情,為何教我以死相許?可憐天下慈父心,難得人間父子情。父親最終扔掉了手中的棍子,不然這個世界上可能會失去一位年輕而無辜的生命,他也會悔恨失去一位倔強而孝順的兒子。1974年夏天,上級決定大中專招生實行推薦和考試相結合,這一消息彷彿讓我在大海中看到燈塔,從荒漠中看到了綠洲。但是,張鐵生的白卷,批林批孔的風浪,再度吹滅了我心中求生進取的星星之火,重新掉進了萬丈深淵。從此,昔日朝氣蓬勃、活潑好動的我,變得心灰意冷,沉默寡言。這年,我得了肺結核,曾兩次吐血,住進了縣第二醫院。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77年黨中央決定恢復高考,消息傳來,真是心花怒放喜欲狂。我小心翼翼地取出封存了五年的書本,輕輕拂去上面覆蓋的厚厚塵土,那似曾相識的鉛字又跳躍到我的眼前。如豆的煤油燈下,映襯着我清瘦孤單的身影,照耀着我激盪跳動的心。三更未覺五更轉,雄雞一叫恨夜短。幾個月下來,我食指和中指的握筆處長出一層厚厚的老繭,案前的筆記也一張張摞起一尺多高。這年不知什麼原因我入圍卻未被錄取,第二年終於如願以償。吃過黃連頓覺甘蔗之甜,經過寒秋倍感春天温暖。走進渴望已久的校園,漫步在浩瀚的知識海洋,我恨不得將那一行行鉛字刻在腦海裏,將那一本本書籍吞進肚子裏。從此,我重新找回了人生,煥發了青春。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如今我成長為一名領導幹部,有一份滿意的工作,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兩個學業進步的兒子。回首往事,思緒萬端,我衷心感謝黨,感謝高考,是高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是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是高考點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是高考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希望!

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篇5:奇蹟!賣甘蔗的窮小夥考上了美國大學

一個出身貧寒、初中輟學、曾在深圳街頭靠賣甘蔗為生的農家少年,竟在短短8年內,通過一邊打工一邊自學,先是通過上網學習美國高中課程,拿到了GED文憑(美國高中畢業文憑),接着他又考上了美國規模最大的一所大學!

如此巨大的人生跨度,他是怎麼實現的?一個賣甘蔗的農家少年,究竟是怎麼學會一口流利英語的?……他那自學成才、奮力拼搏的故事,留給了我們別樣的人生感動——

大膽!

窮孩子敢和外國大叔交朋友

20xx年9月1日,正是開學的日子,15歲的楊義成卻跟在父母后面,從村裏步行出發,到鎮上搭中巴來到市區,然後坐火車去深圳打工。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學生高高興興地去學校報到,心中十分失落……

1988年,楊義成出生在江西省豐城市石江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因為家境貧寒,父母身體又不好,他的姐姐楊春燕只讀完了小學。而他在斷斷續續讀完初中後,也不得不輟學了。楊義成之所以隨父母一起來到深圳,是因為姐姐楊春燕在深圳寶安區沙井鎮的一家工廠打工。為了一家人團聚,她用幾千元錢給父母和弟弟在沙井鎮租了一個小服裝檔。但因為生意不太好,半年後,楊義成又隨父母來到龍崗區布吉鎮水果批發市場,租了一個攤位,賣甘蔗等水果。

楊義成每天的工作就是幫父母搬運貨物,或者看看攤。後來,他感覺太無聊,便利用晚上逛夜市的機會去舊書攤淘了一些廉價書。儘管他只有十五六歲,卻是個有理想、善於思考的人,他買的書大多是勵志類或知識類的。

有一次,楊義成在路邊的舊書攤看到一本《英語口語三百句》,便買了回去。他想,深圳街頭有那麼多外國人,如果他們來買水果,自己就可以用簡單的英語和他們交流。此後,楊義成幫父母守攤時,只要一有空閒就把書拿出來看看。他的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和勤奮苦讀,博得了周圍很多居民的好感,他們經常來照顧他的生意。

20xx年春,父母因嫌布吉批發市場的攤位租金太貴,想回沙井鎮去租個店鋪賣水果,楊義成卻決定留下來“自立門户”。父母離開後,他獨自在布吉租了房,每天踩着三輪車四處叫賣甘蔗。

楊義成性格堅強,為人耿直,只要和他打過幾次交道,他就把人家當成朋友。因此,他的生意還不錯,每天都能純賺六七十元錢。每晚收攤後,他就回到出租屋專心看書,還用自己賺來的錢買了一台二手電腦,自學打字、上網。當然,在大城市做“走鬼”,年少的他也受過很多委屈,比如被城管驅趕、被同行欺負,但他總是含辱忍垢,並堅持以誠待人、以理服人。

楊義成的善良淳樸、好學上進,讓每個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讚賞不已。他在街頭巷尾邊賣東西邊看書的情形,漸漸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次,他在東門附近的城中村賣甘蔗時,一個老顧客見他的三輪車上放着一本英語小冊子,不禁感慨地説:“小兄弟,我真的很佩服你!每當我在職場上遇到挫折時,總會想起你,因為你比我這個大學生還要刻苦!”後來,他還送了很多書給楊義成。

20xx年9月的一天傍晚,楊義成像往常一樣在羅湖區人民北路的一條小巷子裏吆喝着:“賣甘蔗咯,賣甘蔗咯,又甜又脆的甘蔗喲!”一個老外走到他的攤前瞧了瞧,他馬上熱情地招呼道:“大叔,買一根吧!”説着就利索地削了一截甘蔗遞給他。見老外推辭,他又用生硬的英語説道:“Really sweet(真的很甜)!”老外驚訝極了,“你會説英語?”楊義成臉紅了,但他依然憨厚地笑着,“我只會幾句……”老外覺得他十分有趣,便用蹩腳的中文和他聊了起來。

這個30多歲的老外名叫Nash,美國人。讓楊義成意外的是,第二天傍晚,Nash竟。兩人相互學習,用中英文交換着吆喝,那場面十分熱鬧有趣,吸引了很多路人。

楊義成起初以為Nash只是一時興起,鬧着好玩,沒想到他連續一個多月,天天晚上都來幫自己吆喝賣甘蔗。漸漸地,他和Nash越來越熟,就像相處了多年的老朋友似的。而Nash也把他當成了“忘年交”,他告訴楊義成,他是美國佛羅里達州人,20xx年離異後來到中國,租住在東門附近的城中村,在深圳中學、沙井中學等多所學校做兼職外教。他喜歡中國的市井文化,但他平時很難接觸到像楊義成這樣的底層百姓,因為大多數人都對老外敬而遠之。因此,能和如此“大膽”而又憨厚朴實的楊義成交朋友,他感到十分欣喜。而另一方面,由於楊義成小時候營養不良,當時17歲的他看起來竟像個12歲的孩子,而Nash教的很多初一的學生都比楊義成高大。這讓Nash看到了中國城市孩子與農村孩子的巨大差距,他忍不住想幫楊義成一把。見他如此勤奮好學,Nash決定免費教他系統地學習英語。

聰明!

打工少年抓緊機遇苦學英語

楊義成高興極了,馬上帶着Nash來到沙井鎮,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父母。Nash對兩位老人説,他可以負責楊義成的食宿,只要他堅持學兩三年,肯定會大有收穫,找到更好的工作。楊母卻很不放心,在她看來,Nash是一個陌生的外國人,她曾聽説有外國人在深圳販毒,擔心兒子受騙學壞。楊父則把兒子拉到一邊罵道:“你一個賣甘蔗的學什麼英語啊!你現在每月能掙兩千多元,好好幹幾年,存幾萬元回老家去建房子娶個媳婦多好!……”

但楊義成怎麼也不肯放棄這個不用花錢就能學英語的好機會。在他的堅持下,父母最終還是同意了。

20xx年11月,楊義成住進了Nash在東門租的房子,正式開始學習英語。由於Nash白天要上班,晚上有時還要去做家教,所以楊義成大多數時間都是自學。Nash為他提供了許多教材和英文書籍,並幫他制訂了學習計劃,要求他每天背大量的英語單詞。每天晚上,Nash都要檢查他的學習,並糾正他的發音。

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後,楊義成就開始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英語廣播。他還經常試着朗誦英文詩、學唱英語歌、背誦名人演説詞,甚至説英語繞口令。就這樣,通過“勤奮地背、大膽地説、反覆地寫、瘋狂地練”的方式苦學近一年後,楊義成的英文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和Nash交流起來也輕鬆多了。隨後,他又開始通讀Nash的英文藏書,包括人物傳記、商務、哲學等書籍。有些書很難懂,他常常要邊翻字典邊讀,有時還要依靠Nash來翻譯,但他還是堅持讀完。除了英文書,他每天還會抽出一點時間來閲讀中文版的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書籍,每晚和Nash討論、交流。這樣時間一長,不僅他開闊了視野,Nash也從中領略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兩人的友情也越來越深,開始以兄弟相稱了。

可是,在Nash家住久了,楊義成感到越來越不好意思。他多次想用自己以前積攢的錢去交房租和水電費,但都被Nash拒絕了。後來,楊義成得知Nash交了一個美國女朋友,就更不好意思在他家住下去了。20xx年初,他決定在Nash家附近另租一間小房子。Nash希望他留下來,他誠懇地説:“我想在學習之餘,抽空賣點甘蔗、水果,半工半讀,效果可能會更好。而且,這樣我也能掙點小錢,自己解決食宿——我不能一輩子依靠你呀!我不會走遠,就住在你家附近,這樣我們還能經常一起交流……”

楊義成的話合情合理,Nash只好同意他搬走。但此後,他仍然一有空就幫楊義成學習、賣甘蔗。一次,Nash給一個四川籍男孩做英語家教時,發現這個男孩的牴觸心理很強。Nash乾脆把他帶到楊義成那裏,讓他看看楊義成是如何一邊擺攤一邊學習的。男孩被楊義成的好學精神感動了,和他成了好朋友,並一改從前的貪玩叛逆,好好跟着Nash學英語。其父母高興不已,還認楊義成做了乾兒子,此後經常鼓勵幫助他。

苦學兩年多後,楊義成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不僅能和Nash毫無障礙地交流,甚至還能翻譯外國書籍、商務合同等。這時,曾深埋在他心中的大學夢又重新燃起了,但他並沒有告訴Nash,因為他知道,Nash不可能幫自己一輩子。更何況,Nash過得也不容易——他先後資助了100多名中國貧困學生,他在中國所有的收入,最終又都歸還給了中國。

這麼好的一個外國人,楊義成怎麼忍心長期連累人家呢?20xx年6月,他打算去找一份正式的工作,攢足錢後再回老家考大學。可是,由於沒有學歷和工作經驗,他整整花了兩個月都沒找到如意的工作,最後進了一家電話銷售公司打工。那是一家小公司,根本用不上英語,他感到很苦惱,業績也一直沒有起色。

不過,無論處境如何,楊義成都會在工作之餘抽時間堅持學英語,讀英文原著、看美劇、上英語新聞網站等等,只要是對聽説讀寫有益的英語資源,都被他拿來認真學習。那些都市白領們津津樂道的《老友記》《人人都愛雷蒙德》等流行美劇,他都看了很多遍。

奇蹟!

貧寒小夥子成功留學美國

20xx年底,Nash準備離開中國去菲律賓工作。走之前,他特意見了楊義成一面,還給了楊義成幾個深圳朋友的聯繫方式,説:“如果你有困難,就去找他們,也許他們能幫你。”楊義成父母聽説後,也趕來送行——這時的他們早已消除成見,對Nash十分感激。他們讓楊義成跪謝Nash的幫助,Nash立即阻止,並笑着對兩位老人説:“義成的英語能學得這麼好,主要還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我只是起了個引導的作用。再説,他是我最好的中國小兄弟,陪伴我度過了3年快樂的異國生活,我還要感謝他呢!我相信,義成將來一定會成功的!”

Nash走後,楊義成繼續邊打工邊自學。在這個過程中,他遭遇了不少經濟上和學習上的困難,但自尊心強的他不想麻煩別人,從未向Nash的那幾個朋友求助。

可幸運之門偏偏又再次向楊義成敞開了。20xx年春節後,他突然接到了Nash的美國朋友Garcia的電話。Garcia是一位在中國做外貿生意的美國女老闆,年近40歲。20xx年9月,她出差路過深圳時,Nash曾介紹她和楊義成認識。從那時起,楊義成就利用業餘時間幫她做過一些翻譯資料之類的工作,但都是出於朋友幫忙,沒有收取過任何酬勞。

由於Garcia之前的主要業務在北京和上海,很少到深圳來,楊義成與她僅有過一面之緣,幫她做的工作也是通過Nash中轉的。但是,Garcia一直沒忘記楊義成這個勤奮熱情的中國小夥子。20xx年初,她在深圳建立了一個業務點,便再次通過Nash聯繫到了他,表示要請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楊義成又驚又喜。沒多久,他就進了Garcia在深圳的分公司。美國公司要求嚴格,即便是Garcia介紹錄用的員工,也必須試用3個月,待考核及格後再正式聘用。楊義成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全力以赴地工作。

通過努力,楊義成獲得了Garcia的信任和賞識。20xx年5月,他成為那家美資外貿公司的正式員工。當時,他才21歲,只有初中學歷,而他的同事們不是美國人,就是中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楊義成從不掩飾自己的出身和低學歷,常常虛心向同事們請教。他坦然的態度和奮鬥精神贏得了大家的尊重,每個同事都和他相處得很好,把他當成弟弟一樣呵護照顧,他也從同事們身上學會了很多工作經驗。

Garcia早就從Nash那裏瞭解了楊義成的身世。上班不久,她就問了楊義成一個問題:“你最大的夢想是什麼?”楊義成毫不猶豫地回答道:“上大學!”Garcia竟微笑點頭,説:“那好,只要你好好工作,並利用業餘時間考上美國的大學,我就資助你去美國留學的所有費用!”楊義成一下子呆住了,真有這麼好的事?Garcia再次確定,楊義成才相信自己沒聽錯,頓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從此,楊義成每天早上第一個來公司上班,兢兢業業地工作,晚上一回到出租屋就挑燈夜讀。幾個月下來,他竟瘦了十幾斤。此時,英語對他來説已不是問題。20xx年11月,他考託福獲得了80分的好成績。不久,他便向美國規模最大、學生最多的佛羅里達州邁阿密達德學院遞交了申請書,因為那是Nash和Garcia的母校,他希望將來學有所成後能回報這兩位美國“大哥大姐”。

20xx年3月,楊義成收到邁阿密達德學院的回覆信,信中説,由於他只有初中學歷,必須獲得一個高中畢業考試(GED)的文憑,才能申報美國的大學。美國GED是一門綜合性的考試,包括英語閲讀與寫作、社會、科學、數學等多門學科的內容,而楊義成此時已經22歲了,託福成績又只有兩年的有效期,如何才能儘快攻克這一難關呢?

楊義成堅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從那以後,他堅持每天花8個小時上網學習美國成人GED課程,再除去8小時的工作,他每晚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其中艱辛可想而知。後來,Garcia見他如此拼命,特別批准他每天只上6個小時班。那段時間,他感到壓力特別大,而他的四川籍乾媽和深圳的一名中學老師(Nash的朋友)給予了他很多鼓勵和幫助,為他提供參考資料、指導他更高效地學習。

發奮苦讀半年多,20xx年11月,楊義成去香港參加了GED考試,並順利拿到了美國高中文憑。20xx年1月,他又去香港參加SAT考試(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相當於中國的高考),成績過關!隨後,他再次向美國邁阿密達德學院發出了申請書,並附上了Garcia及其公司出示的“學雜費保證書”。4月底,他終於收到了邁阿密達德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6月17日,楊義成獲得了美國駐廣州總領館的簽證。8月初,他飛往美國,開始在邁阿密達德學院商務管理專業就讀4年本科學業。

目前,楊義成一邊在美國讀書一邊打工——雖然Garcia承諾會資助他留學的所有費用,但他還是想自力更生,儘量減輕Garcia的負擔。至於將來的打算,他準備畢業後先回國幫Garcia打理一段時間生意,等到合適的時機再自己創業。

近日,筆者採訪了楊義成的姐姐楊春燕。説到弟弟,楊春燕開心得眼含淚花,“我真為弟弟感到驕傲!同時,我們全家也衷心地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

從賣甘蔗的少年到美國留學生,楊義成僅用了8年時間,他的經歷可謂奇蹟。有人説他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得到了別人的愛心,我們認為這是片面的,真正因素首先是源於他的許多“人性的優點”——樂觀、堅強、執著、誠懇、善良等,如果沒有這些,他又怎能打動別人、獲得幫助?其次,他懂得以心換心、善於抓住身邊機會、合理利用人脈資源,這當然也是很重要的。

美國“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曾説過,一個人成功的首要捷徑就是學會與人相處。人脈是一個人通往成功、創造財富的入門票。220xx年前,胡雪巖因為勤奮好學,懂得謙恭做人,慢慢地擁有了良好的人脈,從而得以從一個倒尿壺的小差,翻身成為清朝的紅頂商人。如今的社會風氣已普遍物質化,越來越多的人們渴望在交際、情感、心靈方面“迴歸自然”,但很多“時尚”年輕人在成長拼搏的過程中,總是過於浮躁、急功近利,並忽視了從一點一滴的為人處事做起,這樣只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楊義成的經歷,也許可以給我們的讀者許多有益的啟示。

關於高考成功的故事篇6:“差生”高三一年大逆轉 從三本到北大創奇蹟

幾乎所有認識孫宇晨的人都覺得,他考入北大是個奇蹟。

20xx年2月,他因獲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而參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試時,面試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讀的惠州一中位於哪個省份。

在這所在他之前從未有人考入過北大的學校裏,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績始終徘徊在二三十分間而不得不改學文科。此後,他的成績有所好轉,但直到高三上學期結束時,仍然排在全年級100名開外。

大一時,他在《萌芽》雜誌寫下《一道論證題》,試圖向人們證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彌補任何的遺憾,只要你下定了決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請中學生和他一道證明這道題目。文章發表後兩年多裏,他收到了接近1萬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將以北大歷史系總分排名第一的成績結束4年的本科學業。 沉浸於文學世界不可自拔成績在全班穩居倒數前十

整個中學階段,孫宇晨從來都不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初中時他就讀於一所寄宿制學校,他對3年初中生活的記憶,大多與網遊有關。為了玩網遊,他常常裝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親熟睡後溜去網吧,再在清晨父親睡醒之前趕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覺醒”,用功學習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進入高中後,他對網遊的熱情驟減,因為他發現了新的興趣點小説。受在大學中文系任教的父親影響,他接觸了王小波的作品,並因此開始瘋狂閲讀各類小説。他説:“沉溺於小説的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有一個引誘者,我的引誘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的“引誘”之下,他整日沉浸於文學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將課表裏的中英數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説或者是文學;整天待在圖書館不出來;考語文的時候,花半個小時做作文的題目,然後花兩個小時寫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後就被打了個10分;花一個星期的時間蹲在圖書館寫實驗小説,寫好交給大家評判,只要有一個人説不喜歡就燒掉,如果大家都喜歡就投稿,然後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讀全部改成詩歌朗誦,在全班嘈雜的背古文環境下,舉起白話詩的大旗„„”

與這種率性灑脱相伴隨的,是考試成績的紅燈高掛。這其實在所難免除了班主任的 英語 課不方便逃課外,其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圖書館看小説。全班48個人,他的成績“穩居倒數前十”,老師們對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學)、衝汕大(汕頭大學)”。

那時的孫宇晨認為,應試教育和文學理想是對立的,因為二者的根本性質不同,一個是以機械的速度訓練為根本,一個要以才華為根本。在他看來,接受“全面平庸”的應試教育近乎“奇恥大辱”,“有限的時間與精力無法覆蓋諸多不擅長的學科,數學對於一個專於文史的人來説,真可謂是慘痛的悲劇。”他因此而並不在乎考試成績,即使全科掛紅燈也無所謂,只是害怕讓父母知道,“因為他們已經不好意思打我了,畢竟我已經長得比他們還高”。

必須縱身跳入應試教育的河水中儘管也許會將稜角沖刷乾淨帶着二三十分的數學、物理成績,孫宇晨在高二時不得不選擇轉為文科生。此時的他發現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時那樣不帶任何功利性地“為了看書而看書”,

而已經開始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他堅信自己有着過人的才能,而身邊的很多 同學卻“不知道這世界上除了做題還有何物”。

但現實卻不斷地給他挫敗感,“400多分的成績,我連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

不出”。

他覺得應試教育總有些使他“備感恥辱”的等級化儀式和細節:按照學校

規定,考試時的座位順序要按照上次考試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級的教室是第一考場,而他每次考試都要提着書包“灰頭土臉”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場。一次考試時,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級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場,他便有點幸災樂禍地去譏諷她,但那個女生只是輕描淡寫地説了一句:“我上次考試期間生病了,英語沒考。”

強烈的碰壁感使他開始考慮與常規的升學之路徹底決裂,他開始想辦法給

自己找一條出路,一條不是 高考 的出路。那時的他覺得,參加高考是對應試教育的妥協,“是一種相當可恥的行為”。他堅信自己的才華能讓自己通過一條不用參加高考的路徑,進入理想的大學。

帶着極高的期望,他先後報名參加了第八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和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結果卻黯然落選。這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打擊,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縱身跳入應試教育的河水中,儘管它也許會將我這塊石頭的稜角沖刷乾淨”。

他為自己定下五項要求:第一是把所有與應試無關的書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適的晚年談話錄;第二是絕對不進圖書館,所有課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對老師的愛憎,以獲得應試的知識為目的;第四是保證晚自修的時間,3小時積極進行應試訓練;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計劃,並嚴格完成。

帶着450分左右的模擬考試成績和上述五項對自己的要求,孫宇晨進入了高三。他給自己偷偷定下衝刺目標:中山大學,“極限的非分之想”,則是中國人民大學,王小波的母校。

一年時間成功完成從三本到北大的衝刺

孫宇晨執行五項要求的初始階段,成效並不明顯。他覺得在應試教育體系之中,“壞學生”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學生”更多的代價,“眾所周知,這年頭老師都不怎麼願意幫助後進生。”但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選擇,“就像一個人臨死的時候,他只想活,沒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來,到了高三的衝刺期,方法已經是次要的,最關鍵的是態度和堅持。

漸漸地,他的成績逼近了600分,但增長勢頭也就此放緩。他的成績在590分至600分之間徘徊了很久,他意識到,自己陷入了瓶頸期。在廣東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績將意味着他很有可能無法考上重點大學。

而就在此時,他獲得了第九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複試資格。當時距離高考,還有6個月。

老師和父母都勸他不要去上海蔘加複試,因為這將讓他缺課至少兩週,對於一個成績正處於瓶頸期亟須突破的高三學生而言,兩個星期的意義似乎不言自明。但孫宇晨覺得自己“理想主義開始重新萌動”,拋下所有顧慮,前往上海蔘加複試。

事實證明,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他順利拿到一等獎,隨後的高校見面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程鬱綴和招生辦公室主任劉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義,給予了他參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資格,可在高考時於錄取分數線下20分錄取。而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還需要在剩下的5個月內將成績再提高50分。 此後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頭疼的英語,從參加完“新概念”後的第一次考試起就徹底衝破了瓶頸此前他的英語成績從未上過100分,而自那次考試起,就從未下過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績,也都在穩步提升。

他後來如此解釋這種“完完全全的飛躍”:每個人的潛能其實往往是被過低的自我預期所壓抑,而過低的自我預期則源於外在制度壓迫。他覺得,應試教育的深層次問題在於分數崇拜,強調全面平庸。“在應試教育話語體系中,所謂好學生皆是成績好的,壞學生皆是成績壞的,分數評價變成了道德價值判斷,人格被分數體系不斷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為奇了。”在他看來,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獎肯定,是成功的關鍵性因素。

在他前進的腳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終考出語文115分、數學132分、英語130分、綜合146分、歷史127分、總分650分的出色成績,成功完成了從三本向北大的衝刺。

在北大相對更加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中,他如魚得水。他先習中文,後學歷史,成績穩居歷史系第一。他擔任北大西學社社長,代表北大赴荷蘭海牙參加世界模擬聯合國大會,還曾獲演講十佳稱號。

在那篇引來近萬封回信的《一道論證題》的結尾,他如此寫道:“我相信自己的才華從來沒有被應試教育的河水沖刷殆盡,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戰了應試教育。最後,我僅僅有兩點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現實低頭;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幫我做這道題目,我希望它在你們每個人身上都成立。”

勵志文章
勵志故事
勵志簽名
勵志口號
勵志英語
勵志書籍
勵志詩歌
勵志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