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詩詞 > 經典詩詞 > 宋詞三百首 > 《清平樂》宋詞(通用13篇)

《清平樂》宋詞(通用13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平樂》宋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平樂》宋詞(通用13篇)

《清平樂》宋詞 篇1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

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

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作品賞析

【註釋】

①金風:秋風。

②綠酒:美酒。

③紫薇朱槿:兩種花卉。花色豔麗。

【評解】

金風梧桐,小窗人醉,斜陽殘花,雙燕欲歸。這首小詞通過對秋景的着意描繪,委婉含蓄地抒發了詩人的清寂之思。

猶如微風之拂輕塵,曉荷之扇幽香。全詞於平易之境,抒閒適之情。清新雅潔,饒有韻致。

【集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純寫秋末景色,惟結句略含清寂之思,情味於言外求之,宋初之高格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以景緯情,妙在不着意為之,而自然温婉。“金風”

兩句,寫節候景物。“綠酒”兩句,寫醉卧情事。“紫薇”兩句,緊承上片,寫醒來景象。庭院蕭條,秋花都殘,痴望斜陽映闌,亦無聊之極。“雙燕”兩句,既惜燕歸,又傷人獨,語不説盡,而韻特勝。

《清平樂》宋詞 篇2

紅箋小字,

説盡平生意。

鴻雁在雲魚在水,

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

遙山恰對簾鈎。

人面不知何處,

綠波依舊東流。

【賞析】

此為懷人之作。詞中寓情於景,以淡景寫濃愁,言青山長在,綠水長流,而自己愛戀着的人卻不知去向;雖有天上的鴻雁和水中的游魚,它們卻不能為自己傳遞 書信,因而惆悵萬端。

詞的上片抒情。起句紅箋小字,説盡平生意語似平淡,實包藴無數情事,無限情思。紅箋是一種精美的小幅紅紙,可用來題、寫信。詞裏的主人公便用這種紙,寫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説盡了平生相慕相愛之意。顯然,對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傾心相愛的知音。

三、四兩句抒發信寫成後無從傳遞的苦悶。古人有雁足傳書和魚傳尺素的説法,前者見於《漢書·蘇武傳》,後者見於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是詩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鴻雁在雲魚在水的構思,表明無法驅遣它們去傳書遞簡,因此惆悵此情難寄。運典出新,比起斷鴻難倩等語又增加了許多風致。

過片由抒情過渡到寫景。斜陽句點明時間、地點和人物活動,紅日偏西,斜暉照着正在樓頭眺望的孤獨人影,景象已十分悽清,而遠處的山峯又遮蔽着愁人的視線,隔斷了離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悵難遣。遠山恰對簾鈎句,從象徵意義上看,又有兩情相對而遙相阻隔的意味。倚樓遠眺本是為了抒憂,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從抒情手法來看,又多了一層轉折。

結尾兩句化用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之意,略加變化,給人以有餘不盡之感。綠水,或曾映照過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處,唯有相思之情,跟隨流水,悠悠東去而已。

此詞以斜陽、遙山、人面、綠水、紅箋、簾鈎等物象,營造出一個充滿離愁別恨的意境,將詞人心中藴藏的情感波瀾表現得婉曲細膩,感人肺腑。全詞語淡情深,閒雅從容,充分體現了詞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平樂》宋詞 篇3

繞牀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聽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壯志難酬

古詩簡介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詞作。是作者貶官為民,閒居帶湖期間投宿博山腳下一户王姓人家所作。這兒只有幾間破舊的小草菴(茅房),屋後是一片竹林、環境十分荒涼冷落。詞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成了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上片描繪環境,渲染氣氛,下片作者撫今追昔,對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淪陷感慨萬千,表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可貴精神。

譯文

飢餓的老鼠繞着牀竄來竄去,蝙蝠圍着昏黑的油燈上下翻舞。狂風夾帶着松濤,猶如洶湧波濤般放聲呼嘯;大雨瓢潑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頂;糊窗紙被風撕裂,發出呼啦啦的聲音,彷彿在自言自語。

從塞北輾轉江南,如今歸隱山林,已是容顏蒼老,滿頭白髮。一陣淒冷的秋風吹透了單薄的布被,突然驚醒,眼前依稀還是夢中的萬里江山。

註釋

①博山,在江西永豐境內(今江西省廣豐縣),古名通元峯,由於其形狀像廬山香爐峯,所以改稱博山。庵:圓形草屋。

②翻燈舞:繞着燈來回飛。

③“破紙”句:窗間破紙瑟瑟作響,好像自言自語。

④塞北:泛指中原地區。據《美芹十論》,詞人自謂南歸前曾受祖父派遣兩次去燕京觀察形勢。歸來: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職歸隱。華:花白,華髮蒼顏:頭髮蒼白,面容蒼老。

④“布被”兩句:謂秋夜夢醒,眼前依稀猶是夢中的萬里江山。

賞析/鑑賞

這闋《清平樂》,代表了辛詞的一種藝術風格,全詞僅有八句話四十六個字,但是卻描繪了一幅蕭瑟破敗的風情畫。

夜出覓食的飢鼠繞牀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內圍燈翻飛,而屋外卻正逢風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紙也在鳴響。“自語”二字,自然而又風趣地將風吹紙響擬人化、性格化了。獨宿的這個“王氏庵”,是久已無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一個平生為了國事奔馳於塞北江南,失意歸來後則已頭髮花白、容顏蒼老的老人出現了。心境如此,環境如此,“秋宵夢覺”分明指出了時令,同時也暗示了主人公難以入睡。半夜醒來,眼前不是飢鼠蝙蝠,殘燈破窗,而是祖國的“萬里江山”。很顯然,他“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滿江紅》),醒後猶自留連夢境,故云“眼前萬里江山”。這一句與“平生塞北江南”相呼應,而把上闋四句推到背後。平生經歷使他心懷祖國河山,形諸夢寐;如今蒼顏白髮,壯志難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還會夢到往日的萬里江山。

這首詞用文字構築的畫面和表達的感情,若改用線條和色彩是完全能夠表達出來的,可見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號所捕捉、表現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話都是一件事物、一個景點,把它們拼接起來,居然連連接詞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難得的風情畫。通過這幅畫面,表現作者的悽苦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心情。

從詞的格調看,近似田園派,或者歸隱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遠了,而且還算不上是代表作。不過,這首詞別具一格同樣帶給了人們美好的藝術享受。從創作來説,作品總反映着作家的所歷、所見、所聞,所感,總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個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從創作的角度講,任何作家也總是從題材內容出發,去努力尋求不同的形式和風格,他們之間的區別權在於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這樣,能夠在斷承、發展蘇軾詞風的基礎上,成為豪放派大家,同時還能在閒淡、細膩、婉約等格調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學史上倒是不多見的。正如劉克莊在序《辛稼軒集》時所説:“公所作,大聲鏜鎝,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這首詞感情濃烈,語言平淡,純用白廟,環境氣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劃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軒的愛國作品中,別具一格,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清平樂》宋詞 篇4

春宵睡重,夢裏還相送。枕畔起尋雙玉鳳,半日才知是夢。一從賣翠人還,又無音信經年。卻把淚來作水,流也流到伊邊。

這是一首寫離別苦悶的愛情詞。

辛棄疾一生寫了許多“大聲鏜鞳”的撫時感事的詞章,但“稼軒詞,中調、小令亦間作嫵媚語,其中頗有不失為優秀的篇章,這首《清平樂》,便是其中的一篇。

詞寫一個閨中少婦,與所愛的人,一別經年,音訊全無,生死未卜。是所愛的人變了心,還是發生了什麼意外?

上片,“春宵睡重,夢裏還相送。”寫這個閨中婦人,春夜做了一個夢,夢見當年兩人分別相送時的情景。她待要找尋玉釵分一半與所愛的人做紀念時,驚醒過來,“才知是夢”。寫得情悽意切,感興淋漓。

下片,“一從賣翠人還,又無音信經年。”與心愛的人長久離別,而不能見面,且又無音訊。怎辦呢?“卻把淚來作水,流也流到伊邊。”只好以眼淚作水,自離別以後,流的淚水,匯流成河。這由淚水匯成的河流,也早可以流到心愛人的身邊了!描寫得多麼形象生動,維妙維肖,細膩感人。由於作家的筆觸深入到描寫對象的心靈深處,把握住特定環境下的特定情境,捕捉住足以代表情人之間別離苦悶的特定特徵,因而塑造出有個性特徵的動人形象,從而產生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宋四家詞選·序論》説:“稼軒斂雄心,抗高調,變温婉,成悲涼。”概括了辛詞的基本風貌。辛詞以豪邁雄大見長,這方面的作品是極為豐富的。但是,辛棄疾也同時創作了一批以婉約秀娟而著稱的作品。這些作品,如嬌豔的春蘭,與他的另一大批有如傲霜秋菊的作品,爭奇鬥豔,顯示了作家生活的廣闊和才華的超絕。正如這首《清平樂》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詞人的心扉,讓我們領略了他豐饒多姿的藝術才華。

《清平樂》宋詞 篇5

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户,春風自在楊花。

【賞析】

古來傷春悲秋的詩詞很多。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感。這首詞就是這樣的好詞。上片寫景傷春。由“風雨”導致“殘紅”,由“殘紅”而觸發“鶯語留春”,詞人以奇特構思顛倒順序,將“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無計留春之傷感,巧妙地借鶯兒亂語突現句首,旁託曲致,新穎而有情趣。下片借人抒情。“小憐”二句寫歌女初次彈奏琵琶演唱歌曲,正是在南園鶯啼花豔的明媚春光中。從上片之“昨夜”與下片之“曉來”,時間前後承接自然,故知“初上琵琶”在“昨夜風雨”之前,而“思繞天涯”乃在“昨夜風雨”之後的清曉。“不肯”二句寫小憐再不肯在豪門貴胄的畫堂朱户歌舞獻藝虛耗青春,而希望像沐浴春風的自在梨花!“梨花”意象亦並非現景描繪,而是對未來美景的嚮往與期冀。此詞在眾多的傷春詞中能出乎其類而拔乎其萃,正是因為它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情。

《清平樂》宋詞 篇6

少年痛飲,憶向吳江醒。明月團團高樹影,十里水沉煙冷。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四卷本《稼軒詞》丙集題作《謝叔良惠木樨》。叔良即餘叔良,與稼軒有唱酬,《沁園春·答餘叔良》雲:“我試評君,君定何如,玉川似之。”可知是一位聲氣相應的朋友。“木樨”為桂樹學名,又名崖桂。因其樹木紋理如犀,故名。詞題雖曰“賞木樨”,並非只是詠物,而身世之感,隱然其中。上片憶昔。少年時曾於秋夜開懷痛飲,醒來後,面對流經吳江縣的吳淞江。那時候,一輪明月正映出岸上桂樹高大的影子,那濃郁的香味彷彿剛燃燒過的水沉香,香飄十里,瀰漫在江面和山嶺。“痛飲”,盡情喝酒。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飲龍筇下,燈青月復寒”。“少年痛飲”,實有“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贈李白》)意。雖身世如斷梗飄蓬,而意氣不衰。“團團”,圓形。班婕妤《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又,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這裏語意雙關,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樹。“水沉”,即沉香。杜牧《揚州三首》其二:“蜀船紅錦重,越橐水沉堆。”又,《為人題贈詩二首》其一:“桂席塵瑤珮,瓊爐燼水沉”。詞前二句敍事,後二句寫景,繪出少年辛棄疾的意氣風發,雄放揮灑,情景諧和,是一幅詩中有畫的境界。

詞“意脈不斷”轉入下片。“宮黃”,指古代宮中婦女以黃粉塗額,又稱額黃。田藝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額上塗黃,漢宮粧也。”《西神脞説》則謂“婦人勻面,惟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黃。”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裏撥,異作額間黃。”李商隱《蝶》詩云:“壽陽宮主嫁時粧,八字宮眉捧額黃”。“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金黃色的桂花不過像婦女塗額的“宮黃”,星星點點,可是它卻使人間這般芬芳。最後別出新意:“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或許是它藉着秋天風露的傳播,要使得世界都濃郁芬芳吧!江順詒《詞學集成》卷六引張砥中曰:“後結如泉流歸海,迴環通首,源流有盡而不盡之意”。這裏正是“有盡而不盡”,詞已寫完,而意未盡,詞人只是讚美桂花的芳香十里嗎?稼軒一生都“志在塞北江南”,為“了卻君王天下事”,而竭盡全力恢復宋室山河。此詞約寫於孝宗乾道元年(1165)獻《美芹十論》之後,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圖的時候。舊説“招搖之山,其上多桂”(《山海經》),“物之美者,招搖之桂”(《呂氏春秋》)。無論是異香的桂花,或“紛紛如煙霧,迴旋成穗,散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無味”(《詞林紀事》)卷一引)的桂子,一向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徵。李清照詠桂花詞雲:“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攤破浣溪沙》)”。人們總是既稱頌桂花的形態美,又讚揚它的精神美。稼軒以“染教世界都香”來歌贊,似隱寓有他“達則兼善天下”的宏願的。

況周頤雲:“以性靈語詠物,以沉着之筆達出,斯為無上上乘”(《蕙風詞話》卷五)。此詞的佳處正在於物與性靈融為一體,即性靈即詠物,詞人將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跡的地步,而又非沾沾然詠一物矣。

《清平樂》宋詞 篇7

《清平樂·候蛩悽斷》

宋代:張炎

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清平樂·候蛩悽斷》譯文

蟋蟀哀鳴欲斷魂,秋風蕭瑟秋江岸,人與秋蟲共鳴。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絹,千里蘆花望斷,不見歸雁行蹤。

默默愁煞庾信,可憐夜夜脈脈含離情。只有那一葉梧桐悠悠下,不知寄託了多少秋涼悲聲!

《清平樂·候蛩悽斷》註釋

清平樂: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又名《清平樂令》、《憶蘿花》、《醉東風》等。雙調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韻;後段四句三平韻。又一體,前段四句四仄韻;後段四句三仄韻。

蛩(qióng):蟋蟀。

練:素白未染之熟絹。

蘆花:蘆絮。蘆葦花軸上密生的白毛。

愁損:愁殺。

蘭成:北周庾信的小字。

關情:動心,牽動情懷。

《清平樂·候蛩悽斷》賞析

據《珊瑚網》卷八記載:陸行直《清平樂·重題碧梧蒼石圖》序中有“候蟲悽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流水漫,驚見蘆花來雁。可憐瘦損蘭成,多情因為卿卿。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一詞。詞中所言“卿卿”為當時陸之歌伎,才色皆稱。此詞定稿後關鍵字句有較大改動。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詞集時,有意為之。原詞無非是寫一點“花情柳思”,表達出一種風流豔情,而定稿則將豔情轉向“愁情”——為國破為家亡而發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寫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鳴,西風的衰颯,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淨,無雁的蘆花,一幅蕭殺的“秋曉圖”。以中,人們不難觸發出一股悲憤憂愁的“共鳴”來。作者選景立意頗深:寫秋寒,不言西風呼嘯,而言候蛩悽斷;寫秋感,不半個愁字,而言蘆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現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無限“秋愁”:“蘭成”,南朝梁時詩人廋信的小字,後其被北方政權所俘。“梧葉”,梧桐之葉,其最易引發秋感。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把“秋雨梧桐”作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來寫。而晚唐詞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更為梧葉增添豐厚的感情積澱。而作者言梧葉而寫“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現出孤苦潦落,刻劃人物情景入木三分。下片短短几句,卻把上片所寫之景統統昇華、提煉成了情語,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間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借梧葉之孤義表達人世的蒼滄。而最後一句“梧葉秋聲”又極具概括性和藝術性,又成為蓋世佳句。

此詞在藝術上是成功的,從選景的巧妙,從言情的深遠,都極具特色。其筆調精練,含蓄;其風韻幽雅獨特;其意境清空淡遠;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於這樣的造詣,張炎的“秋詞”可以與宋玉的《九辯》、歐陽修的《秋聲賦》並列。

《清平樂·候蛩悽斷》創作背景

此詞見於《山中白雲詞》卷四。原是張炎贈給他的學生陸行直(又稱陸輔之)的。其時,張炎年五十三歲。

《清平樂·候蛩悽斷》作者介紹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陝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勛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

《清平樂》宋詞 篇8

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3分)

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①賴, 溪頭卧剝蓮蓬。

【注】亡:此處讀作“wú”。

8.“最喜小兒亡賴”一句中“亡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1分)

9.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詞的題目。

B.詞的上片描寫江南山村的景色,下片描寫兩代人的生活畫面。

C.這首詞緊緊圍繞着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

D.全詞表達了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之情。

8.(1分)頑皮,可愛 9.(2分)B

《清平樂》宋詞 篇9

出自宋代詩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賞析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户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説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悦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裏,娓娓地敍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説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閒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遊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閒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清平樂》宋詞 篇10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③相媚好④,白髮誰家翁媪⑤?

大兒鋤豆⑥溪東,中兒正織⑦雞籠。最喜小兒亡(音同無)

賴⑧,溪頭卧⑨剝蓮蓬。

【註釋】

①清平樂·村居: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這首詞的題目。樂在此處讀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

③吳音:作者當時住在江西東部的上饒,這一帶古時是吳國的領土,所以稱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④相媚好:這裏指互相逗趣,取樂。

⑤翁媪(ǎo)(也讀yùn和wò):對古代老婦的敬稱。

⑥鋤豆:鋤掉豆田裏的草。

⑦織:編織。

⑧亡賴:亡,同無。亡讀wu,在這裏意思這裏指頑皮、淘氣。

⑨卧,趴。

【譯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翠綠的青草,用吳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樂 ,這是誰家,一對白髮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地裏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手藝真巧。

最令人歡喜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趴在溪頭草叢, 剝着剛剛採下的蓮蓬。

【賞析】

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市)閒居達二十年之久。作者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對農民也有較多的接觸。所以在《稼軒詞》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就是一幅着色的農村風俗畫。

上片勾勒環境烘托氣氛。開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為人物的出現安排下廣闊的背景。三、四句寫詞中出現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講話的聲音帶着醉意,愈加顯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們面前時,才發現説話的已不是什麼年輕人,而是白髮皤皤的老年人了。"醉裏",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寫這一農户的三個兒子,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畫面在繼續擴展。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裏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人着力於"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佔全詞四分之一篇幅。"溪頭卧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對此,詞人感到由衷的歡喜。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悦&嚮往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這首詞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思想感情】

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清平樂》宋詞 篇11

《清平樂·金風細細》

宋朝:晏殊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清平樂·金風細細》古詩簡介

《清平樂·金風細細》作者是宋代詞人晏殊,此詞突出反映了晏殊詞的閒雅風格和富貴氣象。作者以精細的筆觸,描寫細細的秋風、衰殘的紫薇、木槿、斜陽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過主人公精緻的小軒窗下目睹雙燕歸去、感到銀屏微寒這一情景,營造了一種冷清索寞的意境,這一意境中抒發了詞人淡淡的憂傷。

《清平樂·金風細細》翻譯/譯文

微微的秋風細細吹,梧桐樹葉葉飄零墜。新釀的綠酒味香醇,初嘗入口便讓人陶醉,小窗前一枕酣眠濃睡。紫薇花、朱槿花在秋寒裏凋殘,夕陽餘輝正映照着樓閣欄杆。雙燕到了將要南歸的季節,銀箔鑲嵌的屏風昨夜還透着微寒。

《清平樂·金風細細》註釋

①金風:金風:秋風,古代以陰陽五行解釋季節演變,秋屬金,故稱秋風為金風。

②葉葉梧桐墜:梧桐樹葉一片一片地墜落。

③綠酒:古代土法釀酒,酒色黃綠,詩人稱之為綠酒。五代南唐馮延巳《長命女》詞:“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

④紫薇朱槿:花名。紫薇:落葉小喬木,花紅紫或白,夏日開,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紅”。朱槿:紅色木槿,落葉小灌木,夏秋之交開花,朝開暮落。又名扶桑。

⑤卻照:正照。

⑥歸:歸去,指秋天燕子飛回南方。

⑦銀屏:屏風上以雲母石等物鑲嵌,潔白如銀,故稱銀屏,又稱雲屏。

《清平樂·金風細細》賞析/鑑賞

這首詞的特點是風調閒雅,氣象華貴,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詞人卻把它統一起來,形成表現自己個性的特殊風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間為小歌詞,得花間遺韻。劉攽《中山詩話》説:“晏元獻尤喜馮延巳歌詞,其所自作,亦不減延巳樂府。”也就是説他的詞風酷似馮延巳。但從這首詞來看,它的閒雅風調雖似馮詞,而其華貴氣象倒有點像温庭筠的作品。不過温詞的華貴,大都表現詞藻上的鏤金錯采,故王國維以“畫屏金鷓鴣”狀其詞風。晏詞的華貴卻不專主形貌,而於精神。“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惟説其氣象,若‘樓台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見吳處厚《青箱雜記》)這首詞中所寫的風,正與上舉兩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補之評論其子晏幾道詞的説話,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人”,而是一個雍容閒雅的士大夫。

詞的上闋是寫酒醉以後的濃睡。起首二句在寫景中點明時間,渲染環境。金風,即秋風。文選張協《雜詩》“金風扇素節”,李善注曰:“西方為秋而主金,故秋風日金風也。”此時庭院內是秋風落葉,畫堂中的詞人因飲了幾杯綠酒,一會兒便醉眠了。用筆輕靈,色調淡雅,語氣彷彿在與一位友人娓娓而談。其巾“細細”、“葉葉”兩組疊字,首尾相接,音律諧婉。以“細細”狀金風,就沒有秋風慣有的那種蕭颯之感,而顯得平靜、悠閒。以“葉葉”這兩個名詞相連用,就在讀者面前展開一片片葉子飄落的景象,顯得很有次序,很有節奏。向來寫梧桐經秋而落都是較為淒厲的,如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經過一代又一代詞人的染筆,以至於使人一聽到秋風吹拂梧桐,就產生淒涼況味。而像晏殊寫得如此平淡幽細的,卻極為少見。下面“綠酒”一句,因為用了“初”、“易”二字,就覺得他的酒量不大,淺嘗輒醉,雖是淡淡的一筆,但卻是陪筆;至“一枕小窗濃睡”,才寫出此闋的主旨。小飲何以“易醉”?淺醉何得“濃睡”?原來詞人有一點閒愁。然而以酒澆愁愁更愁,愁深故易醉,醉易故睡濃。此意於下闋尤能見出。

如果説上闋是從昨晚的醉眠寫起,那麼下闋則是寫次日薄暮酒醒時的感覺。詞人一醉就睡了整整一個晝夜,睡極濃矣。濃睡中無愁無憂,酒醒後情緒如何,他沒有言明,只是通過他眼巾所見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閒,神態之慵怠;不過在結句中仍然透露出一絲絲哀愁。過片中的紫薇,植物名,夏季開花;朱槿,夏秋間吐豔。上闋説金風吹得梧桐葉墜,分明是秋季了,所以詞人從小窗望出去,此刻這兩種花都已凋殘。值得注意的是,前闋的梧桐葉墜,為耳中所聞;後闋的兩種花殘,乃眼中所見。詞人正是通過對周圍事物的細微體察,來表現此際的情懷。“斜陽卻照闌干”,緊承前句,描寫靜景。晏殊在《踏莎行》詞中雲:“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情境皆相似。兩處都用了“卻”字。卻者,正也。此處是説抬頭望去,一抹斜陽正照着闌干,頗有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神韻,然而詞人所見者不是南山,而是殘花、斜陽,其中似寓有無可奈何的心境。

日暮了,斜陽正照着闌干,也正是“雙燕欲歸時節”。此意平平説來,似不相干語,沒要緊語。可是詞不比詩,它往往用這樣的語言,來調和氣氛,緩衝節奏,烘托情感。吳衡照《蓮子居詞話》雲:“言情之詞,必借景色映託,乃具深婉流美之感。”“燕子欲歸”,乃系景語,它對下旬“銀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個鋪墊和烘托作用。雙雙紫燕即將歸巢了,這個景象便興起詞人獨居無愣的`感覺。於是他想到昨夜醉後原是一個人獨宿。一種淒涼意緒,落寞情懷,不禁油然而生。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字面,偏偏説屏風有些寒冷。寓情於景,含蓄藴藉,令人低徊不盡。

此詞之所以受到評論家們的一致稱賞,主要在於它呈現了一種與詞人富貴顯達的身世相諧調的圓融平靜、安雅舒徐的風格。這種風格,是大晏深厚的文化教養、敏鋭細膩的詩人氣質與其平穩崇高的台閣地位相渾融的產物。在這首詞裏,絲毫找不到自宋玉以來詩人們一貫共有的衰颯傷感的悲秋情緒,有的只是在富貴閒適生活中對於節序更替的一種細緻人微的體味與感觸。抒情主人公是在安雅閒適的相府庭園中從容不迫地咀嚼品嚐着暑去秋來那一時間自然界變化給人之身心的牽動之感。這當中,也含有因節序更替、歲月流逝而引發的一絲閒愁,但這閒愁是淡淡的、細柔的,甚至是飄忽幽微若有若無的。作者通過對外物的描寫,將他在這環境中特有的心理感觸舒徐平緩地宣泄出來,使整個意境十分輕婉動人。

這首詞也是《珠玉詞》中的名篇。它用精細的筆觸和閒雅的情調,寫出家作者這樣的富貴高雅的文人在秋天剛來時的一種舒適而又略帶無聊的感觸。

《清平樂·金風細細》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漢族,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屬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是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祕書省正字,遷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尚書户部員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學士、左庶子,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

《清平樂》宋詞 篇12

原文:

《清平樂·黃金殿裏》

黃金殿裏,燭影雙龍戲。勸得官家真個醉,進酒猶呼萬歲。

折旋舞徹《伊州》。君恩與整搔頭。一夜御前宣住,六宮多少人愁。

賞析/鑑賞

詞中以諧謔的語氣,對帝王的享樂生活進行了描述,客觀上相當大程度上暴露了帝王的淫佚、庸俗與醜惡,打掉了籠罩至高無上的封建帝王頭上的神聖光環,暴露了他們的本來面貌。

詞的上片,一開始就描繪皇帝與一嬪妃宴樂的情形。“金殿”是皇帝住的地方,從宴樂的情形推測,它應屬宮中的便殿。作者不去正面描寫皇帝與嬪妃的狎暱狀態,而是側面寫殿裏燭光輝煌,有人燭影下為其相戲。皇帝貴為天子,俗稱官家,據宋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記載:宋真宗問:“何故謂天子為官家?”李侍讀仲容對曰:“臣嘗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這位嬪妃,能夠討得“官家”的歡喜,便施展出特有的本領將他灌醉了。她進獻尊酒時還嬌媚地祝頌萬歲,使得官家只好一杯杯飲下去了。所謂“真個醉”,意即真的有了醉意,其中自然包含着對這位風流嬌美的嬪妃之入迷。

下片將宴飲的歡樂之情推向高潮。“勸得官家真個醉”之後,這位寵妃又採用歌舞手段以爭取皇帝最後的恩寵。《伊州》乃唐代邊地伊州傳入的西域舞曲,唐吳融《李周彈箏歌》:“只知《伊州》與《梁州》,盡是太平時歌舞。”詞中的“折旋舞徹《伊州》”,説明宋時宮中猶傳唐人伊州樂舞。這種精美的舞蹈熱烈活潑,真使皇帝着迷了。他竟躬親為舞者整理“搔頭”。“搔頭”即玉簪,為婦女頭上飾物。“與整搔頭”表示愛憐和親近之意。這位嬪妃色藝超羣,很有手段,終於得到君恩,初步達到了目的。至此,皇上興致已經被逗引得濃厚極了。為她整理搔頭,已暗示了隱祕的聖意。“御”乃古時對天子的敬稱,御前即皇上之前:“宣”為傳達皇上之命。“一夜御前宣住”,意即當晚皇上面前就傳命這位妃嬪留宿侍寢,得以陪伴君王了。詞的結尾“六宮多少人愁”,作者忽然跳出題外,為數千深鎖宮中的女子之不幸命運而哀歎,她們將羨慕這位嬪妃“宣住”而被“幸”,又暗暗為自己虛擲青春而愁歎嗟怨。

這首詞以輕狂、滑稽的語氣對封建社會中位居萬人之上的神聖君主進行揶揄嘲諷,使人讀後隱隱發笑的同時獲得深刻的感悟。正因為它的這種叛逆性色彩,王觀作此詞後,“高太后以為瀆神宗,翌日罷職,世遂有‘逐客’之號”(《能改齋漫錄》卷十七)。

創作背景

此為“應制”詞,是詞人為應聖旨而作。

《清平樂》宋詞 篇13

作品原文

清平樂⑴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⑶,白髮誰家翁媪⑷?

大兒鋤豆溪東⑸,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作品註釋

⑴清平樂(yuè):詞牌名。村居:題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三:“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⑶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⑷翁媪(ǎo):老翁、老婦。

⑸鋤豆:鋤掉豆田裏的草。

⑹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⑺亡(wú)賴:《漢書·高帝紀》:“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亡賴。”這裏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⑻卧:趴。

作品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温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着剛摘下的蓮蓬。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從二十一歲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閒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閒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説,“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着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裏,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的翁媪,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閒自得的畫面,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温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裏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媪”,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着溪東豆地裏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佔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裏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卧”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説使用一字,恰到好處,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裏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着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佈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着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悦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説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説,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唐詩三百首
宋詞三百首
詩詞名句
詩經名句
抗震救災詩歌
詩歌朗誦稿
毛澤東詩詞
紅樓夢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