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休閒文學 > 名人簡介 > 中國文學名人 > 饒宗頤簡介

饒宗頤簡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饒宗頤

饒宗頤簡介

(1917~ ) 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古典文學家、書畫家。字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安人。

生於1917年8月9日(六月二十二)。幼承家學,早歲整理其父饒鍔《潮州藝文志》,在《嶺南學報》專號刊出,以此知名。後入中山大學廣州通志館任纂修,利用館藏方誌,擬撰古地辨,成《楚辭地理考》,即其一種。抗日戰爭爆發後,因病留居香港,為中山大辭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又佐葉恭綽為編定《全清詞鈔》初稿,故有《詞籍考》之作。又應顧頡剛之約,為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編撰新莽史(後僅刊《新莽職官考》及《西漢節義傳》)及《古史辨》第八冊(地理部分未成)。香港淪陷,西奔桂林,任教無錫國專。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廣東文理學院教授。繼回汕頭,主持《潮州志》總纂事宜,運用新觀點,創若干新門類,印出二十冊,翔實可觀。旋任廣東省文獻委員會委員。自1952年至1968年,執教香港大學中文系共十六年。後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為首任中文系講座教授。中間赴美,任耶魯大學客座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至1978年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退休後,赴法國巴黎任高等研究院宗教部客座教授一年。後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藝術系與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教授。1982年香港大學頒佈為名譽文學博士。饒宗頤先後在若干不同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工作,吸收各種治學方法,著述宏富。1963年在印度浦那班達伽東方研究所作研究工作,先後從帕拉尼普爾父子攻治婆羅門經典。1976年在巴黎從博特羅習楔形文字及西亞文獻,首次譯出《開闢史詩》(e-nu-ma e-lis)。其《敦煌典》及《敦煌白晝》二書也作於此時。1962年獲法國儒蓮漢學獎,1980年被選為亞洲學會榮譽會員。

饒宗頤治學特點在於能不斷創新,極具開拓精神。所著如《楚辭書錄》為第一部楚辭書目,《老子思想朱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為首次研究張天師一家著述,尤有篳路藍縷之功。治楚帛書、雲夢日書、輯全明詞,皆先人著鞭;始編錄星馬華文碑刻,開海外金石學之先河。其他著作如《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以貞人為綱,卜事為緯,突出殷史全貌。《詞集考》為明以前詞書包括總集、別集與有關參考資料,羅列具備。《敦煌白晝》專討論唐代畫稿,為前人所未接觸之題目。《國史上之正統論》集中歷代有關文獻,極便讀者。在東京印出《敦煌書法叢刊》二十九冊,圖版既精,考證又盡博綜之能事。《選堂集林·史林》三冊,儘量利用敦煌寫卷中新資料,深入研討歷史上許多問題。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為其《史學論著選》作序,稱許在掌握材料、運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感”。近著《絲綢之路》,採取“比較古文字學”方法與材料,探索遠古中外文化交流,別開生面。

遠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漢名人
魏晉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