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休閒文學 > 名人簡介 > 外國政治名人 > 恩格斯簡介

恩格斯簡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分析

恩格斯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883年3月17日,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安葬在英國倫敦郊區海格特公墓。在葬禮上,恩格斯用英語發表了這篇演説。恩格斯是馬克思的摯友,兩人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並肩戰鬥近40年。對馬克思的瞭解,最深刻的莫過於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過於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損失,最清楚的莫過於恩格斯。因此,在這篇悼詞中,恩格斯對馬克思一生偉大貢獻的總結高屋建瓴,充分表達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對馬克思的無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文章開頭先簡要敍述了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馬克思的逝世給全世界無產階級造成的巨大損失。用兩個“對於”,從革命鬥爭實踐和革命理論兩個方面説明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損失”,“空白”一句,極言損失之大。

文章的主體部分,具體論述了馬克思一生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偉大貢獻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奮鬥一生的革命精神。這部分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總結馬克思的偉大貢獻的。首先,馬克思是個偉大的思想家,他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剩餘價值規律。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指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一切意識形態發展的基礎,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方面的重大發現,作者將之與達爾文發現有機世界的發展規律即物種起源學説相提並論,從而生動地説明了這一發現的劃時代意義。而剩餘價值規律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方面的重大發現,它的提出,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一切深刻地證明了馬克思在思想領域的偉大貢獻。

其次,馬克思還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作者概述了馬克思的革命實踐活動,如辦報、組織國際工人協會等,熱烈地讚頌了馬克思在革命實踐中的偉大成果和頑強的鬥爭精神。而不同階級對馬克思截然相反的態度,恰恰證明了馬克思是一個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而且,馬克思還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一句,充分表現了他的氣度,而“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一句則充分展現了他的胸懷。因此,對於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無產階級和勞動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後一句總結全文,簡潔而有力。

二、問題研究

1.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這篇演説詞綜合運用了敍述、議論、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層,詳細敍述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接着具體描寫了馬克思逝世時從容安詳的神態:“安靜地睡着了──但已經永遠地睡着了。”第二層用議論的方式闡述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巨大損失。第一層的敍述和描寫是為下面的議論服務的,第二層的議論是在第一層敍述、描寫基礎上進行的。這部分敍述、描寫、議論的綜合運用,使演講一開始就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逝世無比悲痛的感情,使聽眾受到強烈的感染和震撼。對馬克思的革命實踐活動,多用敍述方式;對馬克思的各種貢獻、發現的闡述和評價,採用議論方式;而在敍述和議論之中,又運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極富有感染力。

2.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是恩格斯對馬克思一生偉大功績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滿感情。體現在語言上,文章用詞準確,生動凝練,內涵豐富。如開頭一句,“還不到兩分鐘”寫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馬克思生前與他見最後一面的極大遺憾;“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着了”,委婉地寫出了馬克思的逝世;“永遠地睡着了”既是對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釋、説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遞進、加深,傾注了作者對馬克思逝世的無限痛惜、深切懷念之情。

有關練習

一、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是個怎樣的人物?你對他又有哪些瞭解?試結合課文,並蒐集有關資料,為馬克思寫篇小傳。

設題意圖:從另一個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結合平時的學習和閲讀,加深對馬克思的瞭解。

參考答案:

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首先是一個思想家,他一生有兩個重要的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剩餘價值規律,其意義與達爾文發現自然界的規律一樣偉大。其次,馬克思還是一個革命家,他積極從事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活動,如辦報、組織國際工人協會等,為無產階級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另外,馬克思還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充分展現了馬克思寬廣的胸懷和非凡的氣度。

學生可能在政治課上或通過其他途徑對馬克思有所瞭解,儘量讓他們暢所欲言。

二、仔細閲讀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關鍵語句,揣摩它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義。

1.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3.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裏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

5.而我敢大膽地説: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理解準確生動的語言,通過揣摩關鍵語句,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和濃郁的感情色彩。

參考答案:

1.“停止呼吸”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則是對馬克思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逝世時所用的最恰當的語言,其中包含了作者無限痛惜的感情。

2.這句話形象地説明了馬克思的逝世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不可彌補的損失,高度頌揚了馬克思的偉大貢獻。

3.這句話中的“豁然開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剩餘價值理論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指導意義。

4.這句話以形象的比喻表現了馬克思的無畏氣概和對政敵的極大蔑視,充分表現了馬克思的人格魅力。

5.這句話説明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謀私利。他有敵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敵,而是無產階級的大敵。這是對馬克思把畢生精力獻給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崇高精神的熱烈讚揚,也是對馬克思一生的最好總結。

三、下面的文章是馬克思中學畢業時寫的,聯繫課文進行比較閲讀,想一想,馬克思是否實現了當年的職業理想?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發?與同學交流一下。

(文章略)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了解青年馬克思的思想經歷,學習馬克思的偉大人格,樹立高遠的理想。

參考答案:

(略)。

教學建議

一、結合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歷史貢獻,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內涵,把握文章主旨。

二、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但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教學中可通過設計思考題的方式啟發學生分析結構,理解內容,重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三、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形象,而且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結合課後練習,讓學生反覆誦讀並揣摩重點語句,體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用詞的妙處。

有關資料

一、關於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於普魯士(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市。1843年遷居法國巴黎。中學畢業後,先後入波恩大學、柏林大學研究法學、歷史學和哲學。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動。當時,英法兩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1848年法國巴黎無產階級的起義震動了整個歐洲。就在這樣的歷史時代,1844年9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見(恩格斯於1820年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的巴門城)。從此“這兩位朋友的畢生工作,就成了他們的共同事業”。他們在革命實踐中共同戰鬥,在革命理論上共同創造。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他們參加共產主義者同盟,共同草擬了該同盟的綱領,即《共產黨宣言》。1864年,馬克思在倫敦創建了國際工人協會(在第二國際成立後才稱第一國際),奠定了國際組織的基礎。

從1870年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倫敦,“他們兩人始終過着充滿緊張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運動規律,他的最偉大的著作《資本論》就是這方面研究的結晶。作為馬克思偉大事業的終身戰友的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以後,出色地完成了《資本論》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領導了國際工人運動,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寧所説,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誼“超過了古人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説”,在馬克思之後,“恩格斯是整個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學者和現代無產階級的導師”。

二、“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還不到兩分鐘”

1883年1月,馬克思帶着嚴重的支氣管炎病從英國南部的文特諾爾回到倫敦梅特蘭公園路41號。這時併發的喉頭炎使他幾乎不能吞嚥。2月間,肺部發生膿腫。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氣管炎逐漸痊癒,吞嚥食物也比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來臨是意外。3月14日下午兩點多,恩格斯到馬克思那裏去,護理馬克思的女僕海倫上樓去看了一下,下來説馬克思處於半睡眠狀態。她隨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樓去,當恩格斯走進馬克思的卧室時,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樂椅上安詳而毫無痛苦地長眠了(他的寫字枱上還放着《資本論》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這時距海倫離開房間不過兩分鐘。

三、談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兩個問題(劉世劍)

1.關於第1段的思想感情

感情深沉、含蓄,是這篇悼詞的顯著特色之一。這在第一段表現得尤為突出: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着了──但已經永遠地睡着了。

許多同志正確地指出,這段文字表達了恩格斯對死者的深切悼念;但是,為什麼敍述的口吻又如此平靜呢?讓我們先看一看3月15日,即馬克思逝世後的第二天,作者寫給弗·阿·左爾格的信。這封信敍述了馬克思逝世前兩年之中被各種嚴重疾病折磨的過程,特別是比較細膩地描述了不久前他病危時的情形:“……六個星期以來,每天早晨當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時候,我總是懷着極度恐懼的心情看看窗簾是不是放下來了。”所以馬克思的逝世對恩格斯的打擊多麼沉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不能把自己異常悲痛的情緒完全帶進悼詞,因為馬克思主義者悼念自己的領袖人物不單是為了寄託個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於準確地評述他們的思想和事業,以便教育和鼓舞戰鬥的無產階級和廣大革命羣眾。這便決定了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當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複雜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幾乎全被濃縮在“──但已經永遠地睡着了”這半句話裏。這半句話不僅僅喚起人們的痛悼,而且啟發人們思考:人類失去了“當代所擁有的最重要的一個頭腦”,國際工人階級失去了“在緊要關頭都自然地去請教的中心點”恩格斯致左爾格的信,見《恩格斯論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我們今後應該怎樣做?恩格斯並沒有從個人之間的特殊關係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整個無產階級講話的。因此,悼詞開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要豐富得多,對馬克思的悼念和評價融為一體,顯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奮。

另一方面,也許是更值得説明的一個方面,就是作者在這裏表達的思想感情還不單純是痛苦,它有着更深刻的意義。這一點似乎沒有引起應有的注意。譬如説,為什麼要把馬克思的逝世寫做“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着了”呢?有的同志認為這是説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工作,而作者正是因為沒有料到他會這樣突然逝世,思想感情才發生劇變,產生了極大的悲痛。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從上面引述的信的內容可知,馬克思臨逝世的一段時間內幾乎一直處於病危,已經失掉了工作能力,所以作者每天都“懷着極度恐懼的心情”去探望他。“3月14日中午,恩格斯來的時候……馬克思正似睡非睡。”海因裏希·格姆科夫等《馬克思傳》,三聯書店1978年12月第1版,第345頁。兩分鐘後,他就坐在安樂椅上長眠不醒了。可見悼詞中對馬克思逝世情景的記敍雖然很簡單,卻是上述實際情況的如實反映。當然也不是純客觀的記敍,問題是怎樣準確地體會其中包含的作者的主觀因素。我們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固然無比沉重,但同時他也感到有某種安慰,悼詞中強調的也是這後一種感受,就是説,不管怎樣,馬克思的死畢竟是安詳的、毫無痛苦的。正像作者在那封信中繼續寫的那樣:“醫術或許還能保證他勉強拖幾年,無能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這是我們的馬克思絕不能忍受的。眼前擺着許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們而又不能做到的唐達魯士式《恩格斯論馬克思》原注23:唐達魯士是古希臘神話中呂底亞王,因侮弄諸神被罰沉淪地獄,永世受苦。他身立水中,頭上懸掛着果子,每當他想掬水解渴或摘果充飢的時候,水和果子就消失不見。的痛苦,這樣活着,對他來説,比安然地死去還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這個偉大的天才像廢人一樣勉強活着,去給醫學增光,去受他健壯時經常予以痛擊的庸人們的嘲笑……”這段話生動地體現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徹底的唯物主義生死觀和他對自己親密戰友馬克思的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戰鬥,喪失了這種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難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這種極其寶貴的性格,所以雖然馬克思的逝世對生者説來是可怕的不幸,但為死者着想,作者認為馬克思安詳地死要比無能為力地活着好得多。

把這方面的內容充分發掘出來,有助於瞭解馬克思的為人和思想性格,也會加深體味作者對馬克思所懷有的極其深切動人的階級感情。

2.關於第6段在全文結構中的地位

這篇悼詞的層次劃分是很不一致的,但依據第2段提出的全篇內容的綱(“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我們覺得除開頭的總起和結尾的悼念語外,中間分成評述作為科學巨匠的馬克思和評述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兩部分,是比較合適的。主要分歧是這兩部分的界限在哪裏,這就牽涉到對第6段在結構中的地位的看法了。

有些同志認為從第6段開始文章已正式轉入評述馬克思對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貢獻,這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

第一,應當承認這段具有過渡性質。但是它的特點是含有兩層過渡:一是從評述馬克思的科學發現過渡到講他對科學事業的看法,二是從評述科學巨匠馬克思過渡到評述革命家馬克思。第一層過渡屬於同一部分內的聯繫,是本段內容的重點,因此説第6段屬上比較穩妥。這需要從悼詞的思想內容出發作一些具體分析。

應看到,作者在評述科學巨匠馬克思的時候,並未限於單純地介紹馬克思的科學研究成果,而是進一步説明了他所以取得這些成果的原因。馬克思曾説過,“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保爾·拉法格等《回憶馬克思恩格斯》第2頁,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十分了解他這種觀點的恩格斯在悼詞中也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注意:這句應看做第6段的分論點。)這些話表明了馬克思對科學事業的總看法即他的革命的科學觀。馬克思在一生中所以能排除任何困難、險阻,不知疲倦地攀登科學高峯,就是因為他早就牢固地樹立了這種正確的科學觀,具有崇高的目的和強大的動力。只有明確地揭示這一點,才會使人們看清一個完全新型的“科學巨匠”的全貌。馬克思不是遠離革命實踐的書房裏的學者,而是一位同實際革命鬥爭血肉相連的生氣勃勃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創始人。恩格斯寫第6段的意圖也就在於此。當然,從第二層過渡看,這樣寫也使得科學家馬克思和革命家馬克思銜接起來,這雖是兩個部分之間的過渡,但也僅僅是過渡,不能説已經正式轉入寫馬克思對革命實踐的貢獻。

其次,怎樣理解第6段頭一句話也關係到對這段在全篇結構中的地位的認識。“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乍一看,這句很像是對3、4、5段的總結,那麼下面的文字自然也就是開啟了另一部分內容的論述,但細一推敲則不然。3、4段具體寫兩大發現。5段籠統提到其他發現,同時也概括了馬克思所有發現的共同特點,──這實際已經起到了總結馬克思科研成就的作用了。而這句話的“這樣”兩字,是直承第5段説的,指的是馬克思所有科學發現的共同特點:“獨到”“很多”“不是淺嘗輒止”等,而不是對於整個前一部分的總結。與這句相關聯的第二句:“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也同樣不能理解為馬克思對科學事業的貢獻遠不如他對革命實踐的貢獻。如果這樣理解,就意味着把科學巨匠的馬克思和革命家的馬克思對立起來,並且認為後者優於前者。這種看問題的方法顯然是不合適的。馬克思作為“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對人類的卓越貢獻儘管可以相對分為創立革命理論和從事革命實踐兩個方面,但它們是統一在一起的。第7段所列舉的馬克思革命事蹟也可作為證明。何況,在一定意義上講,為革命運動提供理論武器──即後文所説的“某種方式”,恐怕更足以説明馬克思的特點。

由此聯想到應該如何認識整篇悼詞結構的問題。悼詞的整個結構顯然十分嚴謹,各部分之間,每層意思之間充滿內在聯繫:革命家馬克思和科學家馬克思的統一;作為科學巨匠,他的兩大發現之間的統一,他的科學研究成果和他對科學事業的看法的統一;作為革命家,他的鬥爭事蹟和鬥爭風格的統一,在鬥爭中他的愛與憎的聯繫;等等。這恰恰證明馬克思身上各種優秀品質及特徵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恩格斯在結構文章時,正是依據事物的內部聯繫來分類的。另外,作者也善於運用適當的結構手段來顯示和加強這種內在聯繫。這兩個因素,促使悼詞的結構呈現出前後連貫、相互為用、步步深入等特點,如行雲流水,層次分明而又難解難分。大約這也是我們分析結構時不易取得一致意見的一個原因吧。

(選自《高中語文課文分析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一個長句子(黃國榮)

政論文,特別是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語言富於邏輯性。為了做到條理嚴密,氣勢暢達,描述複雜的事物,表達精密的思想和闡明深奧的道理,有時用到一些結構複雜的長句。句子中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較多。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這種句子的思想內容,我們必須對它的語言形式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這樣,才可能做到政治思想教育與語文知識教學相結合。我在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就曾做過這樣的嘗試。現舉教學該課中一個180多字的長句為例做一個説明。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有這麼一句:“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着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啟發學生通過分析句子的語言形式來理解它的思想內容的:

(1)去枝葉,找主幹。由於這一複雜長句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枝繁葉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領,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我就啟發學生用簡縮的方法,去枝葉,找主幹。同學們經過分析找到了這個句子的主幹:“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其餘都是依附於這個主幹的枝葉,起修飾和説明作用的。找到了這個主幹,我再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即這個複雜長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全文的中心是讚頌馬克思一生的豐功偉績,文中具體論述了馬克思理論上的偉大貢獻和實踐上的光輝業績。理論上寫了三個方面的“發現”,而這一長句則是理論上的第一個發現──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樣,抓住了這一長句的主幹,就幫助學生理清了全文中心論點與分論點,分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邏輯聯繫,進而認識馬克思偉大的歷史功績。

(2)抓主幹,理枝葉。去枝葉,是為了鮮明地突出主幹。抓住主幹以後,又須回過頭來清理枝葉。繁茂的枝葉是為了更準確、更豐滿、更生動地表現主幹的思想內容的。我啟發學生弄清“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這一比喻是修飾主幹中“發現”一詞的狀語,突出了馬克思這一發現的偉大歷史意義。狀語的提前,則對意義的偉大更進一步起了強調作用。這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的這一發現,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次劃時代的大飛躍,開闢了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無限廣闊的前景。“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着的一個簡單事實”,是插説部分,對上文“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補充説明。而冒號以後的文字,則與“簡單事實”構成復指成分,突出了對馬克思這一偉大發現內容上的具體闡述。

(3)通過準確、鮮明、生動的關鍵詞語挖掘思想內容。在插説中,恩格斯用“繁蕪叢雜”“掩蓋”等詞語,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觀的反動本質。為什麼説歷來的意識形態“繁蕪叢雜”呢?它們為什麼要“掩蓋”這一簡單事實呢?我引導學生理解“繁蕪叢雜”是形容歷來唯心史觀的謊言邪説的五花八門,形形色色;“掩蓋”是揭露唯心史觀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適應剝削階級需要的卑劣行徑。這裏用反動意識形態為剝削散佈重重迷霧來反襯馬克思從簡單事實中揭示真理所經歷的複雜鬥爭和所具有的偉大意義。“繁蕪叢雜”和“掩蓋”中的比擬用得十分生動。

“經濟發展階段”之前,一連貫之以“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三個定語,限制非常嚴密,語言非常準確。這明確地闡述了“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決定“經濟發展階段”這一關係。

(4)通過分析關聯詞語看邏輯推理過程這句話冒號以後的內容,包含了三層意思:①物質決定精神(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資料的生產,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③必須由經濟基礎解釋上層建築,而不是由上層建築來解釋經濟基礎。

第一層,使用了由關聯詞語“首先必須……然後才能……”所構成的條件關係複句來表達物質決定精神的基本觀點。第二層,使用了“從而”來揭示“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決定“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這一因果關係。第三層,則用“……而……”這一表示對比的聯合複句來闡述如何解釋上層建築的變化。

上述三層意思之間也有個嚴密的推理過程。這三層意思不是平行的。分號以前的第一層意思是分號以後的第二層和第三層意思的推理的總的出發點,因果推理的語言標記是“所以”。分號以後這個推論本身又是一個推理。第二層意思既是第一層意思的推論,又是第三層意思的依據,這個因果推理的語言標記是“因而”。

在世界著名演講中,恩格斯的這篇演講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乍一看,通篇語言都極其尋常;細一讀,感到在普通的詞語之中,有着高超的藝術形式,以及由這一形式所表現出的熾烈情感、偉大思想。在此,我們僅從修辭藝術的角度,對這篇演講進行一些分析。

拈連。演講一開始就説道:“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着了──但已經永遠地睡着了。”此段文字中有兩處用了拈連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賓語的同詞同意拈連,委婉地説出馬克思逝世的消息;後者是“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着了──但已經永遠地睡着了”。先用兩個“安”字同意拈連,接着又用“睡着了”進行同詞轉意。此處的修辭手法既為下文做了鋪墊,又準確地反映了期望馬克思永遠活着的心情。

借代。恩格斯説:“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此處用視覺上的“空白”,形象地説明了馬克思偉大一生的結束,對偉大事業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損失”,使語句頓生活意。在講到無產者對自己偉大導師逝世的哀思時,演講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亞礦井”和美國資本主義經濟開發區“加利福尼亞”來借代世界各地,生動地表現了廣大地區的千百萬戰友對馬克思的悼念之情。

比喻。演講者將剩餘價值理論的發現,比做黑暗之後猛見光明的“豁然開朗”,而先前人們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這就把發現這一理論的劃時代意義準確而又生動地告訴了人們。説到各國政府和一切資產者爭先恐後地誹謗馬克思時,恩格斯指出,這位無產階級的巨人對此“毫不在意,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抹去”,這樣一個恰當的比喻,便將馬克思大無畏的鬥爭精神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遞進。通篇演講使用遞進手法之處甚多,且處處恰到好處。歷數馬克思的重大發現時,演講者説:“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一進一退,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馬克思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總結馬克思一生的實際革命活動時,演講者又説:“老實説,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沒有別的什麼建樹,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這裏明退實進,再次點明瞭馬克思功蓋天下的地位和作用。演講結束時,恩格斯以十分委婉的語氣斷言:“我敢大膽地説,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一禮貌而樸實的語言,以轉折遞進的方法,中肯含蓄地頌揚了馬克思階級立場的堅定和道德品質的崇高。

尋常的語言、平易的風格和藝術的組合,使這篇演講具有了不同尋常的表現力。一百多年來,人們一直把這一演講作為了解馬克思的經典文獻,看來是極有道理的。

抓住上述的關聯詞語,講清它們的語法作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冒號以後這個四重複句內部複雜嚴謹的推理過程,從而正確理解恩格斯在這一句話裏所表達的精密的思想,深奧的道理,掌握這裏所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選自《高中語文課文分析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遠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漢名人
魏晉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