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説課稿 >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集錦10篇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集錦10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集錦10篇

説課稿 篇1

教學目標:利用圖片和影像資料瞭解藏羚羊以及它們的生存現狀,欣賞文學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內涵。運用繪畫、製作等手段對藏羚羊這一題材進行創作練習。

教學重點:使學生對藏羚羊產生深厚的情感,樹立保護珍稀動物的意識。

教學難點:能創造性地使用表現材料進行個性表現藏羚羊。

教學準備:藏羚羊的圖片資料、水彩筆、鉛筆、橡皮、藏羚羊的美術作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二、導入新課

1、圖片導入

教師:我們國家西北角的青藏高原,有一個我們國家最大的無人區——可可西里,在藏語中,她的意思是美麗的少女,這個常年冰雪的地方,住着一羣可愛、高貴的精靈——藏羚羊。

教師: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一下這羣可愛的動物。

出示課題:跪拜的藏羚羊。

二、講授新授

1、欣賞藏羚羊的成長圖片。

出示圖片(藉助圖片、影視資料的欣賞,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中的藏羚羊,瞭解藏羚羊的基本結構,觀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顯著特點)

2、藏羚羊的寶貴處。

羊角可以入藥,羊毛可以做衣服。

教師:藏羚羊這些寶貴的地方並沒有引起人們對它愛護,而是遭遇了人們對他們的殺害,特別是藏羚羊的羊絨。藏羚羊跑的非常快,於是獵人就用了最殘忍、最原始的抓捕方法:獵殺後扒皮。

出示圖片: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樣一種動物,它們現在的處境如何,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藏羚羊。

結合學習活動內容,選擇生觀看藏羚羊慘遭殺害的'圖片,以此激發學生對藏羚羊命運的擔憂,樹立自己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意識。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由於人類的貪婪,野生動物正面臨着滅頂之災。讓學生知道美麗的羚羊角與柔軟的羚羊絨只有生長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構成真正美麗的風景線。

3、藏羚羊的藝術品。

圖片欣賞:福娃迎迎、藏羚羊工藝雕塑等。

4、欣賞人們為尋傳保護藏羚羊的繪畫作品。

5、教師示範繪畫藏羚羊,並示範如何改編成卡通藏羚羊形象。

四、佈置作業

創作一幅表現藏羚羊題材的繪畫作品。

五、學生繪畫,教師巡視指導

六、小結展評

附:藏羚羊跪拜

王宗仁

這是聽來的一個西藏故事。發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車穿過藏北無人區時總會不由自主地要想起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口只將母愛濃縮於探深一拜的藏羚羊。

那時候,槍殺、亂逮野生動物是不受法律懲罰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槍聲仍然帶着罪惡的餘音低迴在自然保護區巡視衞士們的腳印難以到達的角落。當年舉目可見的藏羚羊、野馬、野驢、雪雞、黃羊等,眼下已經成為風毛麟角了。

當時,經常跑藏北的人總能看見一個肩披長髮、留着濃密大鬍子、腳蹬長統藏靴的老獵入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動。那支磨蹭得油光閃亮的權子槍斜掛在他身上,身後的兩頭藏犛牛馱着沉甸甸的各種獵物。他無名無姓,雲遊四方,朝別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餓時大火煮黃羊肉,渴時一碗冰雪水。獵獲的那些皮張自然會賣來一筆錢,他除了自己消費一部分外,更多地用來救濟路遇的朝聖者。那些碴長頭去拉薩朝覲的藏家人心甘情願地走一條佈滿艱難和險情的漫漫長路。每次老獵人在救濟他們時總是含淚祝願:上蒼保佑,平安無事。

殺生和慈善在老獵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權子槍是在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以後——應該説那天是他很有福氣的日子。大清早,他從帳篷裏出來,伸伸慵腰,正準備要喝一銅碗酥油茶時,突然瞅見兩步之遙對面的草坡上站着一隻肥肥壯壯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門來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渾身立即湧上來一股清爽的勁頭,絲毫沒有猶豫,就轉身回到帳篷拿來了權子槍。他舉槍瞄了起來,奇怪的是,那隻肥壯的藏羚羊並沒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後衝着他前行兩步,兩條前腿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與此同時只見兩行長淚就從它眼裏流了出來。老獵人心頭一軟,扣扳機的手不由得鬆了一下。藏區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語:“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時藏羚羊給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饒命了。他是一個獵手,不被藏羚羊的憐憫打動是情理之中的事。他雙眼一閉,扳機在手指下一動,槍聲響起,那隻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後仍是跪卧的姿勢,眼裏的兩行淚跡也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獵人沒有像往叫6樣當即將獵獲的藏羚羊開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現着給他跪拜的那隻藏羚羊。他感到有些蹺蹊,藏羚羊為什麼要下跪,這是他幾十年狩獵生涯中唯一見到的一次情景。夜裏躺在鋪上他久久難以人眠,雙手一直顫抖着……次日,老獵人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對那隻藏羚羊開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顫抖。藏羚羊的腹腔在刀刃下打開了,他吃驚地叫出了聲,手中的屠刀咣噹一聲掉在地上……原來在藏羚羊的子宮裏,靜靜卧着一隻小藏羚羊,它已經成型,自然足死了。這時候,老獵人才明白為什麼那隻藏羚羊的身體肥肥壯壯,也才明白它為什麼要彎下笨重的身子向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獵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條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

老獵人的開膛破腹半途而停,當天,他沒有出獵,在山坡上挖了個坑,將那隻藏羚千連同它那沒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時埋掉的還有他的權子槍……從此,這個老獵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説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教材分析

《花未眠》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高一注重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閲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本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未眠的海棠花很美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對美的理解:發現美,感悟美,體驗美。從而得出三個結論: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自然美與藝術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由於本文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握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地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並結合本課特點,特確定以下目標:

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讓學生建立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的意識。

知識目標:理解本文主旨:關於美與審美的問題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能力目標: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品味本文格調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鑑賞本文的語言,深刻體會重要語句的內藴。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思路,理解文中引用諸多例子的意圖。

理解文中雋永含蓄的語句的含義。

二、課時安排及教法,學法

(一)教學時數:1課時

(二)説教法:誦讀法,討論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勾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閲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地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説學法:自學為主,自主合作探討問題。

本課是自瀆課文,學生以自學為主,課前讓學生利用參考書,瞭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另外,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自主合作地探討問題。

三、教學設計程序

教學根據"感受――理解――應用"的閲讀規律,從學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內容,按照"歸類"的思維路徑,組織教學活動。整個程序分為四步進行,具體是: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半夜醒來,發現家裏的夜來香或是曇花在靜悄悄地開了時,你會有什麼感覺

——驚異,高興,喜出望外,沒什麼感覺……

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無獨有偶,57年前,一束未眠的海棠花激起了一位日本作家對美的無限感慨,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位文學大師,走進他的作品《花未眠》,去一同領悟他所創作的美的世界。(板書課題:花未眠-----川端康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並融入其中,能更好地體會作者感情。

(二)簡介作者

關於作者川端康成,讓學生藉助課文註釋①瞭解一下,知道他是日本的小説家,散文家,代表作三部曲是《雪國》,《千隻鶴》,《古都》,他是繼泰戈爾後第二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在文學領域中,他是美的追尋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

本單元四篇散文,前三篇都是中國現當代作家,這篇課文作者是日本作家,學生可能知之甚少,適當介紹一下,擴生閲讀面的同時利於課文的學習。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讓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自讀課文,在閲讀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①説説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預想:難句多,不好懂,看不明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

②如果讓你從文中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你會摘錄哪句,並説説理由。

2、學生談初讀印象。

無論對否,教師都給予肯定,重在引導,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設計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符合認知的規律。

(四)精讀課文,理清思路,領悟內涵。完成這階段的學習,主要方法是教師設疑,學生自學,誦讀,討論,共分8點進行:

1、跳讀1,2段,引導學生把握幾個問題:

(1)一開篇作者就説"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説明作者是個怎樣的人(細膩敏感,善於思考)

(2)凌晨四點醒來的作者發現了什麼(發現海棠花未眠)

(3)發現了海棠花未眠這件小事,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大吃一驚因為"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我才剛明白,而且凌晨四點看海棠花,覺得它更美"。)

板書:發現美―――海棠花未眠

2、指導學生研讀3,4,5段,設疑討論

由這件微不足道的事,作者思考到了什麼或者説有什麼新發現嗎作者的實際感受是什麼

讓學生從文本找出關鍵語句,得出三個結論:

(1)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2)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的。(3)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

感受美的能力: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板書:感悟美

獲得美的方法:邂逅,親近,反覆陶冶(發現花未眠,嵐山的美)

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有的.放矢,按圖索驥,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變被動為主動。

發展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研讀6——11段,方法:討論法,誦讀法。

讓學生找出這幾段所舉的例子,討論作者舉這些例子的意圖是什麼

歸納板書:

畫中花女人的手勒達像宗達畫狗茶碗,畫藝術品(藝術美)

真的花各種手勢女人肌膚我家小狗天空自然物(自然美)

從藝術美中可以領略到自然美

體驗美自然美是藝術美的原型

自然美與藝術美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通過重點語段賞析,抓住關鍵句概括段落大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難句解讀

讓學生提問,有哪些難理解的句子,先問問學生是怎樣想的,再適時補充,學生沒有問到的難句又是重要句子的,再另行提出講解。(結合課後題二)

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説,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3)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4)一朵花也是好的。

(5)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難句的解讀,是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也是培養其鑑賞能力的要求所在,由淺入深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和讀文規律。讓學生先自己感悟,自行摸索,歸納,老師在此基礎上

從中點撥,引導,加強,鞏固,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4、歸納總結

結合板書,通過板書來梳理思路,歸納知識:

(1)文章抓住一個"美",分別從三個方面闡述:發現美(海棠花未眠);感悟美(感受美的能力,獲得美的途徑);體驗美(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從花未眠的這種自然現象出發,思考了關於審美的問題,也學到了許多哲理。

(2)學習本文我們要掌握幾種寫作手法:①以小見大;②首尾呼應;③深入淺出

課後總結,明確思路,加深理解。

5、拓展延伸

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説就是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那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讓學生聯繫實際介紹自己所發現的生活中的美的例子,談談自己學習本文的感受。這一個環節主要學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來,教師也可以就校園裏某些存在的美先談一談,學生就會有所啟發的)

羅丹説得好啊,"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今天起,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課外延伸拓展,激發學生思維想像發展的空間,聯繫現實生活,由文本到現實生活,深化培養學生建立起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的意識。

6、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一,二題。

根據學習的記憶規律對所學知識做鞏固,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以上各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了思維的規律,由分析到歸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訓練的主線,培養他們獨立讀書的能力。

這篇説課稿是關於《花未眠》的教學設想,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對話閲讀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是對錢夢龍先生的"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的合理應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色,注重線索貫穿,由整體感知,辯體析題到質疑深思,歸納總結,最後拓展遷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宏觀指導作用,應該能收到預期較好的教學效果。

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東方之珠》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全文共六個自然段,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介紹了香港這繁華的都市。文中語言簡潔、優美、對香港的介紹層次清晰。先交代了香港的地理位置與三大景觀,再分着介紹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最後再總的讚美了香港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我預設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課文的誦讀品味,感受香港的繁華與美麗,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香港、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能仿照課文第五段的寫法,圍繞中心寫一段話。

二、 説學生

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對於語文學習已有了一些知識能力的儲備:在工具書的幫助下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和作用;初步學會了默讀,能對課文中有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夠根據課文仿寫習作。但有同的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同,學習個性和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三、 説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學習為主,發展思維,培養學生髮的學習能力。在教學方法上,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圖文結合法等。

四、 説學法

在整堂課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的學習,運用讀、思、劃、議、説等方法,以及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使 “教堂”變為 “學堂”。

五、 説教具

圖片、課文朗讀錄音、多媒體。

六、 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高爾基曾説過“最難的是開始,説是第一句話。如同在音樂上一樣,全曲的聲調,都是它給予的。”導語要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興趣,使他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好奇,從而引導他們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教學時,先播放“東方之珠”這首歌曲,從而引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東方之珠》。歌謠之後問:好不好聽?你們知道“東方之珠”是哪能裏嗎?此時的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接下來的學習愉快主動參與。

(二)、學生充分朗讀,整體感知全文

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按照“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知道課文從“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三大方面描寫香港。

(三)、創設情境,合作交流,點拔精講,解難質疑。

出示課文圖片、課前收集的有關香港的資料或播放資料片讓學生觀看。讓他們置身其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接着分小組讓學生説説:你覺得香港哪裏最美?假如你是導遊你如何介紹這個地方?在各個小組長的帶領下,各小組進行合作交流介紹香港。最後在小組內談談自己旅遊的感受,以瞭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是否正確、到位,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理解課文。

在學生談自己的感受時,第二段注重引導他們領略:浪平沙細、陽光和煦的海灘風光;感悟“漫步……”“沐浴……”“傾聽……”時的舒適、嫻靜。從而真切體會“真是舒服極了。”——陶醉於迷人的沙灘的美。

第三段中緊扣“精彩”一詞,抓住“頂球、鑽圈、舉重、嬉水、跳躍”展開想象練習説話,説説:你在公園裏看過什麼表演?並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説。這樣既聯繫了學生生活體驗,又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再播放海洋動物的表演錄像,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瀏覽公園的歡樂,體會到遊客的歡愉。

第四段注重引導學生抓住“大廈多、商店多、人多”這三多來感受銅鑼灣的繁華熱鬧。最後第五段注重引導學生明白它是總分的構段方式,同時運用了“成了……” “像……”“如同……”這一連串的比喻句表現了城市的美麗,再次播放多媒體(夜景圖)讓學生感受香港的迷人的夜景,由哀的讚歎出“真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

(四)、朗讀昇華,激發情感體驗

朗讀指導是閲讀的重點。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句子來讀一讀,在讀中抓住重點詞來朗讀,在讀中獲得言語的美感,在讀中感受香港的美,在讀中使自已的情感與文字之間產生共鳴。

(五)、學習寫法,拓展創新

學習課文第四段的寫作方法,圍繞中心寫一段話。從閲讀到寫作,這樣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成和渠道,使學生學會學語文,用語文。

(六)、板書説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珍版,是直觀教法的體現,展示教學的總體思路。根據課文總分總的結構特點,其板書設計為:

14 東方之珠

迷人的沙灘

著名的公園 無比璀璨

繁華的街市 “東方之珠”

美麗的夜景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感知4以內的數》是幼兒園小班數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幼兒對4以內的數量能手口如一的點數,一般來説,3,4歲的兒童對數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認識,讓幼兒學習手口一致點數,可為幼兒在今後學習數學打下基礎。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通過遊戲,觀察、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

2、思維拓展目標:

(1)使幼兒初步建立對數量的認識,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難點:手口如一的點數出4以內的數量。

二、説準備: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我為本次教學活動準備了,掛圖,鈴鐺,幼兒操作材料等。

三、説教法學法: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班幼兒。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以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幼兒聽一聽,數一數、説一説、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説程序設計: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

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

1、講述故事,引起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故事《耳朵,眼睛和嘴巴》,讓幼兒知道耳朵,眼睛,的作用,來引發幼兒愛聽的,愛看的目的。

2、運用遊戲,進入主題,在這個環節這個中我利用遊戲:《誰的耳朵靈》,讓幼兒聽聲音説數量,感知4以內的數量,培養幼兒的視聽能力。

3、指導觀察,感知數量,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掛圖,讓幼兒説出圖中動物在做什麼,它們分別有幾隻,讓幼兒進一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4、運用遊戲,加深對數量的認識,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進行操作遊戲活動,從而進一步讓幼兒鞏固幼兒對4以內數的感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這節課,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在這節課中我整合了計算,常識,語言等領域的知識。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武松打虎》。選定好課題之後,我們兩個分頭對文本進行解讀,然後,分頭進行了教學設計。通過多次的溝通、交流,在目標、環節以及問題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商討、整合,最後達成了統一的意見。下面,我按説教材、説教法、説教學過程等三個板塊來對本課作具體的闡述:

首先説教材

《武松打虎》是北師大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節選自我國著名古典小説《水滸傳》。而“武松打虎”算是經典名著中的經典故事,全文是按照“喝酒——上岡——打虎——下岡”這一過程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寫的,記敍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前前後後。刻畫了一個機智敏捷、勇猛過人而又血肉豐滿的武松形象。課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性極強,曲折生動、扣人心絃,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小説可講的點比較多,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個單元的題目是“個性光彩”,這篇小説的最大特點就是刻畫了武松這個人物鮮明的個性。清初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曾評價《水滸傳》“敍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聲口”。我國古典小説中的打虎英雄不乏其人,但真正打得精彩,打出聲威,打出名氣的,不是很多。小説中的武松一亮相,就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文體特徵,往往決定了教學目標。這是一篇小説,課程標準相關的要求是: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根據課標和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文本特點,我們把學習目標確定為:

1、注重閲讀體驗,感受武松智勇雙全的個性;

2、品讀課文精彩段落,學習作品刻畫人物的方法。

兩個目標分別涉及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人物描寫手法,目的是想在教學中,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為契機,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説出自己的閲讀體驗。

從學情來看,雖然是八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認知、理解能力。對於武松打虎這一故事,不論從電視上還是從書本中(主要是電視劇),都或多或少有所瞭解。但學生真正細讀原著的不多。因此,我們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充分地感悟文本的精彩、體會經典的'魅力。因為我們有責任把學生的視線由視聽或者畫面引向豐富的文字,因為視聽和畫面永遠無法替代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和對語言的落實,就像快餐代永遠替不了盛宴。結合學情,我們把“品析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精妙技法”作為本文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主要採用的是“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方法;運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僅僅是一個補充和輔助。

第三説教學過程:

一共設計了五個環節(主要是三個),首先第一個環節是一個課前調查,激趣導入。採取這樣直接導入的方法,目的是想盡快為學習本課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節是自主學習,發現精彩。

讓學生閲讀文本,找出人虎相搏的段落並劃出描寫雙方動作的詞句,如然後試着向同桌複述本文故事情節。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這樣做,也是本着“以人為本”的理念,把“讀書”的時間真正留給學生。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這個環節既注重了學生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又讓學生養成一邊讀書一邊思考批註的好習慣。

第三個環節是演讀品悟,感受精彩:

讓學生分兩組:即英雄組和猛虎組,進行分角色朗讀“武松打虎”段落。然後讓學生對老虎、武松的相關描寫,並討論武松這一人物形象。想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緊扣文本體會武松的性格特點。藉此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第四個環節是仿評水滸,體驗精彩

讓學生模仿着對文章特別是文中的精彩段落做簡單的點評,説出自己的閲讀體驗。這個環節是想把發現的機會讓給學生,教給學生一種點評的閲讀方法,由點到面,讓學生體會經典的魅力。也讓學生明白:塑造人物形象,要善於調動讀者的心裏感受。

最後一個環節是拓展提高,秀出精彩,也算是一個小結。為新聞擬個標題。目的是在回顧本節課內容的同時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最後是説板書,板書設計是本着直觀、簡潔的原則,設計如下:

武松打虎

一撲一掀一剪(兇猛)

只一閃只一躲只一閃(智勇)

希望通過這樣的板書,便於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最終完成學習目標。

教學設計不斷修改的過程,其實也是不斷整理自己思想的過程,是對文本理解不斷深入的過程,是自我提高、自我成長的過程。通過這次“三人行”活動,我們真正體會的劉老師的用心良苦,也真正體會到劉老師説過的“人本、文本、個性、高效”這八個字的含義實在是太豐富太深刻了!這一點,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的説課完畢,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快樂的節日》是北師大實驗教材小學三年級第四冊第十三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為內容,描寫了一羣活潑可愛的少年兒童愉快過自己節日的動人場面。內容生動、活潑。充滿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語言優美。

為了訓練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使朗讀訓練與感情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生活的快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隨優美的曲調歌唱。

2、感受生活的快樂幸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少年兒童的快樂心情。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佈置學生蒐集有關“六一”圖片,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本節課一開始,我以師生共同蒐集的慶“六一”圖片導入,讓學生在回憶的過程中重新體會到過節的快樂心情。從而營造了快樂的課堂氛圍,為這堂課的學習奠定了快樂的情感基調。

二、 以讀代講,在讀中感悟。

在教學中,我緊扣目標,把教學主要活動放在讀上,為了引導學生感悟語言,使朗讀訓練與情感薰陶融為一體,我採用了多種朗讀形式,如自由讀、指名讀、師範讀、自瀆等讓學生朗讀。在學生讀書過程中,我始終一表揚為主,師生互動,讓學生在自主讀書中感受到讀書的樂趣、節日的快樂。

三、激發情感、快樂學文。

新課標強調尊重孩子的閲讀見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所以課堂上,我積極為學生創設寬鬆愉悦的氛圍,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思考和感悟。

四、動情時結束新課,留給學生無窮回味。

在學生充滿節日的快樂氛圍中,播放《快樂的節日》歌曲,讓學生隨着歡快的旋律,唱跳。使學生愉悦的情感得到昇華,達到教學高潮,留給學生無窮的回味。

説課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私塾先生”》,下面我將從教材理解、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意圖這三個板塊一一陳述。

第一個板塊我先講講對教材的理解。

《“私塾先生”》是浙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第8課,是本冊第3單元的第2課,重點鞏固練習注意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的特點。前一篇課文是《憶鐵人》,後一篇是《“我是您的兒子”》。這是一篇寫人為主的記敍文,記敍了抗日戰爭時期,擔任新四軍軍長的陳毅同志到張八嶺工作時發生的事。生動地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本陳毅同志大智大勇、臨危不懼的革命大無畏精神。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四段。

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

2、理解詞語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特別是讀好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能詳細地複述課文。

3、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臨危不懼、大智大勇的革命大無畏精神。

4、初步學會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閲讀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詞語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臨危不懼、大智大勇的革命大無畏精神。

教學難點:初步學會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點的閲讀方法。能詳細地複述課文。

第二個板塊我來説説教法和學法。

我先説教法:

1、朗讀感悟法。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綱》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課堂上,我將讓學生自由讀、合作讀、默讀、齊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2、情境感悟法:鬆軟適度的土壤有利於種子的萌發,寬鬆的環境有利於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教學中我將設計多種學習的形式,創設多種感悟的情境,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愉快學習。這也是新課標的一個理念。

我再來説説學法:

“強而勿抑,開而勿達,異而勿牽。”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教師,更屬於學生。在教學中我將讓學生通過自學感悟、討論交流、集體評議、師生共同探討等,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

第三個板塊我來重點説説教學過程的設計及意圖。

我分四個環節來安排我的教學:

第一個環節:談話揭題,導入新課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三個環節:研讀課文,感悟中心

第四個環節: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接下來我分步來敍述:

第一個環節:談話揭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並朗讀,理解“私塾”和“私塾先生”的意思,並讓學生質疑,隨機板書有價值的問題:私塾先生是誰;為什麼要用上引號;課文寫了“私塾先生”什麼事。

這樣簡潔的導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要求:①認讀生字詞,讀通課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多讀幾遍②課文着重寫了一件什麼事?接着檢查交流,先讓學生認讀詞語。再説主要事件。最後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給課文分段,可分四段。

這一環節設計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理清了課文的脈絡,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達成教學目標1。

第三個環節:研讀課文,感悟中心

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打算採取“先開頭結尾,再中間突破”的閲讀順序。

因此,我分三個步驟來實施這個環節。

第一步:虎口脱險

第二步:剖析脱險的原因

第三步:激發情感

在這幾個步驟的實施中,我將突出一個研究的主題,立足一個語言訓練的根本,展示一種讀書的過程,創設一種對話的情境,運用一種大語文的`思想。接下來我分步來敍述一下。

第一步:虎口脱險

1、我打算抓重點詞語來學習第一段。首先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一段,説説從中瞭解了什麼?學生朗讀交流,從中知道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在這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潛入”、“包圍”兩個詞語,先理解詞語的意思,然後在這基礎上來體會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學生肯定能感受到那種緊張、危急的氣氛。隨即進行朗讀指導,把那種緊張、危急的氣氛通過朗讀體現出來,自由讀,個別讀。個性化的理解,個性化的朗讀,體現“以讀為本,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2、用“知道了事情的起因,那結果是如何的呢?”過渡,引出文章的結尾部分,讓學生自由讀,説説明白了什麼?學生交流,知道了事情的結果:仲先生原來是陳毅同志,他安然脱險了。

3、引導學生首尾對照,提出疑問:在鬼子重重包圍之下,陳毅同志為什麼能安然脱險呢?

這一步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了整件事情的起因、結果,並留下懸念:陳毅究竟是怎麼脱險的?為重點段落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步:剖析脱險的原因

我打算讓學生圍繞上面問題讀議第二、三段的內容,讓他們緊緊扣住“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點”進行。

説課稿 篇8

《小括號》是新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中的內容。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小括號》是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例2中出現,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兩步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重點是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並瞭解小括號的作用。通過學生熟悉的購買麪包的情境,解決“還剩多少個麪包?”這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採用多種方法進行解決。使學生感受到不只是單純的計算題有不同的算法,對於一個實際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重在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在一年級新教材中,小括號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以及能解決簡單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編排。從剪星星的情境入手,通過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感受小括號產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計算,明確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最終落腳點是運算順序,強調的是算法。在這裏,小括號的出現,也增加了式題的變化,能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運算順序。

因此本節課的定位是讓學生通過問題情境,感受小括號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明白小括號的意義,知道有小括號的算式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會按照正確的順序口算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掌握了不含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並能解決簡單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實際問題,有一定計算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同時,學生在前面的口算學習中,會用圈、畫等符號標註口算過程,這為學生“創造”小括號提供了素材。

三、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知識經驗和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我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小括號,知道有小括號的算式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能正確計算含有小括號的兩步加、減混合計算。

2、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初步嘗試用符號進行數學表達和數學思考的方法。

3、感受引入新符號的必要性,體會數學符號的簡潔性、統一性,形成初步的符號意識。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小括號的意義,知道有小括號的算式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能正確計算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小括號的意義。

四、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2、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比思考——共同優化,形成結論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中,通過問題情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自主嘗試動腦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去探究、發現新知。教師適時指導並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思維指向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探討,想出辦法、找出途徑,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自主建構知識,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計算的順序。

3、鞏固應用。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首先通過一分鐘常規口算練習,將學生的計算訓練落實到課堂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再通過一組加、減兩步式題口算,回顧沒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計算的計算順序,為新知學習做鋪墊。

(二)引導與嘗試

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知教學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課件動態展示教材74頁例3的.情境圖,讓學生直觀感受生活情境中的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通過直觀操作,為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併為理解運算順序積累感性經驗。

2、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形成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是學生熟悉的連減方法,列出算式並標出計算的過程,算出結果;另一種是先加後減的思路。在此過程中注重發散學生的思維,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並訓練學生嘗試用數學語言表達思維過程,抽象成算式,使學生經歷從實物操作——表象操作——符號操作的思維過程。

然後聚焦到“先加後減”的方法,通過嘗試將兩道算式寫成一道算式,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不能先算加法該怎麼辦?讓學生感受到引入符號的必要性,進而想辦法“創造”符號,最後統一符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體會數學符號的簡潔性、統一性,形成初步的符號意識。

3、總結歸納

總結歸納主要是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新知識模塊的建立、解題技能的優化和思想方法的提高。因此在學生經歷了剛才的“創造”過程,已經初步明白小括號的作用,再通過幾個式題練習,明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後,總結歸納出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三)鞏固運用

做一做:通過算一算、説一説、比一比,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有小括號的算式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沒有小括號的算式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練習十七第3題:通過一道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運用小括號的意識和能力。

摘蘋果:趣味練習。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鞏固運算順序。低年級學生要保持長久的學習狀態,必須有吸引他們的內容,摘蘋果增強計算的趣味性,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繼續參與的積極性。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圓;

2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3 、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它們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教學難點:半徑、直徑、及其關係,圓的正確畫法。

二、説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説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實例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學生通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學生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B: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學生的思維。

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學生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學生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

經學生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學生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説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20號教師,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傳遞我們的心聲》,下面我將從教材簡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七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的認識

本課教學內容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是手抄報編輯製作的最後一個階段,本課旨在把前面的知識融會貫通集中在一幅手抄報中表現出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編排技能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説學情的分析

初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在生活中也見到過不少和版面設計有關的傳播媒體,這些都為本節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通過教師的講述,演示,加上大量圖片解析,使學生經過課堂練習之後,對手抄報的版面構成及版面設計原則有一定的認識,從而達到合理製作一張手抄報的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的確立

為了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設計了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

顯性目標為:通過校園手抄報的編排設計,瞭解和掌握版面設計的一般知識和技能。

隱性目標為: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的人際關係,體驗和分享共同合作獲得的成功與快樂。

四、説教學重難點的定位

本課的重難點是,通過版面構成、版面設計原則的學習,運用學過的信息篩選和字體設計等知識,完成一幅主題突出排版新穎的手抄報作品。

五、説教法及學法的`運用

這節課我準備採用啟發談話法、直觀演示法,講授法等教法來解決版面構成及設計原則的學習這個難點,用觀察法、探究實踐法和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來解決本課的重點即合理的辦一張手抄報。課前師生共同收集有關手抄報的資料和作品,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學生用鉛筆、水彩筆、繪圖紙實踐操作,共同完成教學和學習。

六、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課教學由導入,學習新知,表現創作,作品展評,發散拓展五個環節組成。

導入環節(3-5分鐘)

我以欣賞優秀的手抄報進行導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這些手抄報的排版設計,使學生產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既而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手抄報?手抄報在校園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手抄報是校園文化信息傳遞的媒體,它是以圖文並茂的藝術形式呈現的,辦手抄報的意義在於延伸課堂文化知識、豐富信息範圍,辦手抄報的活動過程可使我們學會把這些信息以藝術的形式傳達出來並可通過大家的相互合作,加強團結增進友誼。手抄報的作用簡單總結就是一句話,表達我們的思想感情、傳遞我們的心聲—板書課題。

學習新知(12-15分鐘)

學習新知分為三個部分:1、版面構成的學習,通過欣賞、觀察、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了解版面是由刊名、欄目、插圖、文字等幾部分構成的。2、版面設計原則的學習,我首先採用提問啟發的方法:一幅手抄報怎樣設計才能讓人看着舒服眼前一亮呢?然後引導學生用分析、比較、探究的方法得出版面設計要遵循對比與調和,變化與統一的形式美法則和形式服從內容,局部服從整體的原則,合理分割版面空間,精心安排文章和圖畫的位置,達到主題鮮明,重點突出,佈局合理,塊面清晰的基本要求。3、出示版面設計的一般步驟,A、確立報頭標題的位置,B、確立欄目的數量形式,C、安排插圖的位置,D、文章內容的安排,E、版面的總體調整,裝飾美化邊角。出示設計步驟,能讓學生更清楚的瞭解手抄報的設計過程。

表現創作(15-20分鐘)

這一環節重在瞭解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學生在老師的確立的主題下,小組分工合作,根據主題需要篩選信息資料,設計草圖樣稿,教師巡迴輔導,及時解決問題。

作品展評(3-5分鐘)

採用自評互評生評師評的多維多極的評價方法,評析作品的標題、插圖、版塊安排,以及版面整體設計,促使學生在認知表現、技能以及合作能力上的提高。

發散拓展(2-3分鐘)

提示學生留心觀察鄉村或社區的宣傳欄、畫報、報紙、雜誌等傳播媒體的設計,以便學生以後的設計有更大的提高。

七、説板書設計的作用

這樣的板書設計,提綱挈領、簡單明快,讓學生對重點知識有更完整的認識,有效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