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人類簡史》讀後感(精選20篇)

《人類簡史》讀後感(精選20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5.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類簡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類簡史》讀後感(精選20篇)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

前前後後持續了快一年的時間,終於把它看完了,隨着讀書工具的進步,慢慢喜歡上了聽書,嗯,比起,收集的信息並不比少,但是需要更用心,用腦。

真是一本神奇的書,在不知不覺間竟然從最遠古的農業革命,到工業發展,再到當今的科學革命,信息時代,從古巴比倫到英法美的崛起,甚至還穿插了中國歷史的進步,嗯,可能是我讀書不夠,腦容量儲存不夠,所以在我看來,稱“曠世奇書”也不為過。一本完結,除了感慨赫拉利的眼界與才華,也發現為啥自己的學習沒有像他一樣高效率,因為自己一直處於盲人摸象的狀態,不能從整體出發,沒有把各個學科之間好好聯繫,老是顧此失彼,大意失荊州。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某個非常普通的下午,其實發生了會決定你未來一生走向的事情,而你渾然不覺。對生活,對歷史,我們向來只有後見之明。

人類簡史裏講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情,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對某個時代的`瞭解越透徹,反而就越難解釋為什麼發生了這個事件而不是那個事件。但如果對某個時期只是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結果影響,只看到最後成真的可能性。事實上,真正只知道當時情況的人(也就是活在當時的人),正是最看不出歷史走向的人。

時間將在你身上鋪陳開來,時間向前,人也向前,你若回頭去看,第一行就寫好了歸路。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

《人類簡史》前一部分講述的是,世界上的秩序是依託於想象所建立的。

農業革命後人類形成了大型的村落,再形成城鎮,最後成為都市。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之後短短的幾千年便出現了城市,王國,帝國,在時間上不足以讓人類發展出能夠大規模合作的本能。所以,如何構建秩序建立大型羣體之間分工與合作就成了首要的'課題。

合作網絡的建立是建立在虛構的故事和真正的相信者基礎之上。書中講到,許多我們現在以為合情合理的概念與事物都是依託想象建構的。

公元前1776年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公元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都是虛構的故事,人人生而平等與人權等概念,也只不過是虛構出來的,這幾乎顛覆我以往的認知。但作者又從生物學和科學角度去論證了這一論點,只不過是由於多數人都正在相信這些虛構的故事是真實客觀合理的存在,才使得我們身在其中而不覺然。

這讓我不禁想到我們是先相信才看到,還是看到才相信?

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當有人給你建議一個從未想過的目標,你相信嗎?對於人生風險不可規避只能用合理的方法轉移風險造成財務的的損失,你相信嗎?對於足以改變世界新生事物誕生的初期,如阿里巴巴,你相信嗎?

先相信才看到是智者,鬥士會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如《漢謨拉比法典》和《獨立宣言》的創立者,看到才相信只能是更從者,永遠瞻仰別人的榮耀。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3

我們從幾十萬年前開始學會使用火,然後逐漸學會打製石器,然後逐漸登陸其他大洲不斷適應各個大洲環境,使得第一次“人類的洪水猛獸”席捲全球。

此後人類不斷進化與發展,進而逐漸演化出大羣落、部落、村寨、城市、國家乃至全球性的帝國,然後宗教、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便也應運而生。而人類的數次重大變革既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科學革命則深深改變了人類進程,也深深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面貌。而人類的進化也不過就是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則,所有的地球生命也是一樣,“既讓自己的DNA持續永久的複製下去”,只是人類到後來尤其是現在的進化越來越超脱大自然的束縛。

回首望去,讓我們從一眾生命脱穎而出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小小的'腦袋卻能思考整片宇宙,這着實是人類的偉大之處。不過目前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也遠超以往,且形式不容樂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戰爭究竟離我們有多遠?雖然如今是史上相對來説最和平的時期,但當今世界局勢仍然錯綜複雜,中美博弈、朝韓危機、中東變局、歐洲風雲。而世界終會走向何方,其中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局,尚不得而知。

人類的未來究竟去往何處?作為宇宙的奇蹟生命代表的人類,是否甘於自然法則的束縛?而若真的有一天,人類凌駕於萬物之上,那時又該會是何種模樣?

這一切的一切,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4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本書從天地萬物開始説起,一本看似是講歷史的書中,卻囊括了包括心理學、生物學、金融學、宗教學的思想。本文一直想突出的一個重要思想便是“平等”。

不由和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不謀而合。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致是説人其實也是地球上一種平平常常的生物,和鄉間的花、地上的狗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大家都是在社會上平等的生存着而已,無所謂誰比誰更加高貴。如果按照道家和本書的思想,那人們生活中很多嫉妒、攀比的心理就顯得毫無意義。既然人和田間的芻狗都沒什麼差別,那人和人之間能有什麼不同呢?大抵不過是一種心態罷了。

從佛家的觀點來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每個人活在世上,不過是為了名和利而奔波。一旦看破這點道理,很多時候我們就能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是看待身邊的人,也更能看清這個世界。

最近有幸參加了某券商研究所首席的.講座,她講了一句話“如果這輩子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極光,你的三觀會改變的”。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指那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原來人類在這個世界上這麼的渺小,反而很多事情會看開很多。我們現在都面臨着太大的就業壓力,每個人都陷入在深深的焦慮之中。轉念一想很多時候真的沒有必要那麼的看重自己或者看清自己,帶着一顆海闊天空的心來看這個世界,一定會開闊很多。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5

或許每個人都曾想過,我們的祖宗是什麼模樣?我們來自何方,又去往何處?在這本書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這本書與我們以往所熟知的歷史書大相徑庭,超宏觀的視角,異想天開的腦洞,生動有趣的語言,讓我們拿起就很難放下,看完後直呼刷新三觀。人類如何登上食物鏈的頂端?金錢、帝國、宗教如何橫掃全球?在作者的敍述中,這些複雜的歷史現象和原理,像一部大片呈現在眼前。他用幾近於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類從東非一個普通動物羣族,到如今遍佈地球,地位直追造物神的發展歷程。

這本書中,作者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四個方面綜合概括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跟着作者的筆跡,我們可以很順暢的瞭解人類自從誕生到如今的整個發展過程和每一個重要的變革。作者只用了區區400頁,就鋪陳開智人的整個歷史過程,各種精彩令人拍案叫絕;箇中反思令人掩卷沉思。在7萬年前,智人還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東非的.角落中可憐兮兮地生活着。但其後一發而不可收拾,智人很快就躍升成為整個地球的主宰,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進入神的境界。從歷史進程來看,人類並沒有一個鮮明的目標,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人類經歷三次革命的洗禮,力量空前強大,可是我們究竟是比以前更快樂還是更痛苦,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發展沒有帶來快樂,那麼它的意義又在何處?作者最後提出,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莫過於此。或許,我們該好好思考下這個問題。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6

對於快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或許,快樂在於追求幸福;或許,快樂在於有目標,有理想,併為共奮鬥終生……但在《人類簡史》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它的真諦!

現在許多人只看了我們表面的發展,卻沒有深究:我們是否真的比祖先過得快樂了呢?《人類簡史》講的是智人7萬年的進化史。其實,我們自認知革命以來,一直生活在一個虛幻而縹緲的世界中,所謂的金錢、帝國、宗教都是源自人類的想象。這些想象使我們得到了發展,卻也讓人類的野心愈發膨脹,進而躍入慾望的深淵,無法自拔。慾望不僅會給人帶來壓力和痛苦,更有可能會使人類因此而滅絕!

子曰:富貴於我如浮雲。在我看來,我們何必要因那些功名利祿而約束自己,迫使我們勞累終生呢?我們缺乏的只不過是一個知足常樂的'心態罷了。書中寫道:“現在埃及人民比他們的祖先有更完備的醫療系統,更舒適的房屋,但卻仍有許多人在抱怨生活的貧苦,命運的不公”,原因正是在於他們有一顆永遠也無法滿足的心,不斷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壓力。

事實上,我們不僅要學會滿足,更要尋求本真,做一個真正的自己!我們無需因成功而欣喜,更無需因挫折而悲傷,這樣只會耗費心神。我們根本就不必要去追求那些主觀上的感受。長此以往,自己的心靈就會變得澄淨明潔,即不受外界喧囂的污染,也不受所謂“快感”的影響,自然也不再有什麼痛苦可言。

快樂就是知足常樂;快樂就是靜觀花開花落,笑看雲捲雲舒;快樂就是尋求本真,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7

最近閲讀了《人類簡史》,其中早期智人的演變對我觸動頗深,尤其是在認知革命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敗自然界中強大的生物,擊敗同時期不同的人類族羣,依靠的就是羣體間的合作,這種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類的DNA中的。

從一開始的河邊有獅子,到八卦,直到最後的虛擬故事,早期智人藉此走上了一條與DNA進化不同的通向頂點的進化之路。這和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可見知識和可知知識是如此的相似,靈魂轉向所面對的理念何嘗不是一羣人虛擬出來的。我們人和幾千頭黑猩猩在會場中截然不同的表現,不是因為我們有紀律,有約束,而是潛藏在我們精神深處的某種虛擬的存在,而我們相信它,有時候會把它稱為信仰,有時候會是原則,有時候會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實它就是根植在人類演變過程中的'某個虛擬故事。

由於以上的理解,我們的教育本身就產生了新的取向。我們究竟是把教育變成一種管理,還是引導。是相信兒童,等待兒童成長,還是用一個個強硬的條條框框,不斷地規範孩子的成長。在我看來,如果我們選擇了第一種,那麼我們的孩子也許會像《浪潮》中的孩子們一樣,陷入權威主義的漩渦,雖然聽話,雖然守紀律,也僅僅是一時的,在很多年之後,照樣會回到原本無序的狀態,而痛恨過去的老師。

只有真正的身體力行,讓我們的德育發揮真正的作用,深深地進入孩子們的腦海中,讓孩子們真正的信仰,喚醒沉睡在內心的道德,自能成長,自守規則,在自然中受到引導,不斷成長!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該去堅守的。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8

書籍介紹從人類誕生到如今的發展史,其中包括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融合、科學革命等幾個階段,以及每次重大變革對人類的影響。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會對世界有另一種認知。

下面內容想什麼就寫什麼吧!

隨着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影響逐漸加大,自然法則或許會因為人類而改變。同時人類自身的發展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是被其他生物取代?還是被戰爭毀滅?或是被人類親手創造的某種東西奴役?

科技的種類越來越多,而哪些才是人類進化真正需要的'。科技的發展為了金錢?還是為改善人類生活?

人類的生活空間從小族羣到“地球村”,在活動範圍擴大、視野變廣的條件下,可以尋找全世界同樣愛好的人,可我們在擁抱精神的想象的“社羣”時,同時也疏遠了身邊的實際的“社羣”。想象的“社羣”難道會比實際的“社羣”讓我們更加不寂寞嗎?

現在比以往更加“安全”,不用擔心被野獸吃掉,戰火也只在少部分地區燃起。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沒有一個朝代有現在這樣安全和“自由”。

説到自由,自由與平等生來就是在矛盾的對立面。個人的自由與人類的平等似乎從進入農業革命開始就無法解決。並且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信仰,一個資本家、一個佛教徒、一個回族穆斯林、一個共產主義者、一個犬儒主義者……現在看來,這些人坐在一起吃飯並不會讓人覺得有什麼不妥,但回望過去,不用説中古歐洲十字東征,即使是上個世紀,這個場景都可能讓人無法想象。現在面臨的或許不是信仰之間的衝突,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相信什麼。

歷史已逝,未來可期,珍惜現在。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9

這部作品的作者是以色列歷史學家瓦爾赫拉利,這本書根據作者自己視角講述了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現存的物種都是經過若干年的進化,人類也早已進化到了生物鏈的最頂端。隨意科學的快速發展,科技革命將一些多少年前認為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時候,就像是作者最後一章節–智人末日,強大的科技在若干年後會不會使人類遭遇危機?這將帶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呢?

近代科技發展非常的迅速,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技術現如今已經處於相當成熟的階段,幾十年的複製羊,現如今可以做人體仿生器官;幾十年前的超大電腦的運算速度,遠遠比不上一部普通手機;很多以前被認為無法治癒的疾病,現如今也都有特效藥;近些年很火的人工智能也讓我們享受到了便利。享受科技革命紅利的'同時,我們也漸漸被它們奴役了。

出門打車用手機,叫外賣用手機,手機本來是我們打電話的工具,隨着手機智能化,網速的升級,現在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了,不管是地鐵,餐廳還是洗手間,甚至開車的時候都有人在看手機,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危害。有專家預測了幾百年後的人類由於手機的存在發生駝背了。多少年前就有人擔心,機器人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控制人類,當他們真正學會人類的思考,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閲讀歷史在於讓我們牢記過往,牢記那些經歷的挫折,利用積累的寶貴經驗去發展,但是我們也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0

聽名字《人類簡史》是一部敍述人類歷史的書籍,然而,它又卻與我讀過的歷史敍述截然不同,大多數歷史書,喜歡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他們寫作的重點在於主線鮮明。還有一些則是以文明更替為單位講述過去,宏觀概括,重點在於文明的發展與更替。但《人類簡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則不同以往,他的腦洞很大,他的關注點不是國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類,人類如何從弱小變成能站在食物鏈頂端物種,人類又將走向何處?作者將為你一一闡述。

圍繞整部書,都繞不開一個詞“認知”,在傳統的認識中因為自然選擇,人類學會了進化,但作者卻認為是因為有了“認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競爭者,同時“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讓智人從食物鏈底端一步步到頂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觀點,例如在作者看來,“農業革命”是史上最大騙局,“農業革命真正的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農業革命所帶來的並非是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反而讓勞動人民承受着不該有的辛苦與過着比原始的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類從原本悠閒且豐富多樣的日子變得單調沉悶又辛苦。

換個角度設想一下如果農業出現在現代社會,現代人會選擇現在的.舒服安逸還是辛苦沉悶,它還會像回顧歷史一樣得到認可嗎?我無法想象。但,儘管有太多缺失,農業已經是我們現代文明的根基。正如歷史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結合。作者的觀點獨到之處在於他強調了“智人”的幸福感,他痛心作為社會細胞的個體,“人”在歷史長河中的失語,一如他在書中,常常切換視角,從被人類圈養牲畜的眼光,被人類培育農作物的眼光,向佔據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發出聲音。

當我們以“智人”的身份存活於世時,我們應以感恩與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奧祕才會像一朵美麗的花,靜靜綻放於希望的陽光之下。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1

隨着時間的推移,科學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代表了歐洲封建社會、農奴制以及羅馬天主教會權威的衰落與消失,歐洲在經歷了中世紀晚期危機後,開始步入近代。

文藝復興運動於十四世紀中葉開始興起,這場延續了近300年的反對教會“神權至上”的思想解放運動通過復興古典文化反對神學等封建落後的思想,開始逐漸地解放人們被束縛的思想。人們不只是聆聽教皇與皇帝的命令,而是更希望能去“表現”自己的思維,因此文藝復興時期也被稱為表現時代,這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隨後十六世紀具有災難性的三十年戰爭(又稱宗教戰爭)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英國、美國、法國先後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

近代歐洲同時也是科學技術快速進步的時代。地理大發現讓歐洲人不再滿足於歐洲大陸開始走向世界,一些歐洲國家開始進行殖民擴張,經濟貿易和科技迅速繁榮發展,並在工業革命中達到了高潮。殖民擴張促進了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但也激發了各種矛盾與戰爭,人們開始致力於創造一個美好和平的新世界。

古代人們的野蠻與獨有的藝術,中世紀的.封建思想,近代歐美國家的迅速發展,這些歷史在我們現在看來似乎是陌生的,但是每個人都必須去了解它。因為每個時期的人們都會受到一種侷限性,朝着自己當下的利益前行,甚至閉關自守,滿足於當下。作者在最後一章曾引用一個法國人的話:“人們生活中最好的幫手就是諷刺和同情,諷刺引發的微笑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同情導致的哭泣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潔淨無瑕。”當我們走進人類的整個發展史時,我們也許會諷刺那些昏庸迷信的人,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們,同時,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更長遠,更深刻的反思。

歷史向我們展現的一切,都能成為我們生命中最有價值的訓誡。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2

《人類簡史》,這本書並不簡單,在全世界是非常出名的一本書,被翻譯成了很多很多版本,從石器時代講述智人的演化到了現在,從全方面分析了人類。我覺得身為人類,我們都有必要讀一讀這本書,我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一個瞭解,也是人類的一個自我反思,推薦大家閲讀。

人類,一種沒有什麼特別的動物。我們演變了那麼久,很多人還認為這整個世界就是我們人最為特別,我們是最聰明的,獨一無二的,但從演化學來看,並不是這樣的。目前在現代的世界裏我們唯一存活下來的人種是智人,但是除了智人,之前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種,就像其他的動物一樣,比如豬,豬有美國的豬,有中國的土豬,也有野豬等等。我們人也是一樣的,據統計,在歷史上存活的人種數不勝數,我們人並不是一條直線型的進化,比如先從直立人到尼安德特人,然後再到智人,而是同一時代有很多的人種是同時存在的。

其中跟我們智人最接近的是尼安德特人,他們的腦容量比我們還高,抗寒能力以及體型都比智人厲害,但是為什麼最後到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智人一種了呢?

寬容並不是智人的特性,我們的祖先和我們有同樣的自私基因,認為我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物,所以將其他的人種趕盡殺絕,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加入了智人的羣體,智人在過去的三萬年裏已經太過於適應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跟其他的動物不一樣,我們一直認為我們就是造物主的極致。這就是為什麼達爾文在提出我們智人其實也是另一種動物的時候,有人會大發雷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只有一種人種。這就是我們自私的基因,我們自戀的原因。

但是成為那麼聰明的生物是要付出代價的`,人類的腦容量是全物種最大的,現代智人可以達到1200~1400立方厘米,但消耗了身體25%的能量,而相對於其他的猿類,只有8%。那就更不用提其他動物了,更少。如此聰明的大腦和腦容量換到的只是肌肉的畏縮,和更多的精力消耗,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説,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比如説大猩猩,可能跟你比賽SAT它考不過你,但是可以在幾秒把你撕成碎片。那麼這樣的選擇和策略是好是壞呢?沒人知道。

因為我們有如此聰明的頭腦,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世界的生態都會因為智人的聰明和自大而付出慘痛的代價。在生物學裏面,有一種概念叫“物種入侵”,就是將不同生態系統的生物帶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美洲的牛蛙以及澳大利亞的蟒蛇,因為沒有天敵,食物充足,它們大量繁殖,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人種起源於非洲,但隨着時代的進步,智人能夠遷移到各個大陸,然後對那些地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態平衡破壞,那麼我們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説也是“入侵物種”呢?

舉一些例子,澳大利亞,是智人第一個受害者,當時的澳大利亞有着與其他很多大陸不同的生態鏈,也有很多不同的巨型物種,比如雙門齒獸、袋獅、巨型蜥蜴等等,都陸陸續續的滅絕了,而它們滅絕的時間正好是人類登上澳大利亞的時間。雖然有人會為智人脱罪,説這是因為氣候的變化,但周圍海洋生物的繁衍和恰巧的時間推翻了這個理論和説法,巨型動物的滅絕主要有三點原因,首先是它們放鬆了對人類的警惕,一個小小的猿類無尖齒和利牙,自然不會對他們構成威脅,還有一個就是智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將灌木和樹都燒了,留下草來吸引這些巨獸,最後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巨獸的繁殖速度非常的慢,懷孕時間長,懷胎不多,間隔長,就算幾個月人類就只殺一隻雙門齒獸,幾千年也會慢慢的滅絕。所以如果智人並沒有登上澳洲,那麼我們可以確信那裏的巨型生物也不會滅絕。

同樣的情況發生於美洲的猛獁象、馴鹿、犀牛、巨型地懶和劍齒虎,都慘遭毒手,並且滅絕的時間也是人類第一次登上那些大陸的時間,這些情況不僅僅發生在美洲和澳洲,同樣發生在很多其他的地區,馬達加斯加北極都沒能倖免。

我們人類現在還在一步步的毀滅地球,如果我們並沒有入侵到其他的大陸,那些巨型生物也不會滅絕。現在的嚴重工業化和過度開發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毀滅地球,很多的物種也在滅絕的邊緣。

所以這就是我為什麼説本書更像是一本人類的自省,我們因為自己的自私和生存對整個生態和地球造成了那麼大的損傷,我們應該感到愧疚,也同時感恩這整個地球為我們提供的資源。讀到這一部分,讓我收穫最大的一點就是大智若愚,人類過於聰明,導致這個聰明進化成了災難,反而那些腦容量並不是很大的動物們,對地球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大,在我們過度濫用我們的優勢時,同時也傷害了很多,奪走了很多。

看完了人類簡史,我覺得人類應該更加愛護我們的地球和生態,請為我們的生態和地球多多考慮,珍惜它愛護它。把自己自私的想法放下,我們其實和其他動物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也是地球的一份子。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3

今年年初參加了一個讀書羣,給自己設定了一年的目標——看書11本,給自己的獎勵是買一架鋼琴。《人類簡史》是今年看的第一本書,書中觀點確實值得人細細思考。

最開始我和同事討論馬和驢結合產的騾子能否繁殖後代這一問題,同事順勢給我推薦了這本書。這一個月斷斷續續把這本書讀完了。

書中有很多觀點都令人深思。人從智人時代到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這一系列的變化到底是發展還是後退?現在的很多概念,比如金錢、公司、國家、時間等都是人類聯想並通過共同的信任而存在,並不客觀存在,那是不是説明我們都活在一片虛幻中?現在的社會不論經濟、科技都比以前發展地快得多,可現在的人比過去的人快樂嗎?未來的世界會不會成為超人類的世界,那時人還是“人”嗎?

這一個個問題出現,我的心發出震顫。彷彿我所認同、所信任的一切,在作者看來都應該是無意義的,那人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這短暫的一生的意義又是什麼?

關於快樂,文中也給出了幾個不同的觀點。一是快樂是人的主觀感受,因此現在的個人自由主義認為人應該努力追求自己的快樂,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秉持的想法。二是從生物學來講,快樂不過是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由激素控制,因此人只要尋找到控制激素分泌的.方法就可以獲得快樂,這裏的快樂類似於快感。這一種觀點細想一下,令人膽寒。如果快樂完全由肉體產生,由人所控,那人生豈不是太空虛了一點?三是從佛教的觀點來説,快樂包括其他的情緒,相比起我們漫長的一生,都只是一時的、短時間的波動。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也就是説,如果我們對萬事都放下執念,對所有情緒都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即都只是一時的波動),放下執着和放棄追求,那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平靜。這種觀點我不能完全贊同,但卻也汲取到了一點反思。對於消極的情緒,我們應該學會放下,而對於積極的情緒,我們可以適當追求,當然我們應該更注重追求過程中的收穫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如果結果不如人意,那也應該學會放下。

對於現下流行的消費主義,作者也從根源上做出瞭解釋。消費主義完全是資本主義挖的坑,資本主義為了不斷把資本投入生產,爭取更大的利潤,就必然要有人買,要為人創造需求,不然沒人買產品,資本主義也就無計可施。許許多多的不必要的消費就產生了。我回想自己以前,似乎也是一味的消費,看見別人有什麼好的,不管我需不需要,都想要買。看到大家都有,我也想要。而如今,從根源上了解了消費主義的陷阱,看了斷舍離,我也學會從必需的角度出發。買之前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如果沒有,會不會對我的生活產生影響?如果有,我會不會經常用到?有沒有更實惠的替代品?經過幾連問,我的支出裏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費。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4

今天分享的書,書名叫《人類簡史》。它是2016年轟動世界的鉅作,本書的作者前後出版了3部簡史系列,每本都很精彩。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是牛津大學的高材生,大學畢業後又進入希伯來大學進行歷史學的授課,期間筆耕不輟,先後出版了貫通人類歷史和未來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以及《今日簡史》。這三本書推薦大家購買並每年精讀一遍,這樣你就能對整個人類歷史有更理性和深層次的理解。進入正題,大約在600萬年前地球上的某地有一個猴子生下了兩個小猴,而其中有一個小猴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進化論),而另外一隻就是黑猩猩的祖先,它們也同樣擁有了高於其他動物的智慧。人類出生到這個世界到進化大致經歷了三次革命,分別為: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幾百萬年前的人類最先使用的工具是石頭。他們用石頭去鑿開骨頭喝裏面的骨髓,這些蛋白質給他們提供身體所需能量,那時候的人類還比較弱小,一頭野牛被老虎,獅子吃完後,被豺狼狐狸分割,再被禿鷲分走爛肉,那麼留給人類的就只剩下白骨架了,而我們的祖先很聰明學會用石頭鑿開骨頭獲取營養。而這僅僅是開始。

從30萬年前,不知是電閃雷鳴導致的森林火宅還是火山噴發的山火,導致大半個森裏和動物被火燒滅,此時我們的祖先發現原來火燒可以獲得美味,而且大量的節約整體時間,試想一下如果你去吃生肉,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撕咬和消化而且還容易得疾病,因此幾乎一天的時間都在打獵、吃和睡。而吃熟肉,烤火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安全感,也保障了人類的健康,縮短了攝取營養的時間,這樣人類就有了大量時間進行工具優化和精神溝通。不僅如此人類開始學會用鑽木取火,不僅如此人類開始形成了原始的語言,並能通過象形文字開始記錄和交流。並且在7萬年前開始人類就會懂得用信仰團結部落,進行大規模羣體捕獵和分工。久而久之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部落也越來越繁榮。而從人類的先祖找到了小麥,並通過種植小麥開始定居,便進入了農業革命時代。人類開始種植小麥,訓化温順的.動物,比如:雞鴨豬牛狗,並學會存儲糧食,物物交換,開始分化出手工藝人。因為定居了,糧食也多了人口便逐漸增多,進入了空前的繁華時代,也出現了等級分化和職業分化。此時便開始出現了帝國、奴隸哲學,天文學,數學等學科。

第三階段就是科技革命時代,人們開始從迷信神靈,探究科學,開始深入研究各個學科,從大自然的表象背後探究其本質和原理。經濟和科技空前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被細分化,專業化。人類開始使用機器釋放勞動力,開始重視尖端科學,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元素週期表,基因工程,計算機技術,生物病毒,核聚變,等等,從釋放勞動力又變成了資本的奴隸。

未來的人類很可能需要機器來養老,單一的學科優勢將無法生存,跨學科,跨維度,多元化的知識領域和需求將會越來越受關注。數據加速生活的便利,也會更加肆意的剝奪你的自由和隱私,你所創造的高效率機器最終收割你的後代就業崗位,宇宙之間將成為短線旅遊,而車票就是你的時間和精力,從分散到高度集中,再到分散,基因和有機物寄生宿主,但會永遠傳遞和循環往復,而人類終將會讓位與機器,由機器再次探索和發掘宇宙的下一個可被代替的“物種”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車道。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5

這周,我通讀了《人類簡史》,不得不為尤瓦爾·赫拉利的學識所折服。

顧名思義,《人類簡史》闡述的是智人從十多萬年前萌生以來,到今天21世紀人類的演化與發展歷史。除了線性的客觀歷史外,作者基於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經濟學等多個維度來看待歷史的發展,輸出自己的主觀觀點。

尤瓦爾把人類的發展歷史分為四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與科學革命。

智人為何能夠在十幾萬年間,從弱小的食物鏈中層成員,一躍躍至食物鏈的頂端?答案便是人類的語言和認知。除智人以外的動物,也有他們自身的語言,能傳遞信息,但為何是智人取勝了呢?原因就在於,智人的語言能夠創造出客觀物質世界並不存在的事物,以此來達到智人之間的合作與團結。從石器時代的壁畫、裝飾物,就能看出智人那時候就已經創造出某種想象的東西,或是神明、或是神獸,將整個部落的人團結在一起,共同抵禦外敵,捕獵巨型生物。發展到今天,我們會發現,其實維持人類社會秩序的東西,在客觀物質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國家、法律、貨幣、正義、民主全部都是人類虛構出來的東西,但保障着70億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序地生活。不得不説,講故事,講虛構的故事,確實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之前看過其他文章,也説,人類的歷史的發展就是一場宏觀敍事,人們信仰這一套敍事,社會就能正常運行,若這套敍事不能跟上時代了,就會導致禮崩樂壞,直到新的令人信仰的敍事產生。

漸漸地,人類開始培養農作物、馴養家畜,從之前的採集生活,慢慢固定下來,開始形成村落羣居生活。在這部分中,我尤其注意到關於人類發展幸福感的描述。作者認為,發展到現在,雖然從演化意義上來説,人類,甚至那些豬羊牛狗等被馴化的動物都是成功的,因為他們的基因非常大量成功地延續了下來,但對於個體的發展和幸福感來説,卻遠遠不如以前。被馴化的動物基因得以延續,種族得以大量繁殖,但他們作為家畜來説,卻一生被壓抑天性,從死到生,無緣與大自然見面,甚至無緣與同伴玩耍、與母親孩子相伴,只過着匆忙地完成任務似的一生。而站在食物鏈金字塔的人類,無疑是進化中的巨大成功,但論其個人幸福感,也許大部分人還沒有采集時代高——工作時間加長了、工作任務加重了、世界變得複雜難懂了。

在人類的融合統一中,作者以帝國、貨幣和宗教來説明人類的融合統一,我個人認為也是表達全球化為歷史所趨。十四、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給歐洲諸國帶來了對這個世界全新的.認知,他們開始探索新的大陸,但帶來的不是和平,而多是侵佔和屠戮。但與此同時,通過帝國主義武力征服,又確實讓不同文化交融(甚至消失),完成了融合。貨幣,其實是一種信任的產物,你相信十元能換那麼多東西,我也相信,他也相信,大家也相信,貨幣就能流通起來,促進了全世界經濟的發展,如果失去信任,貨幣就等同於廢紙毫無價值。而由虛構搭建出來的社會秩序太過脆弱,所以此時需要一個看似超越人類的幻想搭建出來,同時要具有普世性的東西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宗教便是這樣一種東西。但我本人因為沒有什麼信仰,我對宗教是否能起那麼大的作用起懷疑的態度。

最後是科學革命,從十五十六世紀人類開始承認自己的無知,到現在人類破譯了不少自然法則,從物理學、到生物學、到基因學,因為人類掌握了相關知識與技術,又開始變得野心勃勃起來,人類開始想辦法進行“吉爾伽美什”長生計劃,改造基因,妄圖成為創世主。作者對未來的想象偏向於悲觀,將來智人也許會被基因更好的超人,或者是人機結合的生物所替代,等到那時候,智人還是現在的智人麼?還是智人已經被改造得滅亡了?

最後,看了世界的編年史,一開始從億年算,宇宙大爆炸,地球產生、生命產生,到智人產生開始從萬年算、千年算、百年算。從時間的維度上看,智人的歷史在物質歷史中,實在是過於短暫與渺小。也許千萬年後再看,不過是湮沒於億萬年中被忽略的一段。

從微觀的個體上來看,讀了這本書也獲益匪淺。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大多數是幻覺與虛構,我們得到的快樂與幸福,很多不過是消費主義和浪漫主義下催生的產物,他們既不必需也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與快樂。人類早就過了最快樂的時代了,當祖先漫步在叢林採集的時候,他們雖然需要躲避猛獸,但那時候的世界,沒有那麼多虛構的概念,他們要想的不過是哪裏的果子好吃,哪裏可能有野兔,哪裏會有猛獸,等到天黑時,大家帶着尋覓到的食物,一起用餐,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人類發展到現在,想象中的虛構世界與秩序越來越複雜,而人越來越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又在各種主義的耳濡目染下,變得浮躁與焦慮。

“人想要離苦得樂,就必需瞭解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且別再追求某種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在短暫的智人經歷中,更接近世界的本質,找到內心的平靜。

智人很了不起,智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6

《人類簡史》由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是一部講述人類歷史的推進以及人類自身發展的社會學著作。“從動物到上帝”也是此書的副標題,作者跳出人類中心論的思維束縛,用通俗有趣的語言和客觀的視角講述了人類如何從非洲角落一個毫不起眼的動物族羣發展成為地球的主宰,站上生物鏈的頂端,並汲汲追求成為擁有永恆青春和毀滅一切力量的神。

《人類簡史》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歷史,因此向前一直延伸到數百萬年前,然後一直講到現代,並在結尾迎來的全書的高潮,那就是人類的可能的未來,最後的部分給人的感覺才是最震撼的。作者從遠古生物進化,講到農業革命,從帝國主義講到資本主義,一段段歷史娓娓道來,並在不同的人類發展階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視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當然我們讀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歷史事件,看歷史的熱鬧,而是要看歷史究竟給予了我們哪些啟發和思考,歷史無法改變,但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思考價值卻可以給我們以啟發,並讓我們有機會創造更好的世界。

250萬年前人類還是一羣在東非草原上與動物無異的古猿。一直到200萬年前,人類開始了他的第一次遷徙之旅,從東非出發,足跡遍及歐亞大陸的每一寸土地。在歐洲和西亞形成了稱為“尼安德特人”的種羣,在東亞則稱直立人。在印尼則住着梭羅人,在另一個不遠的弗洛裏斯島上,人類則經歷了一場侏儒化的過程,形成了獨特的人種——弗洛里斯人,身高不足一米,體重不超過25公斤,完美的適應了在在島上食物匱乏的生活。這一過程持續了約200萬年。這些人類共同生活在歐亞大陸上,直到智人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平衡。大約15萬年前,長得與我們現代人無異的人出現在了東非高原上,之後開始了他們征服世界的里程。到大約1.2萬年前,全世界僅剩智人這一種人類了。

近代科技發展非常的迅速,出門打車用手機,叫外賣用手機,手機本來是我們打電話的工具,隨着手機智能化,網速的升級,現在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了,不管是地鐵,餐廳還是洗手間,甚至開車的時候都有人在看手機,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危害。有專家預測了幾百年後的`人類由於手機的存在發生駝背了。多少年前就有人擔心,機器人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控制人類,當他們真正學會人類的思考,還真是一個未知數。享受科技革命紅利的同時,我們也漸漸被它們奴役了。

當我們以“智人”的身份存活於世時,我們應以感恩與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奧祕才會像一朵美麗的花,靜靜綻放於希望的陽光之下。閲讀歷史在於讓我們牢記過往,牢記那些經歷的挫折,利用積累的寶貴經驗去發展,但是我們也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7

這本書裏面有許多我從來沒想過的充滿想象力的觀點,這些有趣的觀點成為我把這本厚厚的書看下去的動力,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不同於其他枯燥無味的專業科普書籍的科普類歷史哲學讀物。

書的架構非常的簡單,按照時間順序,用嚴謹專業的文字記錄了從有人類出現開始之後的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的歷史,其中插入一個作者自己關於人類融合趨勢的原因的探討,從金融、帝國、宗教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向所有的讀者提出了這本書最終的問題:從7萬年前的智人發展到現在,我們人類確實已經逐漸成為這個地球上的主宰,但是人類不斷的發展最終我們到底想要得到什麼?

我之所以説這本書不同於其他的歷史書,是因為《人類簡史》是從人類辛福感的角度去看人類發展史,我們是否因為時代的前進、科學的進步而比以前更幸福?

解決歷史問題的現代方法就是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通過統計每一年各種疾病的人數年齡,去判斷人類的發展是否使得健康更有保障,然而到底統計什麼樣的數據可以體現出幸福感呢?

這個問題留待科學家們去研究解答,幸福感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我甚至把這本書列入哲學的範疇。

書裏有提出許多我認為是存在爭議的觀點,比如到底是我們馴服了水稻還是水稻馴服了我們、正義只是我們人類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於大自然來説不存在正義、羅伯特?奧本海默才是人類和平的英雄。

對於這些觀點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引發了我的思考。讀完整本書,我有一個感覺,人類也許有一天真的能成神,但是在成神之前,請明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保持謙遜,善待這個世界也善待自己。最後引用比爾布萊森的話:幾萬億個遊離的的原子以某種方式聚集在一起,又以複雜的方式創造了你。所以我們與萬物融為一體。

總之這本書可讀性特別高,強烈推薦。瞭解人類發展的前世今生。沒有寫總結,就是因為一切總結都顯得很蒼白。做了很多標註,值得細細品讀。ps:漢源匯,還是蠻適合讀書的。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8

人類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人類簡史》是一本試圖寫清“人類”的歷史書。尤瓦爾·赫拉利試圖回答的問題是:人從生物學的起源是什麼樣的,從宇宙的哪裏來,要到未來的哪裏去?

這本書的敍述視角非常宏大,不拘泥於一國一時,好似自己是外太空史學家,從更高的維度對人類的演化進行審視與覆盤。這樣的視角,必然會得出不同的觀點,以及不同的看問題的方式。它讓人拿起就不想放下並不僅是史料翔實,而是它鬆動了你看世界的眼光。

在作者看來,人類歷史的路上,有四大重要革命: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人類歷史正式啟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大約12000年前,“農業革命”讓人類拋下了與自然緊緊相連的共生關係,大步走向貪婪,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生物;500年前,“科學革命”讓人類歷史另創新局,開始承認自己的無知;200年前的“工業革命”讓人類歷史按下了快進鍵,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都市化、農民階級消失、工業無產階級的興起、對一般大眾的賦能、父權社會的解體都源於此。本書內容緊緊圍繞着這四大革命及它們對人類和其他生物帶來的改變。

“智人優於動物之處,在於智人可以構建共同的想象、謊言、神話,而共同神話使得人類的族羣認同得以突破150個的數量上限,能夠達成更大範圍的合作。”這個論斷讓我眼睛一亮,作者一方面致力於戳破人類的各種幻覺——“你所堅信的無非是想象”。把宗教信仰、組織規則、民族記憶、種族差異、社會價值觀等一系列人類認知想象中的不真實和荒誕之處都指出來盡情地嘲弄了一番。另一方面卻並不認為想象即虛無、神話無意義,而是鞭闢入理地分析了這種種共同想象又是如何在人類社會組織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製造出種種難以應付的災禍和麻煩的。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妙趣橫生的視角和結論,比如“小麥馴化了人類,”——在一萬年前,小麥也不過是野草當中的一種,只出現在中東一個很小的地區,但就在短短1000年內,小麥忽然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小麥可以説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而小麥成功的祕訣就在於操縱智人為其所用,給自己大規模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人類為了適應小麥發展農業,卻付出了無數健康、勞動、營養、人身安全方面的代價,這真是非常有趣的觀點。

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後,人到底是不是會更快樂”這個問題的論述是最打動我的。自“科學革命”始,500年來,人類的`確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彷彿能更好的掌握這個地球了,但代價是幾乎陪上所有其他動物的命運。相比較原來的數萬年前的茹毛飲血的時代,人類真的變得更快樂了嗎?

快樂到底應該如何計算?物質豐富以後,生活會更快樂嗎?顯然不是的。作者認為“快樂並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羣之類的客觀條件,而是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之間是否相符”。得到的和期望之間的差值越小,越容易感到快樂。這也是現代的心理學家教人快樂幸福的祕訣不過是:降低慾望,珍惜所擁有的。

有人認為快樂是因為自己賦予的意義不同而感受不同,因此快樂從這個角度來説是一個虛擬的概念,因為“意義”本來就是錯覺和幻想,所以快樂也許只是一種自我欺騙。但更多的人認為快樂“不在於外部條件,而在於自己的內心”,快樂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

佛教卻認為“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應該是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因為不管追求的是什麼,都會讓人陷入到持續的緊張、困苦和不滿之中,所以才不會覺得快樂。人想離苦得樂,就必須瞭解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且別再追求某種感受。

關於未來,作者提出了基因學、仿生學、電子智能三項領域的發展,它們讓我內心激動,興奮期待。作者指出科學的迷因與智人混血的後裔,將能夠進化為一個甚至是多個遠超現有智人極限的新種族,這些新種族在眼下的這些智人看來將會強大得如神一樣,而阻止此類“神血後裔”誕生的技術難關,只是時間問題,技術進步很快能突破,而唯一真正能稍稍推遲它的到來的,只在於我們對“他們”的恐懼,在於社會、倫理方面的限制。

人類的一切發明,從來都是雙面性的,人類不停地向外部進行探索,既會帶來好處,也會帶來壞處。而科學技術的發明,足夠可以輕易毀滅人類和這個星球。

請讓我們謹記該書結尾的這段話:“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類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不負責。我們讓自己變成了神,而唯一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則,我們也不用對任何人負責。正因如此,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9

首先談第一個體會,智人的進化充斥着殘酷與征服,不管是對於同屬人屬的其他人種,還是一些動物。

然而在最初,與其説智人的勝出是“天選之子論”,不如稱其為一次偶然。人類由猿類進化而來,這裏的人類並不等同於智人,也包含了其他人種(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但隨着智人的遷徙,所到之處即伴隨當地其他人種的消失,是因為智人的身體更加強壯?還是更能適應氣候的變化?都不是,是因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讓其可以用新式語言來溝通。此時,已經學會使用火與工具的智人,已經習慣於把自己當做獨一無二的生物,所以發現其他與自身有些微差異但又確實不同的人種時,用一個現代的詞語來形容——也許心態崩了?便將其趕盡殺絕。也許有人不願意承認,但事實便是,每當智人到達一個新地方,便伴隨着當地人類的滅絕。但回到起點,假如這次偶然的基因突變發生在其他人種,那麼,也許,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也許,依然是多種人種共存。

無獨有偶,同樣地事情也發生在動物身上。海洋的隔絕讓每一塊大陸的生物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演化,有了獨特的外形和習性,然而學會航海和探險的智人打破了一切。人類首次登上澳大利亞大陸時,就給這片大陸的動物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當地特有的有袋生物——袋獅、巨大的.無尾熊等在短短千年中全部滅絕,隨後,伴隨着人類的活動,新西蘭、弗蘭格爾島等地方也發生了同樣的故事,從這點來看,智人可以稱為是連環生態殺手。

其次是第二個體會,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身邊一些理所應當的事情產生了一些虛幻的感受。

宗教是想象的,公司是虛構的,金錢和階級理論可以通用是因為其他人相信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也只是存在於概念中的,而這些所構成的“文化”,在作者的筆觸下,彷彿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一代代的智人身上,指揮着不同文化(王朝、國家)間的戰爭,導致了一代代寄主(智人)的死亡,剝削了一代代的智人,卻又讓自己不斷進化延續。這個概念新穎的讓我的三觀產生了震動,但震動之後,卻又回到了原處,虛幻而無力,深埋在心底。

關於生命的延續,如果將生存和繁衍當做最基本的演化標準,那麼小麥則是最成功的的植物,飼養的雞、豬等也是遠比智人成功的動物,與其説智人馴服了他們,不如説是他們馴服了智人,讓智人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讓其基因得以大批的複製延續。有人提出,這些人工養殖的動物從心理上講是不快樂的,他們的生命是為智人提供價值的,但如果從快樂來進行分析,現代的智人並不能説就比萬年前的智人更加快樂,因為快樂是由血液中的多巴胺等物質決定的,多巴胺等的產生與基因相關,並不是由這些外在的事物、金錢等來控制。

而現在,經過了科學革命,智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操作基因,可以設計出發光的兔子,可以設計出長人耳的老鼠,甚至可以設計出更完美的智人,但是,智人是最終的成功者嗎?我彷彿對這個問題感覺更加虛幻。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0

《人類簡史》作者認為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這種承認自己的無知,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取得新能力就是整個科學革命的回饋循環。科學研究之所以能夠得到經費,多半是為了政治、經濟和宗教的目的,在過去500年間,科學、帝國和資本之間的回饋循環無疑正是推動歷史演進的主要引擎。

農業革命,與其説是人類馴化了農作物,倒不如説是農作物利用了人類、馴化了人類,因為農作物可以離開人類而生存,而反過來,人類卻已經離不開農作物。科技革命也是一樣,科技離開了人類還是否存在?這個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人類已經離不開科技。所有農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已經完全滲透到人類的生活,人類只有往前發展,退不回去了。

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像農作物那樣離開人類而存在。我會想,到底是農作物和科技利用人類佔領了這個星球,還是人類掌控了這個星球?

在一萬年前,小麥只不過是生在中東地區的籍籍無名一種野草,經過人類的.傳播,在短短的一萬年,已經遍佈地球的每個角落,如果沒有人類的傳播,小麥的生長範圍不可能像今天那樣廣泛,同樣其他農作物也跟隨人類去到它們之前從沒到過的地方生根發芽。

科技也是一樣,每一個科技產品面世的時候,在一百年前,地球上沒有電的地方還是很多,晚上基本是一片漆黑。如今絕大多數有人類的居住地都已經有電,各種科技產品隨着人類走遍世界,你沒覺得這個現象和農作物很像麼?

他們都是利用人類,佔領了這個星球。

隨着科技的發展,未來人類的進化可能就會有賴於機器(這裏包含人工智能,神經控制機器,各種其他仿生設備等),也可能通過基因改造,讓人類的進化發展到我們無法想象的地步,當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發展到最後能夠控制人類。但無論如何,我們無法阻止科技進步的步伐,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為我們帶來的好處,同時要嚴加防範其可能為人類帶來毀滅性打擊的科技力量。

日記
週記
小説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