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查字典 > 成語 > 關於戰爭的成語15篇

關於戰爭的成語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閲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戰爭的成語1

【勢如破竹】

關於戰爭的成語15篇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統一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説。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吳國衰弱立即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為徵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兵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説:“現在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關於戰爭的成語2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敍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説:“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説:“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説,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説。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徵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説:“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堅壁清野】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説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説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説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佔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裏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僱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説:“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藉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羣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着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着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瞭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着陳勝、吳廣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着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鋭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説:“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説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關於戰爭的成語3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佔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説,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捱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儘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篇: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敍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説:“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説:“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説,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關於戰爭的成語4

【運籌帷幄】

劉邦當皇帝后,在都城洛陽南宮擺設酒宴,招待文武官員。劉邦 説:“諸位不要瞞我,都要説真心話,我為什麼能取得天下?項羽又是為什麼會失去天下的呢?” 有兩位頭領馬上回答説;“項羽待人輕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 厚而且愛護別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給大家,跟天下人同事利益。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懷疑,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搖搖頭,説:“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説在軍帳中出 謀劃策,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面姓, 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 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態,我 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才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一位重要的謀士范增,但他卻不信任。這就了被我攻滅的原因。”

關於戰爭的成語5

本文為大家推薦的成語故事,都是關於戰爭的成語故事,從這些成語故事中,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戰術!

關於戰爭的成語故事: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鉅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關於戰爭的成語故事: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説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兵力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説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説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兵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佔據了徐州。

關於戰爭的成語6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

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

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

再衰三竭、打草驚蛇、堅壁清野、揭竿而起、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餘勇可賈。烏合之眾,槍林彈雨;硝煙瀰漫;

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

關於戰爭的成語7

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殺身成仁、

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腹背受敵、硝煙瀰漫、士飽馬騰,散兵遊勇、勇猛精進、

進退失據、出奇制勝、壁壘森嚴、嚴陣以待、短兵相接、

全軍覆滅、遠交近攻、攻其無備、功敗垂成、解甲歸田、

戰天鬥地、 養精畜鋭、鋭不可當、當頭棒喝、舟中敵國、

槍林彈雨、速戰速決、 決一雌雄、盤馬彎弓、弓折刀盡、

盡忠報國、國士無雙、干城之將、 將機就機、草木皆兵、

兵連禍結、四面楚歌、歌功頌德、箭在弦上、 馬革裹屍、

金城湯池、馬仰人翻、用兵如神、因敵取資、欲擒故縱、

縱虎歸山、發號施令、彈盡援絕、劍拔弩張、兵不由將、將計就計。

關於戰爭的成語8

【倒戢干戈】:把武器倒着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同“倒載干戈”。

【黷武窮兵】:黷:隨便,任意;窮:竭盡。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伐罪弔民】: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伐罪吊人】: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人”當作“民”,因避太宗諱改。同“伐罪弔民”。

【放牛歸馬】: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非戰之罪】:不是戰爭本身的罪過。一般用來作為戰爭失敗開脱罪責之辭。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風塵之警】:指戰爭或騷亂的警報。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烽火四起】: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鋒鏑之苦】:鋒:刀或劍的尖端;鏑:箭頭。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戰爭的苦難。

【甘為戎首】:甘:情願,甘願;為:做;戎:軍事,征伐;戎首:挑起戰爭的人。甘願當戰爭的'主謀。

【干戈滿地】:干戈:古兵器,比喻戰爭。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

【干戈滿目】:干戈:古兵器,比喻戰爭。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

【干戈滿眼】:干戈:古兵器,比喻戰爭。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

【構怨連兵】:構怨:結怨;連兵:交戰。因結怨而發生戰爭。

【鼓衰力竭】: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鬆懈無力。

【鼓衰力盡】: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鬆懈無力。

【歸馬放牛】: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汗馬之功】:指戰爭中立下的功績。

【化干戈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指和好。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禍結兵連】: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犄角之勢】: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兵力牽制敵人。

【甲胄生蟣蝨】:甲、胄:古代士兵作戰時所穿戴的鎧甲和頭盔。鎧甲和頭盔上都長滿了蟣蝨。形容戰爭持續時間很長。

【減灶之計】:在戰爭中隱瞞自己軍隊的實力來麻痺敵人。

【介胄之間】:介胄:古代作戰時將士們穿戴的鎧甲和頭盔。借指在戰爭中或戰場上。

【金戈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同“金戈鐵馬”。

【金戈鐵馬】:戈閃耀着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金戈鐵騎】: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同“金戈鐵馬”。

【金革之聲】:金革:兵器和鎧甲。兵器與鎧甲相撞擊的聲音。指戰爭。

【久經沙場】:指長期經歷戰爭的考驗。

【來好息師】: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連天峯火】:烽火:古時邊防報警點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連天烽火】: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流血浮丘】:流的備可以把山丘漂起來。比喻戰爭中死傷的人極多。

【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龍戰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同“龍血玄黃”。

【龍戰魚駭】:比喻戰爭激烈。

【磨盾之暇】:暇:閒暇,餘暇。指在戰爭的餘暇。

【破斧缺斨】: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啟羞興戎】:啟:開;戎:戰爭。因説話不謹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勤兵黷武】:黷:輕率。濫用武力,肆意發動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輕動干戈】:輕:輕率;干戈:古代兵器。輕率地動武挑起戰爭。

【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窮兵極武】:窮:竭盡;極:用盡。極力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戎馬倥傯】: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戎首元兇】:戎首:挑起戰爭的首犯;元兇:製造禍端的大頭目。指挑起戰爭的罪魁。

【散兵遊勇】: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裏獨自行動的人。

【師老民困】:師:軍隊;老:疲憊。軍隊疲憊,百姓困苦。形容連年戰爭使兵疲民苦。

【矢石之難】:矢石:箭與石,作戰的武器。指在戰爭中受到矢石的襲擊。

【手中敗將】:在戰爭中被自己打敗或在競賽中輸給自己的人。

【首唱義兵】:唱:通“倡”,帶頭;兵:戰鬥。首先發動正義的戰爭。

【訴諸武力】:訴:訴訟。武力:軍事力量。指用戰爭來解決衝突。

【息兵罷戰】:停止或結束戰爭。

【洗兵不用】:兵:兵器。洗淨兵器。收藏起來,不再使用。比喻停止戰爭。

【休兵罷戰】: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休養生息】: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宿將舊卒】:指久經戰爭的將領和士兵。

【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偃武櫜兵】:停息武備,不事戰爭。同“偃武息戈”。

【偃武息戈】: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武休兵】:停息武備,不事戰爭。同“偃武息戈”。

【燕雀處帷幄】:比喻戰爭的時間很長,軍帳上都築起了鳥巢。

【以逸待勞】: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鋭,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以逸制勞】: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鋭,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

【以戰去戰,以殺去殺】:去:消除。用戰爭去消滅戰爭,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以戰養戰】: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有事之秋】:指戰爭或多事故的年頭。

【載戢干戈】:載戢:裝運收藏;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引申為戰爭。將武器收藏起來。指不再訴諸武力。

關於戰爭的成語9

田單是齊國的一位大將軍,有一次,他決定去攻打狄國,臨行前,去請教魯仲子。

田單問魯仲子:我準備帶兵去攻打狄國,先生認為此行會怎麼樣?

魯仲子搖搖頭:恕我直言,此次出擊,不會順利。

田單心中不快,卻依然心平氣和地問道:此話怎講?

魯仲子説:將軍此番一定不能攻克城池。

田單反問道:上次攻打即墨,那麼大的一個城池,用的都是一些老弱殘兵,尚且能打敗千軍萬馬的燕國,收復了齊國的失地。這一次攻打如此小的一個狄國有什麼難的呢?説完,也不告辭,拂袖而去。

田單率兵出發攻打狄國,一連苦苦戰鬥了三個多月,仍不見分曉。田單的隊伍人困馬乏,精神萎靡。

有一天,田單坐在帳內,心中煩悶,突然聽到帳外傳來孩子們唱的童謠。他仔細聽來,雖沒有聽清全部歌詞,但歌詞的`大意卻聽明白了:田單的軍隊,裝備很整齊,打仗卻不行,長槍如同燒火棍,士兵無用像狗熊

田單聽了這首歌,心裏很納悶,坐立不安,在帳子裏來回踱步,最後決定還是去請教一下魯仲子。

田單想起當初魯仲子曾説過一定攻不下狄城的預見,心裏驚異魯仲子的明斷,因此,誠心誠意地對魯仲子説:先生請原諒我上次的無禮,你的預見果然不錯,請指教這究竟是為什麼?

魯仲子説:上次攻打燕國,是為收復家園而背水一戰,你和士兵皆士氣高昂。此次已不同以往,你金錢封地樣樣俱全,已習慣高高在上做大將軍,如何帶動起士兵衝鋒陷陣?

田單心服口服,回到軍營後,和士兵同甘共苦,鼓舞士兵,果然很快攻下了城池,打敗了狄國。

關於戰爭的成語10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鉅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

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關於戰爭的成語11

捷報頻傳——捷報:勝利的消息;頻:屢次。勝利的消息不斷地傳來。

百戰百勝——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百戰不殆——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大獲全勝——獲:擒獲俘虜,奪取敵方輜重;全:完全。形容獲得完全的勝利。

勢如破竹——勢:氣勢,威力。形勢就象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後,下面各節順着刀勢就分開了。

馬到成功——形容工作剛開始就取得成功。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屢戰屢勝——屢次戰鬥屢次勝利關於形容戰爭的成語是常事。

旗開得勝——剛一打開旗幟進入戰鬥,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一開始,就取得好成績。

所向無敵——敵:抵擋。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誰也抵擋不住。形容力量強大,無往不勝。

高奏凱歌——高唱着勝利的歌。

節節勝利——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凱旋而歸——戰爭勝利後返回。

無堅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強大,沒有什麼堅固的東西不能摧毀。

舉世無敵——全世界沒有能勝得過的.。

無往不勝——論到哪兒都勝利。

立於不敗之地——立於:處在;比喻自己處在一個永不失敗的地位。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軍隊的一種素質。意為進攻,沒有攻不下的城池;作戰,沒有不取得勝利的仗,百戰百勝。

關於戰爭的成語12

【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紮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着説:“之字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背水一戰: 背水佈陣,作最後的殊死戰鬥。指最後決一死戰。

關於戰爭的成語13

【成語】: 窮兵黷武

【拼音】: qióng bīng dú wǔ

【解釋】: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故事】:

東吳後期的名將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帶領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鎮軍大將軍。當時,東吳的朝政非常x敗。孫皓荒淫暴虐,宮女有好幾千人,還向民間掠奪;又用剝面皮、鑿眼睛籌酷刑任意殺人。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多次上疏,勸諫他對外加強防守,對內改善政治,以增強國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陳述當前應做的事達十六件之多。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272年,鎮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後、立即率軍征討步闡。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步闡,

關於戰爭的成語14

1、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2、休兵罷戰: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3、鑄甲銷戈: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4、止戈興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

5、兵連禍深:兵:指戰爭。戰爭連年不斷,災禍持續相結。

6、燕雀處帷幄:比喻戰爭的時間很長,軍帳上都築起了鳥巢。

7、手中敗將:在戰爭中被自己打敗或在競賽中輸給自己的人。

8、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9、血肉橫飛:形容發生爆炸等災禍時,死傷者血肉四濺的慘狀。

10、枕戈寢甲:枕着戈、穿着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11、輕動干戈:輕:輕率;干戈:古代兵器。輕率地動武挑起戰爭。

12、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13、干戈滿地:干戈:古兵器,比喻戰爭。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

14、啟羞興戎:啟:開;戎:戰爭。因説話不謹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15、以戰養戰: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16、全民皆兵:把能參加戰鬥的人民都武裝起來,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

17、洗兵不用:兵:兵器。洗淨兵器。收藏起來,不再使用。比喻停止戰爭。

18、犄角之勢: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兵力牽制敵人。

19、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20、大動干戈: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21、兵連禍結: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22、介胄之間:介胄:古代作戰時將士們穿戴的鎧甲和頭盔。借指在戰爭中或戰場上。

23、連天峯火:烽火:古時邊防報警點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24、戎首元兇:戎首:挑起戰爭的首犯;元兇:製造禍端的大頭目。指挑起戰爭的罪魁。

25、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26、以逸待勞: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鋭,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27、休養生息: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28、破斧缺斨:《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後以破斧缺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關於戰爭的成語15

【成語】: 勢如破竹

【拼音】: shì rú pò zhú

【解釋】: 勢:氣勢,威力。形勢就象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後,下面各節順着刀勢就分開了。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成語故事】: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説。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徵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説:“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在線新華字典
在線漢語詞典
近義詞反義詞詞典
歇後語
成語
同義詞詞典
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