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歷史故事 > 歷史人物哲理故事

歷史人物哲理故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寓教於樂,透過故事啓發孩子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讓教育更加簡單。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準備的歷史人物哲理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人物哲理故事

歷史人物哲理故事篇一

濟公(1130-1209),原名李修元(緣),出生於天台,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唸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廝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衆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癲僧”。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唸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遊山逛水。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癲僧繞市廛。”活脫脫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從外表看,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

歷史人物哲理故事篇二

管寧和華歆,是三國時人。

《世說新語》記載,有一天,他倆在園中鋤菜,鋤出了一塊黃金,管寧繼續鋤地,把黃金當瓦片一樣對待,而華歆卻拿起來,看了看,才扔下。另一次,他們倆正在讀書,外邊敲鑼打鼓,有華麗的車馬經過他們的門口。管寧一動不動,華歆卻丟下書跑出去看。華歆回來後,見管寧已經用刀子把他和自己共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了,管寧嚴肅地對他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這就是有名的“管寧割席”的故事。其實,管寧在那一刻要隔開的,何止是席子那邊的華歆,更是喧囂,是浮躁,是利慾,是許許多多按捺不住的心。

倘若當世還有管寧,不知道他一刀子下去,還能不能剪得動,這現世的紛紛擾擾,以及,說不盡的浮恨與閒愁。

歷史人物哲理故事篇三

漢代有一個叫朱買臣的人,家裏一貧如洗。

他的妻子耐不了這貧窮,棄買臣而去,嫁作他人婦。

後來,朱買臣官至會稽太守。他回去的時候,正好碰上前妻和她的丈夫修路,景況淒涼。於是,他把前妻和丈夫一起接入府中,命下人好吃好喝地伺候。一個月後,妻子羞愧難當,上吊而死。朱買臣痛惜之餘,給前妻的丈夫以銀兩,讓他好生安葬了前妻。

貧窮,是人生一場巨大的寒冷。比這寒冷更刺骨的,是人的孤獨。最終,朱買臣從這場寒冷中走了出來。然而,更可貴的是,他在騰達之後,不計前嫌,依舊充滿感恩地對待棄他而去的妻子。

朱買臣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用徹骨的寒冷與孤獨,餵養出了一顆溫暖而寬厚的心。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說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