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故事集 > 有關工匠精神的故事:福根的打鐵店

有關工匠精神的故事:福根的打鐵店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3.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編者按:這是一篇敘寫老手藝,表達工匠精神的散文,福根不但堅了百年鐵店,也傳承了“延嶺打鐵店”的打鐵技藝。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福根的打鐵店》。

有關工匠精神的故事:福根的打鐵店

油車港馬厙老集鎮小街,一爿臨街一個門面的“馬厙打鐵店”,鄉里鎮外小有名氣,店主吳福根小名馬厙阿二,1970年進店學徒,在格爿店裏打鐵已足足48年。——題記

一、萬七千日爐火不熄的馬厙打鐵店

鐵店朝南門,門前兩、三米闊的小街上頭,福根有心用鐵條搭個葡萄架,北面搭着屋檐,河海邊花壇的北面立起兩根園鐵柱,頂下焊上了鏽紅色中式鐵飾,花壇中一支粗壯的葡萄彎彎斜斜伸向架子,分枝出的稀疏枝條蔓延架上,葡萄枝頭生長免不得會掉落,福根用有紅紅綠綠的布條紮起,剩落的幾根,隨玉溪河吹來的微風輕輕飄動招迎顧客。六十過半的福根,要麼叮叮噹噹打鐵,要麼招呼接待客戶,蠻多的時間用手機來接單,幾乎365天被綁定在店裏。

鐵店中央是幾個大小不一的鐵砘子,幾個錘子幾把鉗子,還豎立着一臺不大的空氣錘;靠西牆一排工具櫃下,堆放鐵塊和鋼板;北面中間是一隻17000多天沒有熄火過的爐子,西面堆着焦煤,東面置放幾隻水槽油槽。像是統一製作的小店牌和營業證照並排,高高地掛在東面正中灰黑的牆上,兩邊懸掛着鐵店的作品:一邊是各種農具,店牌下方各式各樣的菜刀廚刀,南邊則是幾件已經少見的船件;角落裏掛着一把用黑色的布料袋套上的二胡,斜掛的太極劍垂下一縷大紅的絲帶,鐵店瀰漫着一股焦煤燃燒並夾雜鐵金屬的味道。

據傳記,120xx年前的1893年,一無錫名叫叫“延嶺”的打鐵匠到處尋找生計,路過馬厙看上此地,開起鐵鋪,取“延嶺打鐵鋪”店名,一直延續到解放初。公私合營時爲鄉供銷社集體商店,改名“馬厙打鐵店”。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由二十出頭的鐵店第四代學徒福根相繼並個人經營;後來逢馬厙房地產興起並興鄉村旅遊,按鎮裏的要求,恢復“延嶺打鐵鋪”店名,但鄉里鎮外仍名“馬厙打鐵店”。

二、爲生計福根進店學徒打鐵

1969年下半年,福根未滿15歲,上了馬厙大隊的戴帽子初中,未讀滿一個學期,伊爺孃對福根說:阿二,你肯不肯到馬厙打鐵店打鐵。還說:屋裏五弟兄姐妹吃口多,年底分不着紅要倒掛,飯啊吃不出,阿哥麼年在隊裏同伢一道掙工分,供弟妹讀書,你年紀不大不小,讀書讀不起哩,去學打鐵養活自嘎。當時福根很想讀書,覺得自己長得瘦小,去學打鐵有點怕,心裏有一百個不願意。但明白屋裏和爺孃的難處,就答應了。其實到打鐵店學徒也不省力,福根爺求奶奶拜爺爺走門路才進了店。福根至今還清楚記得,一直到了1970年的1月20日,伊由爺孃領着,先去鄉供銷社報到,再到馬厙鐵店見過了店領導和師傅,開始了十年的學徒生涯。

福根剛學徒時,和其他手業小學徒一樣,要行老規矩。除了打鐵,唯一的徒弟福根要包忒店裏衛生、買菜燒飯全部小生活,離家不遠也只可以禮拜天回屋裏一趟。白天還好,大家各自忙碌,下班後師傅們都洗洗手回家了,福根還要忙很多事體。福根要把榔頭柄搓洗,除掉柄裏的汗漬垃圾,各種工具材料成品都整理擺好,師傅們拉稀的衣裳要清理汏乾淨,第二天一早起來要生好爐子,師傅們一到店裏就能打鐵。等到雜七雜八的差不多了,落班時的有點壞忒要修的爐子也冷了,福根扒出爐子的煤渣要搪好爐子。福根扒出爐子的煤渣,用鐵篩篩出小的,揀出沒有燒完的大一點煤塊剔掉黃渣,剩下黑的下一天再用。小煤渣用小錘細細敲槌半個鐘頭,加上田泥和水攪拌,用來搪好有些損壞的爐子,反正福根要把鐵店弄得舒舒齊齊,天天如此。剛做學徒時,福根不得要領有點笨手笨腳,一個人要忙大半天。晚飯吃點中午剩下的,衝點開水來吃,總是感到孤獨無助。到困祮時眼淚都要流出來,但想到爺孃的交待,還有一個月13元的學徒工資,可以用來補貼家用,就不大聲哭出來,經常默默流淚,好在一個月過後習慣了。

福根學徒時,打鐵店還沒有鼓風機,福根經常坐着一隻矮鐵凳爲師傅(們)拉風箱,有時也會學着打拿鐵錘練基本功。一隻手打小錘子還好,人瘦力氣小打大錘時福根心裏免不得慌兮兮,時不時會打偏,少不了師傅的責罵,好在看在福根勤快肯學,沒有償到師傅鐵棒的滋味。學徒工資第二年漲到了17元,後來20元,第七年漲到27元。每當發工資,福根急急忙忙趕回家一趟,用零頭在小店裏買點糖果等小東西給弟弟妹妹,其餘交給爺孃來屋裏開銷。見着爺孃的難得笑容和弟弟妹妹的高興快樂,福根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打鐵這門手藝,爲家裏挑點擔子,也讓爺孃寬心。學徒20xx年,福根勤懇學習師傅們打鐵的一招一式,也常常討教,空忒來琢磨,還沒有滿師就已能獨立打製。

三、 學徒十年鑽研技藝練就本領

從前,木船是江南地帶最主要要的交通工具,鐵店船件生意多,福根的打鐵從小爐子打船釘起始開始。船釘有並釘、採釘、炮頭釘、攀釘、7扒釘和8扒釘六種,福根打師傅一旁指點,師傅要求“落地三紅”,打好第四隻前面三隻還有紅顏色,既快又好。福根有模像了,打起火鉗、搭鈕等難一點的活,很快,的福根就能獨立把船鐵件全套打出來。船上鐵件有草鞋底、剪絲攀、火頭攀、鐵介尺、船搭攀、梢角攀、櫓擰頭、櫓綁串、櫓扎鉤、櫓箍、櫓葉子不下幾十種。那隻鐵介尺,前面四隻小的炮頭釘,後面有一個如意形的腳;而全葉包在櫓板下櫓葉子要打一個觀音鬥,看看容易,用心巧妙才打得好,福根都一樣一樣學一步步打。

年把的小爐過關後,福根用上大爐,先用輕大爐來打製鐵鎝、鋤頭、梨耖等農具;再用全大爐打製鐮刀、草戟、鍘刀、肉刀等各類刀具。鐵店打的刀具品種很多,有賣肉的南洋刀、大肉刀、劃刀、尖刀等,還有各種牛肉刀、羊肉刀,家用廚刀、菜刀、刨子刀以及鍘刀、鐮刀草戟等很多。用途不同,打製的技法自然不同,選用的鐵、鋼的材料也會不同,師傅的選料和技術祕訣不大外傳,至於淬火退火關鍵技術更不會輕易傳也講不出個道理,福根只得長期盯着師傅們偷偷地學用心地記,學會控制爐子的溫度,掌控時間等一招一式。爲學精技藝,抽空到城裏的書店買些書來看,也到大廠裏去轉轉,後來會在電腦裏查查資料,掌握了一手打鐵訣竅技藝,可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

四、堅守鐵店打出一把好菜刀

轉眼到了1980年,福根學徒滿十年。鐵店領導的小孩和師傅的兩個兒子也先後來學徒,但師弟們吃不了這份苦耐不住打鐵的勞累,更談不上技藝,加上店裏發不出工資,師傅和徒弟就有的到外面開店、有的到廠裏上班、領導乾脆回了無錫老家各奔東西。福根捨不得放棄學到的技藝,接收了鐵店開始個人經營,還叫來弟弟收了個學徒,買了只鼓風機,三個人支撐下來……

幾年後,福根的師傅父子三人,又在馬厙重操舊業,福根每天上班路過經常要去轉轉。一日,師傅告訴福根要打南洋刀,福根想到學徒時一次都沒有看到師傅完整打這把刀,就急忙趕到鎮上買了一包好煙遞上去,知道他的來意,師傅邊打邊教起福根。中午回到店裏,福根飯都顧不得吃,按師傅技法照式照樣打了一把,馬上到肉店試用,賣肉師傅直誇刀好。那可是福根學徒以來一件最開心的事。

福根堅守鐵店近五十年,練就一手打刀好手藝。爲打好每一把刀,福根會根據用途準確選配鐵和鋼材料,秤好份量。把鋼料燒紅,打成條子大體切好待用;再把鐵料燒紅紅按刀的式樣打成長方體,冷卻後用鑿子在中間開一條縫把鋼條嵌在中間,像一個重登登的的三明治;然後把“三明治”放在炴火的爐子,等到鋼鐵熔在一起立即取出排冷錘,錘成毛坯刀。打刀關鍵的工藝是淬火,福根用鐵鉗把坯刀放到爐子,用長期練就的眼力,等到刀的鋼火顏色到點後退出,看準時機把刀口(3-5公分)放入的水(或油)槽淬火,時間長短全憑經驗;下一步是直口,直到把整個刀口彎的地方用掌握的特有錘法輕錘打平,直得打直彎的打彎;打刀必要磨刀和退火,退火前把刀口用砂輪基本磨好待開鋒利,將刀置於合適的度爐火之上,也憑眼力觀察磨亮的刀刃的顏色取出冷卻,反覆幾次滿意爲止;最後用專用磨刀磚磨製開鋒,看不出一絲缺口才完工成品,總共有十幾道工序,道道得精雕細琢,步步要小心謹慎。福根總會把打好的刀好好欣賞一番,覺得這樣纔對得住自己也對得起客戶。

五、工匠精神灑播鄉味鄉情

福根打鐵辛苦但也有一份真切的快活,每當客戶翹起大拇指誇讚他的刀,福根總會露出兩顆闊闊的門牙憨憨地笑,打鐵也更來勁。不經意間,紅紅的爐膛中不時會竄出調皮的藍色火焰似在向他微笑,叮噹的打鐵節奏激起了他對民樂的愛好。20來歲時,福根就到河溝裏捉來水蛇,剝皮製成二胡,還在自家屋後的竹園砍來竹子做笛子,用他打鐵練就的粗壯手臂和靈活手指,跟着大隊宣傳隊員學起了拉琴吹笛,閒暇時候消遣打鐵的疲憊。最近幾年,福根參加了市裏、鎮里老年大學的二胡班、太極拳(劍)班,成了老年大學的文藝骨幹,經常抽時間參加表演活動,不少老師和隊友們知道了福根是個打鐵匠,總會感到一絲訝異。或許,鐵錘的節奏和吹爐火的功底喚起了福根的音樂夢,也可能拉琴吹笛打太極的音符節奏注入到他的菜刀裏,他的菜刀也會常常點贊他的手藝。福根不但堅了百年鐵店,也傳承了“延嶺打鐵店”的打鐵技藝,深受客戶青睞,旅遊的慕名而來,不少探親訪友者不忘到鐵店裏轉轉,回憶播灑那份鄉味鄉情。

作者:陶國林

公衆號:南湖文學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說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