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成語故事 > 成語典故的小故事

成語典故的小故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成語是漢語中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掌握成語,既可以豐富漢語詞彙,提高漢語的語言修養,增強漢語的表達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整理的成語典故的小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成語典故的小故事

成語典故的小故事篇一:一字之師的故事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衆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爲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覆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爲: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爲他認爲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爲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爲自己的一字師。

成語典故的小故事篇二:土崩瓦解的故事

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徵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爲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製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後的痛苦爲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mào] ,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軍隊從容關一直駐紮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爲兵士不願意爲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週武王左手擎[qíng]着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jǐ],右手節用犛牛尾裝飾的白色旌[jīng]旗、坐着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成語典故的小故事篇三:煢煢孑立的故事

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晉滅東吳,所謂“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結束了幾十年的割據局面,統一了中國。晉武帝司馬炎爲了鞏固一統,採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廣攬賢能”,着重於西蜀與東吳的遺老故臣,凡有聲望的、有本事的,都極力籠絡;籠絡不成,就設法除去,以達到不爲我用也不許爲我害的目的。同時,把“以孝治天下”作爲其倫理總綱,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撫卹孤寡。

在“廣攬”中,西蜀的一個故臣引起了司馬炎很大的關注。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陽人。生下六個月時喪父;四歲時,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劉氏扶養成人,西蜀時,官居尚書郎,是個不大不小卻很重要的官。

入晉後,蜀地的先後兩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薦李密做官,可李密卻故國難忘,不肯出仕,都藉故謝絕了。司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詔書,要李密做供職於宮廷的郎中,李密未允。後又改爲顯要的太子官屬洗馬,李密仍藉口推辭。司馬炎火了,又親手下令,指責李密傲慢。地方官日夜嚴逼,聲稱如再遲緩,就要逮治下獄,甚至按律問斬了。這使李密很爲難:出去做官吧,仍懷戀故國,而且這麼出去,也將大丟臉面;不出去吧,是會被殺頭的。經過深思,他就寫了一篇《陳情表》,呈給了司馬炎,表中以“以孝治天下”爲主旨,說他幼時,“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至於成立。”,多虧了老祖母把他撫養長大。沒有老祖母,就沒有他的今天。而今,老祖母已九十六歲,又長年臥病在牀,沒有他,祖母怎麼度過晚年!便說“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臣四十有四,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意思是他才四十四歲,報效國家的日子還長,而孝敬祖母的時間已不多了。懇請司馬炎體諒他的苦衷,讓他先盡孝再盡忠。

司馬炎看了很感動“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無法怪罪,又爲了籠絡人心,派了不少僕人幫他侍奉老祖母,並且說可以等到他祖母死後再出來做官。

成語典故的小故事篇四:一毛不拔的故事

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墨子兼愛,摩項放踵,利天下,爲之。

墨子,名翟,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儲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釐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幹不幹?”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離滑釐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爲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說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