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警句 > 寓言 > 成語故事 > 歷史成語典故和出處

歷史成語典故和出處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成語具有傳承性、定型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都要求服務於社會的語言做相應的發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語的發展和變化。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整理的歷史成語典故和出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成語典故和出處

歷史成語典故和出處篇一:滴水穿石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裏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吏抓來追問,並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裏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爲什麼對我這麼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後,他下令將這小吏斬首。

【出處】《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後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歷史成語典故和出處篇二:舉一反三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論語·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在這裏,孔子提出了“啓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孔子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啓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出處】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選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歷史成語典故和出處篇三: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爲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 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

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繮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着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齊國的大路。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歷史成語典故和出處篇四:奉公守法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立下顯赫的功勳。趙惠文王封趙奢爲馬服君,官列上卿。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

有一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後,大發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 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一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麼百姓也會以您爲榜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爲王族公子,怎麼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一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幹的人,於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爲統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後來,人們就用 奉公守法 這個成語,指某人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規範。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傳說
愛情故事
兒童故事
民間故事
睡前故事
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