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休閒文學 > 名人簡介 > 隋唐五代名人 > 哥舒翰簡介

哥舒翰簡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哥舒翰

哥舒翰簡介

哥舒翰①(?—757.12.1),安西(治龜茲,今新疆庫車)人,突厥族,哥舒氏,唐朝著名的軍事將領。

哥舒翰本是突騎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當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熱海以東)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古代的少數民族常以部落的名稱爲姓,所以哥舒部的族人都姓哥舒。哥舒翰的祖父哥舒沮,曾任左清道率。父親哥舒道元,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今甘肅武威縣)使。母親尉遲氏是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王之女,因此世居安西。哥舒翰家中富有,這使得他爲人豪爽,仗義疏財,義氣重諾。但由於喜歡飲酒賭博,一直是無所作爲。

四十歲時,父親去世,哥舒翰到京城長安客居三年。因他整日無所事事,長安尉很瞧不起他。經過這件事,哥舒翰遂“慨然發憤折節,仗劍之河西”。憑藉父親的關係,哥舒翰便在河西節度使(治涼州,今甘肅武威)王倕賬下任職。天寶元年(7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王倕率軍攻取新城(今青海門源)後,交由哥舒翰負責經略。哥舒翰治軍嚴厲,“三軍無不震懾”,從此稍有名氣。

天寶五年(746年)正月,王忠嗣兼任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善於發現和培養人才,不久,哥舒翰便被提升爲衙將。哥舒翰能讀《左氏春秋》、《漢書》,通曉大義,加上爲人疏財重氣,所以頗得士兵擁戴。

天寶六年(747年),王忠嗣再次提拔哥舒翰爲大斗軍副使,同時還提拔契丹人李光弼爲河西兵馬使,充赤水軍使,共同負責經略吐蕃。任副使期間,哥舒翰主要是輔助安思順,但卻不願居人之下。不久,遷左衛郎將。當時土蕃騷擾邊境地區,哥舒翰率軍與其戰於苦拔海。吐蕃軍分成三個梯隊,從山上依次衝下。哥舒翰的長槍折斷,便持半截槍迎擊。哥舒翰奮勇衝殺,連破三路吐番軍,所向披靡。從此,哥舒翰聲名大振。戰後,哥舒翰擢授右武衛員外將軍,充隴 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今青海西寧)使。

當時每年麥熟之季,吐蕃便出動大批兵馬至積石軍(今青海貴德)等地搶收糧食。因其勢大,加上出沒不定,唐軍守將無人能夠防禦,邊地人稱其爲“吐蕃麥莊”。六年七月,哥舒翰就任河源軍使後,決心改變這種不利的狀況。於是哥舒翰作了精心部署,然後事先派部將王難得、楊景暉等率兵馬至東南谷設伏。是月,又吐蕃派出5000騎兵前來搶收糧食。因爲以往搶麥,唐軍皆在城中不敢出戰,時間一久,吐蕃便習以爲常,這次到積石軍營壘後,便放馬脫甲,準備入田割麥。哥舒翰趁蕃軍立足未穩,親率精銳兵馬從城中突然殺出。吐蕃軍猝不及防,匆忙迎戰,結果死傷過半,大敗而逃。當逃至東南谷時,王難得、楊景暉等伏兵四起,一舉將其全殲,無一人逃脫。經過此戰,吐蕃從此不敢再來搶麥。

哥舒翰曾率兵追擊敵軍,但由於戰馬受驚,陷於河中。這時三名吐蕃將領前來刺他,他大喝一聲,三將嚇的都不敢動。不久救兵趕到,將他們全部斬殺。哥舒翰有名家僮叫左車,年十五六歲,以膂力聞名。哥舒翰擅長用槍,每當追上敵人時,先用槍搭在敵人的肩膀上,然後大叫一聲,當敵人一回頭,便直刺他的咽喉,將他挑起五尺多高,再摔在地上。左車立即下馬斬其首級,他們主僕就這樣配合作戰,到後來已經習以爲常了。

唐玄宗在位期間,極喜邊功。天寶六年(747年)七月,又讓河西、隴右節度使(治鄯州,今青海樂都)王忠嗣去攻打戰略要地石堡城(又名鐵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但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邊爲已任,認爲:“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③王忠嗣態度引起了唐玄宗對王忠嗣的反感。十月,唐玄宗派將軍董延光攻打石堡城,讓王忠嗣配合。王忠嗣不得已爲出軍,故不積極相助。董延光因到期未能攻克石堡城,便將責任推到王忠嗣身上。加上宰相李林甫因爲王忠嗣功名日盛,“日求其過”④,這回便誣陷王忠嗣“欲奉太子”⑤。唐玄宗聞訊大怒,遂將王忠嗣召回朝中,進行審問。

唐玄宗久聞哥舒翰之名,將王忠嗣徵入朝後,又徵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入朝時,有人勸他多拿一些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說:“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將喪,多賂何爲!”⑥於是就隻身背了一個包裹入朝。十一月,唐玄宗在華清宮召見了哥舒翰,二人談的非常投機,哥舒翰才能使唐玄宗很高興,便決定用哥舒翰取代王忠嗣。十九日,唐玄宗正式認命哥舒翰爲鴻臚卿,兼西平(治西都,今青海樂都)太守,攝御史中丞,隴右節度支度營田副大使,充隴右節度使 。

不久,王忠嗣被判爲死刑。哥舒翰聽到這一消息,非常吃驚。首先,王忠嗣是威鎮西陲的著名邊帥,覺得將士的信任,任職期間,邊境數年無戰事,但唐朝的威名卻與日俱增;其次,王忠嗣對哥舒翰有提攜之恩,哥舒翰雖年長於王忠嗣,但他對王忠嗣是非常尊敬的。這時哥舒翰正受到玄宗的器重,爲了保住王忠嗣,他堅持認爲王忠嗣是冤枉的,並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唐玄宗起初不聽,走入內宮,哥舒翰隨後叩頭相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地爲王忠嗣申冤。唐玄宗看到哥舒翰赤誠之心出自肺腑,也感覺王忠嗣是冤枉的,於是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二十七日,將王忠嗣貶爲漢陽(今湖北)太守。一年後,王忠嗣憂鬱而終。經過這件事,朝廷上下都對哥舒翰稱讚不已,哥舒翰不但救了王忠嗣的性命,還贏得了極好的口碑。

由於唐玄宗極喜邊功,所以王忠嗣在任時推行的持重安邊的國防策略無法在繼續實施下去,特別是王忠嗣被貶職後,無人再敢忤怒聖意。哥舒翰對唐玄宗的想法非常清楚,所以在上任後,即圖在所轄邊界有所建樹,再立邊功。哥舒翰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在青海(今青海湖)修築神威城,原因是該城修建後,正好在吐蕃軍近前,對其造成的威脅是非常大的。神威城建好後,吐蕃頓時覺得危機四伏,自己隨時會有被唐軍攻擊的可能。爲了解除威脅,吐蕃軍調集兵馬,在十二月冒嚴寒踏冰攻城。唐朝守軍因不適應高原氣候,加上天氣極寒,沒能抵擋住吐蕃軍的進攻,城池失守。哥舒翰不願放棄這座橋頭堡,於是再次調人馬,一舉擊敗吐蕃軍,然後在湖心的中龍駒島再建一座應龍城,並派2000人駐守,與神威城互相策應。從此吐蕃軍不敢再犯。此戰,哥舒翰變消極防禦爲主動進攻,於兩軍爭奪的前沿設防,贏得了戰事的主動權。

這時,兩國的戰爭已朝著唐朝有利的方向發展。在多次取勝後,唐玄宗再次把目標鎖定在石堡城。唐玄宗對石堡城的情節由來已久。石堡城是吐蕃的戰略要地,每次攻唐,都以此爲前沿陣地。石堡城依山而建,地勢極爲險要,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城中,要攻克此城,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從開元十七年(729年)起,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唐軍多次向該城發起進攻。開元十七年三月,朔方節度使(治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信安王李禕採用遠程奔襲的戰術,方攻佔石堡城。但是因河西、隴右節度使蓋嘉運不思防務,石堡城於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二月被吐蕃軍重新攻佔。天寶四年(745年)九月,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立功心切,再次向石堡城發起攻擊,但由於唐軍只顧攻城,忽略打援,唐軍再次戰敗。天寶六年十月,將軍董延光攻打石堡城,因王忠嗣配合不積極,最終仍是失敗。這些作戰,除了李禕那次因決策正確、指揮果斷而取勝外,其餘皆因石堡城山道險遠,易守難攻,而未能奏效。由於石堡城屢攻不克,便成了玄宗的一個心結。

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唐玄宗命哥舒翰統領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又增朔方、河東等部兵馬共6.3萬人⑦,向石堡城發起進攻。由於三面臨山,均爲懸巖峭壁,無法攀登,唐軍只有透過唯一一條山路進行進攻,兵力無法展開。而吐蕃守軍雖只有數百人,但在此卻貯有大量糧餉和滾木硒石,憑險據守,以檑木、滾石牢牢封鎖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唐軍進攻數日,傷亡慘重,仍無法破城。哥舒翰大怒,欲殺一儆百,斬攻城先鋒官副將高秀巖、張守瑜。高、張二將請求延期三日,倘不能破城,再殺不遲。最終,唐軍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如期佔領石堡城,俘虜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等400人。戰後,哥舒翰因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一子任五品官,賜物千匹、莊宅各一所,加攝御史大夫。天寶十一年(752年),又開府儀同三司。

石堡城的勝利雖然得不嘗失,但若從積極的一方看,對吐蕃的打擊是巨大的。閏六月初三,唐廷以石堡城爲神武軍,派兵駐守。隨後又派兵在赤嶺(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從此,河西、隴右的防衛力量大爲加強,唐軍在河隴戰場上的優勢更爲明顯。天寶九年(750年)十二月,唐關西遊弈使王難得率部向吐蕃軍發起進攻,克五橋,佔領了樹敦城(今青海共和南,青海湖東北)。天寶十二年(753年)五月,哥舒翰率兵一舉收復了唐朝屬地洪濟城(今青海貴德西)和大漠門城(今青海共和東南)等城,並收復了全部九曲部落,奪取了吐蕃東進的後勤基地,予吐蕃以沉重打擊。天寶十三年(754年)七月二十日,哥舒翰爲其部將論功行賞:“敕以隴右十將、特進、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歸仁爲驃騎大將軍,河源軍使王思禮加特進,臨洮太守成如璆、討擊副使范陽魯炅、皋蘭府都督渾惟明並加雲麾將軍,隴右討擊副使郭英乂爲左羽林將軍。翰又奏嚴挺之之子武爲節度判官,河東呂諲爲度支判官,前封丘尉高適爲掌書記,安邑曲環爲別將。”⑧

此時,唐蕃兩國的分界線已向西推進到青海湖至黃河河曲以西一線。至此,唐在河隴戰場上已佔明顯優勢。時一時期,在西域戰場,唐軍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領下,也是捷報頻傳,唐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唐朝也在這段時間發展到了其頂峯。“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⑨。尤其是哥舒翰所在的隴右地區,史稱“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⑩。哥舒翰每次派使者入朝奏事,總是乘白駱駝,一天就可行五百里。

哥舒翰當時威名遠播,歷上有很多文人都寫過很多詩篇歌頌過哥舒翰,如同時期的李白杜甫、高適,北宋的蘇軾等。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流傳在河隴地區的民歌《哥舒歌》,詩曰:“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詩以北斗起興,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馬,喻哥舒翰功勞的影響深遠。全詩內容平淡素雅,音節鏗鏘和順,既有民歌的自然流暢,又不失五言詩的典雅逸秀,同時還將哥舒翰的英勇形象描繪的栩栩如生。所以,清代詩人沉德潛說:“與《敕勒歌》同是天籟,不可以工拙求之。”

哥舒翰攻取洪濟城、大漠門城後,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天寶十三年七月十七日,在新收復的九曲設定洮陽(今甘肅臨潭西南)、澆河(今青海貴德境)二郡及宛秀、神策二軍,以臨洮太守成如謬兼洮陽太守,充神策軍使。神策軍的建立,對歷史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神策軍後來屯駐陝州(治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安史之亂爆發後,唐代宗逃難到此,觀軍容使魚朝恩舉在陝之兵和神策軍迎扈,因統稱其軍爲神策軍。唐代宗返京,神策軍始入京都正式成爲禁軍。天寶以後,“擴騎之法又稍變廢”(11),神策軍遂成爲中央直接控制的主力部隊,同時擔負著宿衛和征戰雙重任務,在抵禦吐蕃侵擾、討伐國內叛亂、鎮壓農民起義等軍事鬥爭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史稱“是時神策雖處內,而多以裨將將兵征伐,往往有功”(12)。

唐玄宗繼位初期,勵精圖治,使國家達到空前前盛,但統治後期,政治卻愈來愈腐敗。把軍國政務全都委於奸相李林甫(唐朝宗室)、楊國忠(楊貴妃從兄)等人,同時還寵信邊帥,如安祿山、高仙芝等人,當然也包括哥舒翰 。當時是李林甫執政,很瞧不起楊國忠。安祿山也同樣瞧不起楊國忠。開元十一年,楊國忠用計成功排擠了李林甫。哥舒翰與楊國忠的關係很好,爲此出了力不少。此後李林甫逐漸被玄宗疏遠,而楊國忠則“貴震天下”(13),從此二人便結下了仇。

李林甫一直極力拉攏扶持安祿山,安徐山也暗中討好李林甫,以固兵權。而哥舒翰則與楊國忠關係密切。由於這種原因,哥舒翰與安祿山及安祿山的族弟安思順雖同爲邊帥,都得到玄宗的寵信,但關係一向不好。玄宗多次爲他們調解,並讓他們以兄弟相稱。十一月,李林甫死。十二月,哥舒翰 、安祿山、安思順相繼入朝。唐玄宗遂趁此機會派宦官、內侍高力士在城東駙馬崔惠童池亭設宴招待他們。席間,安祿山對哥舒翰說:“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哥舒翰則回答:“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盡心焉!”安祿山聞言,以爲哥舒翰譏諷他是胡人,怒罵道:“突厥敢如此耶!”哥舒翰正準備起身回罵,發現高力士向他使眼色,這才做罷,於是託醉離去。從此,二人關係更加惡劣。

由於哥舒翰屢立戰功,再加上楊國忠的極爲推薦,使得哥舒翰的官職不斷得到遷升。天寶十二年(753年)五月,哥舒翰擊敗吐蕃,聲威更顯,楊國爲了拉攏哥舒翰共同對付安祿山,遂向唐玄舉薦哥舒翰兼任河西節度使、進封涼國公、食實封三百戶。八月三十日,哥舒翰進封西平郡王。天寶十三年,哥舒翰又拜太子太保(14),加實封三百戶,兼御史大夫。

哥舒翰青年時代就嗜酒如命,功成名就後,更是酒色相伴,因而身虛。天寶十四年(755年)二月,哥舒翰入朝,當行至土門軍時,因洗浴導致中風,昏迷良久才方甦醒,本來已成爲廢人,入京後,只得在家閉門不。

由於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矛盾日益加深,所以楊國忠常提醒唐玄宗,說安祿山必反,但唐玄宗始終不信。天寶十四,身兼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盧(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市)、河東(治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一切準備就緒後,於十一月初九討楊國忠爲名,在范陽(今北京城西南)起兵反唐,率領15萬大軍,號稱20萬,長驅南下,向唐朝的兩京洛陽、長安殺來。由於中原已多年沒有戰事,軍隊大部駐屯邊境,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安軍未受任何抵抗,就佔領了黃河以北廣大地區。唐玄宗極爲驚恐,急忙派入京朝見的安西四鎮節度使(治龜茲,今新疆庫車)封常清趕赴洛陽募兵迎戰。又倉猝部署對安祿山的全面防禦:命郭子儀爲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爲太原尹,衛尉卿張介然爲河南節度使,程千里爲潞州長史;任命榮王李琬爲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爲副元帥,率步騎5萬,進屯陝郡(治陝城,今河南三門峽市西);令朔方、河西、隴右等軍鎮,除留少數軍隊駐守防地外,其餘部隊全部內調。

十二月,安祿山率衆從靈昌(今河南滑縣東)渡過黃河,接連攻陷陳留(今河南開封)、滎陽(今滎陽東北)。封常清雖爲名將,足智多謀,但無奈所募之兵都是市井之徒,毫無戰鬥力,而叛軍的戰鬥力極強,史稱“祿山精兵,天下莫及”(14)。封常清先後在於武牢(即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葵園、洛陽戰敗。十二日,東都失守。封常清在洛陽戰敗之後,退至陝郡,說服高仙芝放棄無險可守的陝城,退守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以防叛軍突入關中。這在當時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是明智之舉。安祿山命部將崔乾祐率部入據陝郡,進逼潼關,一時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陝郡。但此時唐玄宗卻聽信宦官邊令誠的讒言,於十八日以戰敗、棄地罪殺封常清、高仙芝。這一錯誤處置引起了軍心的動搖,也使唐廷喪失了兩員具有作戰經驗的大將,對平定安史之亂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此時,各地的援軍雖不斷趕至,但主帥一直沒有和適的人選。這時,唐玄宗想起了病休在長安的哥舒翰,哥舒翰一來威名遠播,玄宗想借其威名以利再戰,二來哥舒翰與安祿山的關係不好,可以放心使用。於是起用哥舒翰爲兵馬副元帥,領兵8萬討伐安祿山。但哥舒翰知道自己的身體已不適合出軍作戰,於是堅決推辭。但玄宗堅持不準。玄宗又以田良丘爲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起居郎蕭昕爲判官,以王思禮、鉗耳大福、李承光、高元蕩、蘇法鼎、管崇嗣爲屬將,以蕃將火拔歸仁、李武定、渾萼、契苾寧等爲麾下。又將調集來的河隴、朔方兵馬及蕃兵、高仙芝舊部統歸哥舒翰指揮,號稱20萬,進駐潼關。同時還令各地四面進兵,會攻洛陽。

臨行時,唐玄宗親自餞行,並令百官至郊外相送。哥舒翰到潼關後,因重病在身,難以處理日常軍務,他難以處理日常軍務,多委以行軍司馬田良丘代理,田良丘又不敢專斷,又讓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思禮、李承光又爭執不和,難以配合,全軍號令不一。加上哥舒翰統兵“用法嚴而不恤,士卒皆懈弛,無鬥志。”(15)

天寶十五年(756)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初十,玄宗加封哥舒翰爲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原職如舊。起初,戶部尚書安思順得知安祿山要謀反,便借入朝之機向玄宗奏報了此事。安祿山起兵反叛後,玄宗因爲安思順先已奏報,所以不加問罪。哥舒翰素來與安思順有矛盾,此時又大權在握,於是就故意僞造了一封安祿山給安思順的信,讓人假裝送信,然後在潼關城門口抓住此人,獻給朝廷。同時還列舉了安思順的七條罪狀,請求玄宗處死安思順。三月初三,安思順和他的弟弟太僕卿安元貞都因此事被處死。家人被流放到嶺南。連楊國忠也無法救他們,楊國忠見哥舒翰對自己已經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此開始畏懼哥舒翰。

當時人們都以爲安祿山叛亂是因爲楊國忠驕橫放縱所致,無不對楊國忠切齒痛恨。加上安祿山起兵是以討楊國忠爲名,所以部將王思禮就暗中勸哥舒翰:“祿山阻兵,以誅楊國忠爲名,公若留兵三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國忠,此漢挫七國之計也,公以爲何如?”哥舒翰也有此意,但又考慮到:“如此,乃翰反,非祿山也”(16),一時又猶豫不決。不久,事情便傳到楊國忠那裏,有人對他說:“今朝廷重兵盡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於公豈不危哉!”(17)楊國忠聞後大駭,急忙好對策,然後對玄宗說:“兵法‘安不忘危’,今潼關兵衆雖盛,而無後殿,萬一不利,京師得無恐乎!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人訓練於苑中。”唐玄宗對楊國忠言聽計從,立即讓楊國忠去辦此事。楊國忠迅速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訓練,由他的親信劍南軍將李福、劉光庭分統領。楊國忠還是不放心,又奏請招募一萬人屯兵於灞上,由心腹將領杜幹運統領,名義上是抵禦叛軍,實際上卻是爲了防備哥舒翰。哥舒翰得到消息後,知道楊國忠的部署是針對自己,怕被他暗算,決定先下手爲強。於是表請將駐紮在灞上的軍隊歸潼關軍隊統一指揮。六月初一,哥舒翰以商討軍情爲由,將杜幹運召到潼關,隨後將其斬首,吞併了灞上軍隊。經過這次事件,二人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楊國忠得到這一消息,愈發恐慌,並對兒子說:“吾無死所矣!”而哥舒翰同樣終日不安,一直無法下決心。

就在這段時間,戰場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由於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百姓無比憤怒。平原太守顏真卿、常山太守顏杲卿等率軍民奮起抗擊叛軍,河北17郡相繼響應。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與郭子儀先後率軍出井陘(今河北獲鹿西南),入河北,在九門(今河北藁城西北)、嘉山(今河北曲陽東)等地,接連大敗史思明部,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范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叛軍東進、南下又被張巡、魯炅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和南陽(今河南鄧州。安祿山前進不得,後方又受到威脅,軍心動搖,打算放棄洛陽撤回范陽。戰爭形勢出現了有利於唐軍的轉機。

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利用潼關險要的有利地形,深溝高壘,閉關固守。正月十一日,安祿山曾派他的兒子安慶緒率兵攻打潼關,被哥舒翰擊退。使安軍主力阻於潼關之下,徘徊半年之久,無法西進。哥舒翰還多次向玄宗上言:“祿山雖竊河朔,而不得人心,請持重以弊之,彼自離心,因而翦滅之,可不傷兵擒茲寇矣。”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祐率4000名老弱病殘的部隊屯於陝州,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但哥舒翰不爲所動。

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祐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18)的情報,加上唐玄宗正爲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的大捷而處在興奮之中,結果過高地估計了戰局的好轉,下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玄宗還爲此算了一卦,卦相顯示:“賊無備,可圖也”(19)。哥舒翰聞訊大驚,立即上書玄宗,認爲:“賊既始爲凶逆,祿山久習用兵,必不肯無備,是陰計也。且賊兵遠來,利在速戰。今王師自戰其地,利在堅守,不利輕出;若輕出關,是入其算。乞更觀事勢。”哥舒翰與當初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守潼關時的觀點基本上是一樣的,都主張堅守潼關,然後引朔方軍北取范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這個觀點在當時是切時可行的,不僅是哥舒翰,就連身處河東前線的朔方軍主將郭子儀、李光弼也持相同的觀點。他們在奏書中說:“翰病且耄,賊素知之,諸軍烏合不足戰。今賊悉銳兵南破宛、洛,而以餘衆守幽州,吾直搗之,覆其巢窟,質叛族以招逆徒,祿山之首可致。若師出潼關,變生京師,天下怠矣。”(20)但是,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21)玄宗久處太平盛世,不懂軍事,輕信了楊國忠的讒言,連續派遣中使催促哥舒翰出戰,以至往來使者“項背相望”(22)。

迫於玄宗的壓力,加上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車之鑑,哥舒翰,於六月初四領兵“慟哭出關”(23),駐紮在靈寶(今河南靈寶)西原。初七,在哥舒翰與崔乾祐部相遇。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0里長的狹窄山道。崔乾祐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哥舒翰與田良丘乘船在黃河中觀察軍情,看見崔乾祐兵少,就命令大軍前進: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在前,龐忠等率10萬大軍繼後,另派3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崔乾祐出兵不到一萬,三五成羣,稀稀拉拉,隊伍有疏有密,士兵有前有後,官軍看見後都大笑叛軍不會用兵。而崔乾祐卻把精兵擺在陣後。兩軍一交戰,叛軍偃旗息鼓假裝敗逃,官軍鬥志鬆懈,毫無準備,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不久,叛軍伏兵突起,居高臨下,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兵力難以展開,死傷甚衆。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面衝擊,企圖開啟一條通路。此時正值午後,東風勁吹,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通道,使唐軍無法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爲叛軍在濃煙中,便亂髮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這時,崔乾祐命同羅精騎從南面山谷迂迴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腹背受敵,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號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只帶數百騎得以逃脫,從首陽山西面渡過黃河,進入潼關。潼關城外有三條塹壕,均寬二丈,深一丈,逃回的人馬墜落溝中,很快就將溝填滿,後面的人踏著他們得以透過,唐軍將近20萬軍隊,逃回潼關的只有8000餘人。

初九,崔乾祐率兵攻陷潼關。六月十三日,唐玄帶著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孫以及楊國忠等官員和禁軍數千人,倉皇棄離長安,經駱谷(今陝西周至西南)逃往四川。當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隨行將士怒殺楊國忠,又迫玄宗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於七月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帝位,是爲肅宗。

靈寶之戰是唐軍由主動變爲被動的一個轉捩點。由於此戰的失敗及潼關的失守,使戰爭的形勢急轉直下,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其他戰場唐軍的失利。在河北戰場,迫使郭子儀、李光弼退出河北,使河北諸郡得而復失,安軍後方得以鞏固。此前由於潼關駐有唐朝近20萬大軍的牽制,儘管河北史思明連吃敗仗,安祿山也不敢大量抽調部隊增援,南陽、雍丘唐軍也得以固守。哥舒翰大軍失敗後,安軍可以無後顧之優地大量抽調部隊支援其他戰場,唐軍的士氣則因此戰的失敗而大受影響,各戰場之間也因此難於相互呼應與支援,唐軍從此陷於全面被動的局面。

靈寶戰敗、潼關失守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在反攻時機不成熟時勉強進行反攻決戰。他急於求成,對敵我力量對比作了錯誤的判斷,加之聽信讒言,剛愎自用,拒絕採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結果造成人地兩失。此外,唐軍指揮系統混亂、人心渙散、士無鬥志,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哥舒翰在指揮上的失誤也是原因之一。

哥舒翰逃到關西驛站後,張貼告示、收集殘兵敗將,想重新守衛潼關。這時蕃將火拔歸仁等等人見大勢已去,便暗中商議好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祿山,然後率百餘騎圍住驛站,進去對哥舒翰說:“賊至矣,請公上馬。”(24)哥舒翰上馬出驛站後,火拔歸仁率部下叩頭說:“公以二十萬衆一戰棄之,何面目復見天子!且公不見高仙芝、封常清乎?請公東行。”(25)哥舒翰不同意,說道:“吾寧效仙芝死,汝舍我。”(26)說完想要下馬。火拔歸仁把哥舒翰的雙腳捆綁在馬腹上,對於將領中不願意投降的,也都捆起來押往東方。這時叛軍將領田幹真趕到,火拔歸仁就投降了他,被一起送往洛陽。

安祿山見到哥舒翰後,罵道:“汝常輕我,今日如何?”此時的哥舒翰卻氣慨全無,伏地謝罪說:“肉眼不識陛下,遂至於此。陛下爲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填在河南,魯炅在南陽,但留臣,臣以尺書招之,不日平矣。”安祿山聽罷大喜,立即拜哥舒翰爲司空、同中下門下平章事。然後對火拔歸仁說:“背主忘義,吾不爾容。”(27)將斯斬首。隨後哥舒翰寫信招降其他將帥,但諸將接到書信後,都復書責罵他不死節,有失國家大臣的體面。安祿山知道沒有什麼效果,就把哥舒翰囚禁于禁苑之中。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祿山爲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據洛陽稱帝。四月,唐肅宗決定收復兩京。九月二十八日,唐軍攻長安。十月十五日,又在陝郡之西的新店擊敗安軍15萬。十六日(公元757年12月1日)晚,安慶緒率領部下從苑門逃出,逃往鄴城(今河南安陽)。臨行時,將哥舒翰等三十餘名被俘的唐將全部殺死。其後贈太尉,諡曰武愍。

點評:哥舒翰是天寶中後期著名的軍事將領,早年因屢立戰功,爲世人所贊。但晚年卻屈節求生,以至晚節不保,令人無比惋惜。史書上評價說:“醜哉舒翰,不能死王。”

哥舒翰生活的時間,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哥舒翰憑藉強大的國力做依託,在對吐蕃的一系列作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顯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他的軍事思想也非常豐富。

哥舒翰的軍事思想:

1,嚴於治軍的軍事思想。哥舒翰早年經略新城時,便因治軍嚴厲,以至“三軍無不震懾”,從此稍有名氣。任大斗軍副使後,因同行的副將對其傲慢無禮,不聽調遣,哥舒翰大怒,將其撾殺,使“軍中股怵”。在攻打石堡城時,負責攻城的先鋒官副將高秀巖、張守瑜因沒完成任務,險些被哥舒翰斬首,後來二人在寬限日期內攻佔了石堡城,方保住性命。嚴格的軍紀,歷來都是勝利的保障,哥舒翰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與嚴格治軍是分不開的。加上早年通曉大義,仗義疏財,爲人又重義氣所以頗得士兵擁戴。

哥舒翰到了晚年,因爲位高權重,軍紀雖然一如既往,但卻不關心士卒疾苦。監軍李大宜在軍中時,不管事,卻與將官賭博、飲酒、彈琴爲樂,而士兵卻連飯都吃不飽。玄宗派人慰勞軍隊時,士兵反映缺少衣服,玄宗就做了十萬戰袍賜予軍隊,但哥舒翰卻壓住不發,以至軍敗之後,衣服仍藏在庫中。士兵連年征戰,卻連最根本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這很容易使士兵心中充滿怨恨,導致上下離心。哥舒翰有威無恩,這正是他後來失敗的原因之一。

2,靈活用兵,始終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哥舒翰用兵從不墨守成規,主張出奇不意。比如吐蕃在搶收糧食時,哥舒翰針對其軍隊無備的弱點,先巧妙地在其必經之路預設伏兵,當吐蕃軍開始收糧時,率軍突出突然殺出,大敗其衆,當逃走的吐蕃軍在進入伏擊圈後,也被唐軍一舉全殲。

哥舒翰用兵的另一個特點是十分重視掌戰場的主動權。比如在吐蕃軍前修建神威城,使吐蕃軍倍感壓力。當神威城被吐蕃軍攻佔後,哥舒翰不但將其奪後,而且又建了一座應龍城,與神威城遙相呼應。哥舒翰由消極防禦改爲主動進攻,隨後一舉攻克石堡城,奪取戰略要地。然後以此爲前沿陣地,繼續推進,終於收復了失陷多年的黃河九曲之地。而吐蕃在與哥舒翰的交戰中,開始時尚能發動反擊,而到後來只能是疲於招架,毫無還手之力,最後只能是“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了。

3,以軍鎮爲依託,步步爲營。在河隴戰場上,唐朝自從李敬玄兵敗青海之後,便改變了從青海長驅直入吐蕃的戰略,但也並未採用秦漢以來常用的修築長城,分兵把口,進行防堵的辦法,而是依託一系列堅固據點——軍鎮,相對集中兵力,實行機動防禦,並伺機反攻,逐步擴大控制區域。從神威城到應龍城,從應龍城又到石堡城,從石堡城再到黃河九曲,哥舒翰一步步地將戰場推向吐蕃腹地,最終在他手中,使唐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

附(27):

1,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2,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 李白

天爲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臺。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

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

3,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李白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萬里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

懷餘對酒夜霜白,玉牀金井水崢嶸。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直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局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

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爲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於餘亦何有。孔聖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

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4,同呂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城回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 高適

塞口連濁河,轅門對山寺。寧知鞍馬上,獨有登臨事。七級凌太清,千崖列蒼翠。飄飄方寓目,想像見深意。

高興殊未平,涼風颯然至。拔城陣雲合,轉旆胡星墜。大將何英靈,官軍動天地。君懷生羽翼,本欲附騏驥。

款段苦不前,青冥信難致。一歌陽春後,三嘆終自愧。

5,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高適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氣羣山動,揚軍大旆翻。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

頭飛攢萬戟,面縛聚轅門。鬼哭黃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與巖險,鐵騎皆雲屯。長策一言決,高蹤百代存。

威棱懾沙漠,忠義感乾坤。老將黯無色,儒生安敢論。解圍憑廟算,止殺報君恩。唯有關河渺,蒼茫空樹墩。

6,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 杜甫

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開府當朝傑,論兵邁古風。先鋒百勝在,略地兩隅空。

青海無傳箭,天山早掛弓。廉頗仍走敵,魏絳已和戎。每惜河湟棄,新兼節制通。智謀垂睿想,出入冠諸公。

日月低秦樹,乾坤繞漢宮。胡人愁逐北,宛馬又從東。受命邊沙遠,歸來御席同。軒墀曾寵鶴,畋獵舊非熊。

茅土加名數,山河誓始終。策行遺戰伐,契合動昭融。勳業青冥上,交親氣概中。未爲珠履客,已見白頭翁。

壯節初題柱,生涯獨轉蓬。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軍事留孫楚,行間識呂蒙。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

7,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五首 杜甫

贊普多教使入秦,數通和好止煙塵。朝廷忽用哥舒將,殺伐虛悲公主親。

8,潼關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爲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爲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9,寄哥舒僕射 韓翃

萬里長城家,一生唯報國。腰垂紫文綬,手控黃金勒。高視黑頭翁,遙吞白騎賊。先麾牙門將,轉鬥黃河北。

帳下親兵皆少年,錦衣承日繡行纏。轆轤寶劍初出鞘,宛轉角弓初上弦。步人抽箭大如笛,前把兩矛後雙戟。

左盤右射紅塵中,鶻入鴉羣有誰敵。殺將破軍白日餘,回旃舞旆北風初。郡公楯鼻好磨墨,走馬爲君飛羽書。

10,哥舒大夫頌德 儲光羲

天紀啓真命,君生臣亦生。乃知赤帝子,復有蒼龍精。神武建皇極,文昌開將星。超超渭濱器,落落山西名。

畫閫入受脤,鑿門出捍城。戎人昧正朔,我有軒轅兵。隴路起豐鎬,關雲隨旆旌。河湟訓兵甲,義勇方橫行。

韓魏多銳士,蹶張在幕庭。大非四決軋,石堡高崢嶸。攻伐若振槁,孰雲非神明。嘉謀即天意,驟勝由師貞。

枯草被西陸,烈風昏太清。戢戈旄頭落,牧馬崑崙平。賓從儼冠蓋,封山紀天聲。來朝芙蓉闕,鳴玉飄華纓。

直道濟時憲,天邦遂輕刑。抗書報知己,松柏亦以榮。嘉命列上第,德輝照天京。在車持簡墨,粲粲皆詞英。

顧我搶榆者,莫能翔青冥。遊燕非騏驥,躑躅思長鳴。

11,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西涼伎 元稹

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樓下當壚稱卓女,樓頭伴客名莫愁。

鄉人不識離別苦,更卒多爲沉滯遊。哥舒開府設高宴,八珍九醞當前頭。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躑霜雪浮。

獅子搖光毛彩豎,胡騰醉舞筋骨柔。大宛來獻赤汗馬,贊普亦奉翠茸裘。一朝燕賊亂中國,河湟沒盡空遺丘。

開遠門前萬里堠,今來蹙到行原州。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縣內半沒爲荒陬,西涼之道爾阻修。

連城邊將但高會,每聽此曲能不羞。

12,次韻孔毅父集古人句見贈 蘇軾

路旁拾得半段槍,何必開爐鑄矛戟。用之如何在我耳,入手當令君喪魂。

遠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漢名人
魏晉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

每日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