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燦簡介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李 燦:“催化”人生

李 燦簡介

2004年7月16日,巴黎,第十三屆國際催化大會上,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的2100餘名代表共同見證了一個特殊的時刻:四年一度的世界催化研究領域的最高獎——國際催化獎,第一次授予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並邀請他在大會上做了60分鐘學術報告。

這位獲獎者就是44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讓李燦沒有想到也沒有準備的是,在大會結束前,他又被選舉爲國際催化理事會的新一任副主席。這是對中國催化界和中國催化學者的巨大肯定,也是中國的科學家第一次在國際催化學術組織中擔任如此高的職務。

在談到此次獲獎和當選副主席的感受時,剛剛回國的李燦院士對記者說:“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中國催化界的榮譽,更重要的是表明中國整個催化科技方面的研究水平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成果已經開始得到國際催化界的認可和重視。”

從河西走廊到渤海之濱

生於1960年的李燦,是甘肅省永昌縣朱王堡鎮一個農民的兒子。1976年高中畢業後,無學可上的他不得不回到家鄉務農。1977年,正在農村幹活的李燦得到了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來報信的是我高中時期的校長,我現在還記得他騎着自行車專程跑來告訴我‘恢復高考了’。”因爲李燦在中學期間是最優秀的學生,校長覺得“這孩子要不上大學,就可惜了!”

由於家境困難,李燦只能邊幹農活邊在家複習。雖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最終沒有被他所向往的醫科大學錄取。半年後的1978年,已經覺得沒有希望的李燦意外地收到了張掖師專(現爲河西學院)化學系的錄取通知書。原來,在填報志願時,李燦在“是否服從分配”選項後不經意劃下的一個對勾成爲他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

在張掖師專,李燦分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除了完成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內容外,李燦抓住一切機會加深、拓寬知識面,自修研究生課程。勤奮使李燦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在還沒有畢業的時候,他就以優異成績被留校任教。

1982年,教書兩年的李燦獲得了到陝西師範大學進修的機會。進修期間,李燦在《化學通報》上讀到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大煜先生的有關“原子簇與催化和表面科學”的文章,感到非常有興趣,便決定報考大連化物所的研究生。

1983年,大連化物所破格錄取了僅僅是師專畢業的李燦。這是李燦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他從河西走廊來到了渤海之濱,在這裏,他開始邁入科學研究的神聖殿堂。

在磨練中成長

“來到化物所,進了實驗室,我纔開始明白搞科研究竟是怎麼回事。從做碩士論文開始,我對從事科學研究發生了真正的興趣,這種興趣是我以後不斷探索科學的內在動力。”碩士畢業後,李燦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更加深入地進行催化基礎研究。

讀博士期間,日本催化界著名的科學家、東京工業大學的大西教授來大連訪問,對李燦的研究很是讚賞。在他的推薦下,李燦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科學強化培養獎學金,成爲中日聯合培養的博士生,遠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學習。

在日本期間,李燦每天7點鐘起牀,坐1個多小時電車到學校,晚上常常12點鐘纔回來。“日本學生更加勤奮,有的晚上竟在實驗室通宵做實驗。看到日本人拼命的精神,我受到很大感染,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李燦在日本的一年,進一步鍛鍊和培養了勤奮、敬業的工作作風。

李燦在日本系統研究了汽車尾氣消除催化劑的重要組分稀土氧化鈰的表面化學和催化性能,研究結果先後在《j.am.chem.soc.》等國際刊物上發表8篇論文,成爲後來研究尾氣催化劑的基礎性文獻。“李燦是我帶過的三十幾個博士生中最優秀的幾個之一。”對李燦評價很高的大西教授曾推薦李燦去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做博士後。但國內的工作正等着李燦,他還是按時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大連化物所。

1989年,剛回國不久的李燦就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新設立的“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這是我獲得的第一個獨立的科研項目,對我鼓勵非常大,那時的5萬元對我來說如同雪中送炭,使我在以後3年裏能夠集中精力進行研究工作”。當時甲烷氧化活化的研究是國際催化界的前沿方向,李燦抓住表面氧物種及其甲烷活化這一關鍵的科學問題,透過同位素示蹤和高低溫原位光譜技術,表徵了催化劑表面的超氧和過氧等分子離子氧物種以及這些物種之間的轉化和催化反應活性,觀測到甲烷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態及其結構畸變現象,連續在《j.phys.chem》等國際刊物上發表數十篇文章,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研究成果後來獲得1993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科學追求無止境

催化劑的原位表徵研究是催化科學發展的基礎。利用拉曼光譜研究催化劑是催化原位研究的重要方向,但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李燦在美國西北大學與美國科學家合作探索催化劑的紫外拉曼光譜研究,於1995年取得了初步進展。這時,李燦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儘快在國內啓動這一研究:“如果國內及早開始,有可能在國際催化學術界佔一席之地。”1996年8月,李燦攜全家提前回國,並獲得了當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因而迅速在國內啓動了紫外拉曼光譜儀的研製工作。

經過兩年多不懈的努力,克服一系列技術上的難題,李燦終於研製成功國內第一臺用於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譜儀。隨後,他將這一新技術應用於催化研究中,在催化劑表面積碳、分子篩合成、雜原子分子篩以及氧化物物相等幾個方面相繼取得進展。其中關於鑑定雜原子分子篩中骨架過渡金屬雜原子的工作尤其受到國際催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被認爲是鑑定雜原子最爲可靠的一種方法。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刊物上連續發表了30餘篇論文,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多項。這項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發明二等獎。

在紫外拉曼光譜研究獲得重要成果的同時,李燦根據國際催化科學發展的新動向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及時佈設了幾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應研究方面相繼取得進展,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從2001年起,他又選定了太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這一世界性難題,李燦說:“我們可能會面臨失敗的考驗,但我認爲挑戰一個世界性難題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即使失敗了也值得。”

截至2003年,李燦已經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國際刊物140餘篇,論文被他人引用超過1100次;先後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優秀回國人員成就獎……2003年,李燦又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一輩子能做成一兩件事就很不容易。就是這一兩件事,要做好、做到國際上去,必須要全身心投入。”爲了專心搞科研,李燦辭去了許多社會職務和兼職,他想把自己的時間儘可能多地花在實驗室。“要想把中國的科學搞上去,必須有一大批科學家能夠腳踏實地地在第一線從事研究工作。”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說,“搞科研要有沉下心來的決心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如果不沉下心來,將不容易有什麼大的成就。”

在李燦的辦公室裏有一副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在從事催化研究的征途中,李燦在“催化”着自己的人生,不斷攀登科學的高峯。現在的李燦,每天依然從早到晚忙碌着:查閱文獻,思考方向,挑戰難題,與研究生們探討學術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共享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挫折……李燦說:“這種平實的生活就是我作爲一個科學工作者最大的樂趣。”

2004年7月16日,巴黎,第十三屆國際催化大會上,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的2100餘名代表共同見證了一個特殊的時刻:四年一度的世界催化研究領域的最高獎——國際催化獎,第一次授予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並邀請他在大會上做了60分鐘學術報告。

這位獲獎者就是44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讓李燦沒有想到也沒有準備的是,在大會結束前,他又被選舉爲國際催化理事會的新一任副主席。這是對中國催化界和中國催化學者的巨大肯定,也是中國的科學家第一次在國際催化學術組織中擔任如此高的職務。

在談到此次獲獎和當選副主席的感受時,剛剛回國的李燦院士對記者說:“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中國催化界的榮譽,更重要的是表明中國整個催化科技方面的研究水平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成果已經開始得到國際催化界的認可和重視。”

從河西走廊到渤海之濱

生於1960年的李燦,是甘肅省永昌縣朱王堡鎮一個農民的兒子。1976年高中畢業後,無學可上的他不得不回到家鄉務農。1977年,正在農村幹活的李燦得到了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來報信的是我高中時期的校長,我現在還記得他騎着自行車專程跑來告訴我‘恢復高考了’。”因爲李燦在中學期間是最優秀的學生,校長覺得“這孩子要不上大學,就可惜了!”

由於家境困難,李燦只能邊幹農活邊在家複習。雖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最終沒有被他所向往的醫科大學錄取。半年後的1978年,已經覺得沒有希望的李燦意外地收到了張掖師專(現爲河西學院)化學系的錄取通知書。原來,在填報志願時,李燦在“是否服從分配”選項後不經意劃下的一個對勾成爲他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

在張掖師專,李燦分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除了完成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內容外,李燦抓住一切機會加深、拓寬知識面,自修研究生課程。勤奮使李燦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在還沒有畢業的時候,他就以優異成績被留校任教。

1982年,教書兩年的李燦獲得了到陝西師範大學進修的機會。進修期間,李燦在《化學通報》上讀到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大煜先生的有關“原子簇與催化和表面科學”的文章,感到非常有興趣,便決定報考大連化物所的研究生。

1983年,大連化物所破格錄取了僅僅是師專畢業的李燦。這是李燦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他從河西走廊來到了渤海之濱,在這裏,他開始邁入科學研究的神聖殿堂。

在磨練中成長

“來到化物所,進了實驗室,我纔開始明白搞科研究竟是怎麼回事。從做碩士論文開始,我對從事科學研究發生了真正的興趣,這種興趣是我以後不斷探索科學的內在動力。”碩士畢業後,李燦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更加深入地進行催化基礎研究。

讀博士期間,日本催化界著名的科學家、東京工業大學的大西教授來大連訪問,對李燦的研究很是讚賞。在他的推薦下,李燦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科學強化培養獎學金,成爲中日聯合培養的博士生,遠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學習。

在日本期間,李燦每天7點鐘起牀,坐1個多小時電車到學校,晚上常常12點鐘纔回來。“日本學生更加勤奮,有的晚上竟在實驗室通宵做實驗。看到日本人拼命的精神,我受到很大感染,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李燦在日本的一年,進一步鍛鍊和培養了勤奮、敬業的工作作風。

李燦在日本系統研究了汽車尾氣消除催化劑的重要組分稀土氧化鈰的表面化學和催化性能,研究結果先後在《j.am.chem.soc.》等國際刊物上發表8篇論文,成爲後來研究尾氣催化劑的基礎性文獻。“李燦是我帶過的三十幾個博士生中最優秀的幾個之一。”對李燦評價很高的大西教授曾推薦李燦去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做博士後。但國內的工作正等着李燦,他還是按時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大連化物所。

1989年,剛回國不久的李燦就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新設立的“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這是我獲得的第一個獨立的科研項目,對我鼓勵非常大,那時的5萬元對我來說如同雪中送炭,使我在以後3年裏能夠集中精力進行研究工作”。當時甲烷氧化活化的研究是國際催化界的前沿方向,李燦抓住表面氧物種及其甲烷活化這一關鍵的科學問題,透過同位素示蹤和高低溫原位光譜技術,表徵了催化劑表面的超氧和過氧等分子離子氧物種以及這些物種之間的轉化和催化反應活性,觀測到甲烷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態及其結構畸變現象,連續在《j.phys.chem》等國際刊物上發表數十篇文章,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研究成果後來獲得1993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科學追求無止境

催化劑的原位表徵研究是催化科學發展的基礎。利用拉曼光譜研究催化劑是催化原位研究的重要方向,但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李燦在美國西北大學與美國科學家合作探索催化劑的紫外拉曼光譜研究,於1995年取得了初步進展。這時,李燦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儘快在國內啓動這一研究:“如果國內及早開始,有可能在國際催化學術界佔一席之地。”1996年8月,李燦攜全家提前回國,並獲得了當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因而迅速在國內啓動了紫外拉曼光譜儀的研製工作。

經過兩年多不懈的努力,克服一系列技術上的難題,李燦終於研製成功國內第一臺用於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譜儀。隨後,他將這一新技術應用於催化研究中,在催化劑表面積碳、分子篩合成、雜原子分子篩以及氧化物物相等幾個方面相繼取得進展。其中關於鑑定雜原子分子篩中骨架過渡金屬雜原子的工作尤其受到國際催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被認爲是鑑定雜原子最爲可靠的一種方法。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刊物上連續發表了30餘篇論文,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多項。這項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發明二等獎。

在紫外拉曼光譜研究獲得重要成果的同時,李燦根據國際催化科學發展的新動向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及時佈設了幾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應研究方面相繼取得進展,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從2001年起,他又選定了太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這一世界性難題,李燦說:“我們可能會面臨失敗的考驗,但我認爲挑戰一個世界性難題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即使失敗了也值得。”

截至2003年,李燦已經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國際刊物140餘篇,論文被他人引用超過1100次;先後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優秀回國人員成就獎……2003年,李燦又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一輩子能做成一兩件事就很不容易。就是這一兩件事,要做好、做到國際上去,必須要全身心投入。”爲了專心搞科研,李燦辭去了許多社會職務和兼職,他想把自己的時間儘可能多地花在實驗室。“要想把中國的科學搞上去,必須有一大批科學家能夠腳踏實地地在第一線從事研究工作。”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說,“搞科研要有沉下心來的決心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如果不沉下心來,將不容易有什麼大的成就。”

在李燦的辦公室裏有一副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在從事催化研究的征途中,李燦在“催化”着自己的人生,不斷攀登科學的高峯。現在的李燦,每天依然從早到晚忙碌着:查閱文獻,思考方向,挑戰難題,與研究生們探討學術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共享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挫折……李燦說:“這種平實的生活就是我作爲一個科學工作者最大的樂趣。”

遠古名人
夏商周名人
秦漢名人
魏晉南北朝名人
隋唐五代名人
宋朝名人
元朝名人
明朝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