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通用3篇)

《目送》讀後感(通用3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後感(通用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目送》讀後感(通用3篇)

《目送》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本書是龍應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裏最爲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衝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溼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彷彿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彷彿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於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裏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我願意捧着這樣的書,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目送》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目送這一本書,它講了父母親情的故事。

這本書是一本回憶性的書,講的是作者在翻臥房的抽屜時,突然翻出來的一個紅盒子,然後展開的回憶。主要內容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讀《目送》一書,讓人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父母與子女這一生到底是什麼關係,應該如何處理父母子女關係是所有青年人都在焦慮的問題,隔代的文化差距,不一樣的年齡代溝都會使大部分人和父母親之間陷入矛盾的深淵。比如書中母親送孩子上學依依不捨的目送,還在走後仍然會想着他,這些無不體現着母親對於孩子的擔憂,哪怕是已經成年遠去上學的孩子。

讀完《目送》一書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形式內容都有差別,但是它所表達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同樣都是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關係,不過不同的是《背影》是兒子看到父親背影所發出的感慨,這樣的作品也其實我們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善待親人。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龍應臺這樣別有用心的刻畫無非就是想將自己內心對於親人之間的那份情抒發的更透徹,在一條路上,如果有一個人在爲你之路,及時碰到了挫折也會挺過去,那麼就與這樣的人結伴而行吧。

《目送》不僅細緻的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係,也讓許多人明白一個人在路上需要一個懂你愛你的人結伴而行。

《目送》讀後感3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爲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