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童年》讀後感(優秀14篇)

《童年》讀後感(優秀14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年》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讀後感(優秀14篇)

《童年》讀後感 篇1

寒假時,我讀了高爾基寫的《童年》,雖然這書很短,但意味深長,值得回味。

本書講的是十九世紀的俄國沙皇的黑暗統治下民不聊生的下層市民的痛苦和慾望。本書主人公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比什科夫),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創始人,小說家、劇作家、詩人、政治家和文藝批評家。《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之一。小說主要敘述的是阿列克謝因父親逝世不得不和母親和外祖母一道寄居在外祖父家,母親改嫁後,他又不得不周旋於兩個家庭之間。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爲爭奪財產而大打出手是這個小市民家庭司空見慣的事,只有外祖母真正關心與愛護他,成爲他唯一的保護人。小小年紀的他竟經歷了很多事,使他早早的認識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外祖母的樂善好施和寬以待人,更使阿列克謝在自私庸俗的貪婪保守的氣氛中受到了道德與光明的薰陶,使他產生了對正義事業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沒錯,高爾基就是經歷過黑暗的人。在他的'童年裏,我只看到人心的黑暗、厭惡、憎恨、嫉妒、貪婪、無恥、不孝、無禮、下流、無信。自私、庸俗、歧視、保守、卑鄙、惡劣、惡毒、邪惡,都是惡性,人心背的一面,最黑暗的一面讓高爾基都經歷了,包括有人去世、爭奪財產、失去了一切,都讓他趕上了,所以,高爾基早熟,他早早的懂事了,早懂得什麼是光明,早認識什麼是光明,並想辦法用光明去解救衆生。當然這本書裏也有光明,比如他的外祖母。

高爾基的外祖母,想必也肯定是經歷過黑暗的一個人,因爲她對高爾基很善良、和藹可親、樂善好施、寬以待人,這給作者表現了光明,人心向的一面,給高爾基帶去了道德良好的品質,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的體會到過去的黑暗與痛苦,也讓我明白了,即使這個世界十分黑暗、十分邪惡,即使它讓你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也依然鼓起勇氣,勇敢的活下去,因爲希望是不會死去的。瞭解世界的黑暗與絕望,卻從不放棄,並以悲憫之心去關懷所有不幸的人。這就是偉人之所以成爲偉人的真正原因,這纔是人類最爲高的道德品質。上天奪走你的一切,只因爲要給你更多。使你困窘潦倒、身處絕境,只爲讓你通明人生冷暖。給你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只爲讓你知曉世間百態。因爲只有奪走你的一切,才能讓你看透世間的一切,給你這一切,是讓你看的更加明白。你的痛苦,終究能換來你終究的一切。

總的說來,還是那句話。

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童年》讀後感 篇2

在沒有看《童年》這本書以前,我以爲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五彩斑斕,無憂無慮的。可是當我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我才知道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溫暖的童年……

這本書是高爾基先生的自傳,也是對過去的蘇聯下層社會的真實寫照。主人公阿廖沙是個可憐的小孩子,他三歲失去了父親,11歲又失去了母親。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他都在外祖父母的家裏生活。在這八年裏,他極少的得到親人的關愛(除了外祖母的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阿廖沙只是因爲把一塊白色的布不小心染成了另外一個顏色,就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一個小孩子被如此殘忍的毆打,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呀!儘管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還是沒有對生活喪失希望!他選擇了面對困難,迎難而上!最後阿廖沙憑藉自己的努力,成功擁有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讀完這本書後,我不由得慚愧了,因爲,我最缺乏的就是阿廖沙這種敢於挑戰困難的勇氣……雖然我剛剛滿十歲,但是,我已有了五年的“舞齡”了,每個週末,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媽媽都帶着我去上舞蹈課;每天放學回到家,總是要練習半小時以上的基本功。日復一日,我開始厭倦了這樣枯燥的練習,於是,我開始找各種理由拒絕練功、拒絕上課。我再也不想練功了,因爲練功不僅僅要承受壓腿下腰的痛,還失去了很多玩的時間,在我的不斷“拒絕”下,在我不斷說自己沒有“天分”下,在我的不斷“沒興趣”中,我終於結束了五年的舞蹈學習。起初,我是很開心的,但是今天讀了《童年》我才發現自己不是沒天分,而是缺乏堅持的動力,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所以,本是能練就的一技之長才會不了了之。於是,我重新撿起被我用各種理由放下的舞蹈,重新學習。練功痛了,我一想到阿廖沙痛就會少一分;沒時間練功,我眼前就會浮現阿廖沙的影子,時間彷彿就能擠多一分……悲慘如他都沒有放棄追求,我怎能輕言放棄?當我再次在舞臺上舞動的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我彷彿感受到阿廖沙給我傳遞了他的.力量,讓我變得堅強,懂得珍惜,在舞臺上綻放芳香。此後,我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練琴習畫、每一道數學難題、每一個英語單詞、每一篇習作撰寫……我帶着阿廖沙給我的勇氣,不再輕言放棄,不再借口躲避,一點點地攀登着,一點點地收穫着。

是啊,在21世紀,大家的家庭條件都變好了,於是幾乎所有的小孩都成了小皇帝,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怕苦怕累。可是,這樣就像溫室裏的花朵,好看是好看,只是遇到一星半點的風吹雨打,就會凋謝了,反而是阿廖沙這種“路邊的小野花”才能長得更加繁茂。

童年是快樂的,但是也不缺乏困難,只有努力的把困難解決掉,童年纔是完整的呀!讓我們一起向阿廖沙學習,迎難而上,不做溫室裏的花朵!

《童年》讀後感 篇3

暑假裏,我讀了《童年》這本書,裏面的內容讓我受益匪淺,看到高爾基和我們那不一樣的童年,又不禁爲他的悲慘童年而感到悲傷。

《童年》講的是五歲的高爾基失去了父親,而後又經歷了母親改嫁等一系列的變故。爲了上學,他只能去撿廢品賣了錢當學費,自己供自己上學。高爾基身上穿的破舊,在身邊的富有同學面前,受到了不少屈辱,可是他並不在意,把這一切化爲動力,促使自己努力學習,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思。現在,我們的條件是多麼的優越,不用擔心沒錢上學,更不用撿垃圾維持生活。身上穿的都是名牌的衣裳,用的也是五花八門,色彩鮮豔的文具,各種樣式的書包,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東西,應有盡有。而高爾基呢?他是多麼的悲慘啊!別說是文具了,就算是衣裳也都破爛不堪,是補丁摞補丁,還受到外公的百般虐待。相比之下,我們就像溫室裏的.花朵,享受着小公主、小皇上之類的待遇,不愁吃,不愁喝。簡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是對於高爾基來說,這根本就是神仙般的,想也不敢想的奢侈生活呀!而他卻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勤奮地學習;相比之下,我們這些過着幸福生活的人,卻是那麼的不爭氣,真是自嘆不如呀。如果,我是高爾基,那一定會爲自己的貧窮家境而自卑的對學習沒有了信心,而他卻把嘲笑化爲了進步的階梯,我真佩服不已啊!

相比高爾基童年的生活,我們可以用——掉進了蜜糖罐一樣形容現在的生活,可是,儘管這樣有些人還是不滿意現在的生活,挑這撿那。我也曾經做過一件這樣的事。

那天,我考了全班第一,媽媽爲了獎勵我,做了我最喜歡的餡餅。我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突然,一塊刺鼻的東西被我吃了進去,我連忙吐了出來,問媽媽:“這是什麼呀!”媽媽一看,不以爲然的說:“是姜。”我一聽,連忙把餡餅丟到垃圾桶裏。要知道,我是最厭煩姜的,那刺鼻的味道讓我聞了很不舒服,吃了更是噁心。媽媽見我把餡餅浪費了,十分生氣,說:“今天只有這一種帶姜的餡餅,你吃也要吃,不吃也要吃!”我聽了媽媽的訓斥後也耍起了性子,坐在那不理會媽媽。最後,媽媽實在是犟不過我,又給我重新做了餡餅,這才讓我如願以償。現在想想,我真是不應該浪費餡餅,姜又不是對身體有害的東西,何況這餡餅沒有了姜也是不好吃的呀!這餡餅如果在高爾基的眼中,那會是怎樣珍貴的食物呀!以後,我一定不會再浪費食物,而是珍惜每一粒糧食。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深深地感知到了我們和高爾基不一樣的童年,看出了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不同。以後,我們也要學習高爾基那種不向困難低頭,奮發向上的精神,好好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童年。

《童年》讀後感 篇4

這半年我一直陷入自己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無論看什麼書總是認識字,但書的內容無法入腦,更別說入心了。《解析童年》一書在李老師通知的第一時間內,我把它買了回來,並立即認真地去讀它,但很無奈《解析童年》一書的內容仍是無法入腦,讀了一遍,作者說了什麼,我沒有一點印象。我知道我的狀態束縛了我,目前不適合讀書,於是就把《解析童年》束之高閣。

7月7日看到李老師提醒要交讀後感的羣郵件,我又立即把《解析童年》找出來,但這兩天事情比較多沒有來及看,今天(7月9日)早上我6點起牀後又記起了讀後感的事,就立即從序言看起。不知道是早上比較靜的原因,還是要交作業的壓力,今早比較進入狀態,作者的序言深深地開啓了我的認同感,當我讀到“深刻領悟教育者的內核,在於修爲自我。深刻領悟到做一個好父母,亦在修爲自我。”時,我大腦進行了如下的頭腦風暴:

哪些部分需要修?爲什麼要修?和孩子對立的部分,控制孩子的'慾望、念頭,引起自己負面情緒的部分要修。爲什麼和孩子有對立,爲什麼要控制孩子,爲什麼會引起負面情緒?因爲那個時刻我的內在只有恐懼沒有愛。愛的特點是平靜、接納、包容、同理心,有效轉化,而恐懼的特徵是不安、對立、控制。是我在恐懼,所以只能修我自己。如何修?感受自己恐懼什麼,接納那份恐懼,然後審視自己恐懼的對象是否是真的和帶給我恐懼的觀念是否正確。

我知道我現在仍沒有狀態用心把此書讀完,不過今早這一小段腦震盪足矣,關鍵是接下來踐行這次的腦震盪,覺知自己的言行,情緒,修爲自我。孩子是一面鏡子,完全反映了父母的內在狀態和家庭環境,孩子辛苦的表演也只是爲了幫助我們認清我們的內在狀態,喚醒父母心中的愛。如果我們不體會孩子的表演,就太辜負孩子的那份愛了。我決定從此刻開始以家庭爲道場,以孩子爲老師,用林宗顯老師親子溝通中“鏡子投射溝通指令”進行一場內在的修行。鏡子投射溝通指令如下:

1、從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什麼?

2、從孩子身上我看到我自己怎麼了?

3、從這些事件中,我看到了什麼?

4、從這些事件中,我看到我自己怎麼了?

5、孩子透過這些事件,想告訴我什麼?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胃在翻騰;從顫中穴到喉嚨堵塞得厲害,尤其是喉嚨感覺發炎了,腫脹,想吐但又吐不出來;背和肩膀疼痛;心裏有種說不出來的無助和悲傷,淚在眼裏打轉,想哭又哭不出來。

此刻我更確定不是孩子需要這次的夏令營我陪孩子參加,而是我需要這次的夏令營孩子陪我參加。我也更確定這次夏令營我想要什麼:給自己放個假,和自我來一場約會,在海邊,在遊樂場,和我的內在談一場戀愛,而孩子是那個見證人,老師和同伴是那一道道風景。感謝我的孩子和愛人給我參加夏令營的機會,感謝丫丫老師在我恐懼一個人帶孩子出遠門時給我的鼓勵和支援,感謝這次夏令營的籌備者,參與者,您們共同的努力和付出使夏令營即將舉行。

《童年》讀後感 篇5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當我懷着激動的的心情讀完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時,我的心猶如澎湃的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靜。我深切的體驗到了字裏行間不同的情感色彩:邪惡中看到善良,黑暗中見到光明,冷酷無情中透着人性光芒,悲劇氣氛中感受到頑強的毅力,戰勝苦難的力量。

高爾基出生在俄國一個普通的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是他著名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之一,正反映了當時的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着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受到不快和壓抑。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深處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愛、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善良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嫺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爲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我很想辨駁、否認,因爲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甚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也是我心中的希望。

《童年》讀後感 篇6

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是美妙的,是幸福的,是快樂的,是值得回憶的……而他的童年卻是恐怖、悲慘、令人不敢想象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高爾基用盡拼搏的一生詮釋了這句話。

阿廖沙那悲慘、令人憐憫、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阿廖沙的童年十分艱苦,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然而他的母親因經濟的緣故無法養活他,所以只好送到他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便自己闖蕩,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但是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到他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他依然在艱苦的環境中苦苦追求自己的理想,艱苦的條件使他意志磨練得更加堅強。他熱愛學習,在工作之餘,他利用這些時間自學,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最終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爲一名令人尊敬、受人敬仰的偉人。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爲自己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爲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

記得魯迅說過:“珍惜時間是我成功的最大祕訣。”所以,我開始認認真真地學好每一門課。俗話說的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滴水穿石”也是一天一天慢慢積累而來的。都是要一點一點地克服困難,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和人生的燦爛。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纔會長久,有所爭取,纔會得到。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以相信,竟然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則,因爲在那‘一家子蠢貨’的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在黑暗的那一邊也看到一種叫光明的東西隱隱發光。只要對光明有希望,那一點點光明就會變成無限大,直至佔據一切黑暗。我想,這也是高爾基所想表達的情感。

在快樂中,在悲傷中,高爾基的童年匆匆走過。高爾基用他充滿苦難的童年向我們詮釋一個真理:只要不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光明總會來臨。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事情令您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眼前的黑暗總會過去,光明總會到來,只要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人,光明必會到來。看完了《童年》後,我感到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樣的年代,什麼樣的社會,只要他具備純潔的靈魂、積極向上的態度和向命運抗爭的精神,就一定會成爲一個真正的偉人。

《童年》讀後感 篇7

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回憶、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是我最寶貴的收藏,而高爾基寫的《童年》中,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

文中的主人公是阿廖沙,他三歲喪父後,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那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作坊。外公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也是一個粗暴自私的人。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公經常痛打外婆及孩子們。有一次,還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一場。在這樣黑暗的環境下,也有一絲絲的光芒: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的薰陶。在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一歲,阿廖沙的母親去世,外租父也破了產,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向了社會,獨立謀生······

讀過以後,我的心情非常壓抑。阿廖沙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他的外公、兩個舅舅是那麼的粗暴、自私,他的生活非常痛苦,從小生活在黑暗的陰影下,但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那樣善良的人存在着,他們使阿廖沙看到了光明與希望,外祖母用她的愛撫慰了他心靈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是老長工格里戈裏,還有那個“小茨岡”,他是一個善良、樂觀的人、他也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害死了。

在這個光明又黑暗的世界裏,小小阿廖沙經歷的磨難與痛苦讓我懂得了要珍惜現在的一切。比起他來,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美好,我們的童年是多麼的快樂,我們現在的世界充滿着陽光,有那麼多好心人來幫助我們,我們天天在父母的寵愛下成長,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我們不愁吃,不愁穿,有那麼多的“金銀財寶”。就這,我們還不讓父母省心,每天給父母施加這麼多壓力,有時,還和父母吵架,讓父母的心都操碎了。我想,如果我們讀完了這本書,一定會懂得珍惜,一定不會再讓父母操心了。

在學習中,也要一樣,不能浪費現在的大好時光,要把這一黃金時間充分利用起來。課堂上認真聽講,不懂就問;課下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每一項作業,做到及時複習;課餘時間,還可以多做一些練習題,多讀一些對學習有用的書籍,使自己的腦子更加靈活。

現在的社會是美好的,而高爾基小時候的社會被黑暗籠罩着,但他的心靈卻沒有被玷污,反而在這種環境下磨鍊了他,使他自己的意志更頑強,心靈更純潔善良,成爲一個正直、樂觀的人。我想,就是因爲他那種精神品質,讓走向了成功。同學們,慢慢地,我們也會走向社會,我們爲什麼不趁現在的大好時光努力奮鬥,使自己變得更強,品德更高尚?

陽光,不需要我們去創造,我們需要做得是珍惜現在的一切。讓陽光伴隨我們走向成功,走向幸福,使自己成爲一個有才華的人!

《童年》讀後感 篇8

讀完最後一頁,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了許多許多,高爾基的童年是多麼黑暗!但他又是多麼頑強!

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悲催的是黑暗的:三歲時,爸爸去世,跟悲痛欲絕的母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卻經常挨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老是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的親戚,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米哈伊爾舅舅和雅科夫舅舅,兩個都叫薩沙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茨岡……外祖父家有很多的事,打罵是少不了的,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再黑暗的地方也會有陽光,他身邊還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他的外祖母,是她一直給阿廖沙溫暖,一直爲阿廖沙着想,她總是給予阿廖沙愛,阿廖沙就像一顆種子,在外祖母愛的'滋潤下,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給了他溫暖,可是,沒過多久,茨岡卻在幫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像普通孩子一樣,阿廖沙也是充滿了好奇心:學大人卻把白桌布染了色、着火時在臺階下偷偷看着……後來,在兩個舅舅強烈要求下,終於分了家,阿廖沙在後來的日子裏,和外祖父學知識,或許這段生活還是蠻平靜的,並沒有出什麼事,直到一個舅舅要來殺外祖父,讀到這,我有點不可思議,那時的俄羅斯下層就那麼黑暗嗎?甚至要殺自己的親人?

想着想着,我們現在的社會中,不還是有一些黑暗的事情嗎?當我們走在街上,有時還會見到一些衣衫襤褸的乞丐和孤苦無依的老人,新聞上還時常爆料一些事:比如某個老人去世了子女都不知道、人販子賣小孩等等,像這樣子,社會怎能會有進步呢?怎能會繁榮昌盛呢?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歡樂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說什麼我們是小皇帝、泡在蜜罐子裏等等一類的話,不就是說我們是很幸福的嗎?我們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不用想錢的問題,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總是奢求更多。因爲我們不知道大人掙錢的苦!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去打工,但是否不再浪費,學會珍惜?

這是一部自傳體,也就是說高爾基小時候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下,但長大還能成爲一個如此傑出的人,真是了不起!

《童年》,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多,那堅強不屈、熱愛生活,還是那要抓緊時間,把握未來,都是我們所需要的。讓我們做一個堅強的人!

《童年》讀後感 篇9

我仰慕高爾基的《童年》很久了,今天終於有機會讀它,真是很高興。將全書讀完,我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這是一本偉大的書,既充滿黑暗,又能看見光明,在冷酷無情中又看到人性的光芒。

此書講述的是阿廖沙幼年時期從三歲到十歲的生活片斷。一直讀下去,我進入了一個黑暗但又光明的世界。讀到他的外祖父如何貪婪、殘暴,有一次竟將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覺,結果大病一場;還曾瘋狂地毆打外祖母的腦袋,致使髮針都扎進了她的頭皮裏;他的舅舅爲了爭奪財產,把阿廖沙的爸爸推進冰窖裏,還殘無人性的折磨自己的老婆,害死徒工小茨岡。他們冷血得連禽獸都不如。我認爲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一個階段,可讀到這裏,我才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快樂的童年。我不禁感到我比阿廖沙幸福多了。他的童年充滿黑暗,而我童年時,外祖父和舅舅可疼我了,常常買糖果給我吃,和我一起玩遊戲,還帶我到郊外遊玩,快樂極了。我爲他感到心疼和同情。正當阿廖沙處在困境時,終於出現了縷縷陽光——他的外祖母,她經常講正義和光明的故事給他聽,像個天使般引導他走向光明。正如文中寫道的:“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她馬上成爲我終身的朋友,成爲我最瞭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她給予阿廖沙知識和戰勝黑暗的力量,給予他迎接光明、嚮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使他成爲一個堅強、善良的人。

讀完這本小說,我受益匪淺。我現在才知道我的童年有多幸福,父母的疼愛、良師益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我的童年充滿快樂,使我健康成長。於是我明白:我要一邊享受童年快樂,一邊認真努力學習知識,用知識和智慧爲我們的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滿更幸福的生活。 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醜陋面目。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讀後感 篇10

在一個很平凡的午時,我翻開了高爾基的《童年》,心境久久無法平靜。

可憐的阿廖沙三歲喪父,被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貪婪;兩個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極。阿廖沙每一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嘔的醜事:爭奪財產、打架鬥毆、愚弄毒打兒童等。在這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中,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壓得幼小的阿廖沙喘可是氣來。

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能夠說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援了阿廖沙……它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我所期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我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爲他被自我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向支撐着。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我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爲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可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期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能夠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構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並要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高爾基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黑暗中的光明。

高爾基用他充滿苦難的童年向我們詮釋着一個真理:只要不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光明總會來臨。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眼前的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能堅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光明必會到來。

《童年》讀後感 篇11

時鐘是不會停止的,當它敲響了我的18歲時,我仍然回憶我的童年,仍然翻閱已經讀過幾遍的《童年》一書。因爲這樣我會覺得自己的童年比文章中主人公的童年要好幾百倍,同時我也能學到主人公的那種精神,每個人都需要的精神——堅強,勇敢,真直和自信。

阿廖沙的童年困難重重,這使他的童年充滿坎坷和仇恨,不禁讓我萬分感嘆我的成長經歷是多麼的順利。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在黑暗中度過的,飽受痛苦,他被外祖父打得失去知覺,結果生了一場病,他被餓了五天五夜等等。即使在這樣的環境的中,他也沒有放棄過對生活的期望,沒有被醜陋的惡勢力摧毀,反而變成了一個堅強的,勇敢的,正直的,自信的人。想到這裏,我又有點慚愧,有點對不起童年的美好年華。

他的這些精神財富主要體現在挫折面前永不低頭。其實艱難的挫折並不可怕,因爲它可以鍛鍊我們的意志,使我們進步,讓我們練就一套對付挫折的方法,所以有的人說:挫折也是一比無形的財富。

家喻戶曉的張海迪,對於命運的折磨,她選擇了堅強,最終成爲幾代人歌頌的人;貝多芬是大名鼎鼎的音樂家,但他沒有沒有聽覺,一個音樂家居然沒有聽覺,如果沒有貝多芬你會相信嗎?高爾基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點相似,他仍然選擇了勇敢和自信,最終成爲著名的作家。

不經歷風雨,只見得彩虹。孟子說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說只有透過艱難的磨練,才能成就大業。

《童年》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不僅是精神上的,還有道德品質上的感悟。有一句誓言:“人因爲有善而美麗,是因爲有善而偉大”。一顆善良的心對於一個人有多麼重要?善與惡是對敵人,如果只有惡,沒有善,那麼這個世界將變成什麼樣?這一對敵人就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兩者只有善才具有真正的價值。而阿廖沙在被餓了五天五夜後,卻沒有對外祖父記仇,這不是善嗎?生活中的`善可以化解一切痛苦,善是一種高品質的體現,人卻因爲有善而偉大。

《童年》一書讓我獲益匪淺,我更加肯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佳話。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遇見困難的時候,沒有哪個人是一帆風順的,但正是這些一次次的磨練讓你走向成功。當你在善與惡面前選擇善,能以善治惡,那你就是一個偉大的人。

我的童年比阿廖沙順利得很多,沒有經歷那麼多的大風大浪。這在大多數人眼裏是幸運的,當我讀過《童年》一書後,才知道這未嘗不是人生的一大損失呢?現在的社會,那樣的童年不再有了,那樣的悲劇也不會再重演。但我們還有青春,就讓我們用青春的活力去做一個成功而偉大的人吧!

《童年》讀後感 篇12

童年,是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讀了這本《童年》,我不禁憐憫起童年就生活在苦難中的高爾基。我更敬佩智勇雙全的外祖母。

我很慶幸,我並沒有生活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我沒有承受高爾基童年所承受的痛苦和苦難。在我的生活中,有家人疼愛我、朋友幫助我、老師關注我,我生活在親情、友情的懷抱中,幸福、快樂。我還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與同學快樂的學習,津津有味地聽老師講課。我的童年,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希望。

可是高爾基的童年並不是這樣,高爾基的童年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每天都有人辱罵他、欺負他、傷害他。他那時年齡與我們差不多大,他卻必須承受我們這個年齡不能承受的痛苦、悲傷。但他依然堅強地成長,並沒有在那樣黑暗的.社會中泯滅,他並沒有失去理想與信念,更沒有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本書在告訴我們要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要利用現在良好的條件,努力學習。

在高爾基的成長路上,他的外祖母使他沒有偏離正確軌道。高爾基外祖母是那樣勤勞能幹,心地善良,具有悲天憫人的仁愛胸懷,簡直就是至高無上的聖母。她愛這世間的一切,她愛親人,愛幫工,甚至愛馬,愛鳥等。尤其是給予了高爾基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高爾基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高爾基的愛,讓高爾基幼小的心靈感受到了溫暖,感受到了親情。培養了高爾基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高爾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外祖母信奉上帝,她認爲上帝是世界上最仁慈、最寬容、最有愛心的神靈。她對上帝的虔誠影響着高爾基的價值觀。她總是如此有耐心,寬容他人。每當別人欺負她或外祖父打她時,她總是毫無抱怨,當高爾基爲她報仇時,她不僅沒有誇讚高爾基還狠狠的打了高爾基一頓,她總認爲外祖父打她是上帝的安排,其實她可以輕鬆將外祖父扔在沙發上。她也十分勇敢,當染坊失火時,其他的男人都只是慌里慌張站在一旁,像無頭蒼蠅。只有她勇敢的衝進火中,拿走爆燃物支,制止了一次大爆炸。外祖母多才多藝,每當人們聚會時,她都會爲大家展現出優美的舞蹈。她腦子裏總是有源源不斷的,神奇的故事。高爾基非常愛聽故事,他那崇尚正義的性格,嚮往光明的信念,就是從外祖母的故事中一點一滴中培養起來的。正是高爾基看到了她種種優秀品質,才改變了高爾基的一生。她引導高爾基走向正確的道路,她是高爾基童年成長路上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人物。

她就像一個聖母,影響着高爾基的一生。她那高尚的品質使我敬佩她,雖然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她的許多優秀品質是世界上許多上流人物所不擁有的。我不得不承認,我也沒有她身上的許多優秀的品質,所以我要向她好好學習,成爲一個像她那樣智勇雙全的人。

《童年》讀後感 篇13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叫《我的多彩童年》。剛買回來的時候,我就被封面上那三個胖乎乎的人兒吸引住了,便情不自禁地翻開閱讀。這裏面的故事,有的讓我禁不住樂呵,有的令我忍不住傷心,有的使我憋不住氣憤……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那就非《菜園裏的大棗樹》莫屬了。

《菜園裏的大棗樹》講述的是作者老宅門外有個大菜園,裏面種滿了許許多多的蔬果。因爲許多鄉親們爲了貪近路,在菜園直進直出,小孩愛在那跑來跑去摘蔬果,所以一直沒有好收成。可是儘管如此,母親並沒去管。後來,收穫棗子時,母親還把棗子分送給每個孩子。作者的母親是多麼寬宏大量啊!是多麼善良大方呀!爲了能讓鄉親們走路更加方便,爲了能讓孩子們玩得更加開心。她竟然犧牲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蔬果,她認爲“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合上書本,我想起了這件事:我和王冰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一起做遊戲,一起做作業,有好東西一起分享。可那件事差點毀了我們的友情:有一次,我用存了好久的零用錢到文具店買了一個小袋子,我對這袋子愛不釋手。王冰看見了,就找我借,他要給她媽媽看看,他也想買。我雖然捨不得,但想到我們的友情,我就遞給他。第二天,王冰吞吞吐吐地對我說:“袋……袋子……不……不……見了。”一聽說袋子不見了,我火冒三丈:“你怎麼這樣,你要賠你要賠錢,一個27元。”我說完,哭着走了,王冰緊跟在我身後說了好幾聲對不起,可我惱怒地扔下了一句:“哼,跟你做朋友可真倒黴!”

中午,我還是窩着一肚子火,就在這時,一個聲音傳過來:“怎麼了,生這麼大的氣?”我回頭一看,是媽媽。我就把我和王冰的事告訴媽媽,媽媽聽了,撫摸着我的頭說:“孩子,想想別人有沒有寬容過你?”對呀,我摔壞了王冰的.尺子,她爽快地原諒我;我故意丟掉靜誼的橡皮,她開始是哭,可後來也原諒我了;我畫同桌的書,他什麼也沒說,只是點頭原諒我。媽媽又說:“你要懂得原諒別人,寬容別人纔會快樂。”聽到這裏,想到了我和王冰的事,我覺得我對不起王冰,我太小心眼了,可我堂堂男子漢,怎麼去道歉呢?媽媽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說:“知錯就要改,這樣朋友纔會回到你的身邊。”下午我去找王冰,誠懇地對他說:“其實早上我也有錯。是因爲我太沖動了,丟了就丟了。”我們拉拉手,又是好朋友。《菜園裏的大棗樹》一文中的母親是一個寬容的人,因而她受到鄰里鄉親的尊重和信賴。“海納百川而深廣,山容萬木乃蔥蘢。”大山不語,是因爲它的寬容,纔有和諧動人的自然風景;大海蔚藍,是因爲它的寬容,纔有深邃博大的底蘊;穀穗低頭,是因爲它的寬容,奉獻給人沉甸甸的果實。萬事萬物,都是以它的寬容,在爲世界創造奇蹟,給生命新的活力,讓我們那顆正在躁動的心得到安逸。

寬容是一種力量,一種愛,一種美德!一種灑脫,一種成熟!只有學會了寬容,你才能體會到世間更多的快樂。

《童年》讀後感 篇14

“人們習慣於把兒童與明天聯繫在一起,似乎是爲了明天才重視兒童,這是不全面的。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價值,童年的意義絕對不是爲了長大成人。兒童的名字是今天,捍衛童年是父母和教師的神聖天職。”這是孫雲曉教授的《捍衛童年》的篇頭語。這段話一下子把我震撼了,因爲在這個問題上,我幾乎沒想過,“長大成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直是我小時候的夢想,我常常以自己幼年時候的理想忽視現在的衆多天真的孩子,忽視孩子的個性。我錯誤的感覺學生是和老師一樣,爲實現將來的夢想而學習。我常常爲“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感動。看到《捍衛童年》這本書,我把我又一次放到教師的位置,思考起如何以客觀的眼光面對每一個不同的孩子。

成年人的幸福與不幸往往可以在童年找到深刻的原因,因爲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是我們做父母和教師的職責。

孫教授在這本書裏重點談了“童年恐慌”這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即兒童因面臨巨大壓力而不能承受所導致的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的焦慮心態。這讓我想起一位孩子曾經對她媽媽說:“媽媽,要發試卷了,我心裏特別緊張,我求了老天爺很多遍,讓我考個一百分。”當時這位媽媽還覺得有點好笑,心裏想到底是個孩子,求老天爺有什麼用,還跟孩子講了一通奮鬥、勤奮什麼的。現在想來,其實孩子就是處於一種恐慌狀態,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高,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值同樣也高,一心想着要好,讓父母高興。在家庭教育中過分強化競爭需要,弱化認知需要,缺少培養孩子習慣的耐心與細心,使孩子缺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陷入成就焦慮之中。

其實,書中很多理論,對家長、對教師很有鑑戒意義。希望自己在優秀的理論指導下做得更好:

第一、教育必須以人爲本。可以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弱點或錯誤,但決不能讓學生認爲自己天生愚笨或品質惡劣,恰恰相反,要千方百計讓學生相信自己是個好人,是個聰明的、有潛力的人。童年所犯的錯誤,都是一個好人所犯的`錯誤,耐心等待也是一種愛。

第二、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某門功課成績差,但決不可以讓學生認爲自己肯定學不好,恰恰相反,要用巧妙的方法讓學生相信自己是由潛力的。一門功課不等於所有功課差,即使多門功課差,人生仍然大有希望。讓孩子感受到快樂。

第三,寬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家長對孩子的錯誤可以“視而不見”。這種視而不見不等於放縱,而是選擇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對孩子多給與肯定,幫孩子共同解決問題,選擇孩子適合的發展道路。可以讓學生學習一點哲學,懂得發展與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讓學生相信,我現在不會的,經過努力是可以學會的;我犯了錯誤,如果能夠引以爲戒,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不管碰上什麼麻煩和壓力,慢慢都會發生變化,人的智慧與辦法總比困難多。

總之,好教師不光要引導學生熱愛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具有大智大勇,成爲一個真正的人。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