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語言集 > 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華(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華(15篇)

   來源:古今學識館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華(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也許你會說呼蘭河落後閉塞,但中國的自然鄉村都是在偏僻遙遠的地方;也許你會說呼蘭河的人們迂腐麻木不仁,但這的的確確是一些鄉村的寫照。也許這便是鄉土文學吸引人之處:貼近生活,貼近的是那樣完美以至於小說中的虛構你也不會辨認出來。

呼蘭河東二道街的大泥坑,雖然嚴重的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但沒人提出來要把大坑填上。是的,人們的無動於衷,甚至於嘲笑反映出他們的麻木不仁。但是,在我的記憶中,我姥爺家後面有一大塊空曠的`地,其中的大概一半用來種苞米,可另一半卻始終無法利用,其原因就是那一片地上有好幾個大坑。小時的我還經常去其中最大的一個坑去撈魚,直到我小學三四年級也就是20xx年左右那些坑才被填平。可想而知,當時的人們思想沒有現在先進,工具沒有現在那麼功能強大,怎麼會輕易就把坑填平?同時這個大坑不也象徵着呼蘭河人民所經歷的種種苦難嗎?他們掉入“坑”中,只能自己或在別人的幫助下盡力爬上來,倘若自己無能、也沒人幫忙,那隻能想夜間的“動物”一樣,湮沒在苦難之中而無人知曉。對於呼蘭河城中的百姓來說,生活就宛若那條泥濘曲折的道路,遠處即使是春意盎然的風景,唯一能做的卻是對付腳下的泥濘。這正是鄉土中普通人生活的寫照。

這本書中最溫馨的莫過於作者描寫和祖父生活的那一章了。縱觀蕭紅的一生,恐怕只有童年這短暫的時間是快樂的吧。作者寫出了童年的天真頑皮,更突出了祖父的高大形象。雖然生活艱辛,但兒童就可以無憂無慮,天真快活,根本沒有什麼補習班作業之類的事來打擾童年的美麗,而且還有那麼可愛體貼的祖父照顧。這與我的童年生活如出一轍,只不過我爺爺家沒有後花園,而是在樓前有一大片草地和樹林。草地上承載了我太多的歡樂:夏天就去捉螳螂、螞蚱、蚯蚓、蛐蛐,到了秋天側彈玻璃球,冬天就玩雪或者冰溜子。沐浴在微風之中,享受着太陽的溫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這就是鄉土帶給兒童的歡樂。

鄉土的生活是艱辛的。有二伯的生活充滿了辛苦,正是這變幻無常的生活造就了有二伯古怪的性格。有二伯喜歡被人叫做有二爺,一聽到小孩子叫他有子便會大怒。雖然自己一貧如洗,但自己還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可他雖然操勞一生,但也剛剛果腹,連孩子們都嘲笑他,最終只能淪落到偷東西,這分明是命運的捉弄,他又有什麼辦法呢?生命就宛如蜿蜒的合適,總要衝開苦難的包圍,固執的流向遠方——即使是想象中的遠方。他想透過跳井上吊來衝破包圍,可“他還是活着”,只能肩負着人間的苦難,勉強的活在世上。

到了後面的馮歪嘴子和王大姑娘,雖然這是一場悲劇,但其中也有動人的色彩。雖然王大姑娘死了,但馮歪嘴子堅強的活了下去,養他的兩個兒子,給兒子帶回去水果、肉等。生活是艱辛的,可越是這樣越要頑強的生活,只因爲有親情的呵護。這也許就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一線光明吧,這也就是鄉土的溫暖。

童年中的那塊最真實的鄉土,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牢牢的印在腦海之中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2

這是一本可讀性比較強的書,語言很簡樸。最初的時候以爲它是講故鄉的一條河,其實是作家蕭紅講述了記憶裏童年小城的故事。“一部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它的篇幅不算長,破敗的城鎮,骯髒泥濘的街道,愚昧自私的人們,這裏發生的一件件小事都是很真實的生活寫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醜惡的`一面,讀着小說彷彿跟着小鎮上的人一起經歷了一番。

開端大篇幅的講述了關於故鄉的風俗大致的樣子,小城裏所有的人,過的都是平板的生活,既不向前,也不回頭,每天每日,無怨無憂。只是一天一天的活着,沒有主動選擇生活的念頭,沒有奔頭的活着。但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今天你不主動選擇生活,明天你就只能被動接受上天安排給你的日子。比起那些描寫怪異荒誕人性的故事,我更害怕像《呼蘭河傳》這種隱藏在看似平淡生活中這不動聲色的、死水般的愚昧與麻木,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像是爲人們按上了自動發條,無需思考也滿足於當下,處處都透出強烈的悲哀與絕望。

在那個複雜的年代,尤其重男輕女的現象嚴重,書中對這一現象並沒有直接指出,而是透過敘述事件,將重男輕女的現象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這種重男輕女果真是深入到骨髓了,就連進廟祈福也是先拜老爺廟,而娘娘廟只是走個過場,讀完這一節不禁想要發笑。在過去,女性被束縛在一個狹小的盒子裏,她們被制定了一系列條例法規,每個出嫁的女性都要遵守,稍有不順,就會被毆打,書中老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活潑的小姑娘,因爲愛笑愛鬧,婆家視她爲怪物,總是無端打她,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一直醫不好,老胡家聽信了跳大神的話,說她身上有鬼,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當她在開水裏痛苦掙扎的時候,圍觀看熱鬧的麻木的人們沒有一個人伸出授助之手,讀到這揪心的一幕我感到憤憤不平,多麼可悲,多麼可恨,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就這樣不幸去世了。“人世本無神鬼事,封建迷信愚弄人”,你永遠想不到閉塞的小鎮對封建迷信的癡迷程度,沒有知識真可怕這句話是真的。也讓我們看到了那裏人們的愚昧和冷漠。

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大風氣下,冷酷的父親,缺失的母愛,僅有祖父給了她一些關於親情溫暖的觸覺,在祖父的花園裏,在祖父的愛中,蕭紅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最純淨的時光,也是整本書中她童年最美好的一段回憶。每個人都一樣,童年生活的地方一定是記憶最深刻的,走的再遠也忘不了故鄉的人與景。

書中最具反抗思想的人物大概就是馮歪嘴子了,他是一個敢於打破封建傳統規矩的奴隸,勇敢地追求愛情和幸福,要掙得做人的權利,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他用力生活的樣子還是讓人對生活存留希望的,總體基調並不讓人感到絕望。

全書共分爲七個章節,裏面的內容無關現在,也不關未來,只是蕭紅對自己童年時代的一個回憶。她既沒有美化它,也沒有醜化它,而是一個現代主義作家的態度描繪了一個長長的舊夢。讓人笑中生苦,苦中又有所思考,而我在她的回憶裏當了一次接近劇情的旁觀者。

讀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一生,這大概就是閱讀的最大意義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放暑假了,抱着一疊從學校圖書館借的書回到了家裏,喜歡泡上一杯茶走進書中與人物對話,呼蘭河傳讀後感。記憶中腦海裏仍然浮現着《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一直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我也把這本書放在了最後的閱讀中。帶着這樣一種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個午後翻開了這本《呼蘭河傳》。

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裏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擡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麼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那麼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麼。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爲人妻,爲人媳,她該是多麼不願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麼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麼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並沒有成爲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爲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着他們,因爲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一大羣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着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後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着,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樑”。雖然我們這些脊樑,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麼無奈的活着,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假期我讀起了《呼蘭河傳》這本書,開始的時候,只覺得平鋪直敘地描繪作者家裏的點點滴滴,甚至有些瑣碎。而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愈發覺出它的特別之處。

看着作者小時候的身影,我彷彿回想到了小時候的我自己。本書裏的作者天真無邪,生活處處充滿了童趣,讓我認識了一個純真無邪的“小蕭紅”。本文的地點是呼蘭河城,這是一個封建城市,裏面的人貪圖名利,卑鄙無恥,整天過着平淡的生活,顯得枯燥乏味,缺乏有趣的色彩。跟隨作者的腳步,我也走進了這個封建落後的小城市,灰色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到處張燈結綵,賣糖的人面帶微笑,到處招攬顧客,生怕自己的糖賣不出去。賣豆腐的似乎天生就深受大家的親睞,不費吹灰之力就賣了四五塊,生意興隆,一眨眼,一車豆腐就被顧客一掃而空,賣豆腐的便喜滋滋地推着車揚長而去。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了,這肯定是過節時候的情形。平常,街道上的人寥寥無幾,只有幾個小孩你追我趕,在街道上奔跑,其他地方空無一人,所有的房子大門緊閉,像是城裏來了強盜似的,顯得整個城十分淒涼,死氣沉沉。

作者的祖父去後花園裏澆花,作者也屁顛屁顛地跟在後面。祖父拿出水壺,將花園裏的花澆了個遍,而作者則依葫蘆畫瓢,四處亂澆,玩累了,作者便癱坐在草地上,漫不經心地玩弄着狗尾巴草,東張西望,一看到了蜻蜓,便嚷嚷着去追,追累了,便停下來休息一下,又去追野兔,體力像源泉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呼蘭河城在作者眼中是一個充滿快樂的小城,祖父的花園就是她的娛樂場所之一,她每天在花園裏嬉戲打鬧,一玩就是幾個鐘頭,樂此不疲,作者花了很多筆墨來寫這個令她十分快樂的花園,從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對外祖父深深的喜愛,也反襯出她對祖父的思念之情,讓我很受感動,彷彿身臨那個童話般的美麗花園。

作者用高超的寫作技巧把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小團圓媳婦了,她和蕭紅一樣大,才十二歲,卻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小團圓媳婦身體十分瘦弱,她的'婆婆脾氣火爆,三番五次地虐待她,導致性格開朗的她發生了三百六十度的驚天變化,她開始變得茶飯不思,變得孤僻,家人都說她是魔鬼。她的婆婆在她身上花了很多錢,比如跳大神,就是幾個漢子在臺子上裝神弄鬼,打鼓地打鼓,一個老巫師手舞足蹈,嘴裏唸唸有詞,場面十分隆重,左鄰右舍的的人都來看熱鬧,覺得很新奇,巫師在臺上像變魔術似的變來變去,引得大家拍手叫好。但這些還是無濟於事,小團圓媳婦最後死了,真是令人感到萬分惋惜。

讀完《呼蘭河傳》,我不禁感嘆時間的千變萬化。它的腳步飛快,帶走了童年,在五彩斑斕的童年裏,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酸甜苦辣我們都體驗過了,而現在,我們應該正視前方,懷着美好的憧憬,在接下來的大好時光中勇往直前,不給自己的人生留遺憾,在自己的光輝歲月裏一站到底!

《呼蘭河傳》讀後感5

而這些回憶我是願意忘卻的;不過,在忘卻之前,我又極願意再溫習一遍。——蕭紅

讀完這本書後,除了感嘆內容的淳樸真實感人之外,更多地是對一代才女蕭紅悲慘命運的感嘆。從小因爲出生的日子不好,就遭受父親的白眼,繼母對她不好,也就只有祖父對她是極其疼愛的。後來,爲了逃婚離家出走,一生與兩個男人糾纏不休,被深愛的男人家暴,剛出生的孩子夭折,年僅31歲,便死於重病。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她極力想表現孩童眼中未知而燦爛的世界,她在字裏行間流露的卻是刻骨的憂傷,筆下的人物和風景無不帶着一種憂鬱的美。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故事中兩個人物的悽哀命運,原本天真活潑的小團圓媳婦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圍觀的人都抱着獵奇的心態,從未有人對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頭;馮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婦卻早早的離去,剩下他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

蕭紅靜靜的敘述着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這種平靜帶給人不安和絕望的心態,故意去壓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給人無盡的傷感。其實令人傷心的不僅僅是這些社會最底層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更讓人苦悶的是他們周圍那些人的冷酷無情,在這些人的舉動中我們看不到憐憫的存在。小團圓媳婦被熱水澆頭,澆一次昏一次,卻沒有人去阻止這種暴行,而是圍在旁邊看熱鬧。這場景讓我不自覺的想起那讓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一幕:一羣中國人在木然的觀看自己同胞被處死的電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蘭河城裏的人早已見慣了貧苦百姓們顛沛流離的命運,於是他們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覺中喪失殆盡了。關於馮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傷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後,不但不關心他如何養活一家人,反而熱衷於尋覓他自殺的蛛絲馬跡,在他牀上發現一根繩頭,便有人傳言他要上吊,他新買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傳開了。看到這裏我非常懷念沈從文筆下溫暖的湘西風情,那裏的人們似乎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而不像蕭紅筆下的人們如此的冷漠和殘忍。

茅盾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蕭紅的這部作品:也許有人會覺得呼蘭河傳不是一本小說,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也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從茅盾先生的評價當中,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具有獨特思想風格和藝術風格的作品。其實我覺得與其說它是一本自傳,倒不如說,那是蕭紅經歷了半生坎坷和苦難後寫的一本童年回憶錄。

1942年1月22日,受盡顛沛流離之苦的蕭紅香港病逝。她逝世的當晚就被火化了。在她的墓碑之前沒有花圈,沒有送葬的人羣,一代才女歸於沉寂、歸於黃土。回顧她短暫的一生,如同風雨中的鏗鏘玫瑰,她一直在黑暗中勇敢的尋找光明。即使遭受了生活千百次的虐待,依然逆風前行......

《呼蘭河傳》讀後感6

近日習慣每天讀幾頁《呼蘭河傳》,或飯後,或睡前,十分樂意被蕭紅帶回那個時代那個地方她的那個童年。雖然閱讀蕭紅的作品能使我迅速逃離現實世界,但在閱讀過程中,總有一股矛盾在內心掙扎。

在享受傍晚照得外物紅光一片的火燒雲時,也得忍受漫長冬季院子北風呼呼的淒冷與寂寥;在讚揚當地百姓熱心幫助掉入泥坑的路人的善良本質時,也得眼睜睜地看着他們說瘟豬肉是泥坑裏淹死的來自我欺騙;在讚歎馮歪嘴子承受巨大壓力仍積極生活的堅強時,也得目睹小團圓媳婦被活活地折磨死……我們不能用一種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也不能直接斷定小說主題不是讚揚就是批判了什麼什麼,這樣的標籤如一張咒符貼死了整部作品。我們倒是可以區別對待每一個事件裏的各個元素,像蕭紅一樣,收藏起那些珍貴的記憶,日後用細膩幽美的筆觸一筆筆勾勒出來。同時也暴露出時代的弊病,於當地百姓的某句話某個舉動某個表情點出他們的愚昧麻木。繼而又以磨倌區別於常人之路堅強擔起撫養責任來探討人性力量之大。這樣不僅使小說的內涵豐富充實,也能留給讀者細細咀嚼,品味感悟。

在這部半自傳體小說裏,蕭紅的記憶之口像是裝上了水龍頭,緩緩地、有條不紊地流出,一段一段地述說,讓《呼蘭河傳》讀起來更像一篇篇散文,復沓的文句充滿詩意和回溯之美。而這種隨着作者內在情感而流動的回憶式敘述方式讓小說讀起來更親切自然。不過神奇的地方在於,看似明麗的筆調卻讓我的內心留有一股難以抒發的沉悶,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就這樣壓在心頭。我很想掃除內心留下的某些片段以解心悶,如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之死,可是我似乎又不捨得忘卻這段揪心的情節。我想,這也是矛盾的力量所在吧。

面對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人們的反應似乎並不是一致。縱觀《呼蘭河傳》,我大致分爲三種:1.普遍存在的百姓們。麻木不仁,託命於天,逢熱鬧必看,時常管管對自己無利害的`閒事,偶爾用用“精神勝利法”麻痹自己。2.以馮歪嘴子爲代表的“堅強派”,不畏旁人閒言碎語的轟炸,不理命的所謂凶兆,全心爲着兩兒子努力在生存線上掙扎。3.以祖父爲典型的地方紳士。他們較普通老百姓有文化、有見識,沒有那麼愚昧。他們也有資本去幫助他人,可他們並沒有成爲改變這個社會的領頭人,用平靜的眼光看待周圍一切,而非踊躍地管閒事,也沒有像其他作品裏的歹毒地主一樣欺詐百姓,而是偏被動地施捨幫助。在有二伯無處可去時收留他,但並不熱情地把他納爲自己家人。祖父這一切都隨它去的消極人生態度是說明他秉承了古代道家思想呢還是說他暗含着一種無奈的悲涼,覺得自己肯定無力改變這社會現狀,便將目光縮小至自己家庭的天倫之樂?又爲何會出現像祖父這樣的第三類人?這都是我內心一直糾結的地方,矛盾也爭吵不休。

《呼蘭河傳》讀後感7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爲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xx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後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xx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爲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豔的奇葩。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這個小小的縣城裏,有着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村應有的純淨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麼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裏當童養媳,因爲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說,打她是爲了讓她懂規矩!後來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着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儘管悽婉,儘管優鬱,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爲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那裏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於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8

一個活潑可愛又淘氣的小姑娘,跟着她的外祖父,在菜園裏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並玩耍着。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就像一隻出籠的鳥兒,無拘無束,在屬於她和外祖父的天堂裏盡情地撒歡。這是《呼蘭河傳》中的一個簡短片段,也是民國才女蕭紅童年時期的真實寫照。

是啊,鄉村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無憂無慮啊!在祖父的包容和疼愛之中,幼年的蕭紅在菜園子裏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令人難以忘懷的童年生活。她在這個歡樂的天堂中,能夠隨心所欲,盡情地玩耍。吃根黃瓜,捉只螞蚱,踢個菜種,潑瓢涼水……幼年蕭紅的幸福快樂,難道不令人神往嗎?

賞讀完這一段美文,腦海中依稀閃現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這一段與蕭紅類似的童年生活,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寶藏啊!

小時候,爸媽由於工作關係,於是將我託付在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在老家,我天天可以和小夥伴們挑着擔子,拎着籃子,帶着老虎鉗,上山摘桔子,體驗趣味十足的“摘桔樂”,回到家後,再和小夥伴們一起美美地飽餐一頓。中午,小夥伴們互相串門,在院子裏嬉戲打鬧,順便蹭一頓可口的'午餐。下午,小夥伴們會獻出自己的那一份“血汗錢”,和大家一起湊錢買碗香氣四溢、回味無窮的餛飩,大家各自分到餛飩後,唏裏嘩啦,風捲殘雲。然後,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擡起頭,瞄一眼小夥伴們嘴邊的餛飩皮,相視一笑。如果天氣晴朗,老天開了恩,我們通常會上山去探險,有時候,林子或果園裏也會有我們的身影。有時,我們會抓只罕見的小蟲兒,採朵奇異的小花兒,接着,又跟上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向另外一個地方進發了。在山上,如果我們餓了或渴了,摘幾個枇杷打打牙祭不爲過。運氣好的話,我們就能發現幾塊光滑,而且呈扁平狀的石頭,然後,大家便會帶上石頭,前往附近的一個池塘,打打水漂過過癮……

在那時,鄰居都是自來熟,兩個陌生小孩剛見面就能打成一片,好不快活!可是現在,在這個先進的時代,這種日子不復存在了,以往,孩子們玩耍時那銀鈴般的笑聲也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那一座座直上雲霄的高樓大廈佔去了孩子們玩耍的空間,那一個個豪華的鋼筋水泥盒卻徹底禁錮了孩子們的心。現在,寫不完的作業,學不完的知識,讀不完的補習班,是兒童們頭上的三座大山,他們無不被這三座大山壓得近乎窒息。學習和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渴望自由,我們也需要一個蕭紅式的童年。孩子們愛玩的天性,被無情地扼殺了。

鄰居?一起生活了十來年,連對方的相貌以及名字都是一問三不知,更別提一起談天說地,一起盡情玩耍了。在現代人的腦海裏,鄰居往往只是一個未知、模糊的概念。

蕭紅的童年令人嚮往,每個人自己的童年也值得懷念與珍惜。過去的那份天真爛漫,被現代化理念吞噬了。在此,我要大聲呼籲:“還我們一顆真正的童心!”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兒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蕭紅

蕭紅想要的自由,一直都在她的靈魂深處,因爲太深太深,所以太寂寞。

她是一個依附於愛情的女子,但她的愛情讓她的人生越走越荒涼,幾經波折,輾轉反覆,命運多舛。一生渴望自由,卻在苦難中顛沛流離。最近又去看了一遍《黃金時代》,只是因爲看了《呼蘭河傳》所以更想了解蕭紅,想了解這個心裏有着日月星辰天空和大海的女子的點點滴滴。但是湯唯只是湯唯,而蕭紅纔是蕭紅。湯唯演不出她的廣闊和蒼涼。

在生之末去回憶童年的點點滴滴,文字中無論歡喜和憂愁都透着深深的悲涼。

《呼蘭河傳》一開篇就寫被凍裂的世界,寒冷像小刀子一樣,凍着人們。開篇就將讀者帶到寒冷的情境中,哪怕回憶再甜,童年再美,依然是冷的基調。東二道街上的一個大泥坑,因爲這個泥坑,道盡小城裏人們的辛酸艱難,世態炎涼,還有人們的冷漠自私,自欺欺人。

對於扎彩鋪子的描寫也是極其豐富,人們對於死後世界有着五色斑斕的期許,可是對於生前的灰暗卻是麻木和隱忍。呼蘭河的人們熱衷於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這是他們單調乏味生活裏的樂趣,精神上盛舉。是單調生活的調劑品。

着墨最多的小團圓媳婦,本是一個十二歲的健康明朗的少年,嫁過來被無聊的人們觀摩,因爲不符合封建女性低眉順眼的姿態,被鄰里指手劃腳地嘲笑,被婆婆各種摧殘和虐待,直到病倒。虐待她的婆婆因爲訂她時花的頭繩錢,腳帶錢又怕她死掉,各種偏方,妙方,大神請過來給她治病,最後竟然聽大神用滾燙的開水三次爲她洗澡,直至將她折磨至死。

小團圓媳婦死了,沒有人爲她感到悲傷,去埋葬她的有二伯和老廚子回來談論的只是招待他們酒菜的香味。她死的那個夜晚世界都睡得實實沉沉,埋葬了她,彷彿她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爲她治病時的種種鬧劇,只是調節人們單調無味的'生活。人們只知道圍觀的樂趣。後是偶爾看到聽到東大橋那兒鬼哭的聲音,人們說那是團圓媳婦的靈魂。

性格怪異的有二伯,像極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他喜歡自說自話,窮困又隨遇而安,仇富又習慣點頭哈腰。馮嘴歪子則是一個善良而勤奮的人,他做的黏糕也曾甜過蕭紅的童年,但他的苦難的遭遇也刺痛着讀者的心,在苦難的生活中生兒育女,從不妥協。

喜歡看作者筆下的後花園,還有和祖父的點點滴滴。後花園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物都被作者賦予生命,紛紛鮮活了而帶着光芒,和祖父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人動容。這些美好的事物都成爲蕭紅以後苦難歲月裏的光芒,是她靈性文字的來源。

無論多麼生動有趣,最後都變荒涼,“荒涼”是《呼蘭河傳》中出現最多的詞。蕭紅病臥榻前,回憶記憶深處的童年,她的筆調寂寞蒼涼,她筆下的一幅幅畫面,一個個人物,鮮活而又生動,豐富而又哀婉,讀來讓人唏噓。

蕭紅的文筆細膩而生動,字字句句都是靈動的符號,閃亮着,擊打着讀者的靈魂。聯想到蕭紅風雨飄搖的一生,讓人無限的哀痛和婉惜。她比煙火更絢爛,她比煙花更寂寞。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中國故事千千萬,精妙絕倫每一篇。是啊,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神斧開天闢地,到1949年開國大典,流傳着許多家喻戶曉的故事。今

在呼蘭河這個地方,街道是灰的,房屋是灰的,草地也是灰的,人生更是灰的,一切都是灰的。整個社會沒有半點色彩……那裏的人們爲了活着而活着,有時甚至是爲了死去而活着。

我們的主人公蕭紅就出生在這麼一個灰暗的地方。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最氣憤的一段,那就是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12歲的年齡本該是健康活潑,無憂無慮,而他卻過早早的被賣作了童養媳,失去了家人的呵護與疼愛,已經足夠可憐,可做了團圓媳婦,他又拼命的幹活,忍受家婆的無端打罵。他們該死的婆婆打碎了一隻碗,就要把小團圓媳婦拉過來打一頓。它跌了一個筋斗,把單褲膝蓋的地方磕了一個洞,也要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總之他一不順心就要打小團圓媳婦,這誰受得了。這三個打一頓,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婆婆的蠻橫無理。更讓人氣憤的是,他自己的兒子捨不得打,打大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他怕沒有人給她看門,打豬,她怕把豬打瘦了。在婆婆的眼裏,唯獨打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沒有,他又跑不掉,也不會丟,也不會下蛋,也不像豬,打掉一兩斤肉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捱打了,他晚上就瘋狂的叫,說是要回家,婆婆一聽見回家兩字就不舒服,請了個圓夢的那個圓夢的說回家是回地獄18層的意思,婆婆害怕的呀,請了好幾位大神來跳舞,都成效甚微,最後竟把小團圓媳婦用開水燙死了,因爲大神說這樣可以保全家人平安。這一段我看出了呼蘭河人的封建和迷信,小團圓媳婦喊着要回家,那是因爲他害怕在這裏的生活,想回到他原來溫暖的家。那婆婆連字面意思都不想,直接想到地獄閻王,還請大神跳舞,看到這我的`冷汗都出來,真慶幸自己沒在呼蘭那個地方。

呼蘭河要說光鮮亮麗的地方,只有蕭紅祖父的後花園纔是富有自由生機的,那也是蕭紅在呼蘭河唯一喜歡的地方。這個後花園是當時最大,差不多和我們的操場一樣大。裏面什麼都有,花草、瓜果、樹木、昆蟲多級了。那裏面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那顆大榆樹,他站在園子的西北角。來了風,那榆樹先叫,來了雨,那榆樹先冒煙,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他閃爍的和沙灘上的貝殼一樣。那時候的小蕭紅還不認五穀,指着狗尾巴草說是稻穀,他的祖父哈哈大笑隨後就耐心地和他講,稻穀是有針的,狗尾草沒有,只是毛茸茸的。小蕭紅也不認真聽,只是胡亂承認就罷了,然後就追蝴蝶吃黃瓜,玩累了就把草帽往臉上一蓋,不用一兩分鐘就睡着了。在那裏到處都是自由的,黃瓜想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想開幾朵就開幾朵花,若一個也不想接一個也不想開也沒有人管它。從這一段中,我體會到肖紅祖父的園子是充滿生機自由的,是美麗的,是慈祥和藹的。

《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涼的歌謠。但願現在的人們可以不信邪不封建,我相信只要人人心懷一顆愛心,人間處處灑滿愛,人間處處都是那美麗的後花園。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來自《羅馬假日》,是說從生命爲“生命”之刻起,人經歷的是過程,體會的是無數過程所造成的無數個結果。直到生命不爲“生命”那一刻吧。或許沒有到達真正的終點,或許吧。讀書,就是一種對人生最好的經歷。而圖書館,就像是一個“旅行社”,令我所向往。而在這“旅行社”中,我總能發現一些不錯的“旅行路線”,比如《呼蘭河傳》。

先說說別人的評價吧,茅盾曾稱它爲一首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如此高的評價,果然不愧於“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沒錯,你沒有想錯,蕭紅,即是這本書的作者。剛剛翻開這本書,還是一幅恬靜的鄉村田園景。可是越往下讀,心情就越發沉重,字裏行間,都併發出一股對民國的`諷刺。就讓我不得想去了解蕭紅的身世,他爲什麼要如此諷刺她自己的生活呢?

翻到書的尾頁,找到關於蕭紅的介紹,我才瞭解到,這本書原來是他在走到人生盡頭時,寫的最後一篇長篇小說,當時她已身患重病。想必連走出家門都很困難吧。但他就是這樣在病牀上完成了一篇驚動當時社會的長篇鉅著。而蕭紅的《呼蘭河傳》都是以回憶來展開的,書中的所有內容都是他兒時的回憶。兒時蕭紅的家庭還算是比較富有的,但他的爸爸媽媽奶奶,都不算是特別的愛她,尤其是爸爸媽媽對他,很冷漠,不過他有一個愛她的爺爺。他在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他的爺爺和他的故事。一切關於他和他爺爺的故事都是開心的,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充滿田園色彩的。比如:祖父和她鏟地的一個小故事,祖父在工作,但蕭紅只是在胡亂瞎鏟,鬧了些個笑話。但是,剩下的故事內容,則顯得有些悲傷,或有些諷刺,但有時,還有一些幽默。你看: 賣豆芽菜的女子,雖然她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還到廟臺上去哭一場,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飯、睡覺、賣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靜靜地活着。唉,那些年代的人們沒有保險,沒有嚴苛的法律,熱了就脫下大衣,冷了就穿上棉襖,平平淡淡,一生就如夢一場。不過都完美地描述描述出了民國時期政府的腐敗,和和封建社會時期的迷信。整篇文章中,大量的寫人物,但是卻沒有主角,都是以不同的視角,來描寫不同的故事。

蕭紅寫這篇文章時,他已病入膏盲,但是你從他的文章中,無法找到一點低迷的語言,而他所有的文章都是樂觀積極向上的農村樸素生活,這多麼令人感到震驚!如此好的書就只配於這樣的作者!揭示了多少人生哲理,許多名言甚至今天看來也很超前。蕭紅有一點和冰心奶奶很像,那就是她很看淡生老病死,這也是她的樂觀所在,書中就有幾句: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擁着。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 是吧,蕭紅對這錢財、名譽、生死都已看穿有如此高覺悟的的人令我敬佩不已。蕭紅,樂觀向上、看淡生死、覺悟高……都是你的代言詞,你就是文學洛神,你就是我們永遠的榜樣!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剛讀了《呼蘭河傳》的第一章,我就感到了一種奇異的感覺。不知是因爲冬天冰封一切的天氣,還是因爲雨季變得恐怖的大泥潭,或是因一個個對死亡的生命冷淡的村民,我都隱隱感到不太舒服。如此使人壓抑的一個個景象,被作者描繪的倒是很生動,但真的不想再看下去。後來咬咬牙,又往下讀了讀,才知道原來這整整一章,只是爲這本書不了一個景,也預示了整個故事都會在這種環境下展開。陰暗的社會,簡陋的生活,矇昧的人;沒有信念,沒有目標,沒有一切值得活下去的事物。呼蘭河的人,像行屍走肉般活着,生老病死就如沒有一般。他們欺騙自己,忍着窮苦,卻又有一絲嚮往好生活的意思。

耐着性子,我又讀了第二章,這章確實是比第一章要有趣些。但,全旨還是沒變。呼蘭河的村民,有“精神”上的盛舉。“跳大神”,迷信;“放河燈”,自欺欺人;“野臺子戲”,粗魯;“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虛僞。這些活動又是爲了誰呢?是爲了人們取樂而辦的呢?不,是爲他們自己也不太確信是否真實的鬼神舉辦的。倒是有一項盛舉,“唱秧歌”,是爲人舉辦的,但作者也只是幾語略過。我很佩服這些人——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活動,他們便可找出“無限”樂趣。至此,本書仍無主角。甚至連作者也只是如上帝般旁觀。

第二章起,書的情感彷彿一下就有了。原來冰涼的文字,彷彿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全章幾乎每節都由祖父或祖母起頭,人物一下子就有了,也很鮮活。“我”在這佈景下,好像絲毫沒有影響,甚至祖母去世時“我”還在玩。但細想,“我”的玩伴也少的可憐,似乎只有祖父。這和佈景似乎有些像了。在後來第四章,又忽然以“院子”或“我家”起頭了。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並插入了很多事例來介紹“我”家,感覺很有立體感。作者的童年,不管幸福或是不幸福,必是深刻的。由這小院的描寫,便可感覺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美,但悽美。“我”與祖父雖玩耍愉快,但卻是隻和祖父。只有唯一的依靠的人,是值得同情的。而“我”的內心不也和這開頭的佈景一樣嗎?這樣深刻的童年,必給作者留下極深印象,才使她寫得如此細緻。而她與命運做鬥爭,獨自在小院快樂着。這不是一種頑強的表現嗎?隨着小故事越積越多,終於,作者要寫大故事了。

五、六、七章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它們倒像是真正的小說。有人物:團圓媳婦、二伯、馮歪嘴子;也有情節: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有二伯的日常生活以及馮歪嘴子一家與世俗做鬥爭。這些故事都很生動,有的有趣有的'悲慘,但都告訴我們一件事:“在呼蘭河,人是苦,但不甘的人不會忍受悽苦的命運。”是的,這些人都很堅強,有志氣,與命運鬥個你死我活。在作者筆下,這一個個人物,與她的佈景,似乎不相稱,但又很現實。這些人,堅強樂觀的活着,不靠“精神”盛舉,只靠一顆頑強的心。我很佩服他們,也爲他們的故事感動。

不知不覺就讀到了尾聲。呼蘭河,是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兒時生活場所,那裏悽苦,但那裏的人樂觀,以至於每個故事都蘊含着悽苦籠罩下的快樂。這本書很深刻,耐人尋味。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我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爲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後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爲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豔的奇葩。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我,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這個小小的縣城裏,有着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村應有的純淨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述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樣樣,就怎樣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個性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麼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但是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那裏當童養媳,正因活潑,不像媳婦,因此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說,打她是爲了讓她懂規矩!之後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着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儘管悽婉,儘管優鬱,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爲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那裏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讓咱們珍惜這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於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正月十五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

耳畔彷彿響起了荒涼的歌聲。從那安靜且了無生氣的大院子裏,從那間破舊的草房裏,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小說名篇,也是蕭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用平淡又帶着孩童稚氣的筆調,慢慢塗抹出蕭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平凡的北方小城,一羣善良又愚昧的百姓。

呼蘭城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圍繞大泥坑發生的趣事,真是令人忍俊不禁。跳大神、放河燈與野臺子戲,讀來新奇,還保留着一股古樸之氣。在那個年代的人們,心裏還念着古時候傳下來的規矩,使人動容,雖然這些又帶些許封建迷信的味道,但是讓人覺得,這麼長這麼長的時間淌過,還有一些事、一些人是沒變的,懷念又心安。

通讀全書,其中最讓人痛心的故事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她是一個十二歲的普通的小姑娘,被趕車的胡家接來做小團圓媳婦。之前,她的大娘婆婆是不主張接她來的,她來了之後也只是多了一張吃飯的嘴。可見,就算是小團圓媳婦來了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生活過。她黑乎乎、笑呵呵的,長得很高,於是她的婆家讓她說自己十四歲。在那個年代裏,女子長得高了居然也是一件羞事。

“過了沒有幾天,那家就打起團圓媳婦來了,打得特別厲害,那叫聲不管多遠都可以聽得見……鄰居左右因此又都議論起來,說早就該打的,哪有那樣的團圓媳婦,一點兒也不害羞,坐到那兒坐的筆直,走起路來,走得風快。”難道因爲坐得直、走得快就應該捱打嗎?

鄰居們對團圓媳婦也沒有一絲心軟和心疼,反而說該打,而這樣的鄰居也大多是女性,想必她們的少女時期也是捱打捱過來的,對待下一代時認爲這是理所應當的,卻不能想到去幫助她、拯救她。可見,數千年重男輕女的思想和對女性心靈與身體的束縛甚至已經將她們壓得接近扭曲了。

然後,天天夜裏跳起了大神,她的婆婆說,小團圓媳婦病了,跳神給她趕鬼。但是怎麼趕都不管用,“於是有許多人給他家出了主意,人哪能夠見死不救呢?於是凡有善心的人都幫起忙了。他說他有一個偏方,她說她有一個邪令。”足以見到,左鄰右舍們還是有着善心的,誰都想救救這個可憐的小姑娘,有人說吃一個全毛的雞,有人說吃黃連和豬肉。人們心中的善良和愚昧像是一枚硬幣的的正反面,他們不知道,小團圓媳婦落到這種地步,是因爲他們心中的愚昧縱容了胡家的人。多荒誕啊!問題竟全部出在每一個出主意救人的人身上。

來了一個畫帖的雲遊真人。小團圓媳婦的大娘婆婆說:“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是打的狠了點,可是不狠哪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打得是有點狠了,打昏過去了。”讓人不忍卒讀!才十二歲的小姑娘,每天遭受的是婆婆的毒打,就算身體不出問題,心理也會有很大的陰影了。

吃了多少偏方,看了多少方士,都沒有用。小團圓媳婦活活被胡家折磨死了。臨死,她的婆婆心疼的還是錢,卻不在乎那條鮮活的人命。

整個《呼蘭河傳》的故事基調,從這個故事開始,就漸漸的悲涼起來,訴說着那個年代下人們扭曲、蕭索的內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主義對人們的荼毒。茅盾說,《呼蘭河傳》真是一串悽婉的歌謠。正是如此!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呼蘭河是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小村莊,小小的地方,一條十字街與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幾十戶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家,就是整個村莊的基本樣貌,與千千萬萬普通農村沒什麼差別。

全書的主人公是“我”,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純澈乾淨的雙眼觀察世界,用最淳樸的語言表達自己,讓讀者在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而感到悲慘的同時,仍然能夠感受到人世間所存在的最簡單的善良與美好。

呼蘭河是一個灰色的封建社會,在那裏,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樣不值一提;在那裏,人的一生可以被長輩隨便安排;在那裏,人們用可悲的言語掩蓋人的脆弱與無助;人們背離事物的本質與發展規律,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不着邊際的封建活動上,一邊做着摧殘人心靈與身體的事情,一邊又可悲地將一切希望寄託於神靈。

再說那染缸房裏邊,也發生過不幸,兩個年青的學徒,爲了爭一個街頭上的婦人,其中的一個把另一個按進染缸子給淹死了。死了的不說,就說那活着的也下了監獄,判了個無期徒刑。

但這也是不聲不響地把事就解決了,過了三年二載,若有人提起那件事來,差不多就像人們講着岳飛、秦檜似的,久遠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同時發生這件事情的染缸房,仍舊是在原址,甚或連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許至今還在那兒使用着。從那染缸房發賣出來的布匹,仍舊是遠近的鄉鎮都流通着。藍色的布匹男人們做起棉褲棉襖,冬天穿它來抵禦嚴寒。紅色的布匹,則做成大紅袍子,給十八九歲的姑娘穿上,讓她去做新娘子。

總之,除了染缸房子在某年某月某日死了一個人外,其餘的世界,並沒有因此而改動了一點。

再說那豆腐房裏邊也發生過不幸:兩個夥計打仗,竟把拉磨的小驢的.腿打斷了。

因爲它是驢子,不談它也就罷了。只因爲這驢子哭瞎了一個婦人的眼睛,(即打了驢子那人的母親)所以不能不記上。

再說那造紙的紙房裏邊,把一個私生子活活餓死了。因爲他是一個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麼。也就不說他了。

呼蘭河也有最簡單的一面。世世代代的農民在呼蘭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土地的敬仰造就了農民樸素的品質。主人公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有着簡單的快樂源泉,對待事物有着最簡單的看法與認識,與成人世界形成鮮明地對比,讓讀者在黑暗的格調中仍然能感受到來自孩童的一絲亮光,但孩子的一絲亮光往往會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殺,在感嘆的同時也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蘭河作爲二十世紀中國農村的縮影,是當時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在那個物質匱乏,科技落後的時代,人們只能將希望都寄託在神靈上,當時的人對大自然、神靈存在十分的敬畏,現代的我們不能否認封建思想在歷史發展史上存在的意義,但我們必須從這段歷史中吸取經驗,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摒棄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學的一面。

作者筆下的呼蘭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惡,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無知也有希望與憧憬,是對這個小鎮的最真實寫照,值得一讀。

日記
週記
小說
摘抄
語文
作文
口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