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警句 > 寓言 > 历史故事 > 古代勤奋读书故事

古代勤奋读书故事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3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书中自有红颜玉,我们可以在书中学会更多的知识。且不说现在,古代勤奋读书的例子都比比皆是。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勤奋读书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勤奋读书故事

古代勤奋读书故事一

“程门立雪”语出《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说的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杨时尊敬师长的故事。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先后学于程颢、程颐,曾任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塾学习,七岁能写诗,八岁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29岁那年他前往河南颍昌,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元祐八年五月,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在洛阳伊川书院学习。其时,杨时已40多岁,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程颐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闭目养神、坐着打盹。杨时二人不忍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他依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候,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慢慢睁开眼睛,才知道杨时和游酢一直站在门外等候。此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通身披雪,却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态度依然恭恭敬敬。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起身把他们迎进屋内,并收他俩为入室弟子,更加尽心尽力教授。后人将这段典故叫“程门立雪”。

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最终,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著述颇多,杨时的作品主要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又因晚年隐居龟山,世人也称其为龟山先生。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程门立雪”成为尊敬老师、虔诚求教的千古美谈。

古代勤奋读书故事二

“囊萤映雪”常用来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囊萤”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囊萤映雪”记载的是古人勤奋苦学的故事,因此,向来被认为是克服物质条件的艰苦,发奋苦读的代名词。

晋代时有个人叫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寒,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生活,父亲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车胤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萤烛发出的光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勤学苦读,他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浪费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他想,雪光可以用来看书啊。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他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借着雪光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使他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做了大官。

古代勤奋读书故事三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就在房前屋后种了很多竹子,经常去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他每次画竹,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他的从表弟苏轼很敬重他这种精神,就写了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来谈这件事,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完整的竹子)于胸中.执笔熟视(仔细观察),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遂,通“随”),以追其所见……

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传说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民间故事
睡前故事
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