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警句 > 励志 > 大学励志 > 大学生成长励志文章

大学生成长励志文章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2.2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那些有关励志大学生成长的文章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找来看看的,那么大学生成长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成长励志文章

大学生成长励志文章:大学里,关于专业

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湖北秭归一名女生在北京大学读了两年后,退学参加今年高考,结果分数并不理想。

在我国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下,很容易出现一名考生虽然被录取,但却对学校或专业不满意的情况。根据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调查,20xx级新生对就读大学的满意度为35%,对专业的满意度为44%,换言之,有超过60%的新生对就读大学不满意,超过50%的学生对就读专业不满意。

然而,对学校不满意的学生,大多只能接受现实,因为根据我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学籍管理制度,很难转学到另外一所大学就读,除非有关系开后门;对于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如果大学内部有换专业政策、辅修政策,还有机会换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一般大学转专业的比例在10%),或者学习自己感兴趣专业的课程,如果学校没有这些政策,或者学生自己没有把握住转专业的机会,那么,大学四年,学生们除了忍受之外,能够想到的办法,就只有退学去复读了。

对于每个个体学生来说,我们当然不赞成他们贸然退学,而是希望他们能够调整专业观念,尝试培养兴趣,毕竟辍学复读这一选择的风险太大,万一再次高考失利,或者由于高考录取的原因,自己还是没有进理想的学校、满意的专业,不是要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浪费自己更多的青春岁月吗?但是,要让一个学生花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一直与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专业知识打交道,也确实太不人性了。北京大学这位女同学,如果不是对专业非常非常不满意,是不可能在上学两年之后还退学去复读的。

打破当前的集中录取制度、调整学籍管理体系,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如果一名学生可自由申请大学,可同时拿到多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结合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大学,那么,对大学、专业不满意的程度将大为降低。而即便进入了自己并不满意的学校、专业,如果大学没有严苛的限制有自由转学、转专业的制度,那么,学生也可随时申请换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当然需要接受的学校和专业同意接受),这就解决了学生只有无奈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专业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大学的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

自由申请大学和自由专业制度,是符合人性,也有利于学生成才的。但对于自由申请大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人们顾虑的还是公平、公正问题,担心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好学校、好专业全部被权势阶层的子女霸占。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自由申请大学和自由转学制度,从本质上是赋予学生选择学校的权利,当学生可以选择大学、大学被学生选择的时候,大学的办学思维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必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来吸引优质生源,否则,再好的大学很可能在市场选择中,被学生抛弃。在这种办学思维中,教育公平的程度只会进一步提高,而不是降低。

其次,我国实行的集中录取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都采取分数标准评价、管理学生——分数决定学生进哪所大学、这个学校的哪一个专业,进而在学籍管理中,如果转学、转专业,就涉及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高低问题,这种按分数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完全不顾学生的兴趣,最终,即使维持了表面的分数公平,可却以伤害学生的个性、兴趣发展为代价。简单的说,目前的录取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只具有“划分”人才的作用,却没有起到任何育人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高等教育要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关注学生对学校、专业的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对学生加强专业观念教育,在当前制度框架下,适当允许学生换专业、辅修其他专业,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且,我国大学的换专业政策,都比较“变态”,按照各高校制订的换专业条件(要求高考分数、大学一年级学习成绩、换专业考试成绩),要换专业的学生,必须努力学好本专业以达到申请换专业的目的。只有改革录取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才可能给学生自由选择大学、专业,进入自己满意的大学和专业,从而将学生的个人潜力发挥到最大。

大学生成长励志文章:写给农村大学生

作者:熊丙奇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xx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道中: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月薪(3505元)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51元)高654元。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当然在就业中存在“拼爹”的一方面原因,除此,不合理的高考制度导致农村孩子更多进入二本、三本等普通院校,而二本三本院校近年来盲目扩张,也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虽然我国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20xx年农村学生占招生总数的48%,20xx年达到59.1%,其中本科生由44.1%提高到52.5%;但是,农村生进重点大学的比例却很低,20xx年,北京大学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仅为14.2%,这还是在国家推出定向扶贫招生计划之后得到的数据,此前,北大的农村生比例只有10%左右。从全国范围看,985工程高校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根据调查数据,更多农村生进入了二本、三本院校。

而二本三本院校的教育质量比985、211院校更令人忧虑,一方面,这些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获得的政府资源少,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投入,另一方面,不少二本、三本院校近年来走规模办学路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而且,为使扩招顺利进行,很多学校选择办学成本较低、不需要专业实验室、对专任师资也要求不严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盲目扩招,直接的后果就是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难。在20xx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文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毕业半年后薪酬排行的倒数十名。

这就清晰地描绘出农村生的求学与就业路径:农村生上本科院校的比例提高,但大多数进入二本、三本院校,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的教育质量缺乏保障,且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较多,结果是农村生就业率低、薪酬低,再加上“父辈就业”拼爹的影响,就业的城乡差异就十分巨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就业公平,是必须的,但是,还必须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改革高考制度,不再以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在目前的高考体系中,分数是唯一的评价、选拔标准,表面上看,每个考生在同一张试卷上进行竞争,是公平的,但这其实对教育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的农村生来说其实并不公平,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20xx年高考中,考生父亲来自农村,考生文科高考成绩平均能达到433.8分,如考生父亲在城市,考生文科平均成绩可达到471.4分,相差37分。改变这种不公平状况,从长远看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而在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实中,改革高考制度,更具现实意义,如果能建立全国重点大学基于全国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并在自主招生中加入地区教育因素评价,就可很大程度校正地区不公平、城乡差异。如果不改革高考制度、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不完善就业体系,这种城乡差异还会持续扩大,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应打破学校间的身份等级,推进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平等发展,甚至取消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的制度设计,我国将高校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三本,是人为地将高校划分为等级,这制造了学校间的不平等,压缩了二本、三本院校的发展空间。加之学校普遍缺乏办学自主权,因此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办学没有特色、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其实已经出现了“考不上一本就不算上大学”“上二本、三本院校没有出路”的看法,这使社会的高考焦虑加重,同时也使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认为无法考上好大学的学生,选择放弃高中、进而早早放弃初中,出现低龄辍学,这无论如何不是我国教育和社会的福音。面对这些情况,我国必须加快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大学生成长励志文章: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

——哈佛留学生

在哈佛做讲座之后,我写了一篇感想文章,说哈佛的学习氛围很浓。文章发表后,一位哈佛学生给我发来一封邮件,说哈佛校园中,学生们的讨论很热烈,是事实,但这可不是学生们都爱讨论,他们也是没办法,因为老师有这样的要求,不参加讨论会,可能很快就跟不上课程。

他想告诉我的是,大学的学习氛围,是由学校对人才培养严格要求、重视教学所带来的,不是靠学生们的自觉。这与国内大学近年来反复强调“学风建设”,很是不同。在“学风建设”中,学校、老师反复教育学生们,要主动学习、要爱学习。可似乎学生就是主动不起来,该逃的课还是逃。

其实,我在几所美国大学参观时,陪同的学生,都谈到了这一点。一位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时保送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一个学期选10门课,甚至更多,都没问题,因为只要学期结束,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

一个同样和他保送进北大的同学,混到大二,因为长期缺课去打游戏,最终多门考试不及格被退学。他觉得这样混下去,实在对不起自己,因此申请MIT,到这里继续读大二。到了MIT,虽然只选了五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因为每门课,老师都要求要阅读大量的书,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在他们的同学中,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的情形,十分普遍。

这位同学告诉我,他曾经对大学十分失望,而到了MIT,才发现自己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他说,他对此的感受最有说服力,因为其他的本科生,大多是直接高中毕业后来留学;而研究生们,感受不到本科生教育。听了他的话,我在想,这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会出现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自己的美国母校却不捐给中国母校。

我国大学,也反复在谈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这只是说说而已。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我国大学的教授们,在高校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实中,是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无谓”的精力的。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可摧毁学生们对大学的美好期望。我国很多高中毕业生,怀着美丽的大学梦进入校园,上完第一节课之后,就从梦想回到“现实”——原来梦想中的大学竟是这个样子。而对于学生们在大学里的“不认真”,大学将其原因归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却没有进入角色。

我也曾对大学新生分析过,大学的教学环境与中学不同,要求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但这次观察哈佛学生的学习,才明白,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没有错,可老师教育教学的高度投入、负责,对课程的严格要求,是学生进行有效自我管理、规划的基本前提。哈佛本科生的课,安排得并不多,但学生们忙,就忙在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准备讨论会,以及撰写课程论文。对于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大学之前几乎都是“被规划”的,几乎不会自我管理,当大学给与了学生绝对的自我管理后,他们基本是管理不好自己的,这中间是脱节的,大学还是需要学校、老师适当的监督与要求的。

最近,数所世界名校的网上公开课受到国内大学生、白领的追捧,很多人的感慨是,看了这些课,才知道原来自己以前上的不是大学。这和那位来自北大的留学生的感受很相近。但一位哈佛学生告诉我,这些网上公开课并不是最精彩的,精彩的是讨论课。哈佛的讨论课,一般只有八九人(学校规定,课程参加人数不得超过八九人,人数太多,有的学生无法参与,这与我们课程强调规模,以数量来论课程欢迎程度完全不同)。在讨论课上,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大家在讨论中,能相互学到很多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有什么样的学校定位,有怎样的学校风格,就有怎样的学生。美国的大学,可以让学生在忙碌中热爱学校,融入大学,而我国的大学,却让一个个好学生把“混”字挂在嘴边。如果要说差距,这是我国大学与国外名校最大的差距。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签名
励志口号
励志英语
励志书籍
励志诗歌
励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