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警句 > 励志 > 为人处世 > 关于成功的典故大全

关于成功的典故大全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9.6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成功的最大敌人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愤怒时,不能制怒,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本站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成功的典故,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成功的典故大全

关于成功的典故篇1:巴金

汽车库、储藏室、阁楼上、楼道口、阳台前、厕所间、客厅里、卧房内……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内,曾经到处是书。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藏书之多,在当代文人中,恐怕无人可比。

藏书多,自然在于书买得多。

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1·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本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2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买书真的没商量。

在现存的300多封巴金与萧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寄钱买书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书信萧珊:“昨天刚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还没有到开明去拿钱,过两天我会去拿的。其实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钱,不过来北平一趟总得买点东西带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买几本书。”从中可以看出,巴金这时在北京,准备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金已寄信嘱萧珊汇钱来,等不及又发信回去。

这是一封巴金写于1956年6月23日的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次买书较少,已寄了几包回去,大概还有几包。”已寄了几包回去,还有几包,这还是买得少的,那么多的呢?可以想像,巴金买书有多“狠”。这次寄信的地点也是在北京。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金去北京,没有一次不买书回来的。琉璃厂、王府井,都是巴金必去的地方。

关于成功的典故篇2:爱迪生

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我想,如果你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就一定会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好奇心。

1847年,爱迪生降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时候,爱迪生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好不容易,爱迪生长到了8岁,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份份上学了。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课以后,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了。

爱迪生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独生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他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做起实验来。可以说,这就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

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

应该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联的。在他发明了电报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

关于成功的典故篇3:皮尔·卡丹

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每天冒险骑马登上高高的雪山,采下大块冰,运到城里卖给富家大户,挣得几个小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上小学,甚至是中学时,他常被同学恶意嘲谑为“窝囊废”,这些中伤的话,严重地刺伤了一颗少年的心,所以,从小他就体会到贫穷带来的艰难与屈辱。

在中学阶段的后期,他曾参加过校内戏剧演出,从那时起,他就对舞台产生了兴趣。他梦想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舞姿。为此,16岁那年,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学,一个人独自跑到当时的大都市巴黎,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时尚大舞台上用脚尖旋转出精彩人生。

可是,这座高傲的城市根本不屑瞟这个穷小子一眼,别说学习舞蹈的高昂学费了,就连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成了问题。他没有别的特长,只有从小跟着父母学到的一点裁缝技术。凭着这点手艺,他在一家裁缝店找到了一份每天要做十多个小时的工作。

就这样做了几个月,他的心情越来越低落、颓废。他不知道自己在这个裁缝店要干多久,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登上梦中的舞台。他苦闷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他准备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讲述自己的梦想遭现实阻挠无法实现的困惑。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了。很快,他便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谁知,布德里并没提收他做学生的事,而是讲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布德里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也想当飞行员,还想成为一名牧师,但因为家境贫穷父母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生活……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梦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梦想与现实生活中,人首先要选择生存,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他幡然省悟,后来,他努力学习缝纫技术,并应聘于一家名叫“帕坎”的时装店。凭着勤奋和聪慧,他的服装设计技术提高得很快。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他又投奔由着名时装设计大师迪奥尔开设的“新貌”时装店。在这里,他增长了见识,积累了领导时装潮流的设计心得和体会,他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一年,着名艺术家让·科托克拍摄先锋影片《美女与野兽》,邀请他设计服装。他为法国着名演员让·马雷设计了12套服装,影片公映后,他设计的服装惊动了巴黎,美誉如潮。

那年,他23岁,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追求独特的个性,大胆突破,设计了时代感非常强烈的“P”字牌服装,赢得了挑剔的巴黎顾客的青睐。演艺界名流、社会上层人士、达官贵人等争相慕名前来订制服装。

他就是皮尔·卡丹。

如今,皮尔·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产品也遍及世界,皮尔·卡丹成了服装界成功的典范。

人的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梦想,当一个梦想因现实的阻挠而无法实现时,就应该勇敢地调整梦想的方向。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旦净末丑都是重要的角色,只要你脚踏实地把握准梦想的方向,那么,总有一个梦想能在现实中开花,让你获得华美的人生!

关于成功的典故篇4:少年拿破仑的坚持

拿破仑小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追求成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小男孩们之间总难免发生“战争”。有一次,上四年级的拿破仑和一个大他两岁的男生“狭路相逄”了。拿破仑身材矮小,怎么能是大男生的对手呢,不一会儿,他就被大男生打成了熊猫眼,正巧的是,上课铃响了,拿破仑就跑去上课。下课以后,他又跑去找那个男生,但是这次更惨,嘴巴都变成了“腊肠”。拿破仑可并没就此罢手,他每次下课都去找那个男生,直到那个男生都被他缠烦了。

“你为什么老来找我?你明明打不过我吗!”那男生终于忍不住问拿破仑。

拿破仑像个骄傲的小公鸡,他理直气壮地说:“你惹了我,必须对我说对不起!不然我会一直和你打下去的!直到你说对不起为止!”

大男孩也许是被拿破仑的话语震撼了,也许是已经厌烦了和拿破仑这个弱小的对手打架,他踌躇了半天,终于向拿破仑说了“对不起”三个字。

拿破仑虽然被打得伤痕累累,不过他听到“对不起”三个字后,还是心满意足地走了。

拿破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竭尽全力争取最后的胜利,最终,他心中远大的抱负也成功地实现了,当他坐拥自己的帝国时,一定不知道有多开心呢!

关于成功的典故篇5:杰克·伦敦

1920xx年,24岁的美国青年杰克·伦敦创作的第一本小说集《狼子》出版发行后,不仅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一举挤进知名作家的行列。同时,也让他得到了一笔优厚的收入。这笔稿费让原本生活还处于贫困线上的杰克·伦敦稍稍摆脱了困境。

由于家庭生活一直非常清贫,杰克·伦敦自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虽然现在获得了一笔可观的稿费,但他写作起来仍像以前那样节约:每次,在稿纸上写作时,在写完稿纸的正面后,再反过来写稿纸的反面,从不浪费一丁点地方。

一天,一位朋友来杰克·伦敦家里做客。当时杰克·伦敦正在进行小说创作。他抱歉地让朋友稍等片刻,等他写够1000字后,就立刻停笔过来陪他。

十几分钟后,杰克·伦敦写完字快步走了过来。朋友好奇地问他:“你天天都在写作吗,每天大概要创作多长时间?”

杰克·伦敦微笑着回答道:“我每天规定自己只写上1000字左右。同时,每星期只写作6天。剩下的那一天,我会将自己前6天的稿子再全部进行修改,并反复推敲,决不容许文章里有半句废话。”

朋友好心地对杰克·伦敦建议道:“你现在的生活并不算多么富裕,为什么不多挥上几笔,每天写上四五千字甚至一万字,那样的话,不就能多换一点稿费吗?更何况,以你现在的名望和威望,还担心编辑会不刊登你的稿子吗?”

杰克·伦敦听后,严肃地回答道:“一个人如果只考虑填饱肚子,一定写不出好的作品来。须知,好的作品不是从墨水中流出来的,而是用心写出来的。写作好比砌墙,每一块砖都必须经过郑重选择,这样才能盖起富丽堂皇、风雨不动的宫殿来!”

确实有许多捷径可以使我们获得一时的鲜花和掌声。但要谨记一点,想要获得众人的认可,还需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下去。

关于成功的典故篇6:列宁

1887年春的一天,一个神情严肃的年轻人走到伏尔加河边。他一语不发,凝视着湍急的河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猛然举起拳头,重重地击在旁边的小树上,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道:

“不,我们不走这样的路,应当走的不是这种道路!”说完,年轻人庄严地向哺育他的伏尔加河深深地鞠了一躬,抬头向远方眺望,两眼露出炙热而又充满希望的光芒。这位年轻人,就是刚刚17岁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他刚刚接到亲爱的哥哥萨沙被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绞死的消息,心中异常的悲痛,才走出住在辛比尔斯克的家中,来到宽阔的伏尔加河畔。

萨沙是参与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死的。在当时,俄国人民不堪专制、腐朽的沙皇统治,纷纷起来斗争。萨沙同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组织了一个“民意党”。他们斗争热情很高,但始终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因而就把国家落后、人民痛苦,归结到沙皇个人头上。1881年3月,“民意党”组成了一个刺杀小组,在街上用炸弹炸死了亚历山大二世。但没有过多久,亚历山大三世又上台了,仍然沿袭老沙皇政治制度,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单纯的知识青年,又一次组织一些骨干分子,其中就有萨沙。他们同仇敌忾,又一次行刺沙皇,可这一次沙皇早有准备,刺杀未成反被敌人抓住,萨沙表现得非常英勇,为了保存革命实力,自己一人承担下来,结果,对他们恨之入骨的沙皇。便下令绞死萨沙。

消息传来之后,乌里扬诺夫全家非常悲痛,尤其是这位年轻的弟弟,听到自己尊敬的哥哥被沙皇杀害,心中充满复仇的火焰,但他是一个稳重而又勤于思考的青年,几天来,他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解救人民的苦难,改变祖国现状?

弗拉基米尔来到伏尔加河旁边,面对流淌河水,终于想通了这个问题,要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只有去发动千百万工农群众,用暴力推翻腐朽的沙皇统治。让劳动人民自己当家做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他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哥哥被害的悲伤心情也好了许多。他暗暗在心中念道:亲爱的哥哥,你的鲜血没有白流,它使我擦亮了眼睛,更是懂得了做人的神圣使命。

想到这,弗拉基米尔转身离开了伏尔加,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就在这一年秋天,弗拉基米尔全家迁往喀山,他随即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他发奋研究各种社会学说,并参加了青年学生小组和学生的反抗斗争。他斗争坚决,且对当前的政治问题非常了解,经常向同学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鼓动大家向沙皇政府作坚决的斗争,因此在同学中威望很高,大家亲切地称他列宁(发表文章时所使用的笔名)。

这年冬天,列宁因组织同学参加一个集会,被反对政府逮捕。在解往监狱的途中,一个警官看着走在最前面的列宁说道:

“年轻的小伙子,你为什么要造反呢?”警察似乎难以理解,接着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知道,在你的面前是一堵墙!”“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年轻的列宁毫不犹豫,勇敢而坚定的答道。

这位警官一听,心中吓了一跳,但马上对这个年轻人由衷的产生敬佩之情。

在监狱中,列宁与他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同敌人展开了斗争。有一次,一位同学与列宁相互交谈时问道:“你出狱后想作些什么?”列宁回答:“在我面前只有一条路,就是进行革命斗争!”

1887年12月19日,列宁被当局放逐到离喀山40多公里的柯库什基诸村。在村中,他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利用这段时间,他博览群书。潜心自修。一年后,列宁又回到喀山,秘密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认真研读马克思的着作,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1889年,列宁迁到萨马拉来住。他刻苦学习,用两年的时间,自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1891年,他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最优等的毕业文凭,并成为注册的助理律师。

然而,列宁对律师职业并无兴趣,他关注的是推翻沙皇政府,使人民获得解放。因而,他刻苦学习德文、法文和英文,认真钻研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与此同时,在萨马拉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但萨马拉远离无产阶级运动中心,他渴望到无产阶级聚集的地区去。终于1893年8月底,23岁的列宁来到了俄国的政治中心彼得堡。

一到这里,列宁便秘密地同马克思主义小组取得联系。他多次发表演讲,经常到工人居住区去,给工人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彼得堡很多独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名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织织,表现出他的非凡的组织才能。出于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尊敬,他成为公认的领导者。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组成,使俄国第一次完成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也为我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但组织越大,目标就越明显,不久,列宁便因密探盯梢而被捕。

在监狱中,列宁一面进行斗争,一面又勤奋学习,写作,就在一间2米宽、3米长的单人牢房里,他写出了着名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书的大部分书稿。

除此之外,列宁还在狱中写了大量的传单和小册子,以指导外面的工人运动。为了把这些文本顺利地传出去,他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把字用牛奶写在要归还的书的空白处,干了以后一点也看不出来,然后乘家人来探望时把书带出去,用火一烘,字迹就出来啦!

为了不让看守发现,他便用面包做成“墨水瓶”,里面灌上牛奶,偷偷地用它来写东西。有一次,列宁正沉浸在写作之中,不小心看守已开门走了进来,他急中生智,一口把小“墨水瓶”吃了下去。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天吃了六个‘墨水瓶’”,就这样,列宁在狱中机智勇敢地坚持同敌人斗争。

列宁在监狱中被关押一年零两个月后,于1897年5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的舒申斯克村。这是一个荒僻的村庄,距离铁路有600多公里,全村连一份报纸也没有。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列宁依然充满着乐观精神,忘我地进行工作。在这三年的流放生活中,列宁完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部着作。此外,列宁还写了30多篇文章,翻译了2本书。期间,列宁还一直考虑着党的建设问题。这首先要办份报纸,才能把工人阶级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此,他勾勒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计划。

流放期满后,列宁到了国外,1920xx年12月,这份名叫《火星报》的报纸,终于在法国莱比锡出版了。列宁写了大量文章,来论述党的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这些报纸通过各渠道运回俄国,在工人手中秘密流传。列宁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到整个俄国。

经过长期的筹备工作,俄国社会民工党代表大会,终于在比利时王国的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经投票选举出党中央机关,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得了多数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诞生了。从此,他开始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明天!

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薄,成功的最大敌人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愤怒时,不能制怒,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本站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成功的典故,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成功的典故篇1:巴金

汽车库、储藏室、阁楼上、楼道口、阳台前、厕所间、客厅里、卧房内……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内,曾经到处是书。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藏书之多,在当代文人中,恐怕无人可比。

藏书多,自然在于书买得多。

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1·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本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2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买书真的没商量。

在现存的300多封巴金与萧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寄钱买书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书信萧珊:“昨天刚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还没有到开明去拿钱,过两天我会去拿的。其实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钱,不过来北平一趟总得买点东西带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买几本书。”从中可以看出,巴金这时在北京,准备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金已寄信嘱萧珊汇钱来,等不及又发信回去。

这是一封巴金写于1956年6月23日的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次买书较少,已寄了几包回去,大概还有几包。”已寄了几包回去,还有几包,这还是买得少的,那么多的呢?可以想像,巴金买书有多“狠”。这次寄信的地点也是在北京。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金去北京,没有一次不买书回来的。琉璃厂、王府井,都是巴金必去的地方。

关于成功的典故篇2:爱迪生

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我想,如果你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就一定会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好奇心。

1847年,爱迪生降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时候,爱迪生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好不容易,爱迪生长到了8岁,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份份上学了。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课以后,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了。

爱迪生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独生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他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做起实验来。可以说,这就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

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

应该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联的。在他发明了电报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

关于成功的典故篇3:皮尔·卡丹

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每天冒险骑马登上高高的雪山,采下大块冰,运到城里卖给富家大户,挣得几个小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上小学,甚至是中学时,他常被同学恶意嘲谑为“窝囊废”,这些中伤的话,严重地刺伤了一颗少年的心,所以,从小他就体会到贫穷带来的艰难与屈辱。

在中学阶段的后期,他曾参加过校内戏剧演出,从那时起,他就对舞台产生了兴趣。他梦想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舞姿。为此,16岁那年,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学,一个人独自跑到当时的大都市巴黎,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时尚大舞台上用脚尖旋转出精彩人生。

可是,这座高傲的城市根本不屑瞟这个穷小子一眼,别说学习舞蹈的高昂学费了,就连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成了问题。他没有别的特长,只有从小跟着父母学到的一点裁缝技术。凭着这点手艺,他在一家裁缝店找到了一份每天要做十多个小时的工作。

就这样做了几个月,他的心情越来越低落、颓废。他不知道自己在这个裁缝店要干多久,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登上梦中的舞台。他苦闷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他准备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讲述自己的梦想遭现实阻挠无法实现的困惑。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了。很快,他便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谁知,布德里并没提收他做学生的事,而是讲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布德里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也想当飞行员,还想成为一名牧师,但因为家境贫穷父母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生活……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梦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梦想与现实生活中,人首先要选择生存,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他幡然省悟,后来,他努力学习缝纫技术,并应聘于一家名叫“帕坎”的时装店。凭着勤奋和聪慧,他的服装设计技术提高得很快。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他又投奔由着名时装设计大师迪奥尔开设的“新貌”时装店。在这里,他增长了见识,积累了领导时装潮流的设计心得和体会,他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一年,着名艺术家让·科托克拍摄先锋影片《美女与野兽》,邀请他设计服装。他为法国着名演员让·马雷设计了12套服装,影片公映后,他设计的服装惊动了巴黎,美誉如潮。

那年,他23岁,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追求独特的个性,大胆突破,设计了时代感非常强烈的“P”字牌服装,赢得了挑剔的巴黎顾客的青睐。演艺界名流、社会上层人士、达官贵人等争相慕名前来订制服装。

他就是皮尔·卡丹。

如今,皮尔·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产品也遍及世界,皮尔·卡丹成了服装界成功的典范。

人的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梦想,当一个梦想因现实的阻挠而无法实现时,就应该勇敢地调整梦想的方向。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旦净末丑都是重要的角色,只要你脚踏实地把握准梦想的方向,那么,总有一个梦想能在现实中开花,让你获得华美的人生!

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签名
励志口号
励志英语
励志书籍
励志诗歌
励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