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对联 > 对对联 > 对联知识 > 对联的产生与发展

对联的产生与发展

   来源:古今学识馆    阅读: 1.3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联的产生与发展
对联是一种文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艺术,始生于唐代,宋元间得到发展,至明清而大盛,历久不衰。其中春联的产生为最早。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古时迷信,以为桃木能驱鬼辟邪,“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桃符上一般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相传二神居于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能食百兔,故俗画其像、书其名以驱鬼。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说:“‘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事始》)
  其后,桃符上开始出现诗句,传统的说法以为产生于五代,粱章鉅《楹联丛话》说:“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按《宋史.蜀世家》即谓:“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五行志》和《蜀祷杌》亦有类似记载。但从这段文本看,孟昶并不是最早题写春联的人,因为“岁除”题联之风在孟昶“末年”之前已经产生。
  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我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唐代。斯坦因第610卷的背面保存着一些联语,如: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宝鸡能僻(辟)恶
  瑞燕解呈样
  用语朴实,正表现出春联始生时期祈福禳灾的实用特征,并带有集体创作的色彩。至晚唐时期,应对联已在文人中间流行起来。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四“温庭筠”条:”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这一口头对答,已是很成熟的对联了。后代试才斗智的对联即滥觞于此。掘福建《福鼎县志》载,唐咸通年间,林嵩曾题灵山草堂一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又福建《霞浦县志》载,唐乾符年间,陈蓬曾题居室二联,一为“竹篙疏见浦,茅屋漏通星”,一为“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可认为最早的居室厅堂联。至于释文莹所撰《玉壶野史》称,后唐进士范质曾题白扇;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将暑热比作“酷吏”,凉风喻为“故人”,既别致又贴切,而这副具有装饰性的对联也出现在孟昶题联之前。
  《楹联丛话》“故事”类收有苏轼、楼钥、韩绛等人的联语,而尤以朱熹所题为最多。如朱熹自书精舍联: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爱君希道泰
  忧国愿年丰
  前一联言遵循父师之教诲,后一联抒忠君爱国之志向,均为自戒自勉之作。又《朱子全集》卷后所附联语亦多,可见南宋时楹联已逐渐得到推广。
  元代联语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据《濯缨亭笔记》所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命书法家赵孟頫为皇宮大殿与应门作春联。赵题大殿曰: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题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两副对联都属歌功颂德之作。他还有两副名作,一副是应扬州迎月楼酒馆主人之请而作: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语言流利,格调清新,颇能传神。另一副题于杭州灵隐寺;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不仅对仗工整,语言典雅,而且以灵隐涧(龙涧)和灵鹫峰之奇景壮观来突出灵隐寺的非凡气象。
  对联的繁荣与普及跟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很有关系。朱元璋喜欢作联,《金陵琐事》载其赠中山王徐达联就有两副,其一为: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拄
  《列朝诗集》也收录他赠翰林学士陶安联: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这几副对联不仅气魄很大,而且造语甚为工巧。
  “春联”这个名称,据说也是由朱元璋首创的。陈尚古《簪云樓杂说》称:“春联之设,自明孝陵防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传旨:公卿土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清人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云:“春联者,即桃符也。”可以说,至迟到了明代,桃符已变成红纸墨书的春联了。
  自明代开始,创作对联,蔚为社会风气。有人集前人诗句为联,如王百穀集杜甫诗为联:
  岂有文章惊海內
  漫劳车马驻江干
  人们之间,相互赠勉、自勉、喜庆、哀挽之联也层出不穷。由于时代潮流的影响,在明清小说中骋才答对的活动也有所反映。冯梦龙《醒世恒言》就有《苏小妹三难新郎》即苏小妹于新婚之夜出难题考秦少游的故事,虽非历史事实,但文艺作品中出现这种试才斗智的联语,就能说明对联在当时市民阶层中的流行程度。《红楼梦》一书中的对联更多,第十七回专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所拟对联及橫额,无不状景贴切,且与居住者的个性相符,这正反映出对联创作在清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民间出现了不少撰联能手。太平天国起义军就留给我们许多珍贵的联语。如石达开早年的言志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异域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李秀成的天王寝殿联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仁人
  天王府龙凤殿又有一联云: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按此联原是元末刘福通红巾军、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军的口号与纲领。联中“尧舜”二字,原作“大宋”,刘六刘七起义军接过来改为“混沌”,到了太平天国军又改作“尧舜”。这是为适应形势需要而改联之例。
  清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几乎事事都可用对联表达。或描绘祖国山川,为胜迹增色;或抒写个人怀抱,挥洒淋漓;或揭示生活哲理,发人深省;或评议今昔人物,数语关情;或概括地方掌故,补正史之阙。总之对联已成了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文学形式。从它给我们留下的极其丰富的楹联资料中,可以发现,清代在表现技巧方面是更成熟、更灵活多样了。各种题赠联、格言联、谐巧联、哲理联、讽刺联到处流传。如李啸村赠郑燮: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十个字既赞郑的艺术造诣,又把郑罢官时心情比之陶渊明,颇为巧妙。讽刺联如佚名讽李鸿章翁同龢: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用双关手法联系被讽者官职、籍贯予以讥嘲,锋利而深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联的出现,开辟了对联艺术的新天地。它的篇幅长,内涵量大,有极强的表现力,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普通短联更广更深。清代康熙年间,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楹联长达一百八十字,上联描写滇池风物,下联回顾云南历史。此联采用铺陈手法,以长短自如的句式和流畅典雅的语言,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炉,气势雄伟,诗意浓郁,韵律优美,可谓集诗文词赋各体之长而又富于创造,无怪在当时就备受赞赏,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而清末钟云舫所题江津县临江城楼长联,竟达一千六百一十二字。
  民国是清代楹联发展的继续阶段。解放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辑录、研究对联的出版物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各地征联赛联活动相率举办,掀起了一个“对联热”的高潮。在对联创作中处处反映了时代风貌。如南京保温瓶厂联(董泽夫作):
  携来建业一壶水
  暖遍神州万户心
  既切“南京”“保温瓶”厂名,又宣传了该行业对社会的巨大功劳。龙年春节联(沈微作):
  春明花似锦
  岁纪人逢辰
  这里妙在”辰”字双关,表面指“龙年”,实际指“好世道”。另有一副农村新貌联(蓝启发作):
  茅舍换高楼,阳台花卉知春早
  新街遮古道,市集车船载笑多
  刻划了当前经济繁荣、人心欢愉之情。以上寥寥数例,已足以显示对联这一扎根于民族文化沃壤中的文学样式,具有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对联是一种文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艺术,始生于唐代,宋元间得到发展,至明清而大盛,历久不衰。其中春联的产生为最早。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古时迷信,以为桃木能驱鬼辟邪,“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桃符上一般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相传二神居于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能食百兔,故俗画其像、书其名以驱鬼。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说:“‘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事始》)
  其后,桃符上开始出现诗句,传统的说法以为产生于五代,粱章鉅《楹联丛话》说:“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按《宋史.蜀世家》即谓:“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五行志》和《蜀祷杌》亦有类似记载。但从这段文本看,孟昶并不是最早题写春联的人,因为“岁除”题联之风在孟昶“末年”之前已经产生。
  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我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唐代。斯坦因第610卷的背面保存着一些联语,如: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宝鸡能僻(辟)恶
  瑞燕解呈样
  用语朴实,正表现出春联始生时期祈福禳灾的实用特征,并带有集体创作的色彩。至晚唐时期,应对联已在文人中间流行起来。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四“温庭筠”条:”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这一口头对答,已是很成熟的对联了。后代试才斗智的对联即滥觞于此。掘福建《福鼎县志》载,唐咸通年间,林嵩曾题灵山草堂一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又福建《霞浦县志》载,唐乾符年间,陈蓬曾题居室二联,一为“竹篙疏见浦,茅屋漏通星”,一为“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可认为最早的居室厅堂联。至于释文莹所撰《玉壶野史》称,后唐进士范质曾题白扇;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将暑热比作“酷吏”,凉风喻为“故人”,既别致又贴切,而这副具有装饰性的对联也出现在孟昶题联之前。
  《楹联丛话》“故事”类收有苏轼、楼钥、韩绛等人的联语,而尤以朱熹所题为最多。如朱熹自书精舍联: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爱君希道泰
  忧国愿年丰
  前一联言遵循父师之教诲,后一联抒忠君爱国之志向,均为自戒自勉之作。又《朱子全集》卷后所附联语亦多,可见南宋时楹联已逐渐得到推广。
  元代联语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据《濯缨亭笔记》所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命书法家赵孟頫为皇宮大殿与应门作春联。赵题大殿曰: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题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两副对联都属歌功颂德之作。他还有两副名作,一副是应扬州迎月楼酒馆主人之请而作: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语言流利,格调清新,颇能传神。另一副题于杭州灵隐寺;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不仅对仗工整,语言典雅,而且以灵隐涧(龙涧)和灵鹫峰之奇景壮观来突出灵隐寺的非凡气象。
  对联的繁荣与普及跟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很有关系。朱元璋喜欢作联,《金陵琐事》载其赠中山王徐达联就有两副,其一为: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拄
  《列朝诗集》也收录他赠翰林学士陶安联: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这几副对联不仅气魄很大,而且造语甚为工巧。
  “春联”这个名称,据说也是由朱元璋首创的。陈尚古《簪云樓杂说》称:“春联之设,自明孝陵防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传旨:公卿土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清人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云:“春联者,即桃符也。”可以说,至迟到了明代,桃符已变成红纸墨书的春联了。
  自明代开始,创作对联,蔚为社会风气。有人集前人诗句为联,如王百穀集杜甫诗为联:
  岂有文章惊海內
  漫劳车马驻江干
  人们之间,相互赠勉、自勉、喜庆、哀挽之联也层出不穷。由于时代潮流的影响,在明清小说中骋才答对的活动也有所反映。冯梦龙《醒世恒言》就有《苏小妹三难新郎》即苏小妹于新婚之夜出难题考秦少游的故事,虽非历史事实,但文艺作品中出现这种试才斗智的联语,就能说明对联在当时市民阶层中的流行程度。《红楼梦》一书中的对联更多,第十七回专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所拟对联及橫额,无不状景贴切,且与居住者的个性相符,这正反映出对联创作在清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联知识
成语对联
姓氏对联
英文对联
宅第对联
乔迁对联
结婚对联
生肖对联

每日精选